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42929100000027

第27章 陕西电影产业

陕西电影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前,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主要依靠唯一的国营性电影制片企业——西安电影制片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等的不断发展,先是由民营性资本注入到国营性电影制片企业的生产与制作中来,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转型期与磨合期之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有关电影生产制度及准入门槛的进一步放宽,民营型企业和资本迅速参与进来,于是形成了两种体制与形态背景下的电影产业。

一、西安电影制片厂—西部电影集团产业化发展

1958年8月23日,经过两年精心筹备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在昔日盛唐皇家园林之畔卓然面世。就是这样一个地处祖国西部的电影生产基地历经近半个世纪之风雨沧桑、携十三朝古都之豪韵,写就了一部部令国人震憾、世界瞩目的电影传奇。如今,西部电影集团更是以高起点、新体制、大跨越的产业格局再创西部电影的辉煌。

电影是一种产业,这在国际上早已成为共识。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性的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烙着产业的、商业的属性。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通过发行、放映就是要把产品(影片)销售给消费者(电影观众)。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建厂近50年的历史上,一直在艰难地探索着这一简单的市场规律。当然这当中有过坎坷,有过辉煌,有过探索,但均未能实现一种真正的产业突破。

建厂之初,西影的创作、生产及管理等,都带着那个时代体制的特色;至“文革”十年,长夜漫漫,西影人在动荡与漂浮中艰难跋涉,在黑暗与痛苦中坚定等待;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迎来了十年辉煌,西影一大批影片有的在艺术上获得声誉,有的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更有二者兼而得之者。但是,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原因,西影人在莫大喜悦之后,却又跌入一个低谷,80年代末至90年代,曾经万众瞩目的西影厂风光不再,高额亏损,高额负债,人才不断流失,逐渐远离中国影坛主流。西影的出路在何方,该怎样办,成了各界人士和喜爱西影的观众及西影管理者、创作者、每位员工深深思索的问题。应该说,此时西影的不景气,也如同中国电影整体滑坡一样,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有着中国电影生产、创作、发行管理体制积淀已久的弊端所在。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西影如同中国电影一样,需要重新调整思路,重谋发展。

在严峻的现实之下,在多变的市场面前,西影人凭着执著和坚毅,寻找定位,突出个性。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西影人终于在更高层次上获得了突破:2000年8月,经国家广电总局、陕西省政府批准,中国电影界首家股份制生产企业——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西影股份企业的诞生,既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同时又预示着中国视听产业、市场资源和结构的整合与再生。西影从一个单纯的国有企业成为资本多元化的集团,其中制作电影的业务全部转移到西影股份。2003年11月,“中国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是西影的又一次大变革。这个变革源于中央成立六大电影集团的宏观调整政策。从此,45年厂龄的西影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部电影集团”。根据中办发〖2001〗17号和陕办发〖2002〗2号文件《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集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四个基地”(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西部电影集团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影视人才培养基地和影视文化旅游观光基地);实现“四个一流”(即通过一流的管理水平,造就一流的专业团队,创作一流的影视作品,实现一流的经营业绩),形成“一业为主,两翼齐飞,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即形成以影视为主业,教育、娱乐为两翼,出版、科技、商贸和房地产业四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的设想包括:以影视数字化后期制作基地为平台,推进数字电影的规模化发展及发展相关科技产业;以电影主业生产辐射音像光盘出版及相关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影视艺术人才,发展教育产业;以影视城基地为基础,发展旅游、娱乐、相关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至此,西影已经完成体制改革,西部电影集团、西影股份公司几年来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财力,做精品品牌,在总体战略上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激流勇进。

