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4337400000030

第30章 大明宝钞的玄机(1)

(明惠宗—明宣宗)

永乐一朝,朱棣发行了太多大明宝钞,平均下来,每年大明宝钞都要贬值一倍以上。新皇朱高炽明白,再这样下去,不但大明宝钞怕是流通不下去了,大明帝国也将岌岌可危。所以,必须收回一部分纸钞、提高纸钞购买力!

货币战争之靖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临终长叹:少年贫贱兮壮志扬,此生足矣!

不过,我想朱元璋还是有遗憾的,太子朱标死在他前面。史载,当时朱元璋曾经当着群臣的面痛哭失声,原来动辄就可以杀掉几万人的魔王也有感情。可能为了弥补这种感情上的遗憾,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绝对是一招臭棋!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不仅是一片锦绣江山,还有守卫边陲的一员猛将、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

在一次谈话中,他曾跟朱允炆提起:有叔叔们替你守卫北疆,你可以安心在京城做皇帝了。没想到,朱允炆却反问了这样一句话:外敌入侵,叔叔们可以去抵挡;如果叔叔们反叛,又有谁能抵挡他呢?

这个问题,朱元璋无法回答,心机算尽,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后来,正是这位猛将叔叔朱棣把朱允炆拉下皇帝宝座,史称“靖难之役”。

提起靖难之役,人们往往认为朱允炆性格过于软弱,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其实,靖难之役带着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朱元璋之前的安排全部落实,大明皇室也许不会沦落到同室操戈的地步。

事情还要从朱元璋说起。为了“藩屏帝室,永膺多福”,洪武三年、十一年朱元璋分两次把二十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封为王。鉴于汉代七王之乱,这次分封还是比较谨慎的,藩王不能过问地方行政,护卫不过三千多人。

也就是说,除了在王府里吃喝玩乐,这批藩王在地方上并没有更多权力。欺男霸女、横行乡里的事情肯定有很多,不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要靠朝廷拨款!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没钱,怎么跟皇帝斗?

很多事情坏就坏在“特殊”二字身上!

二十五位藩王中,有三位比较特殊,他们分别是秦王、晋王和燕王,是朱元璋家的老二、老三和老四,封地分别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北京。这里是与北元战斗的第一线,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三位王爷把自己的护卫军扩充到五千人左右,顺便统辖了十余万边防军,就连傅友德、冯胜这样的大将都是他们的下属。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朱元璋把宿将杀了个干净,北方的军权自然完全落到三位王爷手中。

即便如此,朱元璋也一定认为三位王爷对新皇帝是没有威胁的,因为,三王中秦王、晋王与太子朱标关系最好。秦王、晋王曾经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受罚,还是朱标求情才能再次出藩(现在分析,应该是有意为之,让秦王、晋王狠狠买太子一个人情)。从三王与太子交情看,秦王、晋王根本不可能反叛,有他们两个在朱棣身边,朱棣就是有反叛之心,也没有这个本事。

朱元璋实在是一个不幸的父亲!太子死掉之后,洪武二十八年秦王病死、洪武三十一年晋王也病死了。

那些年,除了丧子的心痛,朱元璋一定还很着急,他甚至要把为晋王治病的所有医生都杀掉!因为,秦王、晋王死掉之后,北方边陲已经无人可以制约燕王朱棣,而此时的燕王已经全盘接收北方的军队(请注意,不是护卫)。更离谱的是,晋王死后不足数月,朱元璋本人也病死了,没有时间对可能发生的反叛做任何准备,朱允炆只有独自面对可怕的朱棣!

朱允炆在皇帝宝座上只待了四年,《国榷》对他的评价是“宽、仁、厚、慈”,如果不是后来被“猛将叔叔”拉下来,他的表现也许不会太差。朱允炆即位后,立即下令减免江浙一带田赋,每亩收租不得过斗;放开江浙、江西一带读书人入朝为官的限制;为胡惟庸、蓝玉案中的幸存者平反……

朱允炆确实废黜了朱元璋很多苛政,也确实以一副“仁政”的面貌君临天下,但是,他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货币制度:继续滥发纸币,以铁腕继续禁止铜钱、金银流通!建文帝统治期间,整个大明帝国承认的官方货币就只有大明宝钞。朱元璋好歹还发行过一点洪武通宝,建文帝却从来没有发行过任何金属货币,哪怕是铁钱。

他的爷爷朱元璋如此强悍,对货币经济规律都一筹莫展,何况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他虽然免除了江浙一带部分田赋,人们却照样因为新钞、昏钞的兑换比例被封建官吏敲骨吸髓(详情请见上章相关内容)。

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允炆感觉正好,是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何况他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削藩!为了达到目的,朱允炆还创立了一个新罪名——扰乱金融秩序罪,犯罪嫌疑人则是那些不怎么猛的叔叔们。

据当时的一部笔记小说《革除逸史》记载,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一子)未经朝廷允许擅自印刷了一些货币。其实,这在明太祖、明成祖时代并不是什么大事,各地藩王经常自行印刷纸币,在自己地盘上流通。

很快,朱允炆听到了这个消息,只有皇帝才能发行钞票,你一个藩王就敢印刷纸币?朱柏被自己的侄子按上了“扰乱金融秩序”的罪名,并派兵前往湘王府围捕。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恐怖了:面对围捕的士兵,朱柏把王府的人集合起来,他自己则身着朝服、骑上了一匹白马——没有造反,而是紧闭宫门,然后一把火烧掉了王府,阖家自杀了;临死前朱柏还说:我是太祖皇帝的儿子,怎么能为求得活路受狱吏的侮辱!

