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慧眼看透人心
4205000000044

第44章 从生活交往中看透人心(5)

在一项科学调查报告中,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曾建议警官们:盘问有嫌疑的人时,尝试跟对方轻松地握手。刚开始时要轻微地握,而每次接触到核心时再说:“我们慢慢来吧!”本来干燥的手掌,如果开始有汗水的话,可能就是罪犯。

另外有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握手的力度也能传情达意。

握手时如果力量很大,甚至让对方有些疼痛的感觉,这种人多是逞强而又自负的。但这种握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说明了握手者的内心比较真诚和煽情。同时,他们的性格也是坦率而又坚强的。

握手时软弱无力,好像只是为了应付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表现出完全被动姿态的人,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十分坚强,甚至是很软弱的。他们做事缺乏果断、利落的干劲和魄力,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可实际上,其他人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他们忘记。

握手时只是轻轻的一接触,握得不紧也没有力量,这种人多内向,他们时常悲观,情绪低落。

绵软地和别人握手,则表现为一种标准的中国风格——后发制人,遇事让三分。

握手时力度适可,动作稳实,双目注视对方的人个性坚毅坦率,有责任感而且可靠、思想缜密、善于推理,经常能为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每当困难出现时,总是能迅速地提出可行的应付方法,能够轻易获得他人的信赖。

同他人握手时在不知不觉中加大力气。这种主动的力量,表明他对同对方的相识,感到很兴奋,希望能继续同对方交往。所以,从握手的力量感上,也能表现出他交往的诚意和信任的程度。

过分殷勤地同对方握手,则表示个人目的性可能很强,会奉承巴结人。如果用卑谦的神情一再同对方握手,表明这个人怀有某种目的,因为握手不过是一种礼节性接触,过分看重这种接触,可能是有弦外之音了。

握手时显得不积极主动,手臂呈现弯曲状态,并往自身贴近,这种人多是小心谨慎,封闭保守的。

握手时显得迟疑,多是在对方伸出手以后,自己犹豫一会儿,才慢慢地把手递过去。排除掉一些特殊的情况以外,在握手时有这种表现的人,多内向,缺乏判断力,不够果断。

握手时握持对方久久不放的人情感丰富,喜欢结交朋友,一旦建立友谊,则忠诚不渝。同时,这也是一种测验支配力的方法。如果其中一个人先把手抽出、收回,说明他没有另外一个人有耐力。

握手时只用手指抓握住对方而掌心不与对方接触的人个性平和而敏感,情绪易激动,不过,心地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握手时紧抓对方,不断上下摇动的人极度乐观,对人生充满希望。他们以积极热诚而成为人们爱戴倾慕的对象。

用双手和别人握手的人,大多是相当热情的,有时甚至热情过了火,让人觉得无法接受。他们大多不习惯于受到某种约束和限制,而喜欢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有反传统的叛逆性格,不太注重礼仪、社交等各方面的规矩。他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太拘泥于小节的,只要能说得过去就可以了。

把别人的手推回去的人,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御心理。他们常常感到缺乏安全感,所以时刻都在做着准备,在别人还没有出击但有这方面倾向之前,自己先给予有力的打击,占据主动。

通过握手,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面同对方握手,一面用眼睛注视着对方面孔的人,在心理上有着较强的优势,是一种不大容易妥协的人。

女性若一边握手,一边注视,是她有意引起对方注意,以获取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性格不同的人,握手时的姿势及动作也不尽相同。

保守的人握手时,手臂不但伸长,肘的弯度呈直角,手背贴近身子充分显示出谨慎与保守的个性。

粗犷的人握手时,动作比较粗犷,而且对所握的手还不停地摇晃,这是一种意志坚定、秉性刚强的人。

优柔寡断的人无法决定自己要不要跟人家握手。当对方断定他不会握手时,而把手缩进口袋里,他又突然把手伸出来,等对方伸手过去,这是一种凡事都可以踌躇不定,缺乏判断力的人。

善于领导的人,从来不放过与人握手的机会。不论何时何地,总不断地先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此一强迫性的握手动作,正反应内心的不安与自卑。

