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
43360300000011

第11章 捕捉对方情绪,一眼识破对方(2)

4.厌恶缩小你的感官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包括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到攻击或侮辱等,会让人产生厌恶性的体验,这些事件统称厌恶事件。厌恶事件能唤起人们的愤怒情绪,诱发人的攻击行为。

内森·阿兹林曾经试图研究,切断足部电击是否可以强化两只老鼠间积极的关系。他计划先对老鼠进行电击,一旦两只老鼠互相接近,就把带来疼痛的电流切断。但让他十分吃惊的是,这个实验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一旦老鼠感到疼痛,马上就开始互相攻击,实验者根本来不及把电流切断。电击(和疼痛)越强烈,攻击就越猛烈。是否只有老鼠才这样呢?研究发现,对于很多种动物,遭受的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疼痛同样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伯克维茨和他的同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以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者,让他们把手放在一杯微热的水或者一杯冰凉刺骨的水中。结果,对旁边一个不断发出讨厌声音的家伙,那些将手放在冰水中的被试者更为急躁和烦恼,并且更倾向于对此人表示不满。

厌恶反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负面反应,它可以单纯激烈,比如强烈的呕吐;也可以隐秘短暂,比如一闪而逝的皱眉和撇嘴。强烈单纯的厌恶反应很好辨认,但隐秘的厌恶反应就需要你自己去观察捕捉,以及更重要的思考和玩味了。

你会不想看、不想听,并远离信息源。具体的微反应就是:皱眉,低垂眼睑,虹膜收缩,瞳孔缩小,鼻腔收缩,脸部向内侧紧绷,鼻翼两侧呈现弯曲,嘴部紧闭,下巴以上向上收缩,完全是一副不看不听不闻不尝的架势;与此同时,你的身体会稍微远离信息源,这是本能地远离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事物的表现。

这就是一个正常的、饱满的、单纯的厌恶反应,其刺激源的刺激强度在当事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不会造成影响;而当厌恶反应的刺激源增大,导致当事人心理甚至生理不适的时候,就会呈现一个过度的厌恶反应。面部:皱眉,低垂眼睑,虹膜收缩,瞳孔缩小,鼻腔收缩,脸部向内侧紧绷,鼻翼两侧呈现弯曲,嘴角牵动微微裂开,并露出牙齿,下巴以上向上收缩。身体尽可能地后倾,并很有可能发出模仿呕吐的声音。一个过于强烈的厌恶反应,其实就是对呕吐的轻度重复。当某事物对当事人的刺激含有恶心成分,这个类似呕吐的反应就出现了。据说,很多医学实习生在第一次观摩解剖实验时直接呕吐。恶心,实际上就是厌恶的极致,不但要不听不看不闻不尝,甚至还有呕吐感这种典型的生理示警。

当然,能够引起恶心发生的绝不仅仅是视觉或味觉的刺激,有时候行为的刺激同样能够引起恶心。在战场的新兵如果在入伍前受过较高的教育,道德水准较高,那么在战场第一次杀人后,很大一部分会呕吐。引起呕吐的原因并非尸体的视觉或味觉冲击,而是自己的杀人行为强烈地冲击道德感,令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弃。

既然有恶心这种程度较重的厌恶,那么是否有某种程度较轻的厌恶反应呢?答案是肯定的,轻蔑就是最常见的轻度厌恶情绪。

由蔑视产生讥笑或嘲笑,这种心态的产生原因有两点:第一,不认同对方;第二,自己对于对方具有明显的优越感,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

也就是说,当刺激源令当事人感到排斥和否定,其刺激能量微弱无法令当事人感到任何威胁,当事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轻蔑情绪。而当刺激源产生了某种荒唐效果,那么就会随之产生讥笑。

轻蔑反应很容易作伪,也就是说人们经常故作轻蔑,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这种伪反应来表达自己的高高在上。区别真假轻蔑反应的标准就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一个持续时间过长的轻蔑和讥笑,必定是假的,是故作轻蔑、故作微笑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真正的轻蔑,一闪而逝。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或职场里,遇见那种对你直接而持久的表达轻蔑或讥笑的人,千万不要自卑,对方只是通过嘲笑你来维护他的自尊而已。

厌恶反应的面部表情部分:轻度的轻蔑;正常饱满的厌恶;强烈的恶心——无论哪种程度上的厌恶,其核心表情在于鼻子,鼻翼两侧出现沟壑,这是无法控制的。就是这两块肌肉,造成了厌恶表情特有的鼻翼外侧的沟壑。

