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男人与女人的博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2116200000039

第39章 探寻男女博弈的生物学根源(1)

导读:两性关系看似混乱,背后却有着清晰的进化逻辑:生物多样性需要有性生殖,有性生殖需要雌雄两性,雌雄两性在交配过程中需要性选择,性选择导致不同的婚配形式,有一夫一妻制,也有一夫多妻制,甚至会有一妻多夫制。具体采用何种婚配制度,取决于环境食物的供给及生物本身的竞争能力。婚配制度反过来强化了性选择,使得两性出现更加不同的形态,进而强化了两性差别。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两性之间就此展开了连续不断的进化战争,男人和女人则是这场战争的优秀代表,其本质特征与其他动物完全相同。战争形式主要是生殖器官的进化、吸引异性手法以及争夺配偶的技巧等等,人类还涉及择偶心理进化和审美情趣的改变,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摆脱生物本性的影响和自然选择的制约。

性是复杂的东西,几乎是生物界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所有矛盾的起点,但同时,又是走向生机勃勃的多样性的幕后推手,没有两性关系就不会出现如今这种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没有鲜艳的花朵也没有美丽的羽毛,更不要说漂亮的女人了。性其实是极其基本的话题,而极其基本的东西往往也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性是很多生物不断繁衍的基本手段,但奇怪的是我们可以公开谈论饮食衣着,却很少公开谈论性。人们离不开性,却又故作羞于谈性,这本身就隐含着极大的奥秘。

对于人类而言,性首先是私人的事情,这种个人成份很强的事情要求强烈的自私性来加以捍卫:很多人愿意分享别人的性生活,但很少有人愿意被分享,比如分享性伴侣或其他性资产。这时出现了第一个最基本的矛盾:愿意与不愿意的碰撞,正是引发各种冲突的导火索。

理论而言,这种冲突似乎可以通过某种巧妙的设计而加以避免。

试想没有性的社会何等美妙:所有人都像细菌那样通过无性生殖制造后代,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无情的淘汰,最终所有人的基因都是相同的,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比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还要亲近,你可以把所有其他人都看作你自己,你在为自己争夺利益的同时就是在为所有其他人争夺利益,因此也就不会有严重的利益冲突,那是真正大同的社会,没有流血战争,也没有分配不公,所有生产资料都会被迅速分配给所有人,每个人都深怀感激,诚心赞美。

可是那样的社会只存在于想像中,人类仅有的几次天真的努力也很快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曾经试图推行大锅饭,让人们无所争执地吃饱喝足走进共产主义,结果却导致无数人饿死。社会学家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生物性——我们的社会是性别社会,人类是有性生殖的物种,父母生下的子女与自己的遗传物质最多有一半是相同的,亲缘关系越远,遗传物质相同的程度越低,或者说遗传物质的差异性越大。没有谁与谁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就算一卵双生的双胞胎也做不到精确一致。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利益冲突,因为个体之间用遗传物质分出了你和我,你的东西就不是我的东西,同样,我的东西也就不是你的东西,你吃饱了并不等于我也吃饱了。如果大家都希望得到某种稀缺的东西,就会产生竞争,在社会行为中就会升级为战争。

冲突的根源是性,这个简单的原因造成的冲突方式却多种多样:可以发生在同性别之间,比如很多男人追求同一个美女,彼此的利益冲突非常明显。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事实上是试图对这种冲突进行调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会被认为是大英雄。大英雄背后的真正含义是:很难有人做到这一点——凡视朋友如手足视妻子如衣服者,必然难以留下自己的后代,被留下来的往往是朋友的后代。这样的英雄,用进化论术语说,很容易被自然淘汰,这可能正是人间英雄如此之少的根本原因。

同时,男性和女性也有冲突,简单的计算是,在一年之中,一个男人可以和十个女人生下十个孩子,而一个女人纵然和十个男人在一起,一年也只能生下一个孩子。这决定了男人沉迷于风花雪月,总是试图寻找更多的女人;而女人则相对保守,用尽心意要把良人留在床帏之内。去留之间,男女各施手段,足以让人感觉乱花迷眼。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部绯闻史。

