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那些岁寒不经霜的士兵和见风使舵随时俯仰的爱国者们,在这个危机中将会动摇退缩而不敢再为国效劳了,但是那些坚持下来的人们,现在理应得到人们的爱戴和感激。
——《美国危机》第1篇托马斯·潘恩
★令人绝望的力量对比
独立战争的枪声虽然已经打响,但前景却非常的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绝望。不仅欧洲各国不看好北美的独立革命,连殖民地内部也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就连意志极为坚定的华盛顿同志也一度有过类似的言论。
其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被逼出来了,如果英国政府和乔治三世能够多做一些让步,独立革命很有可能不一定会爆发。但是,乔治三世和英国政府实在是受够了殖民地人的自由散漫尤其是偷税漏税还振振有词,所以态度异常坚决,没有了回旋余地。北美殖民地只得铤而走险选择独立。
从实力对比上来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北美殖民地完全没有任何取胜的希望。
当时,英国人口有900万,北美13个殖民地只有不到300万,其中20%是黑人,战争之初是不能加入大陆军的,加入英军的反而很多。英国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制造业发达,经济体系完善,生产能力强大。而北美殖民地长期作为英国的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体系,尤其是制造业极为薄弱,经济发展不均衡,非常脆弱。英国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可以较为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力量投入战争,而殖民地内部完全是各自为政,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机构大陆会议还得看各个殖民地的脸色行事。权力没有掌握在大陆会议手中,而是分散在13个殖民地地方政府。而在独立战争之前,各个殖民地之间因为历史和建立原因的不同,基本上相当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互相都不买账,都是直到独立战争前后才有所改变,逐渐产生出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来。
军事上的形势,也让殖民地人无法乐观起来。殖民地的所谓大陆军,其实就是新英格兰殖民地民兵联军,说穿了就是一帮子农民,无法军事训练,还缺乏武器装备,完全就是一伙乌合之众,打打顺风仗也许还能凑合着用,战局稍微不利就一哄而散狗都撵不上。
再看英国,那可是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也是首屈一指的军队,刚经过了七年战争的洗礼,战斗信心爆棚,号称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不可战胜的军队,说什么正面作战没人能打赢英国陆军。正因英国陆军为有这样的不败神话,所以殖民地军队在邦克山之战取得的不俗战绩才会造成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有点类似于平型关战役的效果,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敌军不可战胜的胜话,鼓舞了己方战斗的信心。不过,邦克山之战只能算是殖民地军队人品爆发,不能视为普遍现象,只能看做个例,因为此后英军就连续发力,几乎打得大陆军找不着北。
此外,在战略态势上,北美殖民地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英国军队在北美不是外来客,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北边的加拿大地区,南边的佛罗里达,还有西印度群岛,都还忠于英国国王,是进攻13个殖民地的桥头堡。英国强大的海军完全控制着制海权,弱小的殖民地海军可以忽略不计,英国可以随时封锁北美的海岸,阻绝殖民地的海上贸易和交通,在经济上给殖民地以沉重打击。通过海路,英国军队还可以方便地进行战略和战术的机动,调兵遣将快捷高效。
在很多人看来,独立战争,根本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是一个强壮的大汉同一个矮个子之间的搏斗。13个殖民地是在自寻死路,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法国是英国的死对头,刚在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心里一直就不爽,虽然很想找英国人的麻烦,却也不看好殖民地独立的前景,不愿明着支持殖民地,只在背地里偷偷给点物资什么的。