握手虽然是一种很简单的礼节,但在不同场合下,它能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政治家们可以通过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把心中所想表现的涵义显露出来。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德国入侵前苏联后不久,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秘密访问伦敦,与丘吉尔商谈反法西斯的大计。丘吉尔一向对莫洛托夫没有好感,说他是个“灰色、冷酷的人”。在一次长谈后的深夜,丘吉尔送别莫洛托夫,在唐宁街7号握手告别后,莫洛托夫突然靠近他,紧紧握住他的手,双目久久注视着他,一言不发。这一举动使丘吉尔这位老政治家大为感动,他感受到了莫洛托夫用握手的暗示无声地告诉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现在取决于苏、英两国的合作。由此可以看出:千言万语,只在一握中。

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空间方位意义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说:“空间也会说话”。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通过“会说话的空间”,我们可以推测出保持此种距离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当时的心态和情绪。

人与人之间有两种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指“私人空间”,“心理距离”指“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心理距离”是孤独感的源泉。当你离群索居、漂泊异乡,对陌生环境的把握不定时,或当你与家人或同事产生了隔阂,内心无比失落时,都会感到孤独。

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一般间隔在15~45厘米之间,甚至可以紧挨在一起,亲密无间。这种距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彼此允许进入,如果见到有人以这种距离进行谈话,则可推测出是情人、夫妻之间或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很要好的朋友之间在谈话。

个人距离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这个距离伸手就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熟人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种距离。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也会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种距离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际交往,例如小型招待会上,双方隔几步远打打招呼或寒暄几句便又分开。

公共距离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除了公共汽车、电梯等特定场合外,一般都在3米之外,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在剧场前厅等候看演出,还有演讲者与听众、教师讲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等。

“私人空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关系,“心理距离”则体现个体的内心需求。

在企事业单位,上司可根据下属职员在讲话、汇报时与其保持的距离来分析下属职员不同的心态。

1.下属虽站在稍远的位置,但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高,表示下属对上司怀有敬意,同时也有亲近感,认为应和上司保持目前的关系。

2.下属站在稍远的位置,且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较低,表示下属对上司只有恐惧感,而没有亲近感,且想与上司保持疏远的关系。

3.下属与上司站得很近,表示下属觉得上司很有亲切感,因而未将其当作上司,而是当同事看待,对上司也不是很尊敬。

4.与上司站得很远,则表示对方认真地将其当成上司,对其有畏惧感,无法与之接近。

“身体距离”的变化可以暗示出谈话者“心理距离”的变化。

如与对方谈话的时候,你一接近对方,他马上采取逃避的防卫姿态,便充分表露其拒绝的心意。而如果在谈话中途为了非必要的原因就退席,亦表示对方认为没有再谈的必要,因而急于和谈话者保持距离的拒绝态度。

为了引起对方的关心注意,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说话者会尽可能保持单手即可触及对方身体的距离。

这原本是对友人所使用的距离,如能接近对方至这一距离之内,便很容易把亲切与热诚传达给对方。若情形需要的话,接近对方,做一次促膝会谈,是相当管用的好方法。

双方距离的变化,还能透露彼此的亲密程度。进展顺利的男女朋友,其间距离变化应该是呈社会距离、个体距离、亲密距离的渐近改变。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约会,都无法接近彼此距离,那么双方就有重新审视彼此关系的必要了。

爱德华·霍尔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出8种人际关系距离,他认为双方谈话时候的距离,往往暗示出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和人际关系。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

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

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

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性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5.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米)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6.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

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7.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

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8。公众距离——远离型(7.5米以上)

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

这些不同距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双方的人际关系,如能灵活巧妙地运用,还可以对我们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座位选择显示个性奥秘

心理学家发现,从一个人在会议室、餐馆、咖啡屋等公共场所的选座习惯,也可以窥视出他的个性秘密。

1.选择中央位子的人

刻意挑选最中央位子坐的人,通常情况下不会很多。这种人好胜心强,非常有自信,表现欲望也特别强烈,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他们的话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事漠不关心,聊天时不断强迫别人听自己说话,而自己却总是忽略他人的意见,不顾他人的感受。

