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欧行漫记(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在他乡)
41833700000012

第12章 在欧洲学电影(上)

电影学院

杨默通过中介顺利地申请到鹿特丹电影学院的艺术硕士课程。虽然电影学院招收的学生对于本科专业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对于电影方面的基本素养和基础还是有所考察。杨默的设计作品和画作具有相当的才气,这方面还是需要一些叫做“天分”的东西的。除此之外,杨默对于电影的兴趣由来已久,他在申请时给导师寄过去材料里,还附带了一张光盘,是他大学阶段参加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提交的一部DV作品,关于“同志”题材的,虽然在评选阶段一度引起很大争议,但最终获得了当年的优秀奖。尽管其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仍然较为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群体在广州生存的真实状况。

“我从你的片子里面看出一种生猛、混不吝的气质。”这是他的导师后来告诉他的话。

一个月之后,杨默已经站在了鹿特丹电影学院的门前。

学校并不大,比D大那种综合性大学要小很多,几栋白色的建筑隐藏在闹市区的中央,如果没有路口的标识,还真不知道这里就是电影学院。

杨默所在的导演系每年只招收20多人。第一天坐在导演系的课堂里,他四下环顾,周围的人可谓千奇百怪。杨默觉得自己的打扮已经够特例独行了,但跟这群人相比,他觉得自己只能算是个过于寻常的普通人:一个长着满脸胡子、扎小辫子的胖子口里嚼着口香糖,不耐烦地晃动着脑袋;一个臂膀上纹满了文身的光头,穿着黑色紧身背心,戴着很粗的银链子,目光凶狠地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一个留着“莫西干”头、穿带铜钉的黑皮衣的红发女子,鼻翼和下巴上至少有十个金属环;一个瘦高的小个子戴着像酒瓶底子一样的高度数近视镜,不停地神经质地研究着自己的双手……这帮人看起来年龄差异极大,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不等,气氛诡异。他有一种走进动物园的感觉。“这些人真的是学生么?”他不禁心生疑虑。

老师终于来了,一个眼窝深陷、瘦高个的中年男人,穿着一件栗色休闲西装,看上去还比较“正常”,他很迅速地切入主题:

“我叫范德伯格。我知道你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已经有自己成熟的作品,也有一些是这个行当的新手。我们的课程必须兼顾大家的需求,所以理论课和实践课基本上是相同的比重。不过,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导演最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去拍。你需要不停地拍。当然,剧作也是很重要的内容,甚至也要懂得表演。你需要掌握从构思到表达的完整过程。下面我们看一些片子。都是你们校友的作品。”

这个教室虽然不很大但是仍然是阶梯式的,老师示意将四周的窗帘拉上,灯光关闭,瞬间就将它变成了一个放映厅。旧式的放映机在大厅后部转动,光束投在前方的幕布上,画面不停地变幻闪动。荧幕上呈现的是一部带有复古色调的片子。杨默大爱这样的场景,他只记得在小时候学校附近的大礼堂与尹若弗他们看电影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感觉。

大胡子从走道经过的时候,把杨默的笔记本碰掉在了地上。他实在太胖了,通过这狭窄的通道显得很费劲。“对不起!”他看了杨默一下,试图把书捡起来,杨默微微一笑,“不用了,我来吧。”自己抢先把书捡了起来,因为他觉得“弯腰”这个动作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

大胡子顺势在他前面的椅子坐下,压得这把可怜的木椅“嘎吱”直叫唤。

“你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韩国人?”他回过头来问道。

“中国来的。”

“中国最近有不少电影在国际上获奖,刚刚结束的鹿特丹电影节里,也有几部中国影片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我看了,觉得挺有意思的。”胖子点点头,“前几天看了一部叫《Beijing bycicle》,感觉挺有意思的。”

“是吧?最近中国的独立电影发展比较快。”

“听说不少片子在你们国内没法公映?”

“是的,因为审查通不过吧。有些片子直接出来参评,即使在国际上获了奖,回去导演也可能同样要受处罚。”

“现在,电影是了解你们国家的一种途径,特别是一些现实主义的。”

“是的。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都那么确切,有些东西给人造成的印象也会单方面的过于负面。你是哪里人?”

“我是美国人。在纽约大学读的电影,不过,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过来欧洲看看。”

尹若弗一见到杨默,就冲上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杨导,恭喜你!如愿以偿了。来,跟你的粉丝合个影吧!”

