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是读懂自己、读懂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占得先机的基础。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还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为一个情商高手,就要努力培养敏锐的他人情绪识别力与感知力,能够通过捕捉他人身体所透露的讯息,察言观色,快速地、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进行直觉判断,并持之以恒,养成察觉他人情绪的习惯,是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不败法宝。
1.破译情绪交流的密码
心理学家戈尔曼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的情绪智力(情商)是一个包含着多个层面丰富内容的概念,其中,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情感的自我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感知力,即通过捕捉他人的语言、语调、语气、表情、手势、姿势等,快速地、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进行直觉判断。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成功或失败,它使人们之间能相互理解,使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如果能够感知到他人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很可能也有迹可循,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线索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利用这些信号更好地关注自己的情绪。
何晶是一位文静的女人。她比较讨厌的一件事情就是去社交场合,因为她发现大多数人不是令人感到乏味就是只顾他们自己。但当她遇见了刘军时,她的这种看法改变了。
她提及这件事情时,这样讲道:“如今,我明白了他的优秀与受人尊敬的原因。我们初次见面时,他便立即关心我的情况。他两眼注视着我,观察着我的面孔,留意我在交谈中出现的细微的情绪变化。在我所遇见的男人中,像他这样敏锐地关注他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真是不多。尽管他比别人更有这样的资本。”
而刘军听到何晶对自己的评价时,他惊异地说:“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了解别人的,通过仔细观察与感知我遇见的那些人,我已经很了解我自己了!”
可见,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不幸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除非别人表现得非常激烈。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是情商的一部分。一个情商高手应该能以敏锐的观察力来捕捉对方身体所透露的讯息,懂得察言观色,懂得通过察觉他人的情绪来解读他人心意。
王楠这些天很不开心,因为她认为这些天她的男朋友没有真正地对她好。可是,她又不直接用语言形式向男友表达这种不满情绪,而是仅仅试图用非语言形式向男友表达,她皱眉,瞪眼,还提高噪门讲话,可男友仍然没有立即理解她的信息。结果,她的愤怒之火继续燃烧、升温,她继续加大非语言情绪的表达直到男友终于感觉到她的这种“怒不可言”的愤怒情绪。然而,当男友准确接收到了信息时,她的愤怒情绪已上升到了极点,无论男友怎样解释都无法平息她的愤怒。
通常我们更注意的是他人的言语,然而据研究发现,人们在交流、传达信息时,通过语言传达的仅占7%,绝大部分信息通过面部表情、音调、肢体语言来传达。我们常常只注意到面部、肢体等大幅度表情,对于一些“眼神暗示”“细微表情”“下意识动作”等所携带的大量的情绪信息,却不能准确阅读得到。因此,我们能笼统地感觉到某人在生气并尽力掩饰他的愤怒,但我们不知道这种愤怒是不是冲着我们来的。
因此,一个情商高手能以敏锐的观察力来捕捉对方身体所透露的讯息,懂得察言观色,懂得通过察觉他人的情绪来解读他人心意。在生活中,应尝试养成察觉他人情绪的习惯,敏锐察觉并读透对方的情绪。
