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西班牙文化地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在他乡)
41830400000010

第10章 博物馆记

在欧洲的这两年,我培养出了看博物馆的兴致——

慢着,我可以想象大众听了这种话会有什么反应。多半是不屑一顾地从鼻子里哼一声,把我当作是故作高深的伪小资分子吧。设想,博物馆又不是商店橱窗,能有什么看头?

可是,一方面,我是个对美术和雕塑一窍不通的外行;而另一方面,眼见着从小只在课本上得见的名家名作如今忽然近在咫尺,哪怕文艺盲如我也不可能不心动。仅仅是抱着“一生只有一次,错过可惜”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我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频频出没,事到如今,虽说我还不能自封是什么博物馆专家,但对于博物馆这个主题却也确实攒了一肚子的话可以说。

正如去法国不容错过卢浮宫,游览英国不该忽略大英博物馆一样,西班牙也拥有好几个国际知名的大型博物馆,被当地人认定为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得意洋洋地向外国人推出。其中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地理位置最佳的,莫过于马德里市中心一带的“黄金三角”了:普拉多,索非亚和提森。下面我来仔细介绍一下:

普拉多博物馆——最重要也最知名的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了至十九世纪为止的西班牙最重要的大师名作,戈雅,委拉斯凯兹,埃尔格雷柯等西班牙美术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代表作都在此处,更不用说它也不乏国外名家的作品,鲁本斯,丁托列托,拉斐尔……多少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啊。难怪普拉多也因此自比为是西班牙的卢浮宫了。

索非亚王后艺术中心——传统画派的作品到了十九世纪嘎然而止,二十世纪起,西班牙的现代画派脱颖而出,涌现出一大批天才艺术家,在先锋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画潮中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巩固了西班牙作为艺术大国的地位,而这些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收藏在索非亚这个宝库中,其中包括毕加索、米罗和达利的多幅名作,是一个更为前卫的美术爱好者的天堂。

——提森博物馆。一个小巧的美术馆,由提森家族创办,收藏的宝藏以印象派画作为主。也许它的国际知名度比不上前面那两个,但对于许多对艺术一知半解的业余人士来说,提森博物馆却更容易成为他们心头的最爱:不仅因为它的藏画画风柔和,色彩明艳,而且也因为这些画作是上述所有作品中最简明易懂的,无须专业知识便可尽情领略它的全部美妙之处。

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的安排,这三个风格各具特点,而且又正好是各自领域中的领头羊的三大博物馆,都位于马德里市中心的普拉多大道上——普拉多在街道的一端,索非亚和提森在它的对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可想而知,这里自然而然地转而成为了马德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长期以来,观察这三巨头之间的暗中较劲一直是我的一大消遣。普拉多具有先天优势,背后有政府撑腰,在博物馆中是少见的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的大牌;尽管如此,索非亚由于其独特的馆藏内容,也保留着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提森美术馆的竞争力略逊一筹,但它将优雅的贵族气派保留到底,与此同时又在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上不遗余力。于是乎,普拉多大道上便似乎长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硝烟味,几家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而花样百出,街道两旁的路灯上挂满了一张张宣传海报,活象一面面标志着各自战壕的军旗,耀武扬威地迎风飘荡。三年前索非亚扩馆,腾出了一大片新空间展示库存馆藏;半年前普拉多也不甘示弱地扩馆,开幕式有国王夫妇登场助阵,还免费向公众开放四天以示庆祝,成了07年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各式展览你方唱罢我登场,提森在半年前靠着梵高的画展很出了一阵风头;作为对其挑衅的回复,索非亚几个月后便从巴黎借来了一大批毕加索的画作,摆满了足足四个展厅。连日不断的战火累坏了记者和策展人们,却乐翻了西班牙的文化界人士。

我一直觉得,西班牙人对各式展览的热情高涨地令人感动。这一方面当然是各大博物馆以及文化部大力宣传的功劳,让你觉得不去看一下时下最流行的展览便落后于时代了似的;另一方面也有点骨子里的虚荣心作祟,要知道西班牙过去在文学和音乐上的成就实在可怜,绘画方面倒是很拿得出手,达利和毕加索等几位大师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争了光,因此凡有本国艺术家的展览,西班牙人总会竭尽所能地捧一捧他们的场;最后,也是出于这个有着奇异创造力的民族心底里对于艺术的热爱:试想生活在一个拥有如此辉煌的美术画卷的国度,对艺术毫无感觉似乎是不可能的。种种原因造就了普拉多门口连日不断的长队,最惊人的一次,我们在门口排了足足四个小时还没能买到票。

