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
43360300000033

第33章 破解对方防线,掌控全局(1)

在这个充满着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无论你处于什么角色,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要他人配合,你必须让别人明白你的看法、同意你的观点、做你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这一切都离不开说服他人。这种攻破他人心理防线的技巧,可以让其他人很自然、心甘情愿按你的方式去想或者去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而天下定”的卓越效果,使你能够将人际交往的全局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1.利用彼此间的相似因素说服对方

在说服他人之前,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方的戒备心,尤其是在与人初次会面时。即使是熟人,当知道你怀有目的时,也会抱有戒备心。这就像是遇到了戴着面具的对手,让你无从下手。如果无法打开对方的心扉,你就只能不战而降。

经验证实,越是遇到这样不容易说服的对象,我们就越要放松心态。不妨在谈论主题之前说说题外话,譬如双方的经历、兴趣以及家庭等,寻找一些共同点,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自己人”。一旦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拉近,说服起来也就事半功倍。这就是利用彼此间的相似因素说服对方的相似原理。

关于相似性,在前面章节已经说过,因为相似的人彼此容易沟通,较少因意见传递的困难而造成误会和冲突,即使是初次见面,也有“相见恨晚”的亲切感,它包括年龄与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价值观、信念、态度等的相似。

我们在进行说服时,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积极亮出自己的底牌,表明自己的某些看法、兴趣或是经历等与说服对象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样的用意在于,使双方的距离拉近,给听者一种“自己人”的好印象。一旦被说服者认为说服者是“自己人”,那下一步工作就很容易进行了。

首先要把工作做到前面,多去了解对方。应该寻找一切机会,多方面了解对方。了解的越多,说服的把握也就越大。越了解对方的情况,对对方的思想、感觉、看法了解得越清楚,我们的说服力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剖析疑难、指点迷津。

其次要更多地强调彼此的相似性。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在说服的一开始就寻找双方的相似之处,有利于加强彼此的感情。这种相似之处越多,双方的感情也越显得密不可分,即使对方是很顽固的人,也会很容易被说服。

在谈话开始时,也许你发现了双方的一个共同点,但不能满足于此,必须继续找出更多的共同点。你要不断地反复强调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让对方产生“他的想法和我一样”这种认同意识,这样,就可以促使对方错误地认为“对面那个令人讨厌的对手和自己是同伙”,这对你的目的会更有帮助。

有可能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共同点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校友、被同一老师教过、去过相同的地方、同样是工薪阶层等。

比较常见、有效的相似性有以下这些。

(1)地域相似性

这里的地域是指人们居住、工作的地方。有些人虽然不相识,却或先或后地在同一个区域居住、学习或工作过。这一地区的山水风情、人情世态都是他们共同的话题。

(2)经历相似性

相似的社会经历,会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一方讲述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另一方对往事的回忆;一方吐露的心声,会成为双方共同的感慨。

(3)职业相似性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同行易相知。”即使是初次见面,彼此间并不熟悉,但对于共同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工作方式、内中甘苦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就有话可说,不会感到陌生了。

(4)兴趣相同性

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能促进交往双方相互接近,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引力。

2.把你的观点包装成对方的观点

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贯彻你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觉得那是来自他自己的主意。

人们从来都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者说,每一个人总是希望一切的行为都是出于自愿,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愿意被别人强迫,硬塞进脑袋的想法总是不能让人信服。因此,我们在说服别人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设法改变他们的被动地位,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然后逐步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你想让他们接受的观点,就像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一样,这样,他们在行动的时候也会更加坚定。

这种引导工作应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要学会利用疑问句引发对方思考。我们在说服对方时,应该尽量引发对方的思考,让他们变得积极主动,仿佛那些你希望他们接受的观点都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一样。那如何才能引发对方的思考,就变成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是学会提问。俗话说,有问就会有答,疑问句通常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考这句话。而一旦有了思考,不论说服对方是否认同,都会让人对这句话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

例如,如果你是某家私立幼儿园的招生老师,在说服家长的时候,你应该习惯这样说:“你忍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许你会很惊讶,这两句话有很大差异吗?经过语言专家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两句话的确有着相当程度的不同,说服效果也大不相同,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疑问句所产生的说服力会明显优于陈述句。

总之,当我们要强调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时,应该使用相对来说出现较少的“疑问句”。例如,昨天我没见到王经理,你知道我有多么生气吗?这样更能引发对方抛开既定的立场和成见,引起他们的思考。

其次,对方的需求是你的主攻方向。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任何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谈你所需要的,而是谈他所需要的,并且教他怎么去得到。探察别人的观点,并且在他心里引起对某项事物迫切需要的愿望,并不是要操纵他,使他做只对你有利而不利于他的某件事,而是要他做对他自己有利,同时又符合你的想法的事。

门铃响了,一个穿得衣冠整齐的人站在大门外,当主人把门打开时,这个人问道:“您家里有高级的吸尘器吗?”男主人怔住了,因为这突然的一问使他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于是男主人转过脸和夫人商量,女主人面带窘迫但又好奇地答道:“我们家有一个吸尘器,不过不是特别高级的。”这时,门外的推销员回应:“我这里有一个高级的。”说着从提包里拿出一个高级吸尘器,就地演示了一番。接着,自然而然地让这对夫妇接受了他的推销。

