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林黛玉性格不好,孤标自傲而且心胸狭隘,但这些性格不可能展现在贾母面前,也没有任何人敢在贾母面前说黛玉的坏话。黛玉刻薄性格的养成,恐怕与贾母的溺爱不无关系。而溺爱的最好表现,就是把黛玉嫁给宝玉。连贾琏的小跟班兴儿都看出了名堂,他曾向尤氏姐妹说起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淮的了。”这种贾府内部的八卦,当然有一定的信息依据。
既然贾母有意黛玉,那么就不可能再容下一个宝钗,何况贾母和宝钗之间没有任何亲缘指数。所以,贾母对宝钗的喜爱,大多是人面场上表现出来的客套,特别是当着薛姨妈说的场面话,她从来没有私下由衷地赞许过宝钗,这就是客套与爱怜的区别。相反,贾母反而会冷不丁地找机会打击宝钗,比如薛宝琴进贾府后,贾母就立即有了提亲的意思,被薛姨妈委婉地告知宝琴已经许下了人家这才罢手。其实,贾母未必不知道宝琴已经许人,人生经验如此丰富的老人精不可能犯下如此冒失的错误,她的真正意图其实是在打击薛姨妈,明白告诉薛家:你们家宝钗不是我理想中的孙媳妇。
而且,这一大家子的人可以在一起公然讨论宝琴的婚事,而从没有人讨论过宝钗和黛玉的婚事,这本来就很诡异,似乎这两个少女根本不需要嫁人似的。而事实上她俩都要比宝琴大得多。所以宝钗才半是玩笑地对宝琴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贾母对宝钗最直接的批评在第四十回,当时她带着刘姥姥等人来到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贾母看罢,不顾薛姨妈对宝钗的自我表扬,就直接批评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连用“使不得”,“看着不象”,“忌讳”,“离了格儿”等严厉的词语,然后亲自指挥给宝钗房间收拾了一下,又说:“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明说其他姐妹还不俗,难道不是指宝钗俗吗?
或许有的读者会问,贾母不是亲自掏银子给宝钗过生日了吗?难道这还不是喜爱吗?
问题是,贾母掏了多少银子?
二十两!
在贾府用二十两银子过生日是个什么概念呢?
凤姐对此说的一番话看似玩笑,其实大有深意。不要忘了,凤姐是王夫人的侄女,和宝钗之间的亲缘指数为1/8。她当时对贾母说:“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肯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确实,二十两银子什么都不够。那只是一笔份子钱而已。这个出手,甚至连宝钗都不如。因为湘云作东请客时是宝钗替她张罗的,一只螃蟹一两银子,连大带小十几个人吃,一人吃几只还外带送人,那要花多少银子?
所以,贾母与宝钗之间,根本就是若即若离的关系,从来没有表现出对黛玉那样的发自内心的关爱。直到宝钗以照顾母亲为名主动搬出大观园,贾母都没有表示任何挽留。那是战争告一段落的象征,至于谁是最后的胜者,可能还没有定论,所以老太太在中秋家宴上才显得异常疲倦和困乏。
其次,再谈谈王夫人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
明白了贾母的取舍,我们同时也就明白了王夫人的取舍,她必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和自己有1/4亲缘指数关系的薛宝钗。所以,王夫人对亲缘指数为零的黛玉从无亲切言词,称呼上也只是很中性的“林姑娘”,而不像是对她的两个侄女凤姐和宝钗那样亲切地直呼“凤丫头”、“宝丫头”。我们在作者的行文中似乎总能感受到王夫人对黛玉的冷落之情,比如第三十二回,王夫人因为金钏之死与宝钗私下谈起黛玉,有一句直接的评语:“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而这个“有心的”三个字,实则大有内涵,一来赞扬宝钗,二来泄露了王夫人对黛玉的一贯观感。在第七十四回的表现则更是直接,王夫人对王熙凤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那个像是林黛玉的人就是晴雯,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王夫人对黛玉的印象,是“水蛇腰、削肩膀”的“轻狂样”。
王夫人也很少夸奖宝钗,仅有的几次表扬也是在私下对着宝钗说的,因为王夫人不需要对宝钗说场面话,就像是薛姨妈不会表扬宝钗一样,那是无须言说的关爱。
作为王夫人的得力干将,凤姐对黛玉自然没有好感。比如第二十七回,王熙凤询问红儿的姓名,当红儿说自己本来叫红玉时,凤姐将眉头一皱,说道:“讨人嫌得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这是在明说黛玉讨嫌啊。
薛宝钗十五岁生日时,凤姐更当着人面将林黛玉比为戏子,结果后来黛玉无处撒气,只好对着宝玉大吵一顿——她不敢当面顶撞凤姐。
第二十五回,凤姐更是当众笑问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而且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话看似玩笑,事实上是一句用意极深的反话——吃了茶也做不了媳妇。
王熙凤从来就没有真喜欢过黛玉,也没有认真照顾过黛玉,这在文中黛玉诉苦时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样的大小姐,甚至连燕窝这样的补品都吃不上了,所以黛玉才写出了“风霜刀剑严相逼”这样的诗句来。
有趣的是凤姐和宝钗之间没有对话,两人在看似热闹的大观园中竟然没有交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凤姐担心宝钗当了宝二奶奶之后会夺她的权,所以对宝钗极度冷淡。这当然是替古人担忧,因为就算是黛玉做了宝二奶奶也同样会夺权。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因为凤姐原本是《风月宝鉴》中的人物,而宝钗则是《石头记》中的人物,两篇文章合为一处时,没有处理周全人物关系。
正因为有王夫人和凤姐把关,在黛玉与宝玉之间树起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因为黛玉缺少一个合适的媒人,也没人敢做媒,所有的提亲都必须经过王夫人和凤姐,大家都知道水深。
凤姐能在贾母面前表态为宝琴作媒,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示威——她宁愿替一个和宝玉无缘的女孩说媒,也不会为黛玉说媒。贾母当然无法亲自替黛玉说媒,更不要说空口讲白话的薛姨妈了。
如果连媒人都没有,在那个时代,黛玉该怎么嫁给宝玉呢?黛玉也深知其难,惟有暗自感叹:“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不仅如此,贾母与王夫人和薛姨妈之间也不断展开明争暗斗,有时甚至发生直接冲突。比如第四十七回鸳鸯抗婚,贾母依老仗老,故意迁怒于王夫人:“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王夫人被骂得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后经探春提醒,贾母知道是骂错了人,便让宝玉给王夫人跪下赔不是。王夫人对宝玉说:“快起来,断乎使不得,终不成你替老太太给我赔不是不成?”话后的意思是,该赔不是的是贾母。
第七十八回王夫人先斩后奏赶走晴雯后,亲自向贾母汇报情况。贾母虽然偏爱晴雯,“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本意是要送给宝玉做小妾的,但王夫人先斩后奏,木已成舟,人已赶走,贾母也无法强行挽回,只能承认结果。
第五十七回宝玉因为听说林黛玉要回苏州,结果突然发病,大家都急得不得了。薛姨妈这样劝贾母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这话明是安慰,实则把宝黛两人之间的生死爱情说成了手足之情,其用意不言而喻。贾母对此的回应是置之不理,同时更加关照宝玉和黛玉,这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回答。
贾母最大的资本在于年龄,然而最大的弱点也在于年龄。所以,王夫人最有效的招数就是拖,因为贾母用拖字诀否定了元春的指婚,那她也可以用拖字诀扳倒贾母。这一点,紫鹃看得明白,她曾劝黛玉:“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也就是说,紫鹃都看出来有人准备欺负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