所以,鼻翼沟壑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出现厌恶反应的关键表情。而眼睑收缩和嘴部动作,则是厌恶表情的“测绘器”,其微表情越剧烈,表明当事人情绪越重。其实鼻翼沟壑的褶皱深浅也能够反应厌恶程度的高低,只是这种褶皱不容易观察。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合理真实的厌恶表情,无论程度如何,它必须是配套的。举个例子,如果嘴部咧开表达“恶心”,但眼部却有笑意,那么这绝不是厌恶;相反,我相信谈过恋爱的男孩对这个表情很熟悉:当你对女友说肉麻的情话时,女友用嘴部伪造一个“恶心死了”的表情,但眼部却出卖了她的真心。所以,真正的厌恶表情,各面部器官的表现,应该是具有一致性的。

厌恶反应的身体部分,就是呈现远离状态。与之前的原则一样,越是厌恶,这种远离就越远;而轻蔑则几乎不会出现远离,只会轻笑一下然后把头扭开。

最后,我们说说厌恶反应的语言部分:

在最强烈的“恶心”中,反胃感或者模拟恶心的语气词会代替具体语言,这种强烈情绪会让人失去语言能力;正常饱满的厌恶语言反应,则会出现“拒听”这种情况,典型表现就是敷衍;轻微厌恶反应,也就是轻蔑的语言反应,则有可能是不理睬;或者说,当情势允许时,能不理睬、不允许时,则会把焦点转移。很多时候,甚至直接打断当事人——你不能指望一个轻视你的人会尊重你、对你讲礼貌。厌恶反应的情感来源是拒绝和否定,这也是厌恶反应的核心词。

5.愤怒预示着进攻即将来临

愤怒是强烈反应,生活中常见微笑,却很少有微怒。因为愤怒情绪一旦产生,就强烈而难以控制。即使勉强控制住,呈现了压抑式的愤怒反应,但真到爆发之时,也极为强烈。所以,强烈是愤怒的核心词。当事人的一系列愤怒反应中,一旦出现不强烈的征兆,那么就有可能说明这次愤怒是伪愤怒,至少,也是过期的愤怒。

愤怒,是人们最暴烈的情绪。古代有“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天子一怒血流漂杵”的说法,可见,这种情绪一旦发生,就很容易失控,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惊讶反应的心理动因是大脑接受意料外事物时,产生停滞,以便寻求处理方式;不安反应的心理动因是大脑接受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事物时,潜意识地逃避;厌恶反应的心理动因是大脑和神经使人们反射性地远离信息源,那么愤怒反应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动因呢?

当人们被(或自认为被)伤害,心理失衡,需要一种行为机制使心理重新找回平衡,这种心理机制就是复仇;而当人们在这种机制影响下做出的攻击或准攻击行为,就是愤怒反应。愤怒的反应源是突如其来的,是当事人毫无准备的,所以才足够强烈。一次可以预见的伤害,会令当事人产生恐惧反应或者战斗反应,但不会是愤怒。

所以,愤怒的本质是复仇产生的攻击,愤怒反应的一切表征都是围绕着这种攻击性的。在诸多以情绪为基准的反应里,愤怒反应是最为剧烈的,也是最为耗能的。而对于能量的使用方式不同,愤怒反应可以分成两个形态:积攒能量的愤怒反应和强烈迸发的愤怒反应。

积攒式的愤怒发生的环境是,当事人无法痛痛快快地把自己的愤怒倾泻出来。比如场合过于正式、对方过于强大,这些都是无法完全表现愤怒的原因。细心观察此时的人们,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下面的微反应:

眉毛压低并皱起,上眼睑睁开,下眼睑紧绷呈现凸出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怒视。这种观察方式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完全露出虹膜,从而尽可能地观察对方的信息。面颊紧绷,鼻翼扩大以便于呼吸,过于强烈的怒意,鼻梁部位的皮肤会皱起。嘴紧抿,下颚靠前,下唇微微凸出,嘴角下压。当怒意过于强烈,上唇有可能张开,露出牙齿示警。而在恨意强烈时,牙齿会用力咬合,出现“咬牙切齿”的状态。

以上就是积攒式愤怒反应的表情部分,也是愤怒反应的整体核心,就是“怒视”:下压的眉毛造成“柳眉倒竖”状态,眼睑上抬,眼袋紧绷。愤怒反应可能会没有鼻部和嘴部反应,但一定会或轻或重地出现怒视。这种狰狞的目光,不只人类会做,一条感受到强烈威胁的狗或狼同样会做出来。

