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李嘉诚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与他合作,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个。如何能赚到更多的钱便显而易见。
“台湾有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他将自己的资产由一万台币变为一百亿台币。他是怎么成功的呢?他在别家做总经理的时候,给老板看了一则报道,这则报道就是报道李嘉诚的,上面写着‘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只拿6分’。同一套李嘉诚哲学,可以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之后,他从一个小员工成为价值25亿人民币的董事长。”
所以,罗宾和任何人合作,一定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比如,他在台湾刚开始演讲的时候说:“有一个经纪人,他有买房子还贷款的压力,而我没有什么压力,但给他的抽成不够,没有办法付贷款。为了帮他付清贷款,我给他额外的提成。我的另一个合伙人,他也有很多合伙人,但他什么都不懂,我还得教,结果我和他对开分。为了帮助他消除他的生活压力,我愿意多牺牲二十个点。”
除了懂得推功让利外,还要懂得主动承担责任,这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一个企业者“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自然难以服众。
智慧点拨:
红包自己拿、黑锅他人背的行为不过是小聪明,爱耍这种小聪明的人最终会吃大亏。聪明人在遇到功劳时会主动让出三分,在遇到责任时会主动归咎于己,以小损伤换得扎根于众人之中的大利益。
6、低头躲是非,俯身避强风
身处是非之地,当自身的实力虽然弱小但又有令他人感到担忧或羡慕之处时,不懂隐强示弱的人最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成为他人攻击的靶子。聪明人会及时用示弱的方法来隐身藏形,从而顺利躲避灾祸。
古时候,人们在争权夺势的时候常常会采取示弱的方式来麻痹对方,从而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以实击虚,取得胜利,司马懿便是如此。
公元240年,明帝曹睿之子曹芳即位,改年号为正始。当时,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此时,军权掌握在司马懿手中。曹爽门下有五百多位门客,不乏谋略人物,比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另外,大司农桓范被人们称作曹爽的“智囊”。
为了防止司马懿凭借手中兵权图谋不轨,曹爽入奏魏主曹芳,以“司马懿功高德重,可加为太傅”为由,恳请提拔司马懿为太傅,得到了曹芳的准许。如此以来,曹爽掌握了兵权。为了能够彻底削弱司马懿在朝中的势力,曹爽采取了更多措施。他封其弟曹羲、曹训、曹彦分别为中领军、武卫将军、散骑常侍,各带领三千御林军,在禁宫出入自由;又封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封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为其出谋划策。
司马懿见此情形,心中已有定数,于是称病在家休养。不久,他的两个儿子都退职闲居。曹爽大权在握,生活奢侈放荡。除此之外,曹爽酷爱狩猎。每次出外狩猎,他都要在城外待好几天。
为防遭人暗算,曹羲和桓范先后劝谏,希望曹爽不要经常出城。曹爽虽然不以为意,但一向专权的他还是想摸清司马懿德的底细。当时正赶上魏主曹芳封李胜为荆州刺史,于是令李胜假托辞别借口去试探司马懿。
