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43429500000019

第19章 艰难险阻中顽强起飞

凡是到过戈壁沙漠的人,大概都领略过那里沙尘暴的威力。

当狂风骤起时,狂风漫卷沙尘的奔跑速度,绝对超过在荒原上狂奔的野马。瞬息之间,沙漠上的沙子和石子,无情地被卷到天空,犹如海啸一般,铺天盖地呼啸而来!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那可怕的情景,莫说是人,就连骆驼也不得不匍匐在沙窝子里躲避这样的灾难。

1937年11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我国西北地区。这场沙尘暴整整持续了15天,由于当时预测天气的仪器和设备功能所限,这样的变故完全超出了苏联空军指挥官们的意料。

11月7日,由苏联波雷宁大尉指挥的第二编队共31架轰炸机,经过几天转场,终于安全到达中国迪化。这个编队,刚好又是一个完备的轰炸机中队。然而,他们刚刚到达这里,还来不及加油和休息,却遭遇到了罕见的沙尘暴天气,飞机当然不能再起飞。万般无奈,到达机场的飞机,只好用绳索紧急固定在机场的地下桩上,等待着天气好转。

但,狂风刮得似乎一天比一天更加猛烈,就连紧紧固定在机场上的重型飞机,也不时被狂风吹得左右剧烈晃动。望着漫天的沙尘,波雷宁上校不由得心急如焚。他们原本按照苏联空军司令部的命令,在3天之后必须到达兰州,可这沙尘暴刮起来没完没了,看来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只能泡汤了。

从1937年9月中旬开始,苏联空军部队在秘密征召飞行员时,除攻击机飞行人员外,就已经确定了SB和TB3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这些轰炸机组人员,他们此前驾驶的飞机被拆解后秘密运到阿拉木图,计划在那里组装后再飞往中国。这些轰炸机转场飞行的航线是:从阿拉木图始飞,经过莹莹、石河、乌鲁木齐、古城、哈密、安西、酒泉、武威,最终抵达黄河边上的兰州。到了兰州,再等待中国方面的作战命令,然后投入到抗战前线。

时间紧迫,当飞机和人员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根据苏联空军司令部的命令,立即就开始了飞机的转场工作。苏联的著名试飞员阿列克谢耶夫,是飞机转场航线的第一位指挥官。他坐阵阿拉木图,从9月17日起开始指挥第一批轰炸机飞往中国——第一批31架飞机,刚好组成一个完备的轰炸机中队。按苏联空军司令部计划,援华空军志愿队轰炸机大队共有22个SB型飞机机组,5个TB3飞机机组和7个DB3飞机机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SB和TB3飞机以外,DB3飞机是苏联刚生产出来的新型飞机,苏联刚开始并未移交给中方。这种飞机,是用作快速运输服务的,每架飞机可载11名乘客或同等货物,它们原是从苏联沃罗涅日空军11旅飞抵莫斯科,在莫斯科39号工厂拆掉炸弹挂架,加装辅助油箱后,在10月上旬直飞到阿拉木图。

但,当他们飞抵阿拉木图后,由于与地面通讯不畅通,在夜色中迷失了方向。4架飞机分别降落在不同地点。指挥官卡拉约瑟夫在一处平坦地面降落;其余3架分别降落在另外几个地方。其中1架飞机降落在离阿拉木图70公里远的山脚下,左侧起落架折断,机腹受损。早期的DB3飞机,起落架强度不高是它最大的弱点。

在中国淞沪战场越来越吃紧的情况下,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统帅部似乎也随之着急起来,在苏联空军司令部催促下,尽管在飞行员都极不熟悉航线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断地向中国派出轰炸机编队,以图能早日投入到抗日前线,挽回战场上越来越糟糕的局面。到了10月中旬以后,空军指挥部几乎每天都有加密电报发往阿拉木图,催促飞机赶紧出发,而且措辞越来越是严厉。

10月13日的电报内容是:“为了不浪费时间,立即派出第一梯队SB,特别指令10架。”

10月14日的电报内容是:“第一梯队延迟起飞,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难以忍受的!”

10月15日的电报内容是:“飞机延迟起飞永远都会有理由,无论天气、航线、机械、后勤补给,都是理由,但在战争状态下,所有的理由都不应成其为理由!”