华盛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家都知道,费用一定是浩大的,战争一定是持久的,结局是未知和严峻的。英国的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强大的英国海军游弋在海中,英国皇家陆军在世界各地都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我们没有组成国家,不为世界民族熟知,我们缺乏准备,尤其是缺钱,我们的事业势必在铁砧上接受锻造。”
华盛顿的话,客观地描绘出了殖民地面临的困境。胜利似乎是无望的,独立只是梦呓。作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华盛顿肩上担负的责任是最大的,要率领这么一支乌合之众与世界上的一流军队作战,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其实,华盛顿也许并不是一位真正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但他有一个常人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坚忍不拔,即使难以想象的困难,处于难以自拔的绝境,也绝不失去信心,而是百折不回,奋勇直前。在某种程度上讲,也许正是华盛顿的这个优秀特质,才最终挽救了美国的独立革命。
英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弱点。在北美打仗,英国军队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北美地域广袤,丛林密布,不利于大部队的运动,适宜正面作战的战场不多,北美的地形更有利于开展游击战和丛林战,这样,英军的战斗力优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
其二,英国因为刚结束“七年战争”不久,财政紧张,一屁股烂帐,无法大规模扩军。英国还没有建立起后备军,新招募的部队要经过两三年的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所以北美英军一直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从本土增兵也不容易,因此无法承受大规模的兵力损失。
其三,英军补给困难。英国要横跨三千里从英国本土对北美英军进行补给,效率势必低下,难以持久保持战力。
其四,其实是殖民地方的一个弱点,但反过来看,倒成了殖民地最大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北美13个殖民地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集权的中央政府,只是13个殖民地的一个松散联合体,各殖民地的事情,还是各殖民地自己说了算。这就给殖民地一方在战略上带来奇特的优势,那就是北美殖民地不像其他战争那样,有一个或者多个通常意义上的战略要地可供英军占领和打击。北美殖民地根本就没有战略要地,你爱占那里你就占那里,我不同你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北美殖民地本质上就是13个殖民地的松散联盟,而大陆会议也只是个名义上的最高机构,相当于临时首都的费城在军事上也没什么价值。你英国人就算占了费城把大陆会议代表全逮起来都拉出去枪毙,或者再顺手灭掉几个殖民地,人家其他殖民地照样活得活蹦乱跳,还是有人继续闹独立搞革命。这个特殊的优势,将会将英军拖入长期战争的泥潭,对于债台高筑的英国政府来说,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好消息。胜利还是有希望的,虽然看起来前景让人有些绝望。
所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独立还是有可能的。华盛顿们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黑森雇佣军
北美殖民地的独立革命,无疑是在大英帝国这只大老虎的屁股上狠狠地掐了一把,不,应该是硬敲了一块虎骨泡酒喝。
老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殖民地这帮子只知道偷税漏税的农民,吃的穿的都比本土的居民好,这都是大英帝国的恩典,现在翅膀硬了,居然敢独立,忠勇的大英帝国皇家陆海军,给我放开了手狠揍这帮子农民,给我往死里打。
大英帝国的战争机器迅速开动起来。威廉·豪将军接替盖奇将军成为北美英军总司令后,向英国政府提出要扑灭北美的独立运动至少需要在1776年使北美英军达到50000人。
英国政府一听,有点犯难,人不够啊。但是必须要给殖民地人一个教训,不然他们不知道马王爷是三只眼。英国政府千方百计筹措兵源,把监狱里的囚犯给我提出来送到北美去当兵,什么,还不够,那就花钱雇。当时,最好用的雇佣军是黑森雇佣军。英国一口气雇了1.8万黑森雇佣军,后来增加到了30000人,这个消息一度让殖民地人非常恐慌。
殖民地人为什么会恐慌呢?因为黑森雇佣军知名度很高,以骁勇善战纪律严明著称,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好的雇佣军,类似于亚洲的廓尔喀人,是职业雇佣军,打仗不要命,战斗力极强。
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有知道黑森雇佣军的了,那么黑森雇佣军究竟是怎样一支军队呢?