出人意料的是,除了配偶之间,亲代与子代之间也同样存在冲突。如果母亲试图养活更多子女,则必须断奶。而作为子女,无疑不甘心失去这种即方便又新鲜的营养来源,吃奶时间当然越长越好,在一些极端的例子里,有人甚至直到读高中仍在吃母乳。断奶行为是动物界最常见的两代利益冲突,母亲有时不得不狠下心来果断从事,有些动物甚至会因此发生流血事件。

正是由两性关系带来的种种利益冲突导致了各种复杂的紧张局面,同时也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合作,有战争,进而有劳动分工。

应对不同的冲突方式,相应的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但很难拿男人和女人来做实验,所以相关研究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观察不同策略下动物的不同反应,可以推测人类男女可能采取的手段。我们时常谈起鸟类的婚配制度,其实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动物的观察结果都能在人类社会见到相应的表现,这使得研究人类两性关系成为可能。

动物的配偶方式有两种典型,一是两两成双,永结连理,叫作一夫一妻制;另一种是多配制,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所有的婚配类型都可以在人类社会找到样本。

对于多配制动物而言,两性个体会出现体型上的明显差异。比如采取一夫多妻制的动物,则雄性会比雌性高大很多。因为身体素质不同,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活能力也有所不同,进而促成了群体的天然分工——有些工作只能由大个头的雄性去做,同样,有些工作更适合小个子的雌性。这种天然分工在动物界并不罕见。比如非洲草原雄狮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地盘,敏捷的雌狮则负担起狩猎的重任。原始人类也有类似的分工,男人出去打猎,女人则主要采集野果。

但雌雄性别差异与职业分工并没有直接联系,否则会被指为性别歧视,而这正是现代社会努力避免的情况,所以男人可以开车,女人也可以开车。但雌雄两性其实存在本质的差别,很多雄性动物只有一件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此外并不能给群体带来更多的帮助。有的雄性动物几乎过着寄生生活。直到高等哺乳动物出现,通过性关系维系某种固定的群体才成为可能,比如狼和狮子、还有人类,这些动物产生了足够的记忆能力,可以理清并记住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得高于家庭层次的固定化群体活动成为可能。尽管如此,这样的联盟也是不稳定的,啸聚山林成为常态,永结连理反而稀罕。即便是现代中国社会,父子反目也时有发生,而那原本应是最稳固的联盟形式。

从动物进化的过程来看,越是高等的动物,有性生殖越是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彼此的冲突也就更为明显。换言之,有性生殖加剧了冲突程度,因而制约动物形成社会群体的能力,通俗的说法就是,有性生殖不利于团结。这一结论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然而有趣的是,正因为有性生殖这种制约社会化的形式,却与人类的其他特征一道,通过综合作用,引导着人类走上了真正社会化的道路。可以这么认为,有性生殖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剪切着社会化的群体合力,同时又是强力的胶合剂,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

所以,了解了有性生殖及其背后隐含的复杂的生物学含义,就等于了解了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两性关系及其最基本的内涵和几乎全部要素。

一,为什么出现有性生殖?

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有性生殖非常浪费能量:青春期男生会反复折腾,试图通过各种花样吸引女生的注意。同样的,女生也会在穿着和脸部花费大把金钱。这种模式与其他动物一脉相承,没有哪种动物在发情期仍然安静温和,躁动的情绪无处不在,平时比较可爱的宠物狗在发情期可能变得像狼一样可怕。所有激烈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都要消耗很多能量,越是高等动物,为此付出的代价越高,雄鸟为了追求雌鸟可以独自跳上半个小时舞蹈,但一个男生花费这么点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能凑效,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等价于生物学上更多的能量。

尽管雄性和雌性都为有性生殖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却不成比例,每次成功的交配只能传递本身基因的一半。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无性生殖的好处,像海中的珊瑚,虽然也玩有性生殖的游戏,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无性生殖,它们只需静静地呆在某个地方,不需要追求,不需要争斗,更不需要因为风花雪月而苦闷发狂,它们真正静如处子,几乎没有额外的能量和物质消耗。

既然如此,为什么自然界反而出现了有性生殖,并最终使得人类在地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呢?而那些执行无性生殖的节俭的生物,在人类眼里只能算是遗世微尘,在自然界的某个角落忍受着歧视的目光。其中的道理何在?

