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
4246600000032

第32章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1)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要注意对方说话时的“弦外之音”。生活中有大量的话不用直接说出来,话里带出来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听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人沟通,在交流时更好地把握对方的意思。

从对方的谈话识透其真实心理

通过谈话,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可以根据谈话内容来推测,也可以根据谈话方式来洞察,以了解此人的个性特征。

1.突然变得“健谈”往往是为了阻止对方讲话

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就很健谈的人是比较容易应对的。因为你不需要再煞费苦心地去思考谈话的内容,也不必千方百计去探查对方的心理,对方的谈话,就已经给你判断他的性格提供了证据。然而,也不能把健谈的人都认定为积极自我表现的人。

在一次相亲的场合中,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时,一直保持沉默的男方突然变得滔滔不绝起来,这是为什么原因呢?原来大家正在谈论彼此的薪水问题,这位男子不愿提起他薪水不多的问题,才故意岔开话题的。而后来大家果然也没再提起薪水的问题。

因此,人们讲话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纯粹想为交谈而开口,有时是为了阻止话题继续进展或不愿让对方表达才变得健谈起来。尤其是对方突然对别的话题变得话多时,就应该考虑原来的话题中是否有他不愿提及的事。多言并不等于善辩,有时候人们多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而放出的烟幕弹。

2.通过对方的跑题,可了解他的真实心理

与人交谈时,由于常常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旦发现谈话跑题,性急的人就心急如焚,担心自己的交谈达不到目的,便想方设法把话题拉回来。其实,要探查对方的内心秘密,这种做法是不高明的。

对方之所以会转换话题,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粗心大意;第二种是因为脑中有新的思路;第三种则是故意转移话题。

不管是由于哪一种情况,眼前对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向新的话题,所以最好不要打断他,暂时让他尽情说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对方转移话题是由于一时疏忽,不久他一定会有所发觉,而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说:“咦!我们谈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对方并未忘记主题,即使他东拉西扯,最后一定会回到主题上来。如果他根本不想回到主题,你就可以认为他是故意回避主题了。由此可见,“跑题型”的交谈是了解对方真实心理的好机会。

3.说一些泛泛的客套话

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被破译密码的语言就是客套话。客套话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客套话说得过分牵强而显得不自然的人,说明此人有其他的用意。

在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并不需要使用客套话。不过,当在此种亲密的人际关系里,突如其来地加入客套话的时候,就必须格外小心。有时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异乎寻常的客套话时,就很可能是心有缝隙的征兆。

用过分谦虚的言辞谈话时,可能在表示强烈的嫉妒心、敌意、轻蔑、警戒心,等等。语言是测量双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离的标准。客套话使用过多,并不见得是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因素。

某些都市的人,对乡下人说话很客气。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因此,客套话会给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类推,假使对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话时,则很可能是讲客套话的一方内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隐藏着敌意。

从谈论的话题洞悉对方真意

客观地说,谈话的种类千奇百怪,如果要想知道对方的性格和气质,最容易着手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情况。

比如,对方谈话的内容不仅以自己本身的话题为主,也会涉及其家庭、工作以及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常常在话题里出现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在交往的谈话中,女人们喜欢谈论别人的风流事以及自己丈夫的一些脾性,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她们关心对方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甚至把这个男人当成是自己的化身,她们谈论这个男性的各种情况就像谈论她们自身一样。

1.关注花边新闻

以这种谈话方式出现的人,其表现是支配者的形象。这种人物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话题反而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事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

像这样的谈话者,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身上。名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方面,这说明此人的内心有一种支配的欲望。

由此可见,此人是个实在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韵事的人,这说明此人很难结交真正的知心朋友。或许是内心太孤独、太无聊了。只要关于别人的私事,即使对方跟他并不熟悉,而他却非常热衷于去谈论他们,这些都表现出其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2.不满的谈话

