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四部分组成。
1.心脏
心脏是人类的主要供血器官,位于胸腔内,膈肌上方两肺之间,主要由心肌构成,状如一个倒置的梨,大小与自己的拳头相差无几。
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是连接动脉与静脉的枢纽,在心血管系统中,担负着“泵”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心脏工作时,会利用自身收缩将富含营养物质和氧分的动脉血由左心室泵出,再经过主动脉及分支,流向毛细血管,并在毛细血管内完成物质交换(带走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及二氧化碳)。接着,这些血液又会通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最终经由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抵达右心房。当这些血液返回心脏时,氧含量已经较低,这时右心系统会将血液再次泵入肺血管内,使血液得以补充充足的氧,以供身体进行新陈代谢。血液在心脏的作用下,在体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着。
2.动脉
动脉起于心室,由大到小,逐渐分支,如树枝状遍布全身,是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动脉管壁较厚,可分三层,分别是内膜、中膜及外膜。内膜较薄,腔面为一层内皮细胞,具有降低血流阻力的作用;中膜较厚,主要由弹力纤维和平滑肌构成(大动脉以弹力纤维为主,中、小动脉以平滑肌为主);外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结缔组织,具有防止血管过度扩张的作用。
动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全身毛细血管,使物质交换过程得以完成。当心脏有规律地跳动时,就会将血液泵入动脉。心脏收缩时动脉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径回缩,从而使动脉血持续不断地流向全身。
3.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数量庞大,极其微细,管内血流缓慢,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微米),可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直径可达40微米。
毛细血管的分布疏密程度相差很大,在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中,毛细血管分布较密;而在代谢低的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分布则较为稀疏。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血管外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其管壁薄、通透性强,与周围细胞相距近的特点,使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极易透过管壁进入组织,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也极易通过管壁进入血液,从而使人体顺利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及物质交换。
4.静脉
静脉是引导、输送血液归心的管道,它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静脉管壁较薄,缺乏收缩性和弹性,容血量较大,一般能容纳全身70%的血液。
全身的静脉可区分为肺循环静脉和体循环静脉两大部分。肺静脉左、右各一对,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这些静脉均起自肺门,向内行注入左心房后部。其主要职能是将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输送到心脏。
血液自左心室搏出,通过主动脉及其分支进入全身毛细血管,在此完成物质交换后,再经由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抵右心房,这一循环过程被称为体循环,而这里所提到的静脉即是体循环静脉。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心血管疾病泛指影响心脏和全身血管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由于它涉及循环系统,因此也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它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其中有一些疾病与营养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前兆。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一般来说,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1)心悸
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抑,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并存,尤其在活动后,心悸更为明显。不过,心悸在患其他疾病或无病时也有可能出现,所以对诊断心血管疾病而言,意义不是很大。
(2)疲劳乏力
患上心血管疾病以后,由于血液循环受阻,导致新陈代谢产物(以乳酸为主)积于人体组织内,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疲劳感。疲劳有轻重之别,轻度疲劳无明显症状,重度疲劳则会影响到平日的工作、学习。心血管病疲劳与其他疾病引发的疲劳感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不易区分。
(3)疼痛
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均是导致胸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冠心病引发的心绞痛最为常见。心绞痛往往以劳累、饱餐、激动为诱因突然发作,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心脏部位伴有疼痛感或是出现放射性麻木感;饱餐以后患者会感到胸闷,偶尔会冒冷汗;情绪波动较大时,胸部有明显的不适感等。不过,这类疼痛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为3~5分钟,最长不会超过20分钟。
(4)胸闷气短
这是心脏病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可分为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例如,有些患者一旦行走时间过长或行走速度过快,就会有气喘吁吁、心跳加速的症状,这是典型的劳力性气短;有些患者夜间无法平躺入睡,有时甚至还会从梦中憋醒,醒后伴有疲劳感,这是阵发性呼吸困难。
(5)紫绀
在心血管疾病中,紫绀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心力衰竭、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都是导致紫绀产生的主要原因,原因是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导致嘴唇等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6)水肿
水肿分为很多种,其中静脉梗阻性水肿(常见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及变态反应性水肿(常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
