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2
41552500000006

第6章 善于考察人才(5)

俞大猷的抗敌方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调集福建水师布于沿海,自己亲率精锐部队分成几股袭击敌舰,使敌舰处于危险的境地。岸上的敌寇见状十分惊慌,果然全力回救战舰,希望与海上的舰队会合。俞大猷见目的达到,急令所有军队立即出击,从地面和海上夹击倭寇,形成包围之势,将其一举歼灭。首战告捷,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使倭寇再也不敢轻易上岸抢掠了。

一次打击是不足以让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而且规模更大,约有二万余武士,屯聚松江柘林,与明军形成了相对抗之势。

柘林地势十分险要,临山傍水,海上战舰可以自由出入,进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难攻的用兵之地,倭寇可谓占有了地利。朝廷接到急报后,派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并任命俞大猷为苏松副总兵,协助张经指挥。

俞大猷率部火速赶到柘林,拜见张经后,察看了地形,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提出此次战役主张。他说:“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且敌人处于有利地形,如果强攻的话,就算能小胜倭寇,最多也只是将其赶走,意义不大。当下之计,不如先取守势,占据倭寇的人海之道,切断他们的退路,这样,既能牵制住敌人,使其不敢轻易深入腹地,又可赢得调兵的时间。等援兵到达,再全线出击,将其围而歼之。”

张经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同意了他的主张。命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分三路,屯守金山卫、闵港、乍浦三处,按兵不动。并火速调永顺、保靖军队增援此地,联合进剿敌寇。等永顺、保靖援军赶到,便联合出击,合围敌人于王江泾。俞大猷等人事先占据了倭寇的人海通道,使倭寇腹背受敌,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他们想从海上逃遁,退路已被切断,无奈中只好跳入水中作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后,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敌军全线崩溃,杀敌两千,溺死者无数。此次大捷,在抗倭史上称为“战功第一”。

在此次战役中,俞大猷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俞大猷不善阿谀奉迎,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再因主帅张经入狱,俞大猷也没有升迁,战功却被严嵩的党羽赵文华、胡宗宪等人冒领。对此,将士们都感到十分气愤,俞大猷却不在乎,坦然地说:“只要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们死而无怨,何必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呢?”

其后,俞大猷又率军出袭,在陆泾灞、太湖等地大败贼寇,在马迹山擒获贼寇首领金泾和许浦。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陆上的倭寇被打得无藏身之地,有的倭寇被迫出海,但船只也多被击毁,使倭寇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俞大猷虽然在抗倭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但因他不愿结交朝廷的奸臣,再加上朝廷中派系复杂,此后不久就被陷害入狱。没有俞大猷的指挥,抗倭就失去了首脑人物,倭寇不久又死灰复燃,四处游击侵扰。朝廷看到这种情形,又不能不用俞大猷,只好以戴罪立功的名义,将俞大猷释放出来,让他再到抗倭前线指挥作战。

俞大猷不记个人的恩怨得失,竭智尽力,抗击倭寇。他采取了新的战略战术,使用清陆的办法,在陆地上搜索,将敌寇逼入水中,再伏兵水上,攻击敌船,以火焚之,在船上歼灭敌人。

依靠这种方法,他屡战屡捷,不久就升任了浙江总兵,再升都督同知。他先是平定了与倭寇勾结的海贼徐海,又突发奇兵,扫平了舟山一带的倭寇,使浙江全境的倭乱基本平定。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地区,先后攻陷了福清、长乐、兴化等地,后来又占据平海卫,并企图以此为据点进行更大规模的侵扰掠夺。朝廷急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总兵,率部前往围剿。

第二年,俞大猷奉诏自赣南到平海卫,当时戚家军还未到来,俞大猷与当地的守将刘显、巡抚大臣谭纶筹划应敌对策。俞大猷认为倭寇势大,两军数量上势均力敌,而敌军士气正盛,明军刚集结不久,互不熟悉,若强行攻城,必然损失惨重,应该围而不打,集中优势兵力封锁各要路的路口,使敌难于突围。围定以后,其它地方可以凿沟布井,虚设少量军队,既能有效地阻挡敌军的冲击,也可以此惑敌,乱其军心。等戚家军赶到后,再大举进攻。到那时,已成天罗地网之势,平海卫中的倭寇,插翅难逃。

谭纶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平时他又深知俞大猷用兵如神,因此深表赞同,他力排众议,坚持按俞大猷的意见,下令全军:不得速战,擅自攻城者,按军法论处!