黑森雇佣军其实就是日耳曼族士兵组成的雇佣兵,因为其兵源主要来自黑森—卡塞尔地区,也就是今天德国的黑森州,当时是一个德意志邦国,历来就有当雇佣军的传统,跟印度廓尔喀人自发地当雇佣兵不同,黑森人当雇佣兵是国家行为,是国家交派的公干,目的就是赚外汇,他们按规定领取军饷,当雇佣兵的收入是要全部上缴财政的。
雇佣军生意在黑森—卡塞尔邦国里,完全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从训练、装备到抚恤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提供雇佣军的收入占到了该邦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黑森邦国的一位领导,伯爵威廉八世曾经说过:“失去了雇佣军,我们将失去所有的资源。”
由于口碑好品质高,黑森雇佣军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因此黑森卡-塞尔邦国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常备军维持在24000左右,军民比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15。绝大多数军官都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军事素养之高在欧洲享有盛誉,再加上德意志民族固有的纪律性,黑森雇佣军广受赞誉,被誉为“能够用金钱买到的最优秀的军队”。
不过,跟想象中的不同,这些雇佣军尽管冒着生命危险为跟自己不相关的事打仗,实际的收入却是非常的低,拿的是国家发的低保性质的军饷,而数额惊人的劳务报酬全都落到了黑森卡-塞尔邦国的领导口袋中去了。说起来,普通的黑森雇佣军士兵的命运其实还是很凄凉的。
在北美战场,黑森雇佣军作风顽强,严守纪律,得到了英国政府和英军的青睐。独立战争初期,英国军队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部队都是黑森雇佣军。
黑森雇佣军以团为基本编制,每团500–600人,后来有所减少,平均每团300–400人,由猎兵、骠骑兵、炮兵以及掷弹兵组成。步兵大多是猎兵、滑膛枪手以及队列步兵。装备前装滑膛枪,炮兵使用三磅火炮。
最早一批黑森雇佣兵是在1776年踏上北美土地的,第一战就是著名的纽约长岛之战,这一战大陆军惨败,死伤数百人,俘虏上千。此后,黑森雇佣军几乎参加了每一场战役,不过战绩似乎并不太好。
知名度最高的一场战役,黑森雇佣军却是作为反面教材出现的,很好地烘托了华盛顿将军的用兵如神,那场战役就是特伦敦战役。那一仗,发生在1776年的圣诞节,大陆军夜渡特拉华河奇袭驻防的黑森雇佣军,1400人的黑森雇佣军被打死打伤100人,俘虏900人。
也许因为这一仗败得太惨,毁掉了黑森雇佣军的一世英名,从1777年开始,他们就基本上被作为守备队在使用了。独立战争中,总共有大约7700名黑森雇佣兵死在了北美,不过,其中只有1200人左右是战死,其余的都是病死,有大约17000人战后回到了故乡,有大约5000人最后定居北美,成为了他们曾经想要扼杀的美国的公民。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黑森—卡塞尔邦国被并入莱茵联邦。从此,曾经无比辉煌的黑森雇佣军连同他们的邦国,一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长岛惨败
英国人的反击开始了。第一记铁拳砸向了纽约。
1776年,北美英军制定了夺取纽约的作战计划,以切断中部、南部殖民地同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的联系。之所以首先攻击纽约,是因为英军认为新英格兰殖民地才是叛乱的中心,南部、中部殖民地都只是胁从,纽约地处北美殖民地中部,如果占领纽约所在的哈德孙河一线,就能够切断与新英格兰之间的联系,将有利于把北美的抵抗力量各个击破,可以集中精力攻打新英格兰的叛军。仔细分析下,这个计划从根子上来说还是带有几分占领军事要地的战略指导思想在里面。
1776年7月,威廉·豪将军率领33000名英军,包括8000黑森雇佣军在内,乘坐他的兄长理查德·豪海军上将指挥的舰队,出现在了纽约附近的海面上。