除了以上常见症状外,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感到头晕耳鸣、头痛;思维、反应速度缓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指尖或手指发麻;舌头僵、麻,说话不利索,嘴角常有湿润感,有时口角流涎无法抑制;腿部偶尔发麻,须进行按压或拍打方可缓解。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初期症状表现。
2.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心血管疾病属于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势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除参考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标准之外,在患病之前会出现一些前兆。
(1)类似于胃部不适的胸腹部不适
这种“胃部不适”与一般胃病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憋闷、胀满,并伴有钝痛、灼热感及恶心感,有明显诱发原因,发作时间多持续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
(2)时常感到疲劳
此类患者常出现无原因性疲劳,精力衰退等症状,甚至在从事一定量的活动以后,连伸直身子都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种状况,极有可能是因为心肌缺血的前兆。
(3)非心前区疼痛
此类疼痛多由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各异(如腹背部、左前臂、腕部、咽喉、下肢、颈部,等等)。
(4)呼吸短促
从事轻度运动或安坐时,感到憋闷气短,但无咳嗽、咳痰症状,出现这种情况,多为心脏功能不全。
(5)鼻硬或鼻尖发肿
鼻部硬,多由心脏脂肪积累过多引起,鼻尖肿,则表明心脏病变正在加重。
(6)耳部异常
耳鸣是心脏病患者早期常见症状,其病因是耳内毛细血管发生了病变,不过病症尚未引发全身反应。但若耳垂部有一条连贯皱褶产生,则应提高警惕,此类情况极有可能是因冠状动脉硬化前兆。
(7)锁骨异常
锁骨至耳垂方向,有一条小指粗细的表筋向上延伸,这表明极有可能右心房功能不全。
(8)左侧上肢异常
左肩及手臂出现阵发性酸痛,此症状多为冠心病前兆。
(9)手指、脚趾末端
手指、脚趾末端粗大异常,甲面凸起如鼓锥状,多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或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前兆。
了解最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心血管疾病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和累加的结果。根据大量研究表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及其他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有直接关系。那么,究竟哪类人群较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呢?
1.中年男性
中年期(35~55岁)是男人一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年龄段,处在该年龄段的男人,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都很重,健康长期处于透支状态,加之消极情绪或亢奋情绪的诱导,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2.更年期女性
女性进入更年期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不仅使心脏缺少必要的保护层,还会造成脂代谢发生紊乱,形成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此外,更年期凝血因子的改变、绝经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性降低、胰岛素清除率下降、血胰岛素增加等生理变化,也都是导致更年期女性易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3.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较易患该病。科学家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拉美土著人与欧洲人遗传基因中的心血管异变因素,如凝血酶原、类半胱氨酸等进行对比性研究,从中发现人类心血管疾病与遗传基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4.吸烟者
据相关人士分析,香烟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其中烟雾中的尼古丁及一氧化碳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害作用,被公认为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
5.长期饮酒者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即酒精。酒精能够影响新陈代谢,导致血液中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腔变小,影响血液流通。而过度饮酒则会造成心肌脂肪变形,降低心脏的弹性收缩力,影响心脏正常机能。
6.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患心血管疾病,原因是Ⅱ型糖尿病与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患有许多相互关联的遗传易感基因。此外,Ⅱ型糖尿病容易诱发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低度系统性炎症等,这些危险因素每一种都会独立诱发心血管疾病。
7.肥胖者
肥胖者在体重增加的同时其胆固醇、血压也会随之升高,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并极有可能通过脂肪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8.摄入食盐较多者
因为盐中含钠量较大,钠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成分。盐的摄入量与血压呈正比,即摄盐量越多,血压就越高;摄盐量越少,血压就较低。
9.摄入动物脂肪较多者
动物脂肪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10.精神压力过大者
据专家调查,持久的精神压力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病因之一。当一个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很大,并且压力存在时间越长,存在于血液中的钠和水分就会越多,血液中的压力就越高,导致血压也就越高,所以在生活中脑力劳动大于体力劳动、工作中常有紧迫感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大。
除此以外,老人、长期缺乏运动者、高血压患者、年过35岁且仍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都在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之列。
改变A型性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处世方法和看待事物的客观态度,这就是性格。
