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迟早都会明门,并不是每天都是圣诞节;我们追求的成功也不会次次胜利。所以我们必须记住: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戴上辉煌的光环。
成功的第三个共同要素是:成功的代价。这就是说没有免费的成功。芸芸众生中最令人惊叹的,甚至最匪夷所思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缺陷,让我们无法享受不是自己赢得的东西。心理医师的沙发常常让那些娇生惯养的中年妇女压了一个个深窝;她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奇怪得很,她们却无法享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快乐。也许有一天,心理治疗师应该在一架微妙精细的天平上探索人性。我相信在天平的一端他肯定会注上“喜悦”,而另一端则会注上“努力”。这样看来,成功的喜悦一定是由成功的努力来平衡的,而这一点正是每个人性格中都存在的天赋的因素。
最近,我参加了奥柏林学院(俄亥俄州北部)的毕业典礼。在颁发荣誉学位的仪式上,学院将法学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了西奥多·E.斯坦威……斯坦威是公司的总裁。征书上写着这样的话:斯坦微公司“生产了342000架钢琴,弹奏过它的人从李斯特到小鲁宾斯坦。”证书上还写着:“在音乐会盛典中,一台大钢琴的铁架子上,依靠243根拉紧的琴弦产生了40000磅的力量。西奥多·E.斯坦威不断向我们证明:极大的张力能够带来极大的和谐。”
这也许就是西方文化里阴和阳的表现。正如我们熟悉的太极图中鱼形的半圆是“喜悦”依偎在“努力”的半圆之上;于是紧张与和谐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圆弧里合二为一。同样,成功和成功的代价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成功的第四个核心要素是:满意度。没有它成功也不能称之为“成功”。当然,也许你奉之为金科玉律的东西,我却视之为粪土垃圾。也许一个人的满意度来自财富的积累,而另一个人则来自创作一首诗的乐趣。但可以肯定,不论是对财富还是对诗歌,要是没有满意度,那谁也不会感觉到成功。
我们应该享受成功,也许这成功是眼泪赚来的成功,但一定是由欢笑为它加冕。这样的努力才值得。否则,也许成功很好,甚至很伟大——但对每个人来讲,如果没有内心的微笑,用另一个名称来讲就是“满意”,那我们就不会感到真正的成功。这一点甚至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怪现象:很多人都拥有成功的外在装饰却没有根本的内在快乐。他们感觉不到成功,他们的内心不是温暖的而是一片荒凉。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我努力地干啊干,像奴隶般地干啊干,把自己都榨干了——可究竟为了什么?”
成功的满意度不需要让任何人看见或听见,只要我们自己知道成功在哪儿就行了。学校老师拿着微薄的薪水辛苦工作,人们对他们的尊敬日趋减少。因此,在许多人眼里,教师们可算不上成功。但是如果他们自己心中满意,感觉很好,确信自己在深爱的岗位上做得不错,那么这就是成功。这一基本要素在于我们自己是否知道成功,而不在于别人是否了解我们如何成功。这一要素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而不在于是否得到别人的普遍认同。这就好比一个木匠也许整日哀叹自己的失败,因为他要靠双手干活,从上司那儿接受订单,而其他人则坐在办公室,向秘书们发号施令。可另一个木匠也许感到很成功,很满意,因为自己掌握了一门手艺,而正是自己的手艺创造出了上司们坐的大班台。恰巧,我就认识这样的一个木匠,他对谁也不必点头哈腰,因为他自己掌握着一门绝活。
牧师也许会感到内心的成功,因为在安详宁静的氛围中,他将上帝的爱抚带给了众人;生产商也许会感到成功,因为他成就了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是他引以为荣的源泉;职业棒球手应当会感到成功,因为他喜欢自己的运动;家庭主妇也应当感到成功,因为她每日的劳作充满了创意。满意,很大程度上源自一个态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缺乏,因为它来自内心,是我们灵魂深处蕴藏的珍宝。