做到这点要注意两个环节:一是说服人要设身处地地谈问题,要把别人的事当作对彼此有利的事来加以对待;二是在促使他行动的时候,最好让他觉得不是你的主意而是他自己的主意。这样他会高兴,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这种方法对那些非常固执的人尤其适用。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的工作方法有某些改变,或者想让他接受一种新思想,而这个人非常固执,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不管那种建议是如何好,他就是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他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按照你的思想方法做事呢?那就把这想法变成他自己的。

再次,是激发对方的担忧。先通过提问,将对方的期望和担忧激发出来,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寻求解决方法的愿望,这时,你再将你的优势展现出来,说服自然水到渠成。

在说服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对方对我们的信任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一些商务场合。当我们用陈述的语调直接说明自己的优势时,不可避免地推销意味就出现了,一旦有了“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对方就会失去对我们的信任,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成功说服对方。

而此时,我们应该舍弃直接诉求的方式,先通过提问点出对方最在乎的事或是面临的不利情况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情境,然后将自己的优势顺势展现出来,进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有一位家长要帮儿子找一个英文家教,条件要求很高。他开了很高的价码,吸引了许多家教老师,经过好几次的面试,他都没有找到一个符合他心目中要求的人,直到有一天,他接到这么一个电话。“张先生!听说您在帮孩子找一位在教学上很有创意的家教是吗?张先生是否在乎孩子的学习兴趣?您也希望孩子在快乐中自然学好英语吧?我是留美硕士,我的专长就是通过有创意而且讲究乐趣的直觉式学习法,不需要背诵单词就可以轻松学会英文,这个方法可以绝对避免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感……”

这位应聘者在谈话中就巧妙利用了“优势问题”的设置,首先他激起了对方的期望,然后表达出自己的优势——他不但英文造诣高,而且开发了一套颇有创意的“直觉式”学习方法,正好能解决对方所担心的问题,说服自然水到渠成。

3.把你的观点刻在对方脑子里

哈利·米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信息并不是你所说的,而是对方所记住的。”也就是说,轻易就把别人说服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即使我们的看法是对的,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被说服者也完全有可能不接受它。因此,一旦决定要说服别人,你一定要有做长期战斗的心理准备。而在这场战斗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应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你的观点刻在对方的脑子里,这样才有说服的可能。

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记住你的观点呢?

首先,要反复强调加深印象。人在认识事物时,首先要有正确的感觉和知觉。有了这些,才能产生印象,才能进入想象和思维,也才能接受你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说服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反复强调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增加论证,给被说服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说服别人时要有耐心,绝对不能说一遍就放弃。很多时候,说服本来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说服者过早的失望,或是满足于已得的部分认同,放弃了坚持到底,使得本来很可能更有利的局势毁于一旦。

美国一家光学公司董事长杰克,想说服M先生购买新发明的阳画感光纸,但他听说M先生对这类新技术、新发明一向不感兴趣。拜访中杰克细心观察,讲话很有礼貌,向M先生解说蓝色晒图应如何改变阳画感光纸,一次、两次……六次、七次,一再拜访。有一天,M先生不耐烦了,破口大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要讲几次你才明白。”他生气了,证明他已经开始在意杰克的行为了,这是有希望的事情。既然已经生气了,让他情绪稳定下来就太可惜了。因此,杰克第二天清晨又去了。“昨天跟你讲过,怎么你又来啦?”“喔,昨天难得挨骂,所以我又来了。”杰克微笑着回答,“打扰你了,再见!”M先生一下子呆住了,而杰克认为他已经有了反应,达到了一定效果,所以暂时以退为进。第三天一早他又去了。“早安。”在四目再次相接触时,M先生终于被杰克说服了。

经过杰克的反复强调、再三坚持,M先生最终购买了他的新发明。事实上,当时这位M先生平均每天都会见到一位推销新技术的人,但几乎都是见一面就再无瓜葛。杰克之所以能得偿所愿,就是在于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反复强调自己的产品,让本来毫无兴趣的M先生记住了这件事,并且最终说服了他。

其次,要善于用事实说话。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最容易引人注意、加深对方的印象并使人不会忘记的,莫过于将事实摆在人的面前。无论我们是在提议或是在劝告,让事实说话总是能打动他人的最简单的办法。

某位来中国访问的德国友人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加批评,接待人员很是难堪。于是一位接待人员就领这位友人在上班高峰期去北京的地铁挤了一趟,之后,这才德国人再也没有对计划生育大放厥词了。这就是用事实说话的魔力。

再次,学会用具体数字说服人。数字拥有非凡的说服能力,不容忽视,它能给人一种真实、具体的感觉,让对方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图像,特别是在使用对比性数字的时候,这个效果会比单纯地罗列数字更为明显。在交流、沟通、演讲以及说服中,如果你能巧妙地运用数字,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922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予妇女以平等的地位。

她说:“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有700多人。我听到总统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视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12人是女性;在435名众议员中只有11人是女性;内阁人员中没有女性;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性。”

她列举的这些具有鲜明对比的数据说明了她的观点。无论你是否赞成她的观点,在这些确凿的数字面前,你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这就是数字的力量。它意味着铁的事实,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说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