基本的问题最好用简单的语句加以表达:为什么会出现有性生殖?

出乎意料的是,生物学界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竟然没有给出最权威的答案。所有答案都似是而非,并且容易受到从最奇怪的角度发起的攻击,一般情况下,攻击的理由总比答案更令人意想不到。

最为人熟知的答案是: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双方的基因通过互换和重组,使后代产生更多新的特征和能力,因而可以应付更为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通常的比喻是,就像是买彩票,无性生殖永远只买一种号码的彩票,而有性生殖则买各种号码的彩票,当然,各种号码的彩票中奖可能性要比一种号码要高得多,体现在自然选择中,就是生存的后代更多,这很容易理解,正如一个家庭有十个儿子,十个儿子有十种手艺,肯定要比十个儿子只有一种手艺更容易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多样性就等于有备无患。有性生殖的玩家无论面对什么困难的局面,总是可以拿出一手漂亮的牌来渡过难关。而无性生殖则很难提供多样性,可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往往会在突然之间全部死亡,所以无性生殖物种更容易遭遇灭顶之灾。

正是经过无性生殖容易灭绝与有性生殖不容易灭绝这两者之间长时间的较量,导致有性生殖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后代总是处于变化当中,进化的速度也远比一成不变的无性生殖快的多。而进化越快的生物,出现各种可能性的机会也就越大,这给高等动物直到人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如果这世界只有无性生殖,意味着到目前为止可能只有孤寂的细菌,永远听不到人类嘈杂的声音。

这种观点的前提是自然环境必须高度可变,并且方向不可捉摸,有性生殖产生的随机的多样性才有意义,如果自然环境一成不变,多样性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或者说有性生殖纯属多余。而事实上,在一些局部区域,环境确实会长期保持稳定,比如海水的含盐量,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幅度并没有大到超出海洋生物的适应能力,因此也不必对盐度变化作出过度的反应。

大概正是环境在变与不变之间的稳定过渡,才导致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并存的局面,更多的生物同时采用两种模式,我们甚至可以把人类也理解为这样的动物,人体绝大部分细胞其实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产生的,只有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子,才是有性生殖的工具和践行者,它们两两结合,不断为这世界提供相貌和个性完全不同的婴儿,他们其中有的人写下了诗歌,有的人创办了宗教,有的人则洞察宇宙运作和生物进化的规律。

二,为什么是雌雄两性?

很多人对雌雄两性习以为常,特别是中国的阴阳概念,更是把雌雄上升到了极其自然的哲学高度,认为雌雄是与阴阳一样不需要考虑的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只要稍微开动大脑,把雄雄分别设为A和B,那么我们就不禁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世界主要是A和B两种性别,而不是ABCDEF等很多性别呢?

答案非常清晰:两种性别已经足够了。

把两种东西反复两两混合到一起,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复杂性,两种性别同样如此,所以根本不需要再来第三种性别。而且两两交配是仅次于无性生殖的简洁形式,高于两两交配模式需要三性交配,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同时找够三个个体交配要比找够两个个体困难得多,就像找到一个人人满意的三角恋一样困难。

能够产生足够多的复杂性、同时足够简洁,是这世界只有两种性别的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细菌和一些真菌具有更多性别,但那要看性别的定义到底有多严格。我们不能因为不同的细菌携带不同的性交换因子就把它们定义为不同的性别,而应该进一步考察它们交配时的分工,即雄性一方给予性因子,雌性一方接受性因子,只要是两种性别能够完成的任务,就应该认为是两种性别,而非更多的性别。在现有已知的生物界,两种性别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性别则显得多余。

虽然我们不认为物种有高下之分,但为了叙述方便,也为了照顾读者习惯,不得不委屈某些群体,把它们称为低级生物,比如真菌和藻类,还有几乎所有细菌,它们的不同性别并没有明显区别,产生的配子大小也基本一致,很难被分为精子和卵子,这叫同配生殖。而比较高等的生物,无论植物还是动物,配子大小差别都比较大,就是异配生殖。按照世俗的观点,可以认为异配生殖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