威廉·豪将军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英军的海军优势在纽约狭长半岛的地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具有很好的机动性,可以从任何一点发起攻击,如果占领纽约防线的侧后还有可能实现对大陆军的包围,把他们堵在半岛地形上加以歼灭。威廉·豪将军是从加拿大地区远道而来的,当初他为摆脱不利的战场态势从波士顿主动撤退就是退到了加拿大地区,在那里厉兵秣马整顿军队。
如今,时机成熟了,殖民地人流血的时候到了。
华盛顿洞悉了英军的意图,为此,他放弃了波士顿,率领17000大陆军进入纽约驻防,准备同英军决战。因为兵力悬殊,华盛顿有些不安,有想尽办法调来2000人加强防守,因此纽约的防守兵力在19000人左右。与英军相比,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士兵的战斗经验更是差距明显。
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华盛顿有信心率领这17000人的乌合之众在纽约战胜久经沙场的英国军队,这实力上的差距毕竟是非常的明显。兵力上不占优势,战斗经验上不占优势,更何况英军还有海军战舰,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武器,据说,5艘战舰拥有的炮火就足以压倒纽约大陆军的所有火力。这仗看起来毫无取胜的希望,事实也是的确如此。
8月27日凌晨,英军首先在纽约的长岛发起了攻击。长岛是上有一个布鲁克林高地,遥望纽约城,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大陆军兵力不足,于是集中兵力扼守布鲁克林高地附近,因为放松了对海滩登陆点的控制。事实上,从22日起,英国军队就陆续隐蔽地上了长岛,到发起攻击之时,长岛上已有20000英军,而且占领了有利的前进阵地。打起来没多久,大陆军就遭到了优势英军的分割包围,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长岛战斗异常激烈,多次发生惨烈的肉搏战,大陆军的防线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部队一片混乱,不少大陆军士兵被凶悍的黑森雇佣军逼入玉米地里,用刺刀一个个刺死。长岛战斗,对于大陆军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仅仅一天的时间,大陆军就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被英军压迫得收缩成一团,眼看就要遭受覆灭的命运。这时候,华盛顿也在长岛,他是在战斗打响后,从曼哈顿岛赶过来的指挥的,结果也被困在了岛上。海面上有虎视眈眈的英国皇家海军,岛上是凶猛强悍的英国皇家陆军,华盛顿一筹莫展。
但不知怎么的,英军逐渐停止了进攻,29日整整一天,英军都没有进攻,这就给了大陆军喘息的机会,华盛顿制定了撤退计划,安排部队做出佯攻的姿态迷惑英军,其余部队则做好撤退的准备。天意不绝华盛顿。29日夜,海上雾气弥漫,能见度很低,英军没有察觉大陆军的行动,华盛顿利用这绝好的机会,隐蔽地将部队用船安全撤回了纽约城。
长岛一战,大陆军战死200多人,包括沙利文将军在内的1000人做了俘虏。英军死伤大约300人。
威廉·豪将军为什么会在极为有利的局面下放弃进攻呢而给了大陆军一线生机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华盛顿,后来还是在威廉·豪将军的回忆录里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豪将军不想去进攻大陆军的工事,打算乘大陆军撤回纽约时利用舰队火炮半渡而击,以最小的代价全歼大陆军,却没料到大雾天气的出现,让华盛顿得以成功撤退。
★从纽约转进
长岛惨败后,大陆军士气极为低落。这英国正规军真不是盖的,很厉害,那个黑森兵实在是有点凶残,咱大陆军肯定打不赢,逃命要紧。
华盛顿的队伍里出现了大量的逃兵,整连整团的跑,营地里头天还人山人海,第二天就空无一人了,像从康涅狄格来的民兵,仅仅几天,6000人的队伍就跑来只剩下了不到2000人。对此,华盛顿无计可施,只好默认,想跑就跑吧。
