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41552500000003

第3章 善于考察人才(2)

傅玄也说:“知人的难处,最难的是辨别真伪。如果一个人的修养是出自道家。他就会主张自然,崇尚玄妙虚无;如果是出自儒家,就主张礼仪制度。崇尚公平正直;如果是出自纵横家,就主张因事制宜,崇尚变革。诸子百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各有不同的长处。分辨他们的不同,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难处。我们所说的难处是,当一个人静默不动的时候,观察他将如何行动;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观察他言辞的真正含义;在他从政的时候,观察他的政绩;在他赋闲的时候,观察他的学识。这四种情况虽然各有不同,但所观察的总会有细微的表现,所以这也还不能算是我们所说的最大困难。我们所说的最大困难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应变无穷;卑鄙下流却自称品德高尚;贪得无厌却自称清正廉洁;残忍狠毒却自称心肠仁慈;胆小怕事却自称十分勇敢;为人奸诈却自称诚实守信;淫荡好色却自称坚贞高洁。他们善于伪装,设法隐藏自己的真面目。这使普通人常常感到迷惑,也使英明的君主深恶痛绝。有德行的人,力求使自己心灵保持纯洁宁静,客观地对待一切,立场坚定不移,这才是正确的观察人的方法。百家九流,都有他们一贯坚持的原则。内心有了正确的观察人的方法,对外立场坚定不移,那些伪君子就无处藏身了。空话容易编造,但只要考察实际上做得如何,就可以立即判断是非真假。”

在现实生活中,傅玄说的这些方法并不一定完全管用,但如果我们细细体会,其中还是有很多道理的。

善用人才的朱元璋

历数中国的开国帝王,能够算上军事家的并不多。这些开国皇帝大多善于使用人才,善于调度将领,而自己并不一定十分善于指挥作战。应该说,明太祖朱元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知人善任,自己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亲自指挥、亲身参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两场战役,都应该算作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杰作。

朱元璋像

公元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占领太平城,杀害了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为汉,占据江西、湖广等地域,声势浩大。此后陈友谅派使者约请张士诚出兵,攻打朱元璋的首府应天。张士诚考虑到如果消灭了朱元璋,自己就成了陈友谅的目标,就没有立刻答应。陈友谅得到使者回报,大怒,说:“盐贩子(张士诚曾经贩过私盐)不来,我难道就拿不下应天吗?”于是,陈友谅在江州调集大批舰船,从头到尾,蜿蜒数里,直逼应天,使得应天城震惊。

朱元璋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当时,两者的实力差别是很大的,有些人感到害怕,提议出城投降;还有一些胆怯的人说不如暂时放弃应天,以避开敌人锋芒。朱元璋说:“敌军没有到,仗还没有打,就说投降逃跑,这是扰乱军心。再有这种提议,推出斩首!”

朱元璋命诸将再议。有人说:“陈友谅来势猛烈。正面迎战,恐怕难以抵敌。不如引兵攻打太平,牵制陈友谅,缓解应天危急。”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朱元璋摇头分析说:“此法不行。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水军十倍于我,仓促之间,不可能收复太平。如果不能收复太平,那我们就无家可归了。”又有将领说:“主帅出应天迎战敌人,可保应天无忧。”朱元璋又摇头说:“这也不行。如果我去迎战敌人,陈友谅用偏师与我纠缠,而大军顺流东下,半日就到金陵,我们是陆军,行动较慢,难以回兵相救。况且百里趋战,兵法所忌,这不是对策。”诸将想不出好方法,都望着朱元璋,不知应该怎样才好。

