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41552500000002

第2章 善于考察人才(1)

人才的分类与判别

每个人对自己的才能都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否则便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是因不堪承重而摧折。

姜太公像

人的才能有大小,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就像用升无法盛下斗中的东西一样,装不下就会溢出,溢出则会浪费。同理,用人不当,怎么能没有危险呢?傅玄说:“人才分为九类:一是有德行者,这类人可用来作为政权的根基;二是治理之才,他们可以推究事物变化的规律;三是政务之才,他们可以从事政治体制的运作;四是学问之才,他们可以搞学术研究;五是用兵之才,他们可以用来统帅军队;六是理农之才,他们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七是工匠之才,他们可以制作器具;八是经商之才,他们可以保障供给、发展经济;九是辩才,他们可以发挥讽谏和议政的长处。”如此则是量才而用。

唐代的赵蕤著的《长短经》曾总结了下面的一些考察人才的“规律”。

姜太公说:“喋喋不休,恶言恶语,整天揭别人的短,连睡觉都不停下来这种人可以让他管理街巷,探察坏人坏事;爱管杂事,晚睡早起,这种人只能领导老婆孩子见面就先打听隐私;什么事都要指指划划,平时实际上言语很少,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花,这种人能领导十来个人;整天忧心忡忡,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不听劝说,经常使用刑罚,用刑就一定要见血,六亲不认,这种人可以领导一百人;争辩起来总想压倒别人,痛恨坏人,喜欢用刑罚来惩治他们,希望把大家统一起来,这种人可以领导一千人;外表很谦卑,说话合乎时宜,知道人的饥饱冷暖,这种人可以领导一万人;谨小慎微,一天比一天慎重,亲近贤能的人,采纳他们的谋略,能让人懂得什么是气节,说话不傲慢,忠心耿耿,这种人可以领导十万人;温柔敦厚有长者之风,用心专一,遇到贤能的人就举荐,执法公正,这种人可以领导百万人;功勋卓著,威名远扬,出入豪门大户,但百姓也愿亲近他,诚信宽怀,对治理天下很有见识,能效法前人的伟大事业,也能挽救败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天下的所有老百姓,都像对他的妻子儿女一般爱护,这种人是英雄豪杰的领袖,是天下的君主。”

三国时曹操对郭嘉说:“袁绍土地广阔、军队强大。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如他,怎么办?”郭嘉回答说:“楚汉相争,项羽虽强,但最终却被刘邦打败。其原因就是刘邦用智,项羽用力。我分析认为,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第一,袁绍礼仪繁琐,注重形式;而您一切顺其自然,这是方法上胜过他。第二,袁绍虽然军队强大,却是反抗朝廷,不得人心;而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率领天下的人讨伐他,这是在道义上胜过他。第三,汉末统治的失误在于太宽缓,袁绍却用宽缓来挽救,所以下面的人对他不服从;您用刚猛来纠正汉末的宽缓,从而使上下都懂得规矩。这是在统治上胜过他。第四,袁绍表面宽缓,却内怀猜忌,任用了某人不久又怀疑他,重用的只是亲友近臣;您表面上简单平常,内心却很明智,用人不疑,惟才是用,不管远近亲疏。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第五,袁绍计谋很多但优柔寡断,失败在谋于事后;您有了好计策就实行,能不断地应对各种变化。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第六,袁绍凭借几代家世积累下来的政治资本,高谈阔论,讲究礼节,来获取名声,那些能说会道、衣冠楚楚的人很多都投奔了他;您诚心待人,踏实做事,不追求虚荣,以俭朴的作风带领下属,赏赐有功的人一点都不吝惜,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而又有实际才能的人都愿意为您效劳。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第七,袁绍看见别人挨饿受冻,怜悯之情在神色上就表现出来,至于他看不见的事,有的就考虑不到,这叫做妇人之仁;您对眼前的小事,时常有所忽略,至于大事,却能想到很远,给别人的恩惠,都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期望,即使对看不见的事,也考虑得很周到,没有不救助的,这是在仁爱上超过他。第八,袁绍因大臣争夺权力,被谗言所迷惑;您用正道治理部下,逐渐地感染他们,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第九,袁绍不能明辨是非;您认为是对的就以礼相待,认为不对的就依法治罪,这是在文治上胜过他。第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得用兵作战的要领;您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军队仰仗您,敌人害怕您。这是在军事上胜过他。”曹操说:“我知道了,袁绍为人,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猜忌刻薄却又缺乏威严;军队人数虽多但部署混乱,将领骄傲,政令不统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富足,那只不过是要送给我的。”杨阜也说:“袁绍宽缓而不果断,喜欢谋划却优柔寡断。不果断就没有威望;优柔寡断就会错失良机。现在虽然强大,但是最终要被打败。曹操有雄才大略,遇到事情当机立断毫不犹豫,法令一致,军队精干。一定能成就大事。”