凡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意愿,并不限于情感方面的问题,其实对于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也是非常之多的。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说大体上会采用发牢骚或埋怨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从这些埋怨的话题里,就能够探究有关欲求不满的实质。

当有人经常对别人诉说他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牢骚话,以及对人事方面的埋怨时,那么,为什么他的话题谈来谈去总是离不开抱怨呢?或许他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把责任推给单位。

那就是说他通常不会承认失败等不愉快的经历,也极力否认内心的自卑感,反而会设法找出适当的理由替自己辩护。

也许,在他发牢骚和抱怨的话题里,不少是关于上司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他这个埋怨者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其实,他的内心却有一股极想出人头地的欲望,它就像火焰一样在热烈地燃烧着。

无奈,自己偏偏没有这份才干,得不到上司的提拔。于是,他就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逻辑,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心里能够接受这一套道理,便不得不责备上司的无能和嫉贤妒才,以使自己的观点合理化。

他不知道朋友和同事们很难接受这种抱怨,甚至反感这种怨天尤人的做法。

3.怀旧的话题

他是不是经常表现出自吹自擂的样子?不管在任何场所,和别人谈话时,他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他可能不知道,当旁人看见他那副兴高采烈的模样,实在是很难做到与他感同身受。脾气好的人不得不听他的自我吹嘘,而厌烦的人会马上离他而去,把他搞得尴尬不堪。

其实,从某方面来分析,当他不想直接表现出怨言和欲求不满的意思时,没有采用愤愤不平的表达方式,相反的,却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他所倾谈的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时,他很难记住那句格言:好汉不提当年勇。

事实上,他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很难适应时代变化的。或许他真的上了年纪,或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

不过可以看出他确实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他的升级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他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忆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是如此的残酷,所以,他仍用变幻般的表情来谈话。当然从他的话题里,别人会发现潜藏在他的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和不满的情结。

4.自我心中的话题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潜在欲望不但隐藏在话题里,也存在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在聚会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谈时,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的谈话,而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相当令人讨厌的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

他在和别人谈话时,经常把话题扯得很离谱,或者不断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他很莫名其妙。从其他某方面来讲,他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特别强,他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而完全摆出我行我素的样子,觉得大家都得听从他的主张。

或许他是个行政长官或者一个公司的主管,已习惯于滔滔不绝谈个没完。其实,他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担心主导权落入别人之手,而他是个自始至终都喜欢占据优势的人。

话题的内容不断变化固然是个好现象,表明交谈双方兴致很浓。但如果话题很离谱,一切都显得毫无头绪,那就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倘若他总谈些没有头绪的话题,或者不断改变话题,那就表示他的思想不集中,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说明他是个缺乏理论性思考的人。

当然,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是很少谈及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将对方引出来的话题进行分析、整理,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许多有用信息。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人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的谈话上,从性格上讲,这一类型的人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宽容的精神,是真正的君子。

5.爱用“我”的谈话

语言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语言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语言的表达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所处的环境,同时也能代表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当然,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

人们在谈话中首先就要使用人称用语,这是自我称呼的代名词。这个词不仅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意识,而且也能反映出有关性格的各种情况。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常常看见大人物们的谈话,他们在每句话里不断用“我”这个字。我们可以从对这个字的使用发掘出说话者的真实个性。

现代社会里,年青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称呼“我”,当上了一定年龄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里,就不那么频繁地使用“我”这个词了。如果听见一个人老是用这样的语气:“我说……”或者“我教导过你们……”他开口闭口都在强调自己。由此可见,这种人的自信心一定很强,自我欲望也比较重。

6.爱引用别人的话

喜欢引用名人的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有时候,引用别人的话,不但借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透露一种自我表现欲,即为了加强说话的分量,同时表示自己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喜欢借用名人名言或典故来谈话,往往说明他很憧憬权威,而且也想借机表现自己的权威。