朱元璋倒是十分镇定地说:“诸将稍安勿躁,我自有破敌方法。范常、康公留下听令,大家先回去好好休息。”朱元璋命令范常火速传信给胡大海,让他攻打信州,牵制陈友谅。

朱元璋又对康茂才说:“听说康公与陈友谅从前交情不错,我想让陈友谅速来,你可愿意写诈降书给他?”康茂才遵命,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好诈降书,派自己的老仆人前去送信。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读后大喜,说:“我如果有了内应,破敌就指日可待了。”然后他问老仆人说:“康公现在何处?”老仆回答说:“守江东木桥。”陈友谅说:“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到江东桥,连声呼喊‘老康’,就倒戈响应,不可误事。”老仆人很快回到应天,报告康茂才。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禀报,连夜将江东木桥改建成石桥,上书“江东桥”三个大字,说:“陈友谅已入我套中。”

第二天,朱元璋升帐,对诸将说:“陈友谅不日就到,诸公听令!”分派常遇春率领五翼军埋伏在石灰山,徐达率军埋伏在南门外,张德胜带领舰船水军出龙江关。朱元璋扎营卢龙山,亲自指挥。

不久,陈友谅果然连舟来到大胜港,见岸上有重兵把守,就向江东桥驶去。距桥不远,望见“江东桥”三字,但并不是木桥,而是石头砌成。陈友谅产生了怀疑,来到桥边,连声呼喊“老康”,无人回应,就知道中计,急忙下令退向龙湾,派万人登岸,安营扎寨,朱元璋诸将在卢龙山看到陈友谅正安营扎寨,说这是夺寨的好时机,就想下山。朱元璋说:“天将下雨,你们安心吃饭,等会儿乘雨进击。”诸将见烈日当头,听说有雨,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儿,突然刮起了大风,黑云滚滚而来,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朱元璋一声号令,众将士人人奋勇,杀下山去,与登岸敌人战在一起。雨停后,朱元璋又摇旗擂鼓,常遇春、徐达立即从伏龙山、南门外杀到,三路人马,汇合到一处,将陈友谅登岸人马,全部追杀到江中。

陈友谅驾船接应,救援落水士兵。此时,张德胜也率领水军杀到,陈友谅急忙整治舰船迎战,不料正逢落潮时分,陈友谅的船只许多是大船,潮水一退,大船全部搁浅。陈友谅见失败已经成了定局,无计可施,就换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水陆夹击,歼敌俘虏敌兵无数,缴获战船上百艘。

之后,朱元璋乘势收复了太平,攻占了安庆,胡大海也攻下了信州。陈友谅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江州。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与张士诚为邻,当时张士诚自称吴王,建都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但他将政事委托给弟弟张士信,自己很少过问。

张士信不是个有雄心大志的人。他贪财好色,重用王敬夫、叶德新、蔡彦夫三个儒生,而这三个人都善于逢迎拍马,谗上压下,蒙蔽真相,为非作歹。朱元璋听到这个情况后,说:“我没有一件事不经心,有时还被人欺骗,张九四(张士诚的字)整年不出门过问政事,哪有不失败的呢?”于是召集诸将商议讨伐张士诚。

右丞相李善长认为张士诚还不够腐败,应该再等一等,条件再成熟一些才可以进攻。徐达说:“张氏骄横,暴殄天物,奢侈无度。这正是上天让他灭亡之时。他所任用的人都不难对付,而王、蔡、叶三个参军都是迂腐书生,不知大计。臣依靠主上威德,宣告其罪状,率军讨伐,三吴可计日而定。”

朱元璋大喜。说:“你的看法正合我意。这件事一定能成功!”

