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4301600000008

第8章 拥有轻松并快乐的身心(8)

隋朝李士谦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了同乡的人。刚巧这年粮食没有丰收,借粮的人家无法偿还。李士谦把所有的借粮人请来,摆下酒食招待他们,并当着他们的面把债券都烧了,说:“债务了结了。”

第二年粮食大丰收,借了粮食的人都争着来还债,李士谦一概拒绝不受。有人对他说:“你积了很多阴德。”

李士谦说:“做了人们不知道的好事才叫阴德,而我现在的行为,都是你们知道的,怎么算阴德呢?”

焚券了债,在历史上亦有所闻,战国时齐国的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笼络了人心,使孟尝君的根基稳固,大业遂成。

李士谦没有乘人之危,逼债逞狂,而是慈怜为本,以爱心示人,一焚券了债,二拒人还债,有恩于人不居恩自擂,确能得到我们的爱戴,他死后百姓恸哭不已就是明证。拔一毛而利天下可为,自产利他人亦可为,施者不寄望于厚报,然公道自在人心,他会得到人们的回报的。

吹落黄花满地金

要改变他人,而又不触犯或引起反感,最好是——间接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若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改变自己,就有“强化”和“感化”两种方法,“强化”只能逼其就范,“感化”却使人易于接受,乐于改正。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才子。有一天,他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进门一看,王安石不在,但发现书桌上压着一张尚未写完的诗,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年轻气盛而又自负的苏东坡心想:“这西风只有秋天才会刮,而菊花具有傲霜气骨,只有到了深秋季节才渐渐枯萎,岂会花落满地,更何谈‘吹落黄花满地金’呢?王公呵王公,好不自负,好不糊涂,竟然闹出如此笑话!”于是,拿起桌上的笔,接着王安石未写完的诗后,信笔写下:“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细细吟。”然后带着几分得意神情回去了。

王安石回家后,见桌上的诗,知道苏东坡来过,而且见笔迹也知道是他所写,心里暗想:“这苏东坡年轻自负,我得想法子用事实教训教训他,让他明白到底是谁闹笑话!”

王安石心生一计,即刻向宋神宗建议将苏东坡调到湖北黄州府做团练副使。苏东坡接旨后,心里很不痛快,心想这王安石就因为我揭了他的短,便上奏皇上叫我去湖北当苦差,但皇上已降旨,又不敢违抗。

话说苏东坡到任后,因为心里耿耿于怀,无心做事,有一天,他邀请好友陈季常一道在后花园饮酒赏菊,殊不知二人来到后花园一看,居然见不到一朵盛开的菊花,只见黄色的花瓣掉了一地,恰似“满地铺金”,原来前几天正好刮了大风,就将菊花纷纷吹落了,此时,苏东坡才恍然大悟。陈季常见苏东坡有些惊诧,便问道:“坡兄为何如此表情?”苏东坡才将前不久在王安石家错改菊花诗一事告诉了陈季常。接着,苏东坡感叹道:“我真是错怪了王公,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日之事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训,凡事都要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自作聪明,骄傲自负。”后来,苏东坡主动向王安石赔礼道歉。

王安石“教而不语”,用客观事实来教育苏东坡,真是无言胜有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骄傲自负的苏东坡从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果中得到了深刻教训,后来谦虚谨慎,成为声名超过王安石的一代大文豪。

记住!要改变他人,而又不触犯或引起反感,最好是——间接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让你的胸襟海阔天空

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

战国时代,燕国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到处招兵买马,以重金征求天下贤士,名将乐毅也在邀请之列。

乐毅在燕昭王时被封为上将军,攻齐时有很大的功劳。但是燕惠王对于先朝的人没有好感,又被齐国将领田单的苦肉计所骗,不久之后就罢免了乐毅的职务。乐毅心中非常不满,转而投靠赵国,被赵王封为观津侯,频频对燕、齐施加压力。燕国损失乐毅这名大将,田单的计谋又一一得逞,战事连连失败。燕惠王看到这种局势,心里很后悔,又害怕乐毅带领赵国军队攻打燕国,所以派使者去见乐毅。

“误了燕惠王的是他周围的人,燕惠王从来都没有忘记将军的大功。至于更换将军的理由,是体恤将军连年奔波战场十分辛苦,想要请将军回国休养,共计国事。没想到反遭将军误解,离开燕国投靠赵国。现在将军要怎么报答先王的厚待呢?”

