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57

第57章 【笑声】之抖包袱(1)语中生花

我们经常说,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说相声是一种口头文学。既是一门艺术,就必然有审美的价值;既是一种文学,就需要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这些,相声恰恰都具备。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最重要的工具,从产生人类的那一刻起,人类语言就存在于世了。几十万年来,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语言经过不断的碰撞、交流、传播,新鲜词汇层出不穷,表达方式五花八门,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变化之多端,堪称大观。可以说,人类的思想有多么辽远,多么深邃,人类的语言就有多么丰富,多么多彩。

相声的语言之所以那么吸引人,那么生动幽默,那么富有感染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其语言本身是非常丰富的。这其中不仅包括正式表达用语,而且包含着大量充满生机与趣味的民间口语,这也正是相声根植于最普通人民的重要例证。

以俚语、俗语、歇后语、谚语等为代表的民间口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智慧的凝结而获得的,它们就如同浩瀚夜空之中的点点繁星,很显眼,很可贵。一般来说,它们都非常生活化,且地域性很强,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它们通常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有事物赋以新的表达与解释,往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让人过目不忘。

既然这些民间口语拥有这般功效,相声艺人们当然是不会放过的。他们将这些表达加工改造后,纯熟的运用到了作品当中,使得段子妙语成珠,让人有“语中生花”的感觉。而这些词句本身也成为相声中形式最为简单的“包袱”。

比如《白事会》中,说到捧哏的父亲去世时,一连用了二十余种土语的表达:

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儿了,嗝儿屁了,嗝儿屁着凉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儿了,皮儿两张了,土了,土典了,无常到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

(摘自马三立、王凤山《白事会》)

将歇后语的趣味性集中展现的是传统相声《俏皮话》,这个节目如今流传下来的有多个版本,但无一例外都将俏皮话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一段十几分钟的作品,竟包含了几十个甚至百余个歇后语,为了达到效果,在表演时艺人要保持较快的语速,使听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令其叹为观止。比如:

甲:咱们俩人在一块儿研究研究俏皮话您看怎么样?

乙:专门说俏皮话?

甲:怎么样?

乙:墙上挂帘子——没门儿,草鞋——没号儿,阴天折跟头——没影儿,猴戴胡子——一出(戏)没有,马尾儿穿豆腐——提不起来,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甲:灶王娘举礅子——瞧姥姥这劲儿。

乙:什么叫劲儿啊,我这是九画加一画——实话(十画)。

甲:你这是揪着胡子过河——你谦虚(牵须)。

乙:扭轴碰墩子——实打实。

甲:耗子啃皮球——客(嗑)气。

乙:老太太顶针——真格(针硌)的。

甲:谁不知道您哪,您的相声是接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乙:刚落生的小孩儿——哪来的名儿呀!

甲:高山上点灯——您的名头儿亮。

乙:茅房里的灯泡——没多大亮儿。

甲:猴儿骑骆驼——你比别人高着一块呢。

乙:请安带作揖——比别人矮半截儿。

(摘自马洪信、张奎青《俏皮话》)

另一种会直接带给观众欢乐的形式是方言土语,艺人在舞台之上用方言表演,一句话中即使本身并不含有明显的“包袱”,由于其异于平常的腔调发音,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身就能产生笑料。比如《学四省》中,艺人们接连学习了蒙古话、胶东话、冀中(深武饶安)话、北京话等方言,信手拈来,饶有趣味。比如:

乙:蒙古人管问好怎么说呢?

甲:问好那叫……“门德乐门德”(音)。

乙:“门德乐门德”。

甲:唉,这就是问好。

乙:那要是问全家好呢?

甲:那是“齐了门德齐了门德”(音)。

乙:“齐了门德齐了门德”。

甲:唉。

乙:这就是问全家好?

甲:对。

乙:噢。那要是问全国人民都好呢?

甲:问全国人民都好。

乙:啊。

甲:那就是……“全国人民统统的门德乐门德”。

(摘自赵振铎、赵世忠《学四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深观众对该方言的直观感受与理解,更好渲染作品的效果,在模仿各地方言的时候,艺人们都设置了剧情——这些剧情当然不全是凭空设想出来的,大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比如学深武饶安话时,剧情是某人因家里闹了蝗灾颗粒无收而到京城投奔哥哥,深武饶安是今河北省深州、武强、饶阳和安平一带,地处黑龙港流域,曾为泄洪区,地薄而多灾,民生艰难。艺人在创作时也许正是源于真实的故事,才给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声艺人将模仿方言的节目叫做“倒口”,北京人贬称外地方言为“怯”。除《学四省》之外,传统相声中还有《怯拉车》、《怯洗澡》、《怯剃头》等等大量的作品。后来,艺人们由纯粹模仿方言转而用方言来反串唱戏或唱歌,学习方言的种类也由北方各省(大多为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地)扩展到南方(如上海、四川、湖广等)甚至外国,使得学习方言类的节目层出不穷、妙趣横生。

如今,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娱乐化趋势日益明显,造就了大量的网络热词和流行用语。一些较为年轻、对网络世界较为敏感的相声艺人喜欢将其运用到作品当中,在演出时会让年轻的观众产生极大的共鸣,会心而笑。

虽然网络上的素材大多也是来自于生活,相声艺人拿来使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切不可习惯性地“拿来主义”,甚至照搬照抄、生搬硬套,那样就更不足取了。在如今的舞台上,经常见到一些由网络零碎段子拼凑而成的所谓“相声”,表演出来不痛不痒,令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