回顾西影建厂至今,西影人在近50年的辉煌奋斗历程中,在中国现代电影的广阔天地里,张扬着个性,挥洒着才情,创建了极富民族文化特征的西部电影的品牌,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们不会忘记,孙敬、崔嵬、金音、成荫、吴天明、黄建新、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滕文骥、颜学恕、杨亚洲等几代电影导演在这里辛勤耕耘;郑重、张子良、芦苇、杨争光、莫伸、李岩希等电影编剧在这里奋笔驰骋;韩仲良、曹金山、刘昌煦、米家庆、马德林、顾长卫、赵耀林等几代摄影师在这里追光逐影、聚焦人生;李耀东、赵季平、陶龙等几代作曲家谱写壮丽乐章;毕福生、郑大年、娜仁花、王雁、智一桐、许还山、孙飞虎、高明等表演艺术家在这里演绎人生。

人们不会忘记,一部部中国电影:《桃花扇》、《三滴血》、《生活的颤音》、《西安事变》、《都市里的村庄》、《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野山》、《老井》、《黑炮事件》、《神鞭》、《东陵大盗》、《孩子王》、《红高粱》、《棋王》、《黄河谣》、《菊豆》、《大话西游》、《一棵树》、《网络时代的爱情》、《没事偷着乐》、《洗澡》、《谁说我不在乎》、《天地英雄》、《美丽的大脚》、《惊蛰》、《阿妹的诺言》等等,从这里腾飞于影坛,享誉天下。特别是从钟惦棐先生1984年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西部片’”的理论倡导以来,以《老井》、《红高粱》、《黄河谣》、《美丽的大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为中国电影史谱写了一段华彩乐章,展示出西部电影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人们更不会忘记,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影共摄制故事片244部,科教片94部,纪录片103部,新闻片93部;获奖数量更是惊人:国际奖70项,金鸡奖34项,金鸡提名奖44项,华表奖20项,百花奖9项,政府奖30项,国内其他奖80多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电影的太阳还会从西部升起!

二、民营影视公司的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陕西,近几年来民营影视公司发展同样很快。民营影视公司的大量涌现,无疑是崭新的文化资源和市场元素,是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4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对包括陕西省在内的四个省级广电局授予了电影审查属地管理的权力,简化了电影审查程序,使电影生产管理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主性。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民营影视公司更加积极地在文化市场竞争中大显身手。作为当时全省唯一持有电影制作长期证的民营公司——美亚影视公司共拍摄三部电影,五洲影视公司生产了两部。

在树立陕西文化产业形象的过程中,发展影视产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民营影视公司受到了大力扶持。2005年新审批的影视制作经营机构38家,全省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共计168家(其中国有机构18家,民营机构150家),民营公司占到全部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的90%以上,被寄予了能够走出一条陕西省影视剧制作的创新之路的厚望。

2006年,陕西省在册的民营影视公司131家,并且三成以上公司有制作影视剧的能力和设想。陕西传世大方影视公司、陕西艺达传媒投资公司、陕西丫丫影视公司、陕西艺龙文化传媒公司、陕西大文豪影视公司、陕西秦汉影视公司、西安美亚影视公司等,都活跃在影视领域当中。2006年美亚影视公司共拍摄了四部影片。在不断地努力下,民营影视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西安影视制片公司作为一家民营影视公司第一次涉足电影,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投拍的电影《图雅的婚事》获得2007年度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从而续写了中国西部电影的辉煌。2007年,一部儿童故事片《隐形的翅膀》,因其真实地讲述了残疾人奋斗的故事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影片获得了国家电影最高荣誉奖——第12届华表奖优秀儿童电影片奖和优秀少儿女演员奖两个奖项,国家广电总局将其列为2007年重点推荐的优秀国产影片,国际奥委会将这部影片作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国际体育电影展映周开幕式首映影片。这部影片是由陕西民营影视公司西安五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残联、北京银河梦、西安电广传媒等单位合作拍摄而成。以上这些影片的成功,展示着民营影视公司在电影生产领域的发展壮大。

2003年,陕西省就确定将影视生产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同时影视剧生产被看作是文化产业的亮点。在打造“影视陕军”品牌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民营影视公司的不懈努力,这也正是陕西文化产业创建、繁荣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