当然了,这里说的情况只会在最重要的展览项目中出现。马德里总共拥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博物馆,知名的就有十几家,什么美术的、雕塑的、科学的、历史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心,艺术展厅,各大银行和公司名下的基金会,每周都有几十个主题各异的展览在全城各处开展,谅你再有热情也看不过来。马德里人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因为天天享受着不计其数的美味佳肴而被养刁了胃口,不推出免费入场或者抬出某个大牌艺术家的名字,根本吸引不了他们,这对于策展人来说真是个再糟糕不过的恶劣环境,但是相对的,却间接地促使当地艺术展览的总体水平上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参观一家博物馆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风格,不过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所谓的到此一游型。最愚蠢的参观方法,不幸采用人数也是最多的。有多少游客进了卢浮宫就直奔三大镇馆之宝,随后便扬长而去,对身边别的珍品甚至连瞧都不屑瞧一眼啊?你结结巴巴地用不熟练的英语问门卫,比如说,蒙娜丽莎的画像在哪里。他只需听你说出头三个字就猜出了你的问题,因为每天他至少会听到类似的问题五十遍以上。你循着指示找到了那幅旷世名作,那里永远是人山人海,你勉强透过无数人头的缝隙隐隐约约地看到了真品的一角——也许为此还得排上一会儿队——然后心满意足地开始寻找出口。哦,对了,离开前还有一件事情不能忘记:在博物馆的门口留影。

这样你就算参观过卢浮宫了,这件事情几十年后可以向你的孙子炫耀。

第二种是蜻蜓点水型。你对艺术确实有兴趣,你也觉得只看那么几幅名画对不起你出的门票,但是你作为旅游者实在时间有限,这家博物馆的馆藏又是如此丰富,细细观赏必会耽误你接下来的行程——于是你作出决定,在每幅画前面不多不少地停留三十秒。两个小时后你昏头昏脑地走出美术馆,眼前似乎还晃荡着无数画作的残影,光陆怪离地重叠在一起。

这也是常见的参观方法,适用于中型博物馆。

第三种参观法是学习型,也是被大多数艺术爱好者所推崇、所认可的类型,更不要说这正合博物馆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了让你在休闲娱乐中学习,在对美的欣赏和享受中学习。

我们这里谈的不是专业人士那种拿着写生薄的照画临摹,而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举动:租借一个讲解器。

当然了,在这里要事先声明,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短期专题展览,或者是小型博物馆。绝不推荐将此方法应用于大英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或者普拉多博物馆,否则的话,若是你在这些地方因为采取了这种详尽过头的游览方式,导致由于体力不支或者低血糖而昏倒在展厅内,本作者概不负责。用学习型参观法对付这样一座美学大仓库是根本没有可能的——除非你得到了门卫的同意,允许你带着帐篷入住展馆一周,吃住都在其中,还得记得带上必不可少的咖啡壶和按摩椅。做不到的话,这方法还是算了吧。

讲解器在任何时候都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尤其是当你参观抽象画、现代化的时刻,如果没有讲解器的辅导,你看到的就只是一堆点、线、面的不知所云的组合。但是,随着你吃力地听着耳边的外语讲解,歪着头对着那副画上下打量,僵硬的线条在你面前神奇地复活了,你仿佛见到了画面的流动,你发现,那一摊奇怪的色块,你原本以为是画家打翻了颜料弄上去的污渍,此刻却逐渐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女人的头,一只手和一把小提琴的图案——这真是激动人心的一刻,让你顿感距离艺术的神圣殿堂又走近了一步。

学习型参观法让你时时感到充实,感到惊喜:原来这小小的画布背后隐藏着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细节,这样的主题,你原来怎么没有注意到?听完讲解你再回头来看这幅画,会有全新的感受,仿佛你和画家共享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然而,在你陶醉于美的享受的时候,切记时间不能拖得太长。不然的话,三个小时一过,你就开始腿脚发软,气喘吁吁,要理解讲解器里的解释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的思维也开始控制不住地开起了小差:你环顾大厅,纳闷他们怎么不摆上几条供人休息的长凳;你诅咒着楼下餐厅飘来的面包香气,这味道害的你愈发饥肠辘辘;到最后,你甚至埋怨起博物馆的管理员,为什么在这里堆了那么多画和雕塑,叫人怎么看得过来;尽管你进门之前还在担心东西不够多,对不起你的门票。最后你越来越快地走完了剩下的几个展厅,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一头栽倒在床上,小腿还在痉挛不止。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麻烦,我还是深深热爱着博物馆。而我最为喜爱的,不是这些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型博物馆,而是那些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博物馆,它们通常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主题千奇百怪,布局朴素,管理混乱,却总能带给你一个小小的惊喜。例如赛戈维亚的女巫传说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的大麻博物馆,萨尔茨堡的玩具博物馆,马德里的历史服装博物馆,等等,等等。在这样一个如主题公园般的小天地内,悠闲地打发几个小时的时光,在我看来,是旅游过程中,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