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因而容易引起别人不服气。他们将房间看作是表演舞台,自己则坐在舞台中央,受台下观众瞩目。这种人具有冒险的性格,喜欢和人一较长短。

这种人不随和,也不好沟通,凡事坚持自己意见,即使这些意见不如别人,他也不会屈从。在人际关系上,由于爱出风头,处处表现得骄傲自大,想要控制别人的意图,所以知己朋友并不多。

2.选择靠窗边位置的人

喜欢坐靠窗位子的人,外表平和,内心却十分刚强。个性明朗,崇尚健康、光明、自由的生活。他通常比一般人更富于理智、处理事情有弹性,待人和蔼亲切。在自己尚未准备妥当或条件不足之前,绝对不会让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他们珍视每一分钱财,懂得规划,能够按部就班地迈向成功。

3.选择面向墙壁的位子

偏好靠近墙壁附近的座位,而且喜欢面向着墙壁以背对着其他客人的人,显示出他们不想和其他人有任何瓜葛的心态。背对着其他的客人显得十分孤傲,他们热衷埋头于自己的世界,无视于外界的存在。

4.选择背靠墙壁位子的人

同样选择靠近墙壁的座位,但喜欢背对墙壁,面对店内客人而坐的人,应该算是很普通的类型。人们会将背部贴着墙壁,是一种十分寻常的心理反应。因为背靠着墙壁,我们便不需要担心背后是否会有敌人偷袭,而又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周围的动静。一般来说,由于人背部没有长眼睛,很难注意到后面有什么事情发生,因此将背靠着墙壁,是一种能令人安心的本能反应。

5.选择墙角位子的人

尽可能地选择角落位置的人,也是因为这个位置能够完全掌控出入的人们,既不会受他人注意又能仔细观察他人,对自己来说是最安全的位置。这种人喜欢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各个角色在人生舞台上演出。而自己即使躲在角落里,还会尽量压低自己的姿态,以免引起他人注意。走路的时候习惯走在队伍的后面,若要他们走在人前,他们会感觉浑身不自在。他们追求一种安定、稳妥的生活。由于习惯做一个旁观者,他们基本上缺乏决策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位领导者应有的积极态度。

他们感情丰富,敏感细致,稍微的不如意就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沮丧和低落。

6.选择对着人口的位子的人

选择面向人口位子的人,通常会觉得“与其让别人找我,不如我先给个信号好了”,是做事积极主动,同时很体贴入微的人。这种人很容易交往,是很好的合作伙伴。选择背对人口位子的人,则会觉得“别人找我会很辛苦与我何干”,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很难亲近,交往态度干脆明确。

7.选择门口附近位子的人

喜欢坐在门口附近的人,属于个性急躁的类型。他们对于周围环境观察人微,生活态度相当认真,永远闲下来,喜欢到处走动,乐于照顾他人、替他人服务。

他们热情、急切,神经总是绷着紧紧的,是典型的急性子,动作、姿态与生活步调都很快,做任何事都想速战速决,非常焦躁,无法平静下来,对时间很敏感,很难跟这种人悠闲地聊天。

这种人意志坚定,拥有不断上进、追求新奇的活力。凡事不屈不挠。缺点是固执己见,有刚愎自用的倾向。

坐之位即心之位

空间有“情的空间”和“知的空间”之分。

心理学上把坐在身旁,即横向空间叫做“情的空间”,因为这种情势和情人谈心的方式很相似。情人多半谈感情方面的内容,故在“情的空间”里容易产生亲切的感觉。

而对面而坐的纵向空间叫做“知的空间”,这种情势容易使人头脑清醒而精神集中,比如下象棋或围棋,双方一定要相对而坐才可以把全副精神集中在棋盘上。

平时,当我们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一本正经地坐在你正对面,这极可能表示他有十分重要的事情向你透露。同样,当你非得去说服劝诱对方某事不可行的时候,坐在对方的正对面将更能有力地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意,也更能吸引对方的关心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