……

诸如此类的电报,每天都在“轰炸”着阿拉木图,直到飞机编队出发为止。

10月17日清晨,苏联的第一批SB轰炸机群从阿拉木图出发,除留下担任战斗机编队领航的飞机外,其余全部飞向了中国——留下的几架轰炸机,是因苏联当时的战斗机还没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只能由轰炸机引导飞往中国。在每一架飞向中国的轰炸机机舱中,都塞满了飞机零部件和武器弹药,连弹舱也装载了600公斤炸弹,当然这些炸弹还未安装引信。

开始向中国飞行了,这是对苏联飞行员的意志和勇敢的考验,飞行中常常要冒生命危险。这条航线要经过中国西北荒无人烟、多山的地区,途中的机场根本不能停像SB2这样沉重的飞机。中间站之间完全没有联系,没有气象情报,我们的飞机只能按航线飞行,机上载有人和弹药,任何一点最微小的失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日本人通过层层的间谍网,能够及时获得在某一机场有苏联飞机的情报,并在最适当的时候向他们发起进攻。可在中国的机场上,不但缺乏可靠的对空防御火力和可靠的通讯工具,而且基地维修人员和地勤人员严重不足,使上述情形更加严重。

但不管情况多么严重,飞机一升上天空,就如离弦之箭,那只能英勇无畏地向前、向前!

终于,10月20日下午,首批7架轰炸机冲破重重险阻,经过长途飞行,安全降落在中国迪化,只有其中1架着陆时轮胎破裂被留在机场更换轮胎。飞机在迪化加好油,人员稍作休息后,就再次起飞。起飞时,除1架飞机出现机械故障外,其余6架飞到酒泉——10月24日,第一架轰炸机终于安全到达兰州!

这么大型的轰炸机降落兰州,兰州人民奔走相告欣喜异常,也让兰州的军政首脑们大开了眼界,他们都赶到了机场,在那里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

“第一架飞机到达兰州,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是证明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是言而有信的,更能坚定他们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二是证明从苏联境内飞往中国内地的航线,尽管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标志着这条航线已经打通,我们的飞机就可以源源不断到达中国!”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在电话里听完空军给他的报告后,喜不自禁,立即给中国境内的苏联机组人员发去这样一封电报,并希望将中国政府的反应报告给国内。

万事开头难。紧接着,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又一架又一架转场飞过两国的天空,陆续到达兰州。到达中国境内的飞机编队,每天都在向莫斯科报告每架飞机的准确位置,莫斯科空军指挥部也每天在向编队下达各种指示。

但,这一切行动都秘密的。

当时,尽管苏联和日本都在暗暗做着战争的准备,都在相互窥视对方的动向,揣测对方的心思,甚至还有一些小的边境冲突,但毕竟两国之间还保持着外交关系,所以进入中国境内的飞机和人员按斯大林的要求,所有的行动都只能秘密地进行。为了掩饰苏联飞机的外型,在飞机从阿拉木图起飞前,飞机上所有的标志都进行了涂抹,去掉了任何代表苏联的国家标志;飞机飞到兰州后,才喷涂上中国空军标志,代号只有两位阿拉伯字母;为了掩饰他们部队中政委的身份,出发前,都给这些人冠以了各种头衔,如“首席领航员”、“首席护航员”等等。

同时,苏军进入中国后,他们党的组织依然秘密存在,并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他们在开党组织会的时候,连也对中国人也进行保密。开会时,只要有任何局外人闯入,会议议题马上一转,就变成“技术性”的讨论。他们所有人员的身份,对外也是保密的,连莫斯科也有禁令,严禁市民谈论这件事情——但,日本人间谍网遍布中苏联两国,他们的活动猖獗得很,要想日本政府不知道这件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是,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各自心照不宣罢了——表面上,大家握手言欢;背地里,自然是咬牙切齿。

随着苏联飞机到达兰州的,还有200多名航空机械师、无线电报务员,以及气象学家、机场指挥员、司机、工程师、飞机装修技师和医生等志愿人员。

前线火光冲天炮声隆隆,眼前却是飞沙走石肆虐横行。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波雷宁大尉每天都登上机场指挥台,焦急地望着漫天的沙尘和风暴,眉头紧紧地蹙在一起,只能无可奈何地在那里跌脚叹气。

“告诉莫斯科,今天沙尘暴比昨天还要猛烈,难以起飞。”这些天,波雷宁大尉每天都只能这样对报务员口授给莫斯科的回电。

是啊,这些飞行员,他们远离自己的祖国,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所要面临的艰难和险阻,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困难——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简陋的机场、不畅的通讯、不通的语言、艰苦的生活,特别是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天气、地形、机场、通讯等问题,更是让他们飞上天空后,最感到提心吊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