成功的最后一个共同要素是:精神世界的思想和信仰。很难想像找不到上帝和理想。找不到生活意义,找不到目标的人们,成功还会有什么意思。不论是成功的无业游民还是银行大亨,要想闻到成功鲜花的芬芳,必须有一种执著的信念,无论这种信仰多么微小都没关系,但必须与上帝和信仰同步。他一定是多少感受到了上帝无所不在的暖流,才会使自己的存在溶入到这些潮流当中。
当然这一点同样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成功的无业游民和成功的银行大亨的思想也许很难定格在同一个八度里,然而不管音阶相差多么远,他们还是能组成和弦。这种和弦不会受到不同的世界观和不同职业的影响,而是和造物主的曲调一致。
成功不是犯人身上的枷锁,不是规范一切的模板,更不是刻板冷酷的大印。它就是每个人的指纹,每个人的眼神,是个性的表现和彰显。我们所需要的就是鼓起勇气,去了解自我,去实现自我。
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能力
有个人曾给自己十分景仰的人写了一封信,赞美伟人的卓越成就。他收到的回信说:“不,我的朋友,你错了,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过人的特殊能力。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仅仅略高于一般水平,有些方面我还不如一般人。这当然是受我的身体情况限制:我没法跑,只能走,我也肯定不擅长游泳。要说有什么还可以的话,那就是我骑马的技术还不错,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骑手。我的枪也打得不怎么好,原因是视力太差,必须离猎物很近才能瞄准目标。所以你看,从身体条件来说,我只不过是普通人。从文字水平来说,我也没有优秀的写作能力。我这辈子写的东西倒不少,可是我总是像奴隶一样苦干,才能写出点东西来。”
这个人究竟是谁?他把自己说得如此普通,却做了那么多令人钦佩的事情。他就是西奥多·罗斯福。按照他对自己的评价,他没有杰出的才能——那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呢?这个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以普通的能力获得杰出的成就,秘密何在?为什么能力有限的人,却做出了有口皆碑的伟业?
如果把“天赋”看成“能力”的同义词,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我们的潜能就显而易见了。第一个建议是盘算一下我们所有的能力。我们有什么天赋?我们的强项有多少?我们的性格倾向是什么?通过盘点,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有几项才能,有哪些发展的潜力,从而确保获得令人满意的成功。有位母亲问自己的孩子:“汤姆,今天下午你是愿意跟我去买东西呢。还是愿意去看望玛丽阿姨?”小家伙答道:“要是我能自己做主,那我宁可去游泳。”如果我们能做主,我们会怎么对待自己的能力呢?我们会作出什么选择呢?和睿智的朋友、牧师、律师、银行家商量?也许职业咨询机构能给你些帮助?也许我们应该去参加几个职业技能考试,看看我们的水平?这样的咨询和分析对我们确定方向,判断自己的能力会很有帮助。
盘点一下我们的能力,就应当问问自己,我的能力是否可行。海军上将理查德·E·贝理德曾是北极探险队的一员,他深深爱上了北极,对每次的远征都念念不忘,时常圆忆自己的探险经历。他想把毕生献给北极探险,可是因为这种探险的次数少之又少,他的雄心抱负看来不切实际。贝理德无法实现自己的渴望,于是变得郁郁寡欢,十分不满,牢骚满腹。坦白地说,他把自己变成了人人讨厌的人。那么除了北极探险,就不能想想自己的社区?还有,邻居有没有什么需要,要不要什么帮助?能不能把那么些不谙世事、躁动活跃的少年组织起来,建立少年俱乐部,避免他们乱闯惹祸?或许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带领童子军行军?他肯定会给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点燃羡慕的火焰,让他们学会在极地探险克服困难的素质——勇敢、合作、无私、正直。把这些素质综合起来,不正好可以培养孩子征服未来的素质吗?
