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交对人 做对事
41655600000033

第33章 交对人,你不能不懂的心理策略(3)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早年的执政期间一直都表现得很出色,形象也很完美,不过民众对他似乎不那么买账,他曾经说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华盛顿和林肯那样的好总统,但是多数美国人却认为肯尼迪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功人士,很显然执政能力出众的他已经让美国人失去了兴趣,除了政绩之外,对于肯尼迪这个人似乎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可是后来肯尼迪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决策失误而做出了入侵古巴的决定,结果遭遇严重的失败,当时肯尼迪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哭泣起来,而这一次的失败也注定成为肯尼迪执政期间的污点。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在入侵古巴事件之后,尽管所有的人都认为肯尼迪难称伟大的总统,可是他的支持率却持续上升,声望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人们又开始关注这位犯了错、出了丑的总统。

正因为出丑效应能够让人觉得你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常人,所以往往能够很好地拉近你与其他人的距离。具体来说,出丑效应实际上迎合了两种不同心理特征的大众心态。首先人都具有自私的一面,都害怕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因此常常会对那些很出色的人心怀嫉妒,这样就会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如果这时候你能够主动示弱,能够适时干一些傻事蠢事,对方也许就会觉得你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你也会犯错,这样他们的内心能够更加平衡一些,而且也愿意接受和信任你的存在。

此外,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总是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和亲近,换句话说,你越是表现得完美无瑕,大家就越觉得你脱离了生活,这样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犯一些错误,做一些傻事,对方反而会觉得你更具有人情味,也更加生活化,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很多哲学家说完美其实就是最大的缺陷,有时候出现一些小的缺陷不仅瑕不掩瑜,而且还会让这个缺陷成为优势和亮点,从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就像美人光滑的脸一样,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的脸洁白光滑,但如果你能够在嘴角的下巴处长出一颗黑痣,那么大家不仅不会认为这是缺陷,反而会认为这是美人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给自己添上一颗“黑痣”,也要懂得适当地往自己脸上“抹黑”,只有把缺点让给别人看,才能够消除别人的嫉妒,才能够迎合大众化的想法,而且还会将缺陷变成优势。

很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平时一丝不苟,总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很完美,这样的确会给员工树立好榜样,但是也会让员工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比不上你,常常担心自己做错后会受到惩罚,这样反过来会觉得管理者难以接近。如果管理人员刻意在员工面前犯错,这样员工就可以放下心理包袱,了解对方其实和自己也是一样的人,这时候它们反而能够将工作做好,而且也会主动亲近上司。

有些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常常会因为自己做错了题目,因为自己学不会而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学习排斥读书,而且会对老师产生恐惧感。但是如果老师也经常犯一些错误,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误,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重拾信心,而且也会觉得老师的人格魅力很吸引人。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很优秀的时候,一定要降低自己的格调,要经常犯一些错误,要展示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迎合更多人的心理需求,才会受到更多的爱戴和信任。做人要懂得试试出丑,适时展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维纳斯正是因为断臂才引发了更多的联想,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有时候缺陷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反而是万花丛中一点绿,具有更独特的魅力。

近因效应:熟人的印象往往定格在最后一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某个不很熟悉的人进行评价,可是当我们经过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之后,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对方形成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开始主导我们的意识和行为。这种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近因效应”,它是指我们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认知上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获得的信息,可以说新近的信息重新刺激我们形成新的认识,并影响我们的判断,而原先的认知则慢慢模糊和遗忘。

在很多时候,近因效应也被称为熟人效应,我们对于某些人的看法或者影响往往产生在熟识之后的最后一眼,我们最后一眼所看到的别人是什么形象,我们就会认为对方是什么形象。这个效应是一个名为卢钦斯的心理学家发现的,他曾经进行过一个有关吉姆印象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卢钦斯对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做了两段不同的描述,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奔放的人,第二段文字则将他描述成冷淡内向的人。接着他将两段文字组合在一起,然后发给不同的观众阅读。

在第一组测试者阅读的文本中,描写吉姆热情奔放的文字先出现,描写吉姆内向冷淡的片段则出现在后面。而第二组的测试者阅读的信息则恰恰相反。结果实验证明,最先呈现出来的信息往往要比后来呈现的信息更有影响力,也就是说观众一开始阅读到的吉姆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就会认为吉姆是什么样的人。

这时候卢钦斯再次做了改变,就是在两段不同的文字当中加入一些细节和故事,穿插了吉姆的一些日常活动,这样就能够让观众有一个深入了解吉姆的过程。之后,他又让测试者进行阅读,然后判断吉姆是什么样的人,这时,他发现多数阅读者都将最后呈现出来的信息当成评判的标准,这些信息比一开始呈现出的信息更有影响力。由此,卢钦斯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当人们最先接触的时候,最开始的印象往往会决定我们的看法,可是当两个人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就会改变和颠覆最初的印象,反而会将熟识之后的个人印象当成最终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近因效应在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那些不很了解的人时,一定不能冲动行事,也不能轻易就被别人的外表所欺骗,想要找到一个和自己合得来的朋友,想要找一个适合合作的伙伴,想要跟随一个有潜力的贵人,我们都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仅凭暂时的印象就做出判断,而需要综合更多的信息来完善我们的认知。