有的女性还会常常借用母亲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我妈妈从小就跟我说……”“我妈妈说他是个好人。”说这些的含义,无非是借重母亲的威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过如果一个人过分借用母亲的话语,那也表示她跟母亲是同一层次上的人,表明他的依赖心还太重,她在精神上一直是处于母亲的怀抱里。

从话题人物分析人的文化品位

喜欢新生代娱乐明星的人一般都是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大多数年龄在20岁左右。

常把张爱玲之类的人挂在嘴边的,一般是讲究情调的白领小资。他们比较浪漫、富有梦想。

喜欢猫王、披头士的人一般是喜欢标新立异、追逐潮流的人,但他们往往又把握不准潮流的脉搏,通俗地讲,是不靠谱的人。

喜欢刘德华、张学友的人一般都比较注重实际,对文化生活不是很挑剔。

喜欢欧洲艺术、鄙视美国金属气质的人比较前卫,学历高,品位也高。这样的人比较清高,有时会曲高和寡,和他们在一起,可能冷不丁地会被他们来一句:“土气!”他们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

喜欢张丰毅、潘虹的人年龄一般都比较大,可能有50岁或在50岁以上。

打招呼方式反映心理动机

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表示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正因为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是人人都需要实施的行为,极具普遍性,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而打招呼的方式也就透露出了关于这个人性格的信息。

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从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中,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1.打招呼时双方的物理距离,可显示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我们相互打招呼的时候,若能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察觉到对方与自己之间保持的距离,就会洞察对方心理状态的特点。比如对方在打招呼的时候,故意后退两三步,也许他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表示谦虚,然而这种小动作往往让人误解为冷漠的表现,以致话题无法展开,同时也难以畅谈。像这种有意拉开距离的人可视为警戒、谦虚、顾忌等情感的表现。如果下意识地保持距离,说明他对对方的疏远、警戒,试图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气氛,使对方的心理状态处于劣势。

2.边注视边点头打招呼的人,怀有戒心

一面注视对方的眼睛,一面点头打招呼的人,除了对对方怀有戒心外,还具有处于优势地位的欲望。

有些人在打招呼时,一直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来点头,其心理是利用打招呼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含有对对方保持戒心,希望比对方优越的表现。

公关专家建议,要想和这种人接近,应特别注意诚意。在这种形态的人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很容易会被对方瞧不起,所以与他建立关系不能操之过急,应采取长时间接近的方法。

3.不看对方的眼睛打招呼,大都有自卑感

如果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打招呼,但对方不看你的眼睛而作应答,这种行为并不是看不起人。这时,你需要抑制自己的情感,以平静心态相对。因为,对方可能是因为怕生而胆小或有强烈的自卑感,并非高傲、瞧不起人,他在此时如同“被蛇看上的青蛙”。那么,你切记不要做那条“蛇”,这样双方才能平等,互相了解。

4.初次见面就很随便打招呼的人,是想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势态

初次见面就很随和地打招呼的人,往往使人大吃一惊。有人常常认为这样的人很轻浮,其实这种人往往很寂寞,非常希望与别人亲近。去酒吧或俱乐部时,坐在自己旁边的女士,虽然彼此是初次见面,却很亲热地与你交谈,事实上是那位女士为了使当场的状况变得有利于她自己。公关专家提醒,当遇到“见面熟”的男性时,女性要特别小心,切勿使男性有机可乘。这种男性的性格往往浪漫大方,是个滥情的人,迷恋女性,且其中不乏游手好闲的男性。

5.经常见面而千篇一律地打招呼,大多是自我防卫心理较强的人

有些人曾经和你在一起喝过无数次酒,且经常一起工作,但见面时还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性格。

有的人接到你的礼物时会说:“真是谢谢,不要这么客气。”这样打招呼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收到礼物时,却佯装不知道。当你不知道送给对方的礼物收到没有时,接受礼物的人见到你后还是经然地说:“你早。”等旁边没有人时,他会说:“前些天,收到了你送的礼物,谢谢你。”这种人多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自己的言谈不能太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