华盛顿对于自己手下的乌合之众及其失望,他愤怒地地向大陆会议汇报说:“我们的处境极其艰难。由于我军在上月27日失利,许多士兵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他们不仅不奋力抗敌以挽回损失,反而心灰意冷,不听调遣,急于回家。很多人已走掉了。我不得不承认对统率这支军队已缺乏信心,士兵们不肯履行他们的职责。”
华盛顿建立常备军的呼吁这次还是没有被批准。为了不对自由构成威胁,常备军的建立是不被允许。要打败英国人,大陆军足够了,殖民地人的革命热情是很高的,战斗是很勇敢的,完全可以打败英国人。
所以,华盛顿注定还要率领他那支一年制的不可靠的大陆军继续为殖民地的独立而奋斗一段时间。其实,所谓大陆军也都不是什么正规军,也是由民兵组成,跟一般的民兵相比,估计也就是精锐那么一小点。
这个样子,要守住纽约看来是农夫山泉——有点玄。撤还是不撤,这是一个问题。华盛顿不好决断,那就干脆问大陆会议吧。大陆会议也滑头,战争期间,权力下放,你华盛顿觉得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闪,不必问大陆会议。
好吧,你说的,我有权下达撤退的命令,那就撤吧。纽约的部队开始了撤退的准备,可是英军是不会那么容易让你撤退的。
英军紧追不放,海军陆军齐出动,大炮火枪一起用,给撤退中的大陆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甚至有炮弹就落在距离华盛顿不到6英尺的地方,好在华盛顿人品好,只是虚惊一场。
9月14日,大陆军撤出了曼哈顿岛,开始转进。他们身后,是滚滚的烈焰,因为纽约城着火了。
这火究竟是谁放的?通常情况下,火烧纽约的这个罪行都是推给英军的。不过英军打算占领纽约做基地,他们又没有大冷天放着房子不住偏偏喜欢睡野地的癖好,实在是缺乏放火的动机。所以,他们应该是背了黑锅。
按照现在比较火的一个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里的说法是:“现在已经说不清楚究竟是谁放的火了。”这个说法相对而言比较实诚,至少没睁着眼睛说瞎话,而是以春秋笔法含糊带过。
其实,不是说不清楚,而是不好说。因为放火的很有可能就是华盛顿。在9月2日写给大陆会议的报告中,华盛顿做出了如下的建议:“要是纽约成为敌人过冬的营地,他们一方面会由此得到很大方便,另一方面又会大肆破坏财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容我们考虑了。我认为,目前,敌人如果有可能的话,是想要保住这个城市不受破坏的。因此,大陆会议如果决心毁掉它的话,对这一决定应严加保密,因为一旦敌人知道,他们的计划就会大大改变。”
大陆会议并没有同意华盛顿的建议,认为那样做是非常凄惨的行为。华盛顿于是表示那就不放火。
可是,华盛顿是个极其坚韧的人,与通常认为的那个正直诚实的华盛顿形象不同,在紧急情况下,华盛顿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
大陆军撤离后几天,纽约城燃起了大火。赶来救火的英军惊奇地发现,到处都有人在放火,有少数是当地的居民,更多的还是大陆军士兵和北美民兵,完全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放火。
事情到这里就基本清楚了。不让我放火,那我就暗地来放,最后把黑锅扣到英军头上就行了。
华盛顿带着败兵,一路往新泽西方向转进。在行军途中,逃兵不断,人越走越少,华盛顿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次向大陆会议写信,用纽约战役的惨败为例,说明指望那些只签一年当兵合同的短期民兵能打胜仗的话就只能是做梦,强烈要求建立常备军。
大陆会议估计也对大陆军的表现不满意,眼看形势严峻,只好妥协,颁布法令:命令各州按定额提供组建88个营的兵源;提高军官和士兵的待遇。凡是同意在战争期间服役的士兵,每年给发一套衣服,还可以得到20美元和100英亩土地的奖励。军官的奖励还要高一些。
这些法令总算使华盛顿的部队多少有了点常备的味道,虽然实际上还不是真正的常备军,但至少会让愿意签长期合同士兵多一些。
撤退过程中,虽然也遭到英军的追击,但损失不大,如果这时候华盛顿坚定地大踏步向新泽西转进的话,那就不会有后来的惨重损失了。
撤着撤着,华盛顿听进去了部下的建议,觉得就这样跑了很没面子,不如冒一下险,就在这里跟英军再较量下,大陆会议也有让华盛顿扼守哈德孙河的意图,于是就在哈德孙河边,位于新泽西与纽约交界处的一处堡垒处停了下来,这处堡垒的原名已不可知,一般将它称作华盛顿堡。与华盛顿堡隔一条河相对的还有一座堡垒,因为是由查尔斯·李将军负责防守,因此被称为“李堡”。查尔斯·李将军是大陆军的副总司令,但对华盛顿不太服气,经常说些贬低华盛顿的话,不是很买华盛顿的账。