袁绍率领大军攻打许都孔融对曹操的谋士荀彧说:“袁绍的地方广阔,军队强大,有田丰、许攸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有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替他办事;有颜良、文丑这样勇冠三军的将领给他带兵。恐怕很难战胜他吧?”荀彧说:“袁绍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法令不严;田丰性格倔强而容易冒犯袁绍;许攸贪图小利而不能约束自己;审配专横而没有谋略;逢纪果敢但刚愎自用。有这几个人在他身边,后果怎样就不难知道了。许攸贪赃枉法,袁绍一定不会放过他,不放过他就一定会生变。颜良、文丑只是匹夫之勇罢了,一次战斗就可以擒获他们。”果不其然,后来,许攸贪赃枉法,审配拘拿了他的老婆孩子,许攸冲冠一怒投奔了曹操。颜良在临阵作战时被斩首,田丰因劝谏袁绍而被处死。一切都像荀彧预料的那样。

汉代魏相上书说:“《周易》中讲过说:‘天地运动协调,所以日月才正常,四季才相宜;圣人以德配天,君臣协调,所以严刑峻法不用,但百姓悦服。’天地运行,源于阴阳变化。阴阳的规定由日月限定,各有各的责任,不能互相冲犯。贤明的君王谨慎地遵守自然的法则并尊重培养人才,设立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以顺应四时,掌管政务。君主动静以道,奉顺阴阳从而使日月光明,风调雨顺,寒暑适宜。天、地、人三者秩序相得,就会使天灾不作,百姓康乐富足。这就是为什么要燮理阴阳的道理。”

忠心正直,敢于犯颜直谏,没有奸诈之心,大公无私,说话符合法度,要推举这样的人作列士。列士经常要做的事是实行仁义道德。除此之外,高风亮节的人,适合担任师氏的职务;有法家才能的人,适合担任掌管刑狱的司寇职务;擅长天文历算、具有古代“术家”才能的人,适合担任少师、少保、少傅之类职务;有评论得失才能的人,适合担任辅导太子的太师职务;有高超工艺才能的人,适合担任“司空”职务;具有儒学知识才能的人,适合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保氏”职务;会写文章的人,适合担任编写历史的“国史”职务;勇猛雄杰的人,适合担任军队的将帅。

遵循一年四季的农作节令,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能把不通的环节疏通,能把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九卿(相当于各部委的部长或企业的部门经理)。九卿的职责在于能办具体事。人情练达,作风正派,了解税收的细节,能充实国家的府库,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大夫。所以,大夫的职责是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诸葛亮的主簿说:“坐而论道的是三公,去具体贯彻执行的是卿大夫。”

名相伊尹说:“倘若心与天道相通,能不断地顺应事物的变化,了解万物的发展,言能协调阴阳,行可核准四时,掌握风调雨顺的规律,这样的人。可以推举他为三公。因为,三公的职责就是不懈地研究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西汉时的陈平说得更清楚。当年汉文帝问陈平说:“宰相都应该负责些什么事情?”陈平说:“陛下不嫌我愚钝,让我当宰相。当宰相的任务就是,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使万物各得其便;外则镇抚四方,内则团结民众,让各级官吏各尽其职。”汉文帝说:“此言善哉!”

《玉钤经》说:“夫将虽以详重为贵,而不可有不决之疑;虽以博访为能,而不欲有多端之惑。”意思是说大将虽以周详稳重为贵,但是不能犹豫不决;虽以集思广益为能,但不能顾忌太多,患得患失。这是谈论将领精彩的言论。

