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男人与女人的博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2116200000040

第40章 探寻男女博弈的生物学根源(2)

异配生殖的经典模式是:精子小而多,卵子大而少。小而多的精子采取运动的方式追求大而少的卵子,卵子则相对处于安静状态。这种大小差异代表了对后代投资水平的差异。卵子较大,含有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是母亲巨大投资的证明。因为投资巨大,所以对后代的责任心也更强。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某位投资者在一种股票上只投入十几元钱,就不会太在意股票的命运。但如果投入了上千万,就会非常在意股票的行情。所以在自然界很容易看到母亲对后代无微不至的照顾,人类就是经典样本。

这种模式导致很多动物群体的组织形式是以母亲为中心,比如白蚁和蜜蜂。因为母亲投入较多,责任较重,同时权力也较大,所谓位高权重,自然界中到处都是榜样。

显而易见,母亲要想对后代付出更多的劳动,则必须首先具备复杂劳动的能力。所以,高度发育是异配生殖的前提,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比较低级的生物会采取同配生殖,因为它们不具备异配生殖的资格,即缺乏相对复杂的机体水平。我们不能指望一粒细菌去识别自己的子女并加以精心照料,但我们可以期待人类的母亲为后代准备一切生存必须的条件。

当自然界演化出了两种性别和异配生殖的模式,另一个问题就浮出了水面:后代到底是雄性更好些呢,还是雌性更好些呢?

这不是可以简单选择的问题,而必须考虑大自然复杂的制约因素。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某种生物只产生雄性或雌性后代,就将在一代之内灭绝。因此,后代必须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两种性别,问题的核心在于,性别比例多少才合适?

如果仅从人类的事实来回答,则答案是一比一。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答案几乎可以推广到所有生物群体。也就是说,雌雄两性的比例基本平衡,保持极为简洁的一半对一半。

这个数字说起来简单,但为什么会保持如此简洁的性别比例,却让很多学者伤透了脑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越是看起来容易的问题,却越难给出精确的答案。

著名进化论学者费希尔(R. A. Fisher)于1930年在《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中提出了费希尔原理,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性别比例失调,雄性少于雌性,每个雄性就容易得到更多的雌性,此时生产雄性后代将比较有利,由此将生产出过多的雄性,但它们很快就找不到足够的雌性作为伴侣,产生雄性的基因也就失去了优势。反之亦然。长此以往,雄性和雌性比例将基本维持在一比一左右。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完善,现在的基本认识是:如果生儿子和生女儿的代价完全相同,则后代性别比例肯定会维持在一比一左右。但当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后代投资有大有小时,则雌雄比例会出现相应变化。比如,当对雄性的投资比雌性高时,换句话说,雄性比较难养活,则比例就会下降。这种模式无论在出生前还是在出生后都同等适用。

但一比一只是最理想的状况,而自然界出现理想状况的可能性总比预期小的多,所以性别比例总会偏离一比一这个标准数字,有时还比较离谱。比如有些寄生虫会出现奇特的交配现象——在兄弟姐妹间交配,也就是说,雄性的竞争对手都是自家兄弟,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彼此竞争的动力,自相残杀是不受自然选择欢迎的行为,所以雄性的出生比例大为降低,最理想的比例是只生一个雄性,为其他所有雌性提供精子就可以了。

如果雄性的作用仅仅是为雌性提供精子,活动空间就将大打折扣,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社会性昆虫只在繁殖季节才产生雄性,其他时间都生产可以工作的雌性,这种生殖策略造成的性别比例当然远离一比一。

此外,还有很多行为影响性别比例,比如强势的雄性可以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弱势雄性则可能终生没有作何雌性相伴。而雌性则很少面对这种威胁,几乎所有雌性都会得到交配的机会,无论强势还是弱势。在脊椎动物中,雌性属于买方市场,永远不愁销售。也就是说,雄性有终身孤独的风险,而雌性没有。既然如此,就有理由出现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的情况,并最终导致比例失控。然而,这种情况将很快受到另一种情况的制衡:强势的雌性生下的后代往往更加健康,这时它就会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生下更多的雄性好呢,还是生下更多的雌性好呢?