华盛顿堡的守卫将领是格林将军,所部大陆军相对而言是较为精锐的部队,装备也好于其他部队。11月初,英军主力集结于华盛顿堡附近。见此情况,华盛顿一度想放弃坚守华盛顿堡,但格林将军等人强烈反对,只得作罢。
11月16日,英军突然进攻华盛顿堡,枪炮齐鸣,杀声震天。尽管大陆军抵抗地很激烈,但还是挡不住士气如虹的英军。当天下午,华盛顿堡失守,大约3000大陆军被杀或者被俘。战斗期间,黑森兵的残暴让大陆军上下愤慨不已。不少民兵放下武器向黑森兵请求饶命却被黑森兵用刺刀全部刺死。据说,身在哈德孙河对岸的华盛顿亲眼目睹此种情况,泪如雨下,哭得像个孩子似的。
英军太强大了,咱们还是转进吧!华盛顿派人通知副总司令查尔斯·李将军率领他手下的4000人赶快前来与自己会合,好一起跑路。
查尔斯·李将军原本是英国军官,长期不受重用,一怒之下干脆转而支持独立,因为对自己没当上大陆军总司令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始终看华盛顿不顺眼。即使在紧要关头,也不忘与华盛顿抬杠。他不管华盛顿如何着急,他却不急,左右推搪,就是不听指挥。
这时候,威廉·豪将军已经兵分两路向这两位扑过来了。华盛顿虽然打仗可能不是特别灵光,但组织撤退却是很有经验的,左右腾挪,最后跳出了英军的包围圈。
对于查尔斯·李将军,华盛顿让他渡过哈德孙河选择安全的行军路线来与自己会合。但这个狂妄的查尔斯·李将军依旧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慢腾腾地向华盛顿靠拢。12月的一天,副总司令脱离了大部队跑到一个旅馆里去睡觉。这是查尔斯·李的一个习惯,他是个对睡眠质量要求很高的人,对于行军床历来缺乏好感,只要有可能就会去找一个舒适的旅馆睡上一大觉。
他的行踪被当地的效忠派发现,报告给了英军,英军连忙派出一队人马包围了那个旅馆,于是身着睡衣的大陆军副总司令英勇被捕。因为查尔斯·李将军以前是英国军官,所以英军认为他是可耻的叛徒,没给什么好果子吃。
万幸地是,领导虽然睡觉睡没了,可兵还在,剩下的大陆军在最后在沙利文将军的带领下历尽艰辛总算与华盛顿胜利会师。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个沙利文就是在长岛被俘的那个,这个时候因英美两国交换战俘所以又回到大陆军里。
12月1日,英军在康华利将军的带领下一路追击华盛顿,已经到了附近。形势非常危急,华盛顿的部队在英军猛烈的打击下,死的死跑的跑,损失非常大,部队大量减员,士气极度低落。
必须赶快渡河摆脱追击。12月7日——12月8日,华盛顿集中了方圆70英里范围内所有可以收集到的船只,成功地上演了一场美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将所有的部队撤过了特拉华河,进入了宾夕法尼亚。
不得不说,我们的华盛顿同志在组织撤退方面确实是熟练工,撤退组织得很成功,还总能拿撤退来说事儿,使自己的政治声望得到增强。
除了有丰富的撤退经验外,华盛顿的运气似乎也不错。他过了河,气温又骤降,河水冰凉刺骨却又没完全封冻,英军找不到船,又不敢跳到水里游过去,于是只好在河边摆下阵势,与大陆军隔河对骂。
过了河,华盛顿的大陆军总算可以踹口气了。气喘匀了,一清点人数,只剩下大概三四千人,而且还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开小差当逃兵的人络绎不绝。更为致命的是,部队中到处都弥漫着对华盛顿军事指挥能力的质疑。
在这种绝望的境地,换其他人,说不定就一时想不开自刎特拉华河了,可我们的华盛顿那宝贵的坚韧性格又起作用了,他依旧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仍然在做着反击的准备。
★痛打黑森兵
华盛顿决定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用崇高的爱国思想和奉献精神来武装士兵的头脑,树立大陆军必胜的坚定信念,消除部队中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以挽回已经降到谷底的部队士气。