公元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8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军队讨伐张士诚。出发前,朱元璋告谕出征将士说:“攻破敌城之日,不要任意杀人抢掠,不要毁坏房舍,不要挖掘坟墓。我听说张士诚的母亲埋葬在平江城外,不要侵犯毁坏她的坟墓。”

临行以前。他又专门召见徐达、常遇春,问道:“你们这次行动,打算首先向哪里进兵?”常遇春毫不犹豫地说:“驱赶猛枭要捣毁它的老窝,赶走老鼠要熏烧它的洞穴,这次行动应当直捣平江,其余诸郡可以不劳而下。”朱元璋不同意他的意见,说:“你想错了。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张士诚由盐贩起家,与张天骐、潘原明等人如同手足。张士诚处境危险,张天骐等人害怕同归于尽,一定会合力去援助他。如今若不先分割其势力,就骤然进攻平江,如果张天骐从湖州出兵,潘原明从杭州出兵,援兵从四方会合,我们是难以取得胜利的。依我来看,不如先进攻湖州,使他们疲于奔命。等到剪除了张士诚的羽翼,然后再去进攻孤立的平江,平江城一定会被我们攻破。”

徐达、常遇春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安排军事行动,带领军队率先进攻湖州城。

湖州守将李伯升及张天祺得到战报,分兵三路迎战徐达。徐达得到了情报,经过谋划,除了分兵三路应对外,又暗中派遣一支军队绕到敌人后面,阻断了敌人回湖州城的道路。后来,敌人战败,向城中溃逃,正好被徐达设置的伏兵截住。敌人回城无路,只得回头再战徐达。徐达四路大军合围,将出城作战的敌兵全部消灭,俘虏了二百多名将官,然后包围了湖州城。

张士诚得到湖州被包围的消息,立即派遣他的儿子五太子和得力战将吕珍等率领六万人马来救援湖州,在城东设立五座大营。针对这种情况,徐达派常遇春在姑嫂桥筑起十座营垒,守住通往湖州城的关口。吕珍等不敢冒然进攻,常遇春也不主动出击,但已经在暗中派兵切断了吕珍运送粮饷的通道。

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押送粮草来到乌镇,常遇春乘夜偷袭成功,潘元绍狼狈逃走。不久,张士诚的大将徐志坚率领水兵袭击姑嫂桥,反而中了常遇春的埋伏,徐志坚被活捉。张士诚见事态危急,亲自带领精兵来救援吕珍。徐达在皂林截住张士诚,将他杀得大败而逃。徐达乘胜追击,又攻破了敌人的一些水陆营寨。五太子、吕珍已经看不到什么出路,只好缴械投降。常遇春报告给徐达,徐达命令吕珍等人到湖州城下劝说李伯升、张天骐投降。李伯升、张天骐见大势已去,只剩下投降这条活路,于是打开城门,迎接徐达。不久,朱元璋的大将李文忠也攻下了杭州,守将潘原明也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湖州和杭州,又发出了进攻张士诚的命令。

是年十一月,徐达接到命令,带领大军从太湖出发,来攻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城。徐达见平江城防牢固,又有张士诚的勇胜军把守,短时间难以攻破,就将敌城紧紧包围起来。他派常遇春驻扎虎丘,郭兴驻扎娄门,华云龙驻扎西门,康茂才驻扎北门,耿炳文驻扎敌城东北,仇成军驻扎敌城西南,何文辉驻扎城西北。徐达自己屯兵葑门指挥全军。在敌城四周筑起一道首尾相连的围墙,昼夜攻城。又架起数座木质塔楼,俯瞰敌城,并根据报告随时调整进攻计划。敌人用飞石炮还击,于是徐达制成一种木屋,士兵躲在木屋中既可以躲避飞石的袭击,又不妨碍攻击敌城。不久,徐达又想出了攻击敌人更好的办法。他命令军队筑起高出敌人城墙三成的台子,台上设置弓弩火筒和巨型大炮。巨炮所击之处,所有东西都被击成碎片,敌人非常恐慌。

张士诚见困守城池,持续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决定突围。他派徐义、潘元绍率领精锐部队勇胜军潜出西门,绕道至虎丘,偷袭常遇春,却被常遇春手下大将王弼杀得大败。张士诚赶来救援他们,结果被常遇春逼退到沙盆潭。张士诚被自己的乱军挤得连人带马掉到潭水中,快要淹死时,勇胜军中的“十条龙”赶到,急忙下水相救,把张士诚打捞上岸,部下把他抬回城中。李伯升派说客劝说张士诚投降,张士诚考虑了一个晚上,不肯投降。第二天又率兵从胥门突围,还是以失败告终。