英雄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聪明出众,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这是对“英雄”一词大致上所作的解释。聪明,是英才应具有的素质,但是没有雄才的胆力,聪明的主张就不能实行;胆力,是雄才应具有的素质,但是没有英才的智慧,事情也办不成。假如智慧能够在事前就预先谋划,但见识却看不出事情的先兆,这样的人可以坐而论道,却不能办理具体事情;假如智慧能预先谋划,见识也能看出事情的先兆,但没有勇气实行,这样的人能够处理日常事务,却不能应付突然的变故;如果力气过人,但没有勇气实行,这样的人可以作为出力的人,却不能作先锋;力气过人,也有勇气实行,但智慧不能预料事情,这样的人可以作为先锋,却不能作统帅。一定要智慧能预先谋划,见识能看出事情的先兆,行动果断,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人。气力过人,又有勇气去做,智慧足以预料事情,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一个人兼有英、雄两种素质,那就能够统治天下。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玉钤经》说:“智慧犹如泉涌,行为可为表率,这样的人可作为老师;智慧可以磨砺他人,行为可以辅助、告诫他人,这样的人可作为朋友;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不敢为非作歹,这样的人可作为官吏;只图眼前高兴,您叫他一声,他会答应两声,这样的人只能做奴隶。因此,贤明的君主用老师来辅佐自己,中等的君主用朋友来辅佐自己,下等的君主用官吏来辅佐自己,亡国的君主用奴隶来辅佐自己。”要想知道一个君王是否会亡国,只要看他下面用的是些什么人就可以了。

因此,见识相同的人相互交流,志向相同的人相互跟从,不是贤能的人,就不会任用贤能的人。因此,任用什么样的人来辅佐自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胜败得失的根本。

孙子说:“哪一方的君主有道义,哪一方的将领有才能,我凭此就知道谁胜谁负了。”看一看楚汉相争和曹袁之战,就更能深刻体会孙子这句话的内涵了。昔日汉王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对陈平说:“天下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啊?”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仁爱,所以廉节好礼的能人有很多都投奔了他。但等到论功行赏时,项王却很吝惜,人才因此又与他离心离德。现在大王您对人傲慢不讲礼数,那些愚蠢、贪婪、无耻的能人也大多投奔了汉国。如果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集中双方的长处,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安定了。”刘邦从善如流,听从了陈平的劝告,于是便取得了天下。

汉朝的曹参作宰相,不改变萧何的成规,因而安定了天下,有了著名的“萧规曹随”这一成语。看来,宰相之才有时是要有点“墨守成规”的精神的。宋代的两位宰相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入细致的论述。

宋代赵普,历任两朝丞相,他曾放置了一口能装下两人的大瓮在座椅的屏风后面。凡是有人上书,事关重大利害的,他都挑出来放在瓮中,等到瓮装满了就弄到大街当中去烧掉。

宋代的丞相李沆曾说:“我高居相位,实际与事无补。只是宫廷内外牵涉到利害关系的条陈、奏折一律不予上报,姑且用这个办法辅理国事罢了,因为当今国家的制度已经非常细致完备了,假如再轻率地将宫廷内外所提的建议一一实行,损失就太大了。提建议的多是图一时的进取,哪里在替老百姓考虑呢?”宋代陆九渊也说:“过去,繁多的官员充斥在政府机关,这些人因为自己是多余的食客而感到惭愧,于是就通过各种途径向皇上上奏折,朝廷的官员们也互相驳难,争论不休,希望能够新建一些机构,改革一些制度。只有多往下看才能详细了实际情况。书生和王公子弟不了解老百姓的事情,总是轻率地出谋划策,一旦照他们的办法实施,影响就大了。他们不过花了一张纸,而广大百姓却要蒙受许多损害。因此,我常常与同僚们对那些条陈奏折仔细反驳。朝廷要是政治清明。应当是清静无为而治。成天编织罪名,揣摩上司意图,频繁地考核,这哪里是吃俸禄的人对皇上应尽的责任。”

宋代罗大经说:“古话说,没有十分的利就不要变法,这就是说,不要轻率地变革已经习惯了的法规。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坐看天下的弊端而不去改变它。实际上,这些人不知道,革除弊端来保存法规是可以的,因袭弊端而改变法规是不可以的。

弊端往往是因为不遵守法规而造成的,哪里是从法规中产生的呢?宋仁宗庆历年间,韩琦和范仲淹的建树是革除弊端以保存法规,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王安石的变法是因袭弊端而变革法规。其间的得失,谁都可以看得出来。”

上面的道理并非难懂,问题是如何知人和如何知己。韩非子说:“人们都睡着了,就不知道谁是盲人;人们都不说话,就不知道谁是哑巴。醒了之后让他们看东西,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哑巴和盲人就无法隐瞒了。仅仅看口齿,观毛色,即使是优秀的伯乐也看不出是不是良驹,但只要让马驾车奔驰,就连奴仆臧莸也能判断是好马还是驽马。仅仅观察宝剑表面的颜色和冶炼的痕印,即使善观剑的欧冶子也未必知道剑的好坏,但只要在地上宰杀牲畜,水里斩截蛟龙,即使是蠢人也能判断剑是否锋利。由此可见,通过实践考查事物的真伪,是最高明的方法。”韩非子的话非常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