朱柏大概忘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流民出身,少年时代也没少受气,不照样活得龙精虎猛?现在,你连狱吏侮辱都受不了,还敢自称“太祖子孙”?朱柏曾经修道多年,还自号“紫薇子”(紫薇是皇帝上天后的专用住处),难道不知道自杀是一大罪孽,世人不能自我结束生命,这是在逃避上天安排好的因果!

大概朱柏之死过于惨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坏的反响,朝臣对此也多有微词。在众多不满的朝臣中有两个人,他们是后来朱允炆对抗朱棣的主要将领——李景隆、耿炳文。这两人手握军权,不仅是发发牢骚,还把这种不满灌输于靖难整个军事行动:李景隆不但在战争期间与朱棣眉来眼去,还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打开了应天金川门迎敌;耿炳文则一边打仗、一边公开上疏指责皇帝背弃人伦、悍然对自己叔叔动武,最后耿炳文也投降了朱棣!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看看朱棣。

我们说过,朱棣原本只是一个没有地方治权的藩王,就连他居住的北平城也在朱允炆的控制之下——北平防卫最高长官都指挥使均由朝廷直接任命。这些人可不会听朱棣的,所以,听到湘王朱柏自杀的消息,堂堂燕王、后来的明成祖居然使出了装疯之类的把戏。

在建文帝一系列昏招之后,朱棣成功从王府里跑出来、杀掉了北平行政长官、聚拢了边疆军队,从此,朱棣走上了造反之路!然而,造反之路注定是坎坷的,且不说朱允炆是帝国公认的皇帝,就是从双方经济实力对比来看,朱棣造反也基本类似于自寻死路。

——朱允炆控制着富庶的江浙,有荆襄一带作为战略腹地;朝廷全部岁入都在朱允炆手中,大把大把的税收;论军事力量,朱允炆手中有一百多万军队!

——再看看朱棣,谁都知道他是一个造反的王爷,地盘只有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一带,当地文官随时有可能归顺朝廷;即使军事力量,朱棣起兵时也只有十万,其他都是后来胡乱拼凑出来的,还得防着某位将领突然投入建文帝怀抱。

朱棣没有地盘、没有士兵,甚至没有庶民为他当炮灰!然而,朱棣有着朱允炆无可比拟的优势——金属货币。

北平是元朝故都,这里历来都以铜钱、白银作为主要交易媒介,元顺帝逃跑后鞑靼人还常来做生意,在这里,大家只认识铜钱、白银,不认识不值钱的大明宝钞。好笑的是,朱棣拥有这项优势,并不是因为他背着朝廷铸造了多少铜币、银锭,而是因为当时北平已经算是边疆了,朝廷的重点在防卫,根本无心管束货币流通之类的小事。朱棣取得北平治权后,也根本没有实力发行纸钞,只能对货币流通完全放任自流,并未取缔铜钱和白银。

在任何时代,商人都有着无比敏锐的嗅觉,哪里管制松散、哪里能赚到真金白银、哪里就能成为商品集散地!相对宽松的货币流通环境迅速使得北平一带成为全国的商品集散中心,这也实在是没法子,只有在这里才能赚到真实的财富。

朱允炆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地盘,全国的大部分商品却在北平一带流通、全国的商人却都在朱棣地盘上做生意、全国大部分真金白银也就自然集中到了朱棣的地盘。朱棣和他的军队确实曾经缺吃少穿,但是,不知有多少商人日夜川流不息地把物资运输到北方!

最后,让我们看看战争的实况,当然,我们不懂军事,只能为您分析一下货币制度给双方带来的影响。

刚才说过,朱允炆一方用大明宝钞、朱棣一方用铜钱和白银,战端一起,双方也就自然按照各自货币体系付款给各自的军队。朝廷有百万大军,很多都是军屯中的“军户”,一旦主要劳动力在战争中死掉,全家生计又将如何托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军户拿到大明宝钞的感觉:明天也许就要战死了,现在还拿这些纸币来忽悠我?又有哪个士兵心甘情愿为皇帝拼命?

所以,大家在靖难中看到占着绝对优势的南军(皇帝一方)经常未接一战就直接拔腿逃跑,从将领到士兵,无一例外!

不跑,留在这里送死,家人怎么办?

非但如此,朱允炆还忽视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间谍与反间谍。由于双方货币政策的区别,朱允炆虽然也付大明宝钞给间谍,但更多还是靠那些虚无缥缈的君臣大义,整个靖难不过也就策反了燕王府长史葛诚等个把人。

朱棣一方就完全不一样了,鉴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帮书呆子根本就不会被金银收买,他选择了一群毫不起眼的人——宦官!朱元璋曾下令内侍不得干政,这些人在朱允炆手底下混的实在是不怎么样,个个地位极低又极其辛劳,其实内侍虽然身体残缺,却也有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一摊子事要摆平——那些都需要钱的!