据研究发现,人们的性格因素与心脏疾病发作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心脏病学家经过临床验证表明,心脏病患者大多属于头脑敏锐、雄心勃勃的A型性格人群。A型性格的人之所以容易患心脏疾病,是由于此类人群一般成功欲较强,长期处在紧张的环境压力下,体内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肾上腺素等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质增加。导致心跳速度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增大耗氧量,导致心脏病。另外,血脂的含量升高,还会使血液中含有的各物质比例失衡,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此,A型性格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注意自我的性格调适,舒缓过度压力,注重劳逸结合,工作之余适当的参加文娱活动,以预防心脏疾病发作,促进身体健康。
能区分心绞痛和胆绞痛
心绞痛和胆绞痛这两种疾病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而且其临床表现也相差无几,极容易将二者相互混淆。如果患者没有正确区分这两种疾病,不仅不利于患者及早治疗与康复,很有可能耽误出现生命危险。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而引发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胆绞痛是因胆囊或胆管内结石移动,导致胆囊管或胆总管暂时性梗阻而引发的绞痛。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心绞痛与胆绞痛加以区分:
1.诱因
心绞痛多在饱餐、寒冷刺激、情绪激动、从事强度体力劳动后发作;胆绞痛则多在高脂餐后、休息时发作。
2.疼痛持续时间及其发作特点
心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在2~3分钟,最多不会超过15分钟;胆绞痛呈周期性发作,间隔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一般会持续10分钟;有时甚至在1~2个小时。
3.疼痛部位
心绞痛发作时,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胸骨正中、偏下处内部,或是胸廓正中与左侧乳头之间,有时亦会放射到颈前部、喉结及左上肢;胆绞痛发作时,疼痛部位主要在右上腹的胆囊处。
4.心电图检查
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会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非正常状态;胆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在疼痛减轻或缓解后,即可恢复正常。
应当注意的是,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既患有冠心病又患有胆囊炎,无疑为心绞痛与胆绞痛的区分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提醒此类患者,若有上述病症发作,请勿妄加判断,而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求助,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痛苦。
另外,要提醒患有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的老年人的是,当病症急性发作时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特别是出现精神举止改变、胸闷、咳嗽、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症状时,请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能通过牙齿辨别心血管疾病
辨别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非常多,其中通过观察牙齿也能辨别出是否患上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牙齿与面色、舌苔及指甲一样,可以帮助人们辨别疾病。
1.黑牙
一位医学专家曾经说过:“牙有多黑,心血管就有多黑。”实际上,心血管和肺不同,临床上曾看到因吸烟而变黑的肺,但血管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是永远不会变黑的,这里的“黑”实际上是指心血管受到的侵害。虽然许多血管病变并不会在第一时间表现出征兆,但牙齿却能反映出心血管病变程度。因为吸烟越多,时间越长,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在体内沉积得越多,牙齿会变得越黑,心血管等器官受到的伤害也越大。
2.牙腐蚀
正常情况下,胃部分泌的消化液足够分解食物之用。然而,一旦出现意外,比如有酸性物质逃出,就会破坏体内敏感性结构,引发心绞痛。同时,酸性物质还会继续向口腔蔓延,分解牙釉质,使牙齿变得易于过敏而受到腐蚀。相关研究表明,患有酸质回流症状的人,较之正常人群更易患牙腐蚀几率高出3倍之多。如果回流症状严重,导致牙齿重度磨损则极有可能会出现致命性的危险,由慢性心绞痛引发食道癌。
3.牙周炎
医学研究表明,在发炎的牙周组织中,存在大量革兰氏阴性杆菌和梭形螺旋体,而这两种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并且随牙周血管进入血液,在血管中形成小血栓。如果心脏的冠状动脉有硬化或者狭窄,小血栓就会填塞血管,从而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疾病。
4.龋齿
龋齿患者的牙周内,常常孳生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药物不易将其清除,这些病菌通过血液循环滞留于心脏血管和心瓣膜,引起炎症,极易诱发心内膜炎等心血管疾病。正是由于齿龈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关专家强调:切莫小觑牙病之患,一旦患上齿龈病,请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求在第一时间消除病灶,解除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隐患,这对于维护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观望舌与苔了解心血管健康程度
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非得运用高科技医疗设施,才可以检查出心血管的健康程度。中医学中有一种操作简单、具有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即观望舌苔,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舌头是心脏的外在表现,每天都左右端详一下自己的舌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舌血管,特别是舌毛细血管的解剖学分布具有特殊性。在微循环中,血液流变性的异常、血液黏稠度的改变也是影响舌质染色的因素。
舌苔的望诊包括两方面内容:望苔色和望苔质。
1.舌苔色
一般来说,正常的舌苔色应是淡红色的,没有瘀点、瘀斑,并且没有齿痕。如果舌质瘀暗或有瘀点、瘀斑,说明血脉运行不畅,就说明极有可能患冠心病等疾病,这时,应及时到医院做比较科学的心血管检查。原有心脏病的患者出现这些现象,往往说明心血管病情加重。
2.舌苔质
如果舌苔很少、发干,甚至光亮无苔,则说明存在阴虚或阴虚火旺,往往会让人晚上睡不着觉,烦躁不安;而如果舌苔厚,则说明胸中阳气不足,痰浊、湿重,总是会让人产生胸闷、胸痛的感觉。这些异常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二)忌