乐毅听后马上写信给燕惠王:

“我常听到一句话:‘善始不一定有善终’。曾经服侍吴王夫差的伍子胥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得到大功之后,我只希望能够继续保有功绩,扩大全军的战功。如今我受到毁谤、蒙受耻辱,使全军受到牵连,这并不是我的本意,真没想到,我会冒出一个罪名来,这令我深以为耻。我也绝对不会趁着燕军疲惫不堪的时候,率领赵军攻打燕国。‘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忠臣离国,也不会表明自己的清白。’我决不会埋怨燕,也不会对燕不利。”

燕王看信之后非常高兴,也安心多了。立刻重用乐毅的儿子乐问,封他为昌国君。乐毅本人仍然来往赵、燕之间,两国的君主都视他为德离望重的客卿,对他极为礼遇。

大约过了30年之后,乐毅去世了。燕惠王三传之后的燕王,不听乐间的劝告,向赵挑战,乐间也跑到赵国,为赵国重用。但是乐问却不像乐毅一样周旋于两国之间,为两国的友谊奔走。

后世汉高祖,寻找乐毅的后代子孙,封他们为诸侯,这都是乐毅“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的余荫。

乐毅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将军,也是一位仁尽义至的君子,不但不怀恨燕国,反而往返燕赵之间为两国的友好奔波,难怪汉高祖要善待这位高风亮节之士的后代了。

很多人在和朋友交恶之后,就彼此攻讦,闹得大家不愉快,对自己未必有好处。不如学学乐毅,让自己的胸襟海阔天空地开展起来吧!

拍马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尴尬的局面。而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拍马老手来说,他常常能转危为安,把僵死的局势给激活。

南唐皇帝李煜的父亲因一文人写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甚是不悦,于是发难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那位文人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他的回答一下“拍”掉了满身说不清的污垢:“不如君之小楼吹彻玉襟寒也。”因为李氏也是著名的词人,所以听罢甚为高兴,免了即将发生的杀身之祸。

历史上的拍马智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贪官田秀栗生平曾以三招化险为夷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田秀栗祖籍陕西人,捐资买了个知县的位置。他在成都任职期间,丁文诚出任四川巡抚。当他得知田秀栗的贪婪劣迹后,准备予以处置。田秀栗知道后十分恐慌。于是挖空心思讨好上司。

当他得知巡抚大人祖籍山东,讲究官衙气派后,就急忙派人赶修督署,耗资数万,面貌一新。丁文诚一见,果然满心欢喜,这是第一招。虽说这一招未能完全抹去自己的污点,但是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条“缓刑”的后路。接着,田秀栗特为巡抚大人雇了两位女仆,供其驱使。

他私下同女仆讲好条件,每年给她们百两银子,随时禀告巡抚的一举一动。有了两头“电报驴”,田秀栗如鱼得水。巡抚大人也是乐悠悠的,哪里还会急着查办为自己挠痒痒的“肉刷子”。不久,田秀栗从自己雇佣的“电报驴”那里得知,巡抚大人在山东时欠了别人三千两银子一时拿不出来,田秀栗则以“马上就办”的速度将丁文诚的账还上了。三招过后,田秀栗的“乌纱帽”又和以前一样的稳当了。

对于一般的拍马者来说,拍马是为了骑马。这类人即使拍马成功、平步青云,也不一定说明他特有能力、智商超人。说的明白些,好多靠拍马走上阶梯的马屁精都是些非常平庸的无能之辈。然而,对这类在关键时刻保住屁股不挨打、死里逃生的人,我们就有必要另眼相看了。谁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陷入困境,所以说,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起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倒不失为一种具有“实际效益”的人生选择。

墨砚沙的由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陈守实先生在60年代曾说过历史的“时代价格论”。大意谓,民族灾难深重,外族入侵,人们爱看岳飞抗金戏;吏治败坏,人们爱看清官戏,什么包公呀,海瑞呀……

合肥有座包公祠,墓里躺着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

宋仁宗庆历年间,包拯在端州(今广东肇庆)任知州。端州出产有名的端砚,据说始于唐代。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且雕琢精美。古人有诗赞日:“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州石砚人间重。”端砚与湖州的毛笔、安徽的宣纸、徽墨一起,合称文房四宝。当时的皇帝附庸风雅,命端州每年向朝廷进贡六百方上好质量的端砚。作为地方官的包拯,便把这件事当作重要差事来做。

那天,包拯接到朝中送来的公文,要求提前一月催齐进贡的端砚,由水路运到首都开封,以应仲秋时节仁宗会见各国使节时,展示天朝物华天宝之用。包拯不敢怠慢,立即传唤手下各级官员商议,并请王通判和崔推官二人负责督办,派出差役到所属各县、各镇催促,不准多收一方。

宋代冗官冗兵,以文制武,文官执掌朝廷大权,一些权贵显宦多爱舞文弄墨,因此,收集名砚便成了他们的嗜好之~。端州地方的一些贪官污吏便利用每年向朝廷进贡的机会,在民间随意增加贡额,敲诈勒索,将多收的端砚作为敲门砖,结交朝中权贵,求得升官的机会。

这王、崔二人见机会来了,便私下里商量如何做手脚。王通判由京城开封府尹牵线搭桥,已巴结上了仁宗宠妃张贵妃的父亲,这回私下要去五十方端砚;崔推官受了当地两名乡绅三千两银子,要为他们的儿子捐前程,也要送吏部几名主管官员几十方端砚。这两个各有所图,惟一忌惮的是铁面无私、清廉如水的包大人。

两个人窃窃私语:“包黑子不贪色、不爱财,难办哪!”