就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救世主燕王出现了,他不断给这些宫中的“贱役”们送礼,让这些人看到了一线希望。靖难开始后,朱棣不再给这些人送什么礼,反而变本加厉给他们送黄金、白银,让他们的下半生有了真实的依靠!

太监为钱而死,哪怕是追随燕王造反!

大明宝钞VS.黄金、白银,双方未战,胜负已分!

朱棣反用“量化宽松”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危机过后,为了挽救国内经济美国挑头弄出来一个“量化宽松政策”,此后各国竞相景从,货币也竞相贬值。所谓“量化宽松”,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个宽松的量发行货币”,即,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以增发货币刺激经济。

量化宽松推出之前美联储已经明确声明,这些货币是增发的,并没有对应的商品。既然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了,增发货币仍然能刺激经济吗?

答:能。

货币增发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在人们拿到纸币的一瞬间,仍旧从心底里认可自己拿到了财富。这种虚幻的财富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财富幻觉”或者“货币幻觉”,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虚无缥缈的幻觉也能办成大事!

多印美元,人们自然也就觉得钱好赚了,就业也就增加了、经济也就好转了,后面的事情、后面再说。躲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也许又能出现重大创新,很快市场有了、消费有了、就业有了、税收也有了,一切又都恢复正规了!

所以,增发货币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只要能“以时间换空间”,甚至不失为一件救市的利器。

少量的吗啡可以镇痛,过量摄入就会染上毒瘾了!“货币幻觉”就是这样一种毒品式的药剂,短时间确实可以刺激经济,如果长时间使用则贻害无穷,“量化宽松”政策决不能无限制持续下去。

现在,我们知道:危机之后,货币政策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先松后紧。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永乐年间朱棣的所作所为。

据《明史》记载,永乐初年“宇内富庶,朝廷府库里的钱多的数不过来,很多州县官仓中的粮食都已经腐烂了”。

帝国刚刚经历了靖难之役,天下有这样富庶吗?

《明史》修订于清朝,修撰者张廷玉等人的倾向性固不必提,就连《明史》大部分原始资料也不靠谱。《明史》相关记述大多来源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而这两部实录是解缙(被朱棣埋在雪中闷死)按明成祖本人意愿修改而成,篡改是一定的!

官修正史中,抄袭《史记》描述文景之治的片段颇多,比如李世民的《太宗实录》。《明史》中永乐元年这段描述也是这个样子,仔细推敲一下这段内容你会发现就连遣词造句都与《史记》中的描述相当类似,比如“宇内富庶”、“腐不可食”。

有了一卷史书就能掩住天下悠悠之口?

——据松江、苏州、常州一带地方志记载,永乐二年,江南富庶之地发生洪灾“大雨,田禾尽没”。水灾的结果非常严重,人们在一片汪洋中踏木而行、眼望天哭;年幼的孩子哭啼着向父母索要食品,也只能以“糠杂菱、荬、藻”而食;壮年者四处行乞,很多人就这样“投于河”。

——同年,朱棣的老巢北平一带发生蝗灾,地方志记载,这一年人们比靖难的时候还“困益甚”,就连富裕之家也“家无宿储”。

有这样一个开局,正好是“货币幻觉”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帝国刚刚经历了四年的战乱,多发一些大明宝钞不一定有害处,只要能解燃眉之急,也许后面朱棣就不打仗了,万方黎庶可以安宁度日,这个时候就可以收缩大明宝钞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明成祖的方法,恰恰与正确的做法完全相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前朱允炆削藩、朱棣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了,同样也要削藩!

至于手段,朱棣本人就是藩王造反起家,自然不好意思对兄弟们再动刀动枪,否则合法性何存?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货币紧缩,先从货币入手,彻底剥夺众位兄弟的财富!

藩王有能力造反可不仅是靠几千护卫,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中有钱,可以随时招募一批亡命之徒!朱棣认为,藩王造反所依仗的无非是金银财宝,只要金银不成为流通中的货币,也就从根本上剥夺了藩王造反的能力。

登基之后,朱棣全然忘却正是当年北平的黄金、白银、铜钱才让他取得这么多战略物资。永乐元年,明成祖宣布自己要严格恢复老爹朱元璋的一切命令,其中一条就是严格禁止金银交易。

禁绝金银当然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对本就凋敝的经济形成打击。更离谱的是,朱棣还干了另外一件事:以强制力回收大明宝钞、限制大明宝钞发行数量!大明宝钞的发行权在朱棣手里,只有天下人把大明宝钞视为真正的货币,才能从根子上革除藩王手中的金银优势!

如何才能让人们把大明宝钞视为真正的货币?

答:收回多发的大明宝钞,让流通中的大明宝钞升值!看起来,朱棣不仅是一员猛将,更是在权谋之术中把货币金融手段运用到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