直到四月下旬,戚继光的军队才赶到,这样一来,我方的力量就比敌军多出几倍了。谭纶按俞大猷布置,分兵三路,俞大猷居右,刘显居左,戚继光居中,从要路分别杀人。倭寇经过这一段围困以后,士气低落,经不住排山倒海似的冲击,纷纷败退,又在逃跑时被沟井所陷。伤亡极大。此役明军大获全胜,计歼敌二千二百余人。

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流窜到广东的倭寇在惠州、潮州一带作乱,并与当地的海盗吴平连成一气,遥相呼应。声势很大。此时,官民矛盾激化,小股的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大有天下大乱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又把俞大猷调到广东,想利用他的声望和智谋来抵抗倭寇,也借此平息内乱。

俞大猷赴任后,分析了当地的情况,他认为内乱虽是由倭寇引起的。但内乱又是造成倭寇入侵的重要原因,二者互为表里。于是。他决定先平内乱,使倭寇的失去内应,再捣倭贼的老巢,从而根除倭乱。

由于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方略,不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俞大猷所到之地,恩威并施,拉打结合,先后降服了伍端、兰松三、叶丹楼等强贼,使他们不敢再与倭寇里应外合,其中一些人还转变了过来,愿意为抗倭出力。俞大猷迫使大强盗头子吴平与倭寇断绝了往来,使倭寇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个日夜就攻克了倭寇陆地上的三个据点,并追至海上,全数捣毁了倭寇沿海据点,使倭寇失去了立足之地,无法深入内地侵扰。后来吴平复叛,再次勾引倭寇入侵,但已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俞大猷对强盗实行了重点打击的策略,使他们和倭寇一起逃到海上,不敢再犯。

俞大猷治军有方,纪律严明,训练出一只平倭的铁军,人称“俞家军”。倭寇一听“俞家军”的名字,便吓得望风而逃,不敢肆意抢掠。

公元1568年(隆庆二年),除了小股倭寇还有时侵扰外,东南沿海延续二十多年的倭乱基本荡平,海防巩固,俞大猷也和戚继光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抗倭英雄。

俞大猷之所以成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富有计谋,为扫平倭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三,不仅富有军事智慧,还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四,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善于作战的军队。其实,一个好的将领都应该具备上述的品质,但问题是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具备这样的品质呢?

政治英雄孔镛

所谓孤胆英雄,是指那种独自深入虎穴,不畏强敌的人。其实,军事上的孤胆英雄并不是特别难以做到,有时一股血气之勇就可成就人的一世名声。但想做政治上的孤胆英雄就不是那样容易了,这不仅要靠所谓的胆量,还要靠一股凛然的正气,更要靠超人的谋略。

明孝宗时,孔镛做了田州知府。田州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州,前任知府就是因为不能靖乱而被调离的。他到任才三天,州内的军队全都被抽调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侗族人突然趁机进犯州城。众人见到这种情况,就提议关起城门来守城,孔镛说:“这是个孤立的城池,内部又很空虚,守城又能支持几天呢?当下之计,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晓谕他们,或许他们能够解围而去。”众人都感到这样做很冒险,也很难成功。认为孔镛的意见不过是书生的迂腐之谈。

孔镛坚持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了吗?”众人也觉得没有好办法,说:“即便这样,应当谁前去呢?”孔镛说:“这是我的城池,我应当独自前去。”众人听了,纷纷劝阻他,认为派个使者去就可以了。但孔镛立即命令准备好坐骑,并命令开城门放他出去。众人请求他带着士兵同往,孔镛认为没有用,拒绝了。

侗族人远远望见城门开了,以为是军队出来交战,再一细看,原来是个官员骑着马走来了,只有两个马夫为他牵着马缰绳,更奇怪的是城门随即关上了。侗族人拦住马问孔镛是干什么的。孔镛说:“我是新来的太守,你们还不认识。你们领我到寨子里去,我有话要跟你们说。”侗族人感到很惊讶,摸不清他的底细,只得带着他向前走去。

走了很远一段路,进入了树林,孔镛回头一看,跟从他的马夫溜走了一个。到了侗人居住的地方,另一个马夫也溜走了,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侗族人牵着马进入了山林中,夹道有许多人裸露着胸膛,被捆在树上,央求孔镛救助他们。孔镛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说是州、县学中的秀才,在去州郡的路上被侗族人半路拦截去,因为不愿投顺侗族人,将要被杀死。孔镛知道此时还救不了他们,就径直进入山洞。

侗族人拔出刀来迎候他。孔镛下了马,毫无惧色,站在他们的茅屋里,看着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要让我坐下,你们大家都应该来参见我。”侗族人取来了一个坐榻,放在屋子中央,孔镛坐下,招呼大家上前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犹犹豫豫地走上前来。他们的首领问孔镛是谁,孔镛说:“我是孔镛太守。”首领说:“莫不是孔圣人的儿孙吗?”