逻辑很简单,因为雄性带来的潜在的遗传回报远大于雌性,毕竟雄性可以产生几乎无穷多的精子,为了获得更多的遗传回报,强势的雌性当然会选择生下更多的雄性。

但是,更多的雄性后代并不会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的交配权,那必须赢得激烈的雄性竞争,可是当母亲身体走向衰弱时,生下的后代也必然衰弱,竞争能力随之严重下降,这时再生雄性就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弱小的后代并不占据任何竞争优势。此时正确的选择是放弃雄性,转而生出风险较小的雌性。因为雌性一般不会失去交配权。

结论是,弱势的雌性将生下更多的雌性。

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人类社会,结果就是,富人可能生出更多的儿子,穷人则可能生出更多的女儿。这种影响在子宫阶段就已出现,当母亲营养不足、或者受到严重的身心打击,她就比较容易流产。流产胎儿的性别比例分析表明,雄性胎儿远远多于雌性胎儿,因为雄性出生后的预期并不明朗,提前结束生命或许更为合理。当然这不是母亲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大自然默默掌控的结果。

另外一些动物有着奇特的改变性别的能力,比如很多鱼类和鸟类,甚至能在两性之间不断变换角色,这一点令人类望尘莫及,虽然有些人也有类似想法,但从来都很难实现,以刀剪之类的工具强行变性将面临极大的风险,现在仍是如此。能够自然变性几乎是一种奇迹,并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太平洋里有一种蓝带裂唇鱼(labroids dimidiatus),主要从其他鱼类身上啄食寄生虫和甲壳为生,故有“鱼医生”之称。平时裂唇鱼性情比较温和,一只雄鱼占有很多雌鱼作为妻妾,过着一夫多妻的幸福生活,但一旦雄鱼死亡,众妻妾就将立即展开王位之争,最有权势的雌鱼将以最快的速度变为雄鱼,然后不断攻击其他雌鱼,阻止其再变为雄鱼,通过这种方式,王后就摇身变成了妻妾成群的皇帝。在这个奇特的群体中,性别比例必然远离一比一。

于人类社会而言,性别比例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文化层面的变化,泰国因为有人妖现象,男女性别比例被人为打破,出现了男少女多的假象,假象的后果却实实在在,男人在择偶时占据极大的优越性,街头每走过一位英俊的男人,总会引起一群女人侧目而视。中国则正相反,由于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人们总想生个男孩而不是女孩,男女比例也有失调的危险,直接导致普通男性在择偶中面临极大压力,有些女性宁愿成为剩女也不愿降尊屈就,更是让男性雪上加霜,应付压力的主要办法就是经济弥补,所以很多人在择偶过程中都看重经济力量,真正的爱情正因为男女比例失调而变味。

三,为什么要竞争?

我们区分雌雄两性往往靠经验,而经验往往有用。比如我们见到一个人迎面走来,一般不必经过认真检验就能判断出那是男人还是女人。同样,我们看到一只成年鸡,也大致能认出那是公鸡还是母鸡。可是我们却很难分辨刚出壳的小鸡是雌性还是雄性。我们借以区分两性的性状就是第二性征,主要与激素有关,比如雄性往往会更高大,也更具有攻击性。这是相互依存的两种性状,没有任何身体优势却又有很强的攻击性,无疑是自寻死路。

促进雌雄两性变得如此不同的,除了自然选择,还有一种重要的力量,就是性选择。这一名词是达尔文首创,但其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像自然选择那样受到学术界的认可。现在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性选择和自然选择一样,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选择的失败者会导致死亡,性选择的失败者却会导致无后,那其实是间接的慢性死亡。

性选择的逻辑相当简洁,既然雌雄需要交配,那就存在着谁和谁交配的问题,所以必然存在选择。这种选择在好几个层面展开,雌性会对雄性作出选择,雄性也会对雌性作出选择。两性选择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不同。以人类为例,男性更注重女性的肤色与美貌,女性则更注重男性的健康与力量,这种双向选择是驱使性别分化的重要力量。

因为存在选择,所以必然存在竞争,雄性与雄性竞争,雌性与雌性竞争,有时,雌雄两性之间也会展开竞争。竞争无处不在,所以化妆品生意才会如此红火——那是女性展开雌性竞争的结果。男人则更喜欢战争电影和球类比赛,本质上是在虚拟化雄性竞争,那总比打得你死我活好多了。

性选择也适用物以稀为贵原则,如果一群果蝇都是黑色的,突然出现的白色果蝇可能会获得更多雌性的芳心。对稀有类型的喜爱可以保证新的基因型得以传递,从而最大程度维护群体基因型的多样性,从而轻松应对多变的自然选择。这有助于理解年青人在青春期的特立独行,他们除了想博取异性的眼球外,还在不自觉地运用物以稀为贵的性选择原理。然而,这一原则必须有内在的合理性,如果性选择的口味脱离了自然选择的范围,越是特立独行越会被迅速淘汰,所以特立独行非常罕见。