做思想政治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华盛顿运气很好,他的部队里就有这样的人才,而且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具有多年的工作经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常识》一书的作者,托马斯·潘恩。当初,无数的人就因为读了他写的《常识》热血上涌,走上了反英独立的革命道路。
如今,革命又需要你了。
托马斯·潘恩这时候正在华盛顿的军队里当副官,接受任务后,吃过晚饭就立马点油灯开始奋笔疾书。12月19日,重量级宣传稿问世,名字就叫《美国危机》,一共13章。《美国危机》激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吓倒,历史赋予他们的是最光荣的使命和最崇高的荣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同《常识》一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这潘恩一出手,立马见成效。士兵们在潘恩的鼓动下,又重新燃起了胜利的信念。此后,在每一次大战的动员会上,军官们都会大声朗读《美国危机》的第1章,这比什么动员都管用。而士兵在发起冲锋的时候,喊的口号也是《美国危机》中的名句:“现在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候。”
大陆军从纽约开始被英军撵兔子似的一直撵过了特拉华河,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再加上托马斯·潘恩一鼓动,战意顿起,士气堪用。此时,恰好费城派出的援军也到了,沙利文将军又带着原本由查尔斯·李副总司令的残余部队也归了队,华盛顿的实力有所恢复,兵力达到了7000人。
华盛顿打算冒一次险,抢在特拉华河封冻之前,突袭特拉华河对岸的英军,打乱其战略部署。特拉华河对岸的特伦顿,配置的是凶悍的黑森雇佣军3个团。对于黑森兵,华盛顿是恨地牙痒痒的,黑森兵用刺刀捅死已经投降的大陆军士兵的惨景仍是历历在目。谁说吃柿子一定要捡软的捏,我偏捏硬的。华盛顿决定就拿黑森雇佣军开刀,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开刀的时间定在12月25日,也就是圣诞节的晚上。
带着大家再次朗读了《美国危机》第1章之后,大陆军士兵犹如打了鸡血嗷嗷叫着要去痛扁黑森兵。这个时候,华盛顿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率领2400人左右的部队乘船渡过特拉华河,向驻防的黑森雇佣军3个团外加一个英军轻骑兵团发起了复仇的攻击。
华盛顿亲自渡过特拉华河进攻黑森雇佣军的英姿,被画家伊曼纽尔·洛伊茨画成了一幅油画,永远保存了下来,成为了华盛顿一个著名的定格形象。
防守的黑森雇佣军完全没有料到看起来不堪一击的北美农民居然敢在大冷天发起反击,一点防备都没有,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人直接就被堵在营房里了。不过,黑森雇佣兵的确强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一部分人冲了出来,在大街上与大陆军对射,还拖了两门小炮出来打。不过,华盛顿这边做了很好的准备,炮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想尽办法把18门大炮运过了河,在大陆军强大炮火的威力打击下,加之一开始黑森雇佣军的指挥官拉尔上校就中弹受了重伤(后伤重不治死亡)导致群龙无首,所以很快就粉碎了黑森雇佣军有组织的抵抗,多数黑森兵投降或者被俘。
这一战,大陆军以区区2400人的部队进攻英军3个步兵团外加1个轻骑兵团,而且对手还是以勇猛善战组成的黑森雇佣军,竟然取得了打死包括雇佣军指挥官拉尔上校在内的40人,俘虏918人的战绩,而自身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般的大胜。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大陆军的信心,也挽回了华盛顿日渐受损的政治声誉,恢复了他作为统帅的威望。当时的《宾夕法尼亚日报》甚至有些肉麻地赞美华盛顿说:“如果他生活在偶像崇拜的时代,他会被尊奉为神。”