李胜刚赶到太傅府,门吏立刻上报了司马懿。司马懿对他的两个儿子说:“李胜一定是奉了曹爽的命令,来弄清我到底有没有生病。”接着,他摘去帽子,弄成披头散发的样子,然后抱着被子坐在床上,又令二个婢女在左右扶着自己,显得憔悴无比。一切为装好后,司马懿请李胜入府,李胜来到床前行礼后说道:“这段日子没有见到太傅,没想到太傅竟病得如此严重。如今天子命我为荆州刺吏,在上任之前,我特来与您拜别。”司马懿假装听不清楚,顺便说道:“并州接近北方,匈奴较为凶猛,一定要好好防备才是。”李胜见司马懿听错了,重复说道:“天子让我担任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刺史。”司马懿笑着说:“你刚从并州来?”李胜说道:“我不是从荆州来,我要到荆州上任。”司马懿大笑着说:“原来你是从荆州来的啊!”李胜见司马懿如此,向左右问道:“太傅怎么病成这样了?”侍从告诉他说司马懿耳朵聋了。李胜向侍从要了纸笔,把要说的写在了纸上。司马懿看过后笑着说:“我病得耳聋了,此去保重。”说完后,他将手指含在嘴里。侍婢把药汤端上来,他直接把嘴伸了过去,结果喝得满襟都是。然后,他哽咽着对李胜说:“如今我年老力衰,病重体弱,说死就死了。我的两个儿子没有什么才干,希望你能够好好教导他们。见到大将军后,一定要为他们说说好话。”话音刚落便倒在床上,喘着粗气。李胜刚走,司马懿立即起身对两个儿子说:“李胜回去将今天的事告诉曹爽后,曹爽一定不会再猜忌我。一旦他出城狩猎,我们便可行动。”
李胜辞别司马懿后径直去见曹爽,将所见所闻祥细告诉了他。曹爽听后非常高兴,不再以司马懿为患。没过几天,曹爽又要出去打猎。他以去高平陵祭祀先帝为理由,邀请魏主曹芳同去。当日,曹爽的三位弟弟带着御林军护驾,朝中的大小官吏及曹爽的心腹一并随行。
司马懿见时机已到,立即聚集人马谋杀曹爽。不久,司马懿将曹爽及其三兄弟斩首示众,朝中大权从此稳稳握在了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装疯卖傻的行为正是示弱的一种,因为他的智商正是曹爽及其幕僚所害怕的地方。看到司马懿的可怜境况后,他们自然不再惧怕他。司马懿用这种示弱的方式创造了夺取权势的机会,并最终将魏国的权柄握在手中。
汉丞相陈平同样是一个懂得示弱的人,并因此保住了性命。陈平曾在西楚霸王项羽处做事,由于担心被生性多疑的项羽杀掉而逃走。逃往途中,陈平登上了一只小船。船夫见他相貌俊美,猜测他是军中将领。既然是军官,身上一定有一些值钱的东西,船夫起了歹心。陈平从船夫的神情中意识到了危险,索性脱去衣服,光着膀子与船夫一起撑船。船夫见他身上什么也没有,只好作罢。
陈平的脱衣之举同样是示弱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身上的“财富”是船夫想要得到的东西。当他光着膀子时,船夫的歹心自然没有了。
智慧点拨: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意识到自己某方面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时,不妨用示弱的方式来打消他人对自己的不良意图。
7、巧装糊涂,摆脱尴尬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此时,既不能一言不发又不能掉头离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让尴尬在糊里糊涂中得到化解。
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之子路过海瑞任职的淳安。由于没捞到油水,此人故意找茬。住进驿站后,他以侍候不周为由,将驿站官吏倒挂在树上毒打。当时,围观的人虽然很多,但都是敢怒不敢言。
有心想到了海瑞,于是立即赶去官衙报告。海瑞闻讯赶来,见此情景后怒火中烧。他本想马上发作,但又觉得不妥,因为他知道胡宗宪是当朝权相严嵩的党羽,一旦得罪胡宗宪,自己丢官事小,牵连他人事大。于是,他想了一个既能惩治这位恶少、又能使胡宗宪有苦说不出的办法。
海瑞穿过人群走到大树跟前,还没等这个恶少开口,便厉声喝道:“哪里来的狂顽,胆敢如此撒野?”站在他附近的人连忙小声提醒他说:“这是总督胡大人的公子。”海瑞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胡说!这怎么可能呢?胡大人一向勤政爱民,教子有方,怎会有这种狂妄之子呢?这个刁徒分明是泼皮无赖,假冒胡公子之名,来此行凶讹诈,还不将其拿下!”