要求自己避免去听他人的声音,而是观察他人的表情与行为。假如,现在离你不远处有两个人在交流,你听不见他们说话,但可以观察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你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动作?随着交流的延续,他们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等等。看看你能否从他们的表情与动作中猜测他们的感觉,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情绪,拥有多少情绪,以及他们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观察与思考都要务求仔细、准确。将这种练习持续下来,你会发现这将会辅助你察觉和辨识他人的非语言性感觉信号,然后为这些信号命名。培养敏锐的他人情绪识别力与感知力,需要你的用心、细心与恒心。只要有了这三心,你就能深谙察言观色的道理,破译情绪交流的密码。
2.惊讶是感官的放大器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基础情绪可划分为6种经典类型——惊讶、恐惧、厌恶、悲伤、愉悦和生气。惊讶情绪是一种基础的情绪,惊讶反应也是一种基础反应。惊讶是人们受到意料之外的新信息刺激时产生的反应。惊讶的反应是短促的,但真正的惊讶反应必须同时做到短时间内各个部位合理与和谐变化,一次惊讶反应从开始到结束可能不需要一秒钟,但从表情动作到语言行为,必须是在同时间进行。或许人与人表达惊讶的方式略有不同,但真正的惊讶,永远短促而和谐。
10万年前,你坐在北京周口一块大石头上,手里捧着一把鲜嫩多汁的浆果,旁边坐着你的兄弟,山顶洞人比尔。你们在一起尽情享受着美味的恩赐,脑子里除了甘甜的味道什么也没想,但是突然间,你们面前跳出一只剑齿虎,它流着口水,对着你露齿咆哮。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有能力感到惊讶,那么,你整个人瞬间就僵滞了,浆果还嚼在嘴里,精神高度集中。
通常,人们越关注惊讶反应的刺激源,那么他的反应就越大。而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背景、阅历、城府差异,同样导致人们在惊讶时做出的反应有些微区别,但其中也有共性。这里把人们惊讶时做出的诸多反应的共性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对方的面部或身体做出了类似的反应,那么说明他是真的惊讶。
惊讶的主要特征有以下这些:
第一,额头肌肉收缩性紧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
这种微表情的成因是生物性的,生物在接受刺激性较大的信息时,会本能地对这个信息进行进一步考察。“难以置信”是惊讶出现时的配套成语,既然无法相信,那么就去看看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所以,额头收缩,眼睑放大,都是为了虹膜张开。张开后的虹膜拥有更高视野、更清晰的视觉敏锐度,以便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观察。
第二,鼻孔和嘴部会些微放开,并出现一次急促的吸气。
惊讶的本质是预备动作。在惊讶之后,都会迅速跟上其他表情:悲伤、愤怒、无所谓、喜悦……所以,惊讶其实是在接收刺激性消息时必须经历的一个前提表情;而吸气,就是这个表情的意义所在:为下一步积攒能量。所以,鼻翼和嘴唇的张开,其实都是为了吸气。但是,用鼻子吸气和用嘴吸气是有很大区别的,读者朋友们不妨自己试一试,你会发现,用嘴吸气时脖子用的力量会少很多。所以,绝大多数惊愕的表情,都是在用嘴吸气。相对于惊讶表情的眼部反应,其口鼻发生反应的概率较小。惊讶反应的当事人,眼部一定会有动作,或剧烈或不剧烈,但一定会有;可嘴部与鼻部却未必会有动作。也就是说,轻微的睁眼和额头上抬是惊愕的主表情,但当刺激足够大时,嘴和鼻翼也会做出动作。
在现实中,惊讶反应是可以假装的。想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假装惊讶,你只要观察他嘴部动作与眼部动作相比是否及时,以及他的眼睑张开时虹膜是否扩大就知道了。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各种器官,来假装有某种情绪,比如通过张大嘴伪装吃惊,通过皱眉头伪装悲伤。嘴部肌和眉骨前肌是可以控制的、但有些器官则无法控制,因此他们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心态,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虹膜和瞳孔。
惊讶反应除了表情之外,肢体动作也是非常明显。目前并没有发现惊讶有哪些固定而具体的肢体动作,但我们可以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接收到刺激信息后,身体会呈现极为短暂的僵直。这种僵直的方向趋势,一般来说是向后上方的。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冻结反应。就像猫一样,它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四肢伸直,身体轻微跳跃。人在受惊吓的时候,身体其实也有轻微跳跃的趋势,“吓一跳”说法就是因为人在被惊吓的时候会“一跳”。但现在大多时候,惊吓并不会这么剧烈,那这时候,对方的动作就会有一个短暂停顿,会被打乱节奏,比如正在走路的人忽然停下、有把烟递向嘴边的时候突然停下、正在唱歌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音走调。