过了三天,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城楼上督战,忽然飞来一颗炮弹击碎了他的脑袋。张士信死后,城中一片慌乱。于是,徐达下令攻城。敌城即将攻破时,徐达又告诫全军将士说:“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不久,徐达率领的部队首先攻破了葑门,紧接着常遇春也攻破了阊门,随后各路人马爬上城墙,平江城终于被攻破。最后只剩下张士诚率领着仓促收集起来的二三万残兵,在万寿东街与徐达进行巷战。很快,徐达就瓦解了敌人,张士诚仓皇逃回内城府第,身边只剩下几个亲兵。

张士诚的妻子刘氏在平江城被攻破时,让乳母抱着两个幼儿逃走后,就将张士诚的群妾、侍女驱赶到齐云楼上,放火烧毁了齐云楼。刘氏自己也上吊死了。当天傍晚,张士诚也关上房门上吊,被他的部将救了下来,当了徐达的俘虏了。徐达数次派李伯升、潘元绍等人劝说张士诚归顺朱元璋。张士诚总是两眼紧闭,不吐一个字。于是徐达派部下用旧盾牌将张士诚抬到船上,送往应天去见朱元璋。张士诚从上船开始,就拒绝进食。到应天后,他乘人不备,还是上吊死了。朱元璋嘉奖徐达等有功将士,赦免投降归顺的将领。三个月后,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是为明朝。

从这两大战役的过程来看,朱元璋确实比他的两个对手都高出了一筹,应该说他有军事家的才干。在应战陈友谅时,他的处境实际上是十分危险的,在当时,不论采取守还是逃或是硬干的策略都只能导致失败的结果。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所采取的策略实际上有点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前四次反“围剿”的军事策略,既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也不是逃跑,而是把敌人放进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相机消灭敌人。可以说。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前四次反“围剿”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军事策略。也是朱元璋当时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军事策略。

至于对待张士诚,那已经是胜券在握的事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朱元璋仍然对他非常重视,亲自制定了首先剪除其羽翼,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然后再消灭之的方法。这也是十分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的。

成功者总有成功的理由,而失败者也总有失败的原因。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再来审视当时的情景,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清晰。我们当然没有闲情逸致来做事后诸葛亮,我们尽可以从中拿走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怎样考察人才

如何考察和选拔人才历来是个难题。西汉陆贾在他写的《新语》中说:“善于应变的人对什么样的诡诈都有办法应付;通达事理的人对任何怪异的事都不会感到惊慌;善于分辨言辞的人不会被花言巧语所迷惑;崇尚道义的人不会为利诱所打动。所以君子虽然希望使自己见多识广,但是他在选择上却很谨慎;虽然希望自己学问渊博,但却要求自己行为敦厚质朴。眼睛不会为耀眼的颜色所迷惑,耳朵不会为甜言蜜语所扰乱。即使把整个齐国、鲁国的财富给他,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即使让他像乔松一样长寿,也不能改变他高尚的品行。这样他才能坚持他的道义,保持他的节操,实现他的事业,建立他的功绩。观察他们的道德、事业,就可以知道他们与愚蠢人的区别所在。”

《人物志》中说:“天生聪明的人,在小时候就都有所表现。所以说,文才来源于辞藻丰富。辩才始于口齿伶俐;仁爱出于慈善怜恤。好施生于大方,谨慎生于畏惧,廉洁起自不拿别人的东西。”壮年人,要看他是否廉洁实干,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否还要拼命挣扎;父子之间,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看他们是否和睦友善;邻里之间,看他们是否讲信义;君臣之间,看君主是否仁爱,大臣是否忠诚。姜太公说:“给他权力但不变心的才是忠。”这种识别人的方法叫“观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