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华盛顿的这次胜利实在是来之不易。这次进攻几乎就是一场赌博。大陆军原定的计划是四路出击,使用兵力应该在6000—7000人之间,而不是华盛顿亲自率领的那2400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其他三路中有两路根本没来,另外一路进展缓慢,渡河受阻,没赶上战斗,在当时的情况下,华盛顿得知消息后很愤怒,但即使只有一路他也要进攻,因为大陆军以及他本人太需要一次胜利了。这实际上是在赌博,因为他根本没有把握自己的这2400人能够击败英军的3个精锐的黑森雇佣军团和1个轻骑兵团。要知道4个团的英军也是2000人上下,没比他的部队少多少,而且质量上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上帝保佑华盛顿,他赌赢了,黑森兵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尤其幸运的是一开始就将对方的指挥官拉尔上校丢翻,直接导致黑森雇佣军的指挥系统瘫痪,全军一片混乱,只得投降。
关于这次难以想象的胜利,很多人觉得难以解释。为什么大名鼎鼎的黑森雇佣军会如此轻易地就投降了。有些人说是当天晚上黑森军过节多数人喝醉了。其实,这并不是事实。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华盛顿之所以能够逼迫黑森军投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黑森军没有防备,被打了各措手不及;二是指挥瘫痪,拉尔上校一开始就被子弹击中身负重伤无法指挥;三是黑森军误判华盛顿的部队人数,对其实力有所夸大。根据缴获的黑森军士兵的日记来看,黑森军以为华盛顿至少有6000人或者是上万人,认为实力悬殊,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才大部投降,却没料到真正出手的只有2400人。否则这将近2000人的英军发起狂来,华盛顿手下的2400人还真对付不下来。
不管怎样,这次奇迹般的胜利对于华盛顿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让他在黑云密布的天空中看到了一线光亮,他决定再赌一把试试。
1777年1月30日清晨,华盛顿率领6000士兵放弃特伦顿,避开前来进攻的英军部队,转而进攻普林斯顿的英军。在这里,华盛顿的军队同英国军队进行了一次传统的正面作战,双方互射排子枪,战斗中华盛顿冒着当出头鸟的风险,始终骑在一匹高大的白色战马上,视满世界乱飞的弹丸为无物,指挥相当地淡定。这种镇定自若的大将风范让士兵很受鼓舞,士气大涨。最后,华盛顿又一次赌赢了,击毙英军100多人,俘虏300多人,己方损失数十人。
两次赌博的胜利,其实也并未对英军的实力造成多大的损失,最大的成果在于鼓舞了人心和士气,让几乎已经彻底绝望的人们觉得独立还有希望,重新燃起了斗志。
英军的军事实力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对此,华盛顿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英军正面硬碰硬地死磕,绝对是死路一条。好不容易乘人不备加上运气好打赢了两仗,总算给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又树立起了一点威信,决不能轻易再失去。他的军队已经无法再承受失败了,再打败仗他这个总司令估计会被人给骂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华盛顿不再发起主动进攻,竭力避免与英军决战,转而采用游击战法拖延战术疲惫袭扰敌人。这中拖延战术也给他带来一个新的名字,北美的费边将军。费边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将军,在布匿战争中用拖延战术战胜天才的迦太基将军汉尼拔,人们常把这种避免决战等待时机的拖延战术称之为费边战术。华盛顿充分认识到,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只要保证大陆军不被消灭,那就是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