当场合允许且没有外来的强力压制时,一个愤怒的人可能就会有迸发式的呈现。就像前文所言,迸发式愤怒未必就比积攒式愤怒更加愤怒,实际上,迸发式愤怒和积攒式愤怒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口部。迸发式愤怒口部张得很大,常常伴随着怒口,或者是为了愤怒的词句做准备。但要注意的是,迸发式愤怒的情绪倾泻很快,所以口部动作虽然激烈,但持续时间却不长。所以,当一个人嘴部保持激烈的愤怒反应,但你却在他眉宇间看不见愤怒,说明此人在假怒。

前面我们说过,愤怒来源于复仇心态引发的攻击欲望,而复仇心态则来源于被伤害。但当信息源刺激程度达不到“伤害”这个级别,只到了“冒犯”这个层次,那么就会出现次级愤怒反应。顾名思义,次级愤怒反应实属愤怒反应的一部分,所以次级愤怒反应有着愤怒反应的主要特征,只是程度稍低。眼部出现了程度不深的“怒视”:眉毛压低,皱起,下眼睑轻微紧绷。这种轻微怒视是一闪而逝的。眼部以外的表情反应轻微不易察觉。身体紧绷,时间同样不长。语言不会失控,当人陷入次级愤怒时,他仍然保有理性,但语言却会显出一定的攻击性,说话有些“冲”,民间俗语称“吃枪药了”。

6.恐惧的鸵鸟姿态

有些人说恐惧源于未知,还有些人认为恐惧的最深源头是死亡。但很多人认为,预估被伤害才是恐惧的真正原因。而一系列的表情上、行为上、语言上的恐惧反应,也都是对这种预估做出的反射性应对。而预估的伤害越大,恐惧反应也就越强烈。

恐惧的饱满表情是:眉毛紧绷皱起;皱起之后,前额皮肤会对脸部出现向上牵扯,导致眉毛形成八点二十状;上眼睑随眉毛出现平行运动,内侧上眼睑提升以露出虹膜,外侧上眼睑下垂与眉毛运动平行。极为令人震惊的恐惧会令当事人闭眼;鼻翼紧缩,两侧有沟壑形成;面颊紧绷僵死,嘴张大,并由于面颊的牵扯导致嘴角向两侧延伸,面无血色。

恐惧心态的心理动因,是人们对某信息源有伤害既遂或即将达成判定,但却又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反射性自我保护机制。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是一切恐惧反应的根本原因。所以,恐惧反应和不安反应的共同点是无力感,但前者对于无力感的表现是放弃抵抗,而不安反应的当事人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后者比前者积极。

恐惧反应与愤怒反应一样,都是当事人对信息源产生了伤害既遂或即将达成判定,但当当事人认为自己有战胜对方的能力时,就会对伤害产生复仇性攻击心理,这是愤怒;但当当事人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对方时,无力感弥漫全身,恐惧则产生。至于恐惧与悲伤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你可以想象一个人恐惧时和悲伤时的神态,就会发现,两种反应的眉眼表情部分是近乎相同的。是的,当恐惧信息源造成的无力感消退,伤害已经发生,当事人理智上可以接受现状的时候,就发生了悲伤反应。所以说,恐惧其实是悲伤的预示,悲伤是恐惧的自然延续。

关于恐惧的肢体反应,人类和动物很像。如果养过猫,一定会知道,猫在恐惧的时候和人很像:瞳孔缩小,耳朵向后紧紧地贴在头颈上。这其实就是表达了生物在恐惧反应中的形态:屈服。

恐惧反应的肢体动作,呈现一种自我保护的整体冻结姿态和轻微逃离。身体向后上方轻闪,在颈部和肩部的共同作用下,脖子深埋;或者抱胸捂脸,挡住要害,或者扭转身躯不让胸腹正对信息源;同时,虽然焦点可能在信息源上,但却不敢正视;血液流速冻结性降低,这导致了体温骤降,周身颤抖,严重者心脏停跳,尖叫;或把手伸进口中——这是恐惧造成的歇斯底里感。

表情以外的恐怖反应——结巴,是恐惧反应语言部分的核心。人在陷入恐惧时,思维陷入停滞,潜在的表意欲望为零,即恐惧是最阻止人表达信息的情绪,所以,恐惧对语言能力的削弱也是最强的。除此之外,微动作反应决不仅仅包含着表象反应本身,皮肤颜色的变化、血液流速都可以作为微表情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