事实上,近因效应很多时候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恩恩爱爱的夫妻因为某一次的吵架而结仇,最终导致离婚;清廉一生的官员因为晚年的一次小失误而名节不保,成为人人痛恨的贪官;多年的好朋友因为某一次的小分歧而最终分道扬镳;一辈子做善事的人因为某个小问题而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其实严格来说这些人并不是坏人,也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不过因为一时的失误,才会使外界产生不良的印象,并因此而抹杀他所有的功绩与优点。而那些一辈子表现不良的人,很可能因为最近一次的优异表现而被人善待,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很容易在这种错误的印象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戊戌变法中,最后变法之所以惨遭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变法革新派过于信任袁世凯,他们和袁世凯打过几次交道,所以错误地认为袁世凯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也是支持国家变法改革的维新派。可事实上,袁世凯却是一个有所顾忌的人,他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位置,他不想夹在光绪和慈禧太后之间为难,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见机行事的人。只不过他曾经向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尽忠,说要杀掉太后身边的红人荣禄,这句话成为了维新派死心塌地相信他的原因。

而当维新派准备行动的时候,袁世凯突然真相毕露掉了链子,不仅没有帮忙,反而向荣禄和慈禧太后告密,最终导致维新运动失败,而戊戌六君子也惨遭横祸。其实,如果当时的维新人士能够更多地了解袁世凯的为人,不因为他一时的尽忠表白而过分相信他,就不会对他委以重任,也更不会轻易透露太多的信息。

事实上,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对方,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来判定对方的为人,也不能仅凭最近的印象来评判对方的是非、好坏、优劣,而应该综合对方以往的表现,要全面地看待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完整的形象,这样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误而做错事。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要不得

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他人的判断和认知通常从局部出发,往往由某一个点、某一个面而扩散得出整体印象,这就是著名的晕轮效应。爱德华认为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身上的某些特点和品质会像月光的光环一样扩散开来,然后将个人身上的其他品质和特点遮掩起来,这样我们就会以偏概全,误认为对方是某一种品质的人。正因为这样,晕轮效应常常也被人称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容易影响我们对他人或者实物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比如当我们发现某个人身上的好和优点时,他就很可能会被这些“好”笼罩起来,然后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你过于看重对方身上的某个缺陷,那么他就会被“不好”的光环所笼罩,这时候你会认为对方是一个坏人,而他身上所有的品质都是坏的。这种片面的认知显然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与人交流的原则,很容易误导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美国的心理学家凯莉曾经专门做实验来求证晕轮效应,当时他对麻省理工大学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实验。当时他向学生宣布请来一位在读研究生当临时的导师,凯利在某个班级上介绍这个导师的时候,使用了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褒义词来赞美他。而在第二个班级介绍导师的时候,他将“热情”改成了“冷漠”,其余的用词则是一样的。结果当导师和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接触之后,他发现第一个班级的学生非常欢迎导师,彼此的互动性很强。而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却对导师敬而远之。

其实导师是同一个人,就是因为凯利改变了一个词,结果导致学生以偏概全,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因为当学生听到导师是个热情的人时,一定会认为对方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人,而当学生听到导师很冷漠时,就会对其他品质漠不关心,认为对方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因此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

凯利由此认为多数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和评判他人的,对方身上的某一个优点或者缺点会影响我们的基本判断,让我们草率就对一个人进行定性,而这种做法显然不够科学合理。正因为如此,凯利呼吁大家一定要全面客观地对待别人,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也不能一下子把人捧上天,而应该从事实出发,不能以偏概全。

事实上,生活中到处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某个人身上有很明显的优点吸引你时,你会认为对方无论做什么都是好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优秀的。就像很多明星的“脑残粉”一样,由于对明星的长相、演技、歌声等方面过于看重,就会认为对方是万能的完美的,绝对不允许别人中伤他们,可实际上明星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有些官员因为政绩出众,或者做了件利民的好事,我们就会认为他们是好人,认为他们从不贪赃枉法,可事实上他们也许是大贪官。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不能够被某一部分的光环遮蔽眼睛。

1961年4月12日,苏联人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这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尤其是苏联人都觉得加加林是了不起的英雄。当加加林回到地球的时候,与社会各界的名人领袖握手合影,而且军衔也一下子升了好几级。大家都认为加加林是和领袖赫鲁晓夫一样值得崇拜的神,当时的苏联刮起了一阵“加加林风潮”,大家模仿他的微笑,他的着装打扮,模仿他的发型。因为对于人类飞天的贡献,加加林成为了完美的人,尽管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但是提起这个名字就一定觉得对方无所不能。

可事实上加加林身上有很多缺点,最明显的就是他常常超速驾驶,当时为了奖赏加加林的贡献,苏联政府奖励给他一辆伏尔加轿车,这一下,加加林更是每天肆无忌惮地在街上飙车。有一次,加加林因为超速行驶加上闯红灯,结果撞坏了另一辆车子,车子里的老太太被撞破了脸。当交警赶来处理的时候,加加林才不情愿地从车子里走出来,而当交警看到驾车的司机是加加林时,连忙举手行礼,围观的人群也大声欢呼。交警这时候直接判定老人违规在先,人群中的人也认为这个判罚很妥当,因为国家英雄加加林是不会犯错误的。而老人知道对方是加加林后也开始陪着苦笑,没有说什么。

交警之后叫来一辆车,然后让人护送加加林离开,并准备将责任全部记到老太太身上。当加加林上车之后,脑子里想的全部是老太太脸上的血和苦笑,他意识到原来一个国家英雄可以轻易颠倒黑白,可以蒙蔽人心,可以让一个受伤的长者为自己顶罪,想到这里,加加林立刻下了车,然后自己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向老太太和在场所有的人道歉。

我们常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很容易因为别人身上的某些优点而认定对方身上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也常常因为别人身上的某些缺点而认定对方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好的。那些片面的好与坏很容易绑架我们的感情,影响我们的心理判断。佛祖当年东游的时候,很多人都称赞他非常高大,可是佛祖却说:“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心其实很渺小。”做人不能只看片面,不能被他人身上的某些光环所干扰,而要看得更加全面,看得更为深入,否则我们就可能看走眼,可能做出错误判断而造成重大的失误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