孔镛说:“正是。”这时,侗族人都围上来拜孔镛。

孔镛见时机已成熟,就对大家说:“我本知你们是良民,由于饥寒所迫,才聚集在这里苟且,不过是求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我的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你们如果能听从我的话,我会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以后你们就不要再出来抢掠了。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话,你们可以现在杀了我,但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问罪,你们真的会被赶尽杀绝的,到那时,一切后果就由你们承担了。”

在场的侗族人听了他的话,都惊呆了,说:“要是真的像您说的那样体恤我们。在您任太守期间,我们绝不敢再进犯州府。”孔镛说:“那好,就这样,一言为定,你们不必多疑。”

众人再次拜谢。孔镛说:“我饿了,请给我备饭。”侗人杀牛宰羊,还做了麦屑饭招待他。孔镛饱餐了一顿,众人对他的胆量都很佩服。孔镛看当时天色晚了,又对众人说:“今天我来不及进城了,就在这里住一宿吧。”众人为他准备好了卧室,孔镛从容入睡。

第二天他吃了早饭,孔镛说:“我今天回去。你们这些人能跟随我前去取粮食、布匹吗?”众人说:“好吧。”于是牵着马,送他出树林。侗族人中有几十个骑士跟从着他,一起到城里去。

孔镛走到山林夹道处,又遇到了那些被绑的秀才,对侗族人说:“这些秀才是好人,你们既然已经归顺朝廷,就应该放了他们,让他们跟我一起回去。”侗族人给秀才们松了绑,把头巾衣服还给他们,秀才们纷纷跑了。

黄昏时,孔镛来到了城门下,城边的官吏在城楼上看到了他,十分惊讶地说:“必定是太守害怕了,投降了侗人,领着他们来攻打城池来了。”他们争着问孔镛为什么带着侗族人来,孔镛说只要开了城门,他自有办法处置。众官员更加怀疑,不开城门。孔镛笑对侗族人说:“你们暂且留步,我自己先进城,然后再出来犒赏你们。侗族人很听话,后退了一段距离,孔镛入城后,命令手下人取来粮食和布帛,从城墙上扔给侗族人,侗族人得到粮帛以后,十分感谢,以后再也没有来进犯州府。

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明代的桂林知府吴惠。吴惠做桂林知府时,恰好遇到义宁洞的瑶人串通湖南苗族人作乱,监司(监察州郡的官员)与其他官员都主张征剿,要向朝廷禀奏。吴惠急忙说道:“义宁洞是我管辖的地方,请让我出面去招抚,如果他们不服从,你们再征剿也不晚。”于是,他只带了十多个人,坐着一乘小轿,进了义宁洞的地界。

义宁洞地势十分险峻,山峰拔地而起,如刀枪剑戟。汉人到了那里,觉得无处插足。站都站不稳,而瑶人却能在这种地形中腾跃自如,上下如飞。听说桂林太守到了,瑶人急忙报告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就从四面聚集拢来,对吴惠虎视眈眈。吴惠告诉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我是来帮助你们的,没有别的意思。”众人见他确实没有恶意,连连称是。于是,吴惠又反复陈述归顺朝廷的好处和反叛朝廷的坏处。瑶人的首领见他如此耐心,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留吴惠在义宁洞住了几天,领着他参观了他们的山寨堡垒,对他极为信任。吴惠走时,数千瑶人护送他出境,在边境上杀猪宰羊为他饯行。吴惠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自己,不要做那些将来要后悔的事。”数千苗人都扔下大刀,跪拜在他面前,发誓永不反叛。吴惠回到桂林,将情况报告了监司。于是监司没有再派兵去征剿。

第二年,武冈州有一伙强盗作乱,他们冒称推举义宁洞主为主帅,监司就责怪吴惠。吴惠说:“州府主张招抚,而监司主张征剿。苗人、瑶人发生反复,这个过错我愿意承担。”于是他又派人去义宁察看情况。义宁瑶人从山顶上看到是吴惠的人来了,就将武冈作乱使他们蒙受的冤情告诉了他,让他回报吴惠。监司得知真情,十分惭愧。武冈州的强盗也因计谋败露而衰颓不振。义宁人对吴惠感恩戴德,将他视为父母。在吴惠任桂林知府的十年间,没有谁敢到桂林境内骚扰城池居民。

孔镛可谓是政治上的孤胆英雄。无独有偶,唐代的段秀实也是一位这样的英雄。大文学家韩愈曾专门写了一篇《段太尉逸事状》记载他的事迹。韩愈的文章成为千古名篇,段秀实也因此名标千古。下面是韩愈《段太尉逸事状》中的部分情节。

唐代段秀实任泾州刺使时,汾阳王郭子仪任副元帅,住在蒲州。他的儿子郭唏以检校尚书的身份兼行营节度使,屯兵在幽州,放纵士兵胡作非为。幽州节度使白孝德由于郭子仪的缘故,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太尉段秀实亲自来到了节度使的官署中,自己请求做都虞侯(主管军中的法律)。

过了一个月,郭唏军队中有十七个士兵到集市上抢酒喝,并刺伤了卖酒的老人,砸碎了酒坛,酒都流进了水沟。段秀实带领士卒,逮捕了他们,砍了他们的脑袋,并把他们的脑袋挂在长矛上,立在集市门外示众。郭晞的军队一听到这个消息,军营立即骚动起来,全都披甲待战。白孝德吓坏了,赶紧把段秀实叫来,问道:“这可如何是好呢?”段秀实说:“没关系,请让我到他们的军中说说。”白孝德派了十多人跟他去,他全部推辞了,并留下了身上的佩刀,只让一个瘸腿的人为他牵马,直奔郭唏军营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