捉拿了这位恶少后,海瑞令人把驿站官吏放下,然后指着恶少携带的几十个箱子当众说道:“胡总督清政廉洁。外出巡察之前,他明令地方官员不要铺张接待,更不许行贿受贿。这个狂妄之徒带了这么多行囊,肯定是不义之财,还打着胡公子的旗号招摇撞骗,打开箱子查验便知真假。”
箱子被当众打开,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两。海瑞大怒道:“你这恶徒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冒充总督之子行骗勒索,败坏总督大人的清名。对这等狂徒,一定要严加惩办!”说完,海瑞不等恶少分辩就下令将其痛打一顿,并把他敲诈来的银两一律没收充公。
事后,海瑞不敢怠慢,马上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说他查扣了一名冒充胡公子的狂徒,并且获取大量赃物证据,为正总督大人清名,已经当众将其治办,并请总督大人示下。胡宗宪接到信后,有苦难言,只能暗自憋气。他一面嘉许海瑞奉公执法,一面要求将“假冒”之人押解到总督府,由自己亲自处理。海瑞正打算脱身,于是派人将这位纨绔公子送还。
海瑞适时装糊涂,不仅公正办理了案子,维护了自己的清廉形象,而且摆脱了与胡宗宪公然作对的嫌疑,可谓一箭双雕。
当身处尴尬境地时,如果能够巧装糊涂,常常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尴尬。
一次,英国首相威尔逊正在发表演说,一个蓄意捣乱的人突然大喊道:“****!垃圾!”听到这句话后,威尔逊镇静地说:“这位先生请不要急,你所不满的脏、乱、差问题我马上就会谈到。”面对捣乱者的辱骂,威尔逊巧装糊涂,继续发表演说,没有让捣乱者得逞。
智慧点拨:
装糊涂并不是人人都会的,这里存在一定的技巧。比如,海瑞在办案时先肯定胡宗宪父子的人品,故意颠倒黑白,接着理所当然地认定眼前的为非作歹之人不是胡宗宪的儿子,然后顺利地办理了案子。遇到尴尬事情时,只要能够找准一个可以装糊涂的点,然后再配以适当的言行,一定能够巧妙地摆脱尴尬。
8、功成宜早退,富贵难长久
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
——程允升
当身处高位、尽享富贵时,一些人总不愿意放弃些许荣耀、财富、权势等,总想持盈保泰。殊不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如果不懂得自我减损,就只能等着被他人强行减损。
范蠡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二十多年,功绩显赫。至勾践灭吴称霸,他被封为上将军。范蠡不以盛名为喜,反以此为忧,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保身,况且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于是书辞勾践,决意离去。为了避免受到勾践的迫害,范蠡带着一些轻便的珍珠宝玉,然后与亲信一起乘船逃往齐国。
到了齐国后,范蠡变更姓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畔苦身戮力地耕耘。在与儿子的共同努力下,范蠡在数年之内便积累了数十万的家产。齐国君主听说他的贤明后,延请他在齐国担任丞相。范蠡叹道:“居家能够挣得千金的家产,居官能够达到卿相的位置,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这已经达到了极致。如果长期享有盛名,定会遇到不祥。”于是,他归还相印、大散家财,带着贵重宝物继续迁徙。
到了处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的陶地后,范蠡自称陶朱公。此后,他与儿子又开始了苦心置业的生涯。凭着低进高出的经营方式,他们很快又有了巨额资产。
范蠡懂得保身之道,虽然放弃了高官厚禄,但却仍然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与范蠡不同的是,文种贪恋富贵,等到被勾践赐死时后悔已晚。
曾国藩说过:“宦途险恶,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实不易矣。”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走向覆亡之路,曾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终于可以暂时稳住脚跟。长达12年的苦战终于结束了,曾国藩受任于危难之中,并能力挽狂澜、克敌制胜,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功必赏,曾国藩培植起来的各湘军集团头目纷纷被授予官职,多居巡抚之高位。对于曾国藩来讲,其权势此时已经达到他人生的顶峰。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被授职两江总督,执掌四省军权;同治元年(1862年),被加授“协办大学士”头衔,成为大清建朝以来权势最高的外臣;消灭太平军后,他再次受封,加衔太子太保。
为保地方稳定,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被清政府分派各地,无形中替曾国藩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同时,清政府已经感觉到曾国藩的潜在威胁,开始瓦解曾国藩的组织,削弱其势力。他们一方面提拔曾国藩属下的一些湘军将领,使他们的地位有所提高,从客观上摆脱与曾国藩的从属关系,一方面刻意去压制那些不改气节的曾国藩死党。面临这样的境况,曾国藩已做好打算。
曾国藩早就说过:“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将一切看在眼里,知道目前形势对己不利,于是采用了保身之法,即自剪羽翼。
太平军叛乱平息不久,曾国藩奏请停解广东厘金。1862年,由于缺乏军饷,曾国藩上奏要求朝廷派出官员奔赴广州办理抽调厘金等事务,后一直延续下去。如今接到曾国藩停解此地厘金的走情,清政府自然乐意,毕竟广东是富庶之地,税务繁多,有地丁、漕粮、海关、盐场、劝捐和厘金等。于是,他们令广东巡抚将厘金的七成征入本省,另外的三成仍解给驻扎在皖的湘军大营。曾国藩毅然拒绝,坚持不再从广东抽半点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