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3614200000013

第13章 古代的跳跃运动

跳跃,是古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为了追赶野兽、猎取食物和传递消息,古代人不得不在奔跑的道路上或山林中,跨越许多障碍物。我们的祖先将这一技能看作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随着部族和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爆发,跳跃运动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在兵书《六韬》《心书》和《吴子》中都提出了选用“逾高绝远”以及善跑者,组成特种部队,进行有效战斗的原则。其中的跳跃,主要包括跳高和跳远。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和鲁国发生战争,鲁国大夫微虎决定夜袭吴国,挽回败局。据《左传》记述,当时为了选出精锐的战士,微虎在军前设置了一个跳高标志,能跳过这个标志三次的才能入选。说明善跳的将士在战斗中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由于奔跑跳跃能力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当时的君主们都非常珍惜体能出众的将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期,晋文公为图霸业,四处征战,一次攻下曹国。曹国有个僖大夫,曾有恩于晋文公,故文公下令部队不要进入僖大夫的家。结果,当时的大将魏筚没有听从命令,竟放火烧了僖大夫的家。晋文公大怒,意欲处死魏筚,但又舍不得这个难得的将才。正巧,这时魏筚在家中养伤,晋文公就派人去慰问,实际上是查看魏筚的伤势如何。如果他伤得很重,再也不能上阵打仗,就把他按军法处决;如果伤得轻,就不再追究了。魏筚明白了来意,就包扎好胸伤,装作十分轻松的样子,原地略一蹲身,呼地一声,跳起五六尺高,一连纵跳300次。又跪地作坐姿,忽地曲腿一跃,立即变为立姿,向前跳300次,表示自己还十分强健。使者把魏筚表演跳跃的情况向晋文公报告了,晋文公觉得魏筚身体还可以,还能打仗,就赦免了他。

先秦时期,士卒在作战中由坐姿的曲腿跳跃而起的动作叫“曲踊”;作战中甲士们排险迅速,跃上战车的这一由立姿跳跃登车的动作叫做“距跃”,也叫“超距”或“超乘”。在当时,这两个动作成为军队经常习练的项目。由于这两个动作都要求弹跳力好,爆发力强,迅速敏捷,有相当的难度,因而成为评判兵士能力的标准之一。难怪魏筚不顾伤痛来表演这两种跳跃动作,并终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战国后,历代也十分重视对士兵跳跃能力的训练。《后汉书》上说,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有一名叫甘延寿的大将。他自幼练习骑马射箭、投石跳跃,学得了一身过硬本领。有一次,他竟然“超逾羽林亭楼”,也就是跳过了一座亭楼。虽然我们不知这座亭楼有多高,也不知甘延寿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但能跳过一座亭楼的人,古今中外实属罕见。甘延寿也因此被升为郎官。

南北朝时期,陈国名将周文育,是一位跳高能手。据《周史》记载,周文育11岁时就能跳五六尺高。当时和他一起练习跳高的少年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这一时期,还经常进行跳高比赛,时称“赌跳”。《资治通鉴·宋纪》就记有刘宋皇帝和臣下们“赌跳”“以高为胜”的史实。

《宋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北朝时,宋朝有一对名为卜天与、卜天生的兄弟,他们皆为军队中本领高强的将领。一日,卜天生带领自己的队伍练习跳沟,沟有二丈多深,当时所有战士都跳过去了,只有这位将领没有跳过。于是第二天卜天生就继续这个项目的训练,他把沟底插满了竹签,如果跳不过去落到沟里就会导致皮开肉绽。兵士们见此谁也不敢跳。卜天生却勇敢地一跃而过,并在跳前口出豪言:“我向已不渡,今者必坠此坑中,丈夫跳此不渡,又何须活。”结果,在他的带动下,兵士们都跳了过去。这种训练,既增强了战士们的勇气,也练就了他们的弹跳力,因而作为军事训练项目长盛不衰。

不仅在军事训练中将跳跃作为重要项目,在民间,跳跃活动也甚流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弹跳力也和书法一样出类拔萃,堪称古代的跳高家。

《唐语林》说他到了老年,身体仍然强壮得像三四十岁的人。他曾“以席环固其身,挺之一跃而出。”人在席子里,无法助跑,原地纵跳,能跳出三尺宽的席子,说明他的跳跃本领相当了得。

宋辽金元时期,跳跃活动仍然流行。在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跳骆驼的跳高活动。据《辽史》《金史》所记,辽国的青年将领萧忽古、金国的萧仲恭都可以身被重甲纵身一跃,跳上高大的骆驼。而如此优秀的弹跳力,如没有平时的艰苦训练,是不能达到的。

到了清代,跳骆驼这一项目仍继续盛行,并成为一项例定的竞技项目。在活动中,跳高的工具是一高八尺的骆驼,竞赛者立在骆驼身傍,开始后蹲身跃起,越骆驼背而过,同时落地时要直立不扑。

当时的八尺约为现代的2.6米左右,试想如没有助跑,全凭爆发力要跳过这个高度,是有相当难度的。由此可见当时竞赛者的跳跃水平。

从我国古代跳跃运动的发展轨迹看,这类活动多与人民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虽然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竞赛程式,但为我国后来跳远、跳高这一类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