“这我知道!”崔推官接口道,“我看包黑子写得一手好字,自然也雅好文房四宝。我家有一方双龙戏珠的宝砚,不如忍痛割爱,将它悄悄放在他的案头,若他开砚磨墨用过了,咱就告他贪污宝砚,有此把柄,不怕大事不成……”

“这叫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哈哈哈……”两个人相视而笑。

包拯到端州已一年多了,他明察暗访已弄清这里一班贪官污吏的作为。端州百姓每年有多少人因交不出乱摊派的石砚,弄得家破人亡!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命人在州衙大堂外,架起了一只铜钟,并在门口张贴告示,说百姓若检举污吏,逢五逢十日,击钟三下,知州包拯一定亲自升堂受理,这样的告示还贴到所属各乡镇。

王、崔二人利欲熏心,带领一带差役到处威逼利诱,四处多收石砚,还说这是奉知州之命,为朝廷效力,不从者严惩不贷!老百姓被逼得怨气冲天,状告他们的状纸不断。包拯心下明白,这王、崔两人,定在下面假公济私,横行不法。他下决心要碰硬,将贪官污吏依律法办。

包拯坐到自己的书桌旁,抬头看了看自己书写的用以自勉的条幅:“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定定心后,想往砚台里注水磨墨,忽然觉得不对头,这方砚台不是自己平时所用的,而是一方新的双龙戏珠名砚。他立即传唤童仆包仁,问:“这是怎么回事?”

包仁每天在这里打扫,他说没有见过陌生人来过。不知谁把砚台掉换了。包拯猛然记起,今日上午他在外书房会客,主簿赵成送来户籍典册,他命赵成直接进入内书房放在书桌上,会不会就是他干的?对,就是他!赵成是崔推官的表兄弟。

第二天,包拯命人将王通判、崔推官请来,花厅坐下后,仆人献茶,包拯问:“请问二位,征收贡砚之事,办得怎样了?”

“禀告大人,全都收齐了。请大人明日过目,随后就可差人押送进京了。”

“一共收了多少方?”

“回大人,六百方,一方也不多。”

“是吗?”包拯沉下脸,炯炯双眼在王、崔两人脸上来回扫了一遍。王、崔两人做贼心虚,心惊肉跳。王通判嘿嘿半晌,支支吾吾地说:“除了朝廷正额六百方之外,还多收了几百方,准备以大人名义送给京中同好……”

“晤?本官有令,不准借办贡之名多收一方,你两个人竞胆大妄为,冒本官名义图谋私利!还有,我书房里的那方名砚,是不是你们派人放的?”

“这这这……是……是的。”两名贪官吓得话也说小连贯了。

“本官岂能与你等同流合污,坑害百姓!限你们两天之内,将多收的石砚列出清单,一一退回原主。至于你们两人所犯罪该如何发落,待本官禀明提刑司,再作处理。退下去吧!”两人狼狈退出。

包拯在端州三年,从没有私要过一方端砚。庆历三年卸任时,当地百姓为感谢他,偷偷用一块黄布包了一方珍贵端砚,放在他的船舱内,当船到羚羊峡(今广东肇庆附近)时,被包拯发现,他立即把这方石砚投入江心。传说后来在包公投砚处,涨出了一座沙洲,人们把它称为“墨砚沙”,以纪念正直清廉的包拯。正是包拯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使“包青天”的美名千古流传,为世人所称颂。

你也是艺术家

思索着美,期待着美,让美时刻伴随着你。

一对夫妻从前居住在一个城镇里。一天下午,有位朋友把头探出他们厨房的窗口,嘴里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他们住的地方差不多仍是旷野一片。但是,那位朋友的那番评语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已:因为他们喜爱这窗口的景致。夫妻俩使着法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它——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茬儿的麦地。笼统就是这么多。然而,当这些景物第一次扑入他们的眼帘的时候,它却给予了夫妇俩无数绮丽的遐想。

下午,阳光灿烂。麦田犹如泛着银白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地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黄栗色的光环。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飘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使他们生活蓬勃向上的魔力般的画面,在他们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浅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着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珍珠泽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地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桔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每天清晨和夜晚,都会发现他们深深地痴恋着远处景色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犹如慢慢关合的书面,悄声无息地进行着。盛夏渐至深秋,深秋又缓缓进入严冬白雪皑皑的寂静的世界。

一处拙朴无华的景物已让人思如泉涌,然而,那位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