杨默笑了:“滚!”

他们一起回到杨默的新家里,自从来了电影学院,杨默从D城直接搬进了鹿特丹玛斯河边的一栋高层公寓里。他租下了整个套间,一百多平米,客厅里面有一整面墙都是玻璃,如同一个宽荧幕的屏幕,可以俯瞰整个玛斯河。

尹若弗坐在客厅沙发上翻看杨默那台专业摄影机。据他说,这台设备光机身就得3000欧元。

“那再加上你那一堆长枪短炮的镜头,一共得花多少钱?”

“整套下来,大概人民币20多万吧。”

“乖乖,这可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尹若弗咂舌,“我很好奇,你们导演系要学哪些东西啊?”

杨默:“单从课程上看,名目还真不少,有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摄影、剧作、美学、表演等等,不过,那些理论终归是理论,最重要的还是拍片的实践。你拍出来自己的东西,导师会不断与你真对作品进行沟通。”

尹若弗:“其它的我都可以理解,但是怎么导演系也要学表演?”

杨默:“开始我也觉得很奇怪,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导演是要告诉演员怎么演的,自己都不会演,怎么指导别人?”

尹若弗:“这么说来,的确也是啊!看来,你学完这些,就是全才了。”

杨默:“我还没指望那么多。我也向国内的学这方面内容的朋友打听过,中国的电影院校更加注重表演,在这里,还是拍片更被当作正途。其它的课都是一些基础课,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合到你的片子里面去,需要不断地拍摄、思考、再拍摄。”

尹若弗:“那杨导,什么时候能让我上你的片子啊?”

杨默细细地打量着尹若弗:“看你这造型,有戏,到时候要有什么变态、混混之类的角色,一定找你!”

“去你的!”

电影学院的教室很像一个小型的放映厅,导师讲解电影的时候,不光凭借枯燥的语言描述,而是必须结合影片本身。所以每当灯光暗下来之后,教室前面的屏幕就变成了一块电影幕。灯光的明灭之间,这个空间的身份就在“讲堂”和“影厅”之间不断切换。电影史是从电影的起源开始讲起,其中有不少关于默片时代的经典。现在银幕上放映的正是梅里哀的成名作《月球旅行记》,可以算是最早的科幻片了。银幕上的一群人动作显得笨拙而滑稽,而各种道具也是显得设计简单而做工粗糙。但是,杨默仍然从中看出了很多惊人的东西——那些奇异的电影特技。要知道,这可是将近100年前的片子,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摄影术本身也不是特别成熟。想到这里,不禁对这位电影魔术的奇才肃然起敬。

老师范德伯格将影片暂停了,讲解道:“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有电影特技,梅里哀一个人几乎全部都已经发明出来了,比如叠印、多次曝光、停机再拍、淡入淡出等等,在他那个年代,100年前。”老师特意强调了“他的年代。”

“当时彩色电影不是还没有出现么,为什么他的电影是彩色的,但是,这颜色看上去又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杨默突然问道。

“你的观察很仔细,的确,当时彩色电影技术还没有产生,但是梅里哀已经作了最早的尝试,他用的方法是‘手工填色’,就是一桢一桢手工画在胶片上的。”。

杨默一听,倒吸了一口气:“那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是的,他就是一个在电影特效方面有些偏执的狂人。”

老师继续放映梅里哀的经典电影片段:一段是几个梅里哀同时在画面上出现,在一排椅子前面以各种不同的动作表演一段舞蹈,最后又合并成一个人;另一段影片是梅里哀正在给桌子上一个巨型的梅里哀人头充气,最后“啪”的一声,人头爆炸了,化作一股浓烟。

杨默当时正嚼着一块口香糖,看到这个场景,差点“噗”的一下把糖喷出来。他能够想象影片刚上映的时候,观众看到这种场景的震惊程度。

“但是,你要知道,电影观众是最善变的一群人——比恋爱中的女人还快。”老师接着点评道,“人们看够了梅里哀的魔术之后,很快将兴趣转向别处。梅里哀晚景凄凉,晚年几乎无人找他拍片。他的很多电影胶片被当作垃圾回收了做成其它生活用品。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他的作品也很少。”

台下的学生们又一阵唏嘘。

“看来,要坚持自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