3.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安
不安,是受到了令人不舒服的信息刺激,而人的趋利避害本能,会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开来,这也是不安反应的发生规则。实现转移,身体规避,话题转移,都遵循了这个规则。不安反应是非强烈反应,其反应表征也不剧烈。
不安有两个最重要的表情映射:视线的异常和嘴部肌肉的动作。不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视线放在“能令自己产生满足感”的目标身上。其次,不安的人会让视线回避那些让他不安的目标。不安的人的视线都遵循这么一个原则:趋利避害。不安的人会下意识地不去看那些令自己产生不安情绪的信息源,而是会去看让自己产生正面情绪的信息源。
嘴部异常,是不安反应的另一个表象。人在紧张不安的时候,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一些神经密集度高的器官开始呈现干燥状态。嘴唇是典型的这类器官:舔嘴唇、抿嘴唇、咬嘴唇,都是人心态不安的映射。当然除了嘴唇,舌头上也有极高的神经元密度,所以人们在紧张时,会分泌更多的唾液,来润滑舌头和口腔。这些多余的唾液需要一次吞咽来处理,这时,就有了不自觉的吞咽动作。处于不安心态的人还有一个嘴部表情反应,那就是咀嚼和吮吸。
和舔嘴唇不同,吞咽咀嚼动作的成因和眼部视线转移倒是有些相似,即给当事人带来愉悦感。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婴儿时期第一个获取快感的器官就是嘴,通过对奶头的吸吮和吞咽,达成快感。在成年后,人们会通过性、食物、自我实现等渠道获取快感,但单纯的嘴唇吸吮已经刻在人的潜意识里。当人们需要获取轻松愉悦感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做这种动作。舔嘴唇、吞咽、咀嚼、吸吮,都有可能是不安心态的表情反应,但仅发生一样,并不能证明对方不安。
无论是眼部还是嘴部表情,这都要结合情景来看,很可能有的人在思考的时候也喜欢咬嘴唇,所以我们要继续了解不安反应的其他表现。不安反应使人产生焦虑,人们会本能地寻找能够缓解这种焦虑的信息。不安反应的表情是这样,不安反应的肢体动作也是这样。
手部是人类操控感最强的肢体,人们对手的控制堪称绝妙无比。大多数人在产生不安反应时,所做出的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和手有关的。我们把这类动作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纯的手部动作;第二部分则是手部与其他肢体的联合动作。
单纯的手部动作,比如搓手、玩弄手指,这是一种通过手部动作转移焦虑、缓解紧张的典型动作,一般出现在焦虑紧张程度较重的时候。
而在焦虑程度较轻时,人们往往会用手部触摸其他器官,比如脖颈、面部、下巴、鼻子、女士的头发、男士的胡子。这种触摸是通过对皮肤快感的增值来驱赶焦虑。
还有一个动作,也是用手部来缓解不安:很多人习惯抓住自己的领口来回晃动。这是因为紧张时,体表温度提升,皮肤汗腺会分泌汗液。晃动领口,衣服内部的皮肤表层空气流动速度就会加快,体表温度下降,汗液蒸发速度提升,焦虑被缓解。
这种动作,比较常见的有:整理领结、松开领带、晃动衣服加快衣内空气流通,长发者还会用双手从发根至发梢拨一遍头发。
记住,不安情绪并不是极强的情绪,所以它衍生的不安反应也不会很强。过于强烈的不安反应往往代表着当事人已经进入恐惧或愤怒情绪里,比如说磨牙是不安反应,但死死地咬牙甚至把牙龈咬出血,就是愤怒;玩手指是不安反应,但手指相扣直至皮肤发白,则应该是恐惧反应。
语言上的不安反应的最大特征是:回避话题。我想大龄青年们对此一定感同身受:每到过年回家,他们最怕长辈提起的话题就是“谈朋友了吗?相亲了吗?什么时候结婚?”每逢此刻,剩男剩女们势必将话题转移:听说大伯的孩子出国留学了,隔壁王奶奶得直肠癌了是真的吗?房价要降你们听说了吗……
转移话题,是不安反应的第一个特征,虽然无聊或无视也会引起当事人的话题转移,但无聊引发的话题转移和不安反应引发的话题转移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会把话题引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后者则在谋求刺激源的消失。具体操作起来,反倒是会把话题引到能够令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上。前者为了兴趣而转移话题,后者为了转移话题而转移话题。
比如说,一个出轨的丈夫,每当妻子有意识地谈及出轨这类事情时,就马上用一个妻子感兴趣的事情来吸引妻子的注意力,说:你不是想要去法国度假吗?我们来看看接下来三个月的日程——其实丈夫对法国没有丝毫兴趣,他更喜欢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