如果我们自己也渴望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那也有必要用考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抱负实际吗?是在实践可能性的范围之内吗?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应该明智地将热情导入其他的渠道,去探寻为我们敞开的其他机会。一开始,也许你会发现有重重路障,但它们慢慢会变成指引我们的一面面长墙。健康的体魄是成功的基石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有一句名言:“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时常愉快地回忆起这句话来。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这一名言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著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勤奋学习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惟一的关键所在。
最好的老师往往知道自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获得知识。他们更多的依靠磨炼而不是直接传授,并努力使学生成为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一分子。以上所述即是阿诺德先生工作的精髓,他竭力使学生依靠自身积极的努力得到提高,而他本人则仅仅是引导和鼓励。他说:“比起把一个孩子送到牛津大学享受安逸舒适而不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我更情愿把他送到凡帝蒙的地里务农,那里他必须自耕自给,自谋生计。”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如果真有令人感佩之事,那就是看到一个天性愚笨的人受到上帝的恩赐,得到诚恳、真挚、勤勉的培育。”
可以这么说,即使最高等的智力教育也绝对无法与劳动相提并论。适度的劳作使心灵健康,对人的体质也大有裨益。
劳作之于锻炼身体,正如学习之于培育心智;社会的最好状态就是它既能为每个人提供工作,也能让每个人拥有一定的闲暇。甚至有闲阶级也不得不参加劳作,有时是为了摆脱空虚无聊,而更多地则是出于他们无法抗拒的本能需要。有的人到英国乡村捕猎狐狸,另一些人在苏格兰山上打松鸡,而更有许多人每年夏季去瑞士爬山以消磨时光。公共学校举行的划船、跑步、板球、田径等运动,使得我们年轻人体力和体格增强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智力。据说惠灵顿公爵曾经在伊顿看到男孩们在操场上参加运动,而那里正是他度过孩提时代的地方,他无限感慨地说:“就是因为在那儿,我才打赢了滑铁卢战役!”
丹尼尔·马尔萨斯激励他上大学的儿子在以最大的努力学好知识的同时,也鼓励他积极参加体力锻炼。这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也是享受智力愉悦的最好方式。他说:“任何一种关于自然与艺术的知识,都能愉悦并提高人的心智。对于板球能同时锻炼你的四肢我感到极其高兴,我很欣慰地看到你把身体锻炼得很棒。”但是关于积极劳作说得更好的是伟大的神学家杰利米·泰勒,他说:“应避免庸闲,用严格适度的劳作来充实每一滴时光。这样当一旦放松和休憩时,趣味便会油然而生。因为劳动中体力劳动最为重要,也最益于驱除心魔。”
人一生中事业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身体素质,这一点并不为一般人所认识。郝得森在一封给英国朋友的信中写道:“由于忽视身体锻炼,我们经常能在学生中发现这样一种不良倾向:不满足,不快乐,不活跃,因不满现状而异想天开,并抱有轻世厌世的想法。这样一种倾向在英国被称做拜伦主义,在德国则被称做维特主义。凯宁博士在美国也发现了同样情况,因此他声称:‘我们的年轻一代中有太多的人生长在充满绝望的思潮之中。’”对这种年轻人的症状,惟一有效的拯救方法就是让其参加体育运动、工作和体力劳动。
伊沙克·牛顿爵士的童年时代很好的展示了童年劳动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尽管对一个孩子来说比较沉闷,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用锯子、锤子和斧子“在他的卧室里敲敲打打”,做出各种各样的风车、马车、机器模型。而长大成人后,他依旧乐此不疲,为朋友们造了许多小桌子和小柜子。
斯密顿·瓦特和史蒂文森少年时都是工具不离手。要是没有这种自我修炼方式,他们成年后是否还能取得如此累累硕果就要打个问号了。这就是在前面章节中所描述的大发明家和机械师的早期训练方式,他们的发明天才,很早就崭露雏形。
年轻时不断使用双手劳动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磨炼了他们的心智。甚至下层社会中的某些人也因此显身扬名,成为纯脑力劳动者,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发现早年劳动的裨益。艾利乌·勃利特说他发现只有辛勤劳作才能使自己以高效率学习,于是他不止一次地放弃教书和学习的机会,重新系上皮围裙,回到铁匠的锻炉和铁砧边,为的就是体质和心态的健康。
对年轻人来说,练习使用工具,在培养他们学会生活常识的同时,还教育他们使用双手和膝臂,熟悉并亲近有益健康的工作,在具体可感的实践中逐渐增进才能;向他们灌输有实干能力的思想,让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在他们心中生根。严格地说,在这点上工人阶级比有闲阶级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在早年就不得不在机器生产或其他工种中辛劳地作业,因而逐渐变得心灵手巧,游刃有余。
所谓体力劳动阶级最主要的缺陷并非在于他们受雇于体力劳动,而在于他们被完完全全地雇佣,以致道德和智力上的才能因此湮没殆尽;有闲阶层的孩子则从小就被告知劳动是卑贱的,并一味避之远之,成人后更是五谷不分;而贫苦阶层的人们,自小生长在从事体力行业的圈子中,长大后大多目不识丁。把体力训练、劳动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上述两种极端现象并非不可能,国外有许多试验表明采用一种更健康的教育体制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