性选择给很多动物都提出了难题,他们都面对一个合理的诱惑:性成熟越早,似乎选择的余地越大,在没有其他压力的情况下,动物将趋向于快速性成熟。当然,时机应该掌握得当,必须考虑环境变化的意见,只有气候和食物都很合适时,性成熟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只是空忙一场。所以环境是限制因素。动物不得不放下尽快性成熟的冲动,耐心等待合适的季节。

很明显,当大部分雄性进入成熟期时,最先准备好的雌性将占有很大优势,就像第一个走进免费菜市场的村妇,有着充足的选择空间。先下手为强的雌性会选择更为优秀的雄性交配,这种局面无疑有助于优良的雄性性状得到更好的传递。但很快,其他雌性也纷纷进入交配期,由于性别比例大致确定,几乎每个雌性都会面对雄性的挑逗,这意味着雌性的选择空间将大大缩小,结果导致群体性状参差不齐,很难出现齐刷刷的现象,那样不利于维持基因多样性。所以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完全是由帅哥和美女组成,而是有着各种长相和各种身高,帅气和漂亮的个体固然讨人喜欢,但相貌比较勉强的个体也照样能够生下自己的子女。

一般而言,雄性之间的竞争随着****的结束而结束,但特殊情况下也有例外,有的动物在****后仍然展开激烈的竞争,雄鼠遇见一只无主但有孕的雌鼠时,会散发出特别的气味,从而导致雌鼠流产,这样就可以梅开二度。这种后任男友促使前任女友流产的现象叫布鲁斯效应(Bruce Effect),不只是小鼠,很多啮齿类动物都有这种现象。至于人类,尚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否则人类社会可能会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每个孕妇几乎都暴露在数个男性的气味威胁之下。

除气味以外,雄性还发展了很多手段展开****后竞争,或者叫作精子竞争,有的动物会用特殊的塞子堵住雌性生殖道不让后来者得手,而后来者则用相应的钩子钩出前任的塞子和****,以获得继任交配权。这种塞子的专业术语叫作交配栓,甚至大象这样的大型动物都有交配栓,可以想象,那应该是多粗多大的一个栓子啊。

有的昆虫为了确保基因能被传递下去,不惜以身体的一部分充当交配栓,最合适的工具当然就是它们的生殖器,至于身体的其他部分,则成了雌性美味的营养补品,那是最为惨烈的爱的代价,蠓虫就是这种奇特竞争手法的代表。有一种果蝇则相对温和,它们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充当交配栓,而是在长达一小时的时间内保持交配,事实上****工作早已完成,之所以继续交配,只是为了阻止后来者对女友霸王硬上弓。然而果蝇远算不上是交配领域的优秀工作者,有些蚊子和飞蛾可以一整天都处于交配状态,那已经不是一种享受,而变成了一种肉体折磨,并且要面临捕食的风险。如果你看见两只蜻蜓一前一后连在一起飞行,你不必羡慕,其实它们已经完成了交配,继续叮在一起只是为了保证雌性不再受到其他雄性的骚扰,没有保护的雌蜻蜓经过每一只雄蜻蜓眼前时都会受到强奸的威胁。对于蜻蜓而言,可怕的不是强奸本身,而是因为强奸太过频繁,以至于让雌性失去了到水面产卵的最佳时机。有一种黄色雄粪蝇则颇具武士道精神,它们会在****后守护在雌性身上,对心怀不轨的雄性拳脚相加,确保自己的****成果不被破坏。

有的动物采取更为直接与残暴的手段,即杀死其他雄性的后代,从而争夺新的交配权。从狮子到猴子再到人类,都有这种现象。很少有儿童能在继父母身上感受到真正的关爱,这一动物本性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胜利的一方往往会尽屠失败的男性,而保留女性的目的只是为了保留交配权。

每个已经出生的后代对于雌性而言都是宝贵的财产,所以雌性不会甘心让自己的后代被无端杀死。避免这种惨剧的方法之一就是远走他乡,不再与潜在的杀手接触。蚂蚁在交配后就脱去翅膀,寻找地方建立新的王国。然而这对于人类而言,基本不可能实现,因为他们很难寻找到新的领地。

成功交配之后,最现实的问题是后代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