不重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约300多万人。另外,据一项关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近年中国死亡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一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看了这些惊人的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心血管疾病已经给我们全人类带来了沉重的后果及负担。
既然心血管疾病如此可怕,要重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就应当先了解心血管疾病可能造成的危害。
1.心血管疾病中的冠心病可以导致猝死
心血管疾病不仅包括心脏先天器质性疾病,还包括冠心病。冠心病主要是由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引发的。冠心病起病不易被患者察觉,一旦忽视,其危害是致命的,有的人心肌缺血时,毫无症状,由于它发病迅速,虽然动脉硬化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但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发生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很多人因缺乏认识,导致死亡。
2.心血管疾病中的血栓也可导致中风、猝死
血管壁硬化,尤其是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黏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对于这一情况,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及时预防和解决,血液凝块就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血栓如出现在大脑中、或脑动脉硬化破裂,可造成大脑局部缺血坏死,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风。根据坏死脑区不同,轻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重者死亡。血栓如发生在心脏之内,则造成心脏局部缺血坏死,发生心肌梗死,后果不堪设想。
3.形成危险的并发症
如果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到后期,就会使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瘀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即形成许多危险的并发症。例如,肺部一旦瘀血,易发肺部感染;肝脏如果长期瘀血缺氧,会出现肝硬化。这些并发症又会反作用于心血管,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
总之,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规范诊疗,控制病情进展很重要;对于未患病的人群,应该了解、重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采取合理的锻炼方式,科学膳食,从而做到及早预防。一般来说,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搭配膳食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平衡膳食是非常重要的。食物所提供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除了满足身体的需求外,各种营养素之间的营养也要均衡,最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纤维素和矿物质。
2.戒烟禁酒
众所周知,吸烟与饮酒对身体无益,特别是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除了降低抗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3.适当加强运动
多进行一些有规律的、有氧的运动,不仅可以减轻体重、增强身体机能及免疫力,而且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控制饮食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防止体重过度增加,保持理想体重,应当合理控制饮食。
5.调节好心理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防治时,应当强调心理平衡对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危害。只有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对来自社会、家庭、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做到遇事不急躁、不上火,患病后不消极应对。
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得了同样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一个得知诊断结果之后,整日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越来越消瘦,越来越悲观,认为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于是拒绝进食和治疗,没过多久,这位患者不是因为心血管疾病,而是因为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很快就离开人间。另外一个人,得知诊断结果后,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这位患者坚定信心,把同病魔的斗争当成日后生活的一个新目标,争取从死神中夺取更多的时间,结果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没过多久就基本康复。
很多人在得了心血管疾病后,精神萎靡,认为自己就是得了“绝症”,对生活和战胜疾病失去了信心。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治愈和康复,结局就像故事中的第一个人一样。事实证明,有坚定信念之人患心血管疾病后往往能较快康复。疾病的恢复与恶化同信心有直接的联系。
一旦患上心血管疾病,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
1.具有“人类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得病容易去病难。”从根本上来说,心血管疾病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对待心血管疾病治疗时,应保持乐观的心情,不可一味意志消沉,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
据国外专家研究发现:敢于与疾病抗争的人,能够延长寿命,以致获得康复。健康与人类本身内在的精神潜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类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对机体抗病能力起着直接干预的作用,积极的精神和心理能够增强对疾病的耐受力和抵抗力,消极的态度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精神压力和负担,从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明智的做法是:把自身看做征服疾病的一个整体,放弃烦恼和精神包袱,从而为自己减压,减少治疗的困难。
调整心态的方法很多,除了阅读安抚心灵的书籍、听舒缓的音乐等方法外,在日常生活中心血管疾病患者还可适当做一些家务,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讨论一些玩耍取乐的话题,这样做,可以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2.要有耐心
心血管疾病病情不稳定,治疗难度较大,所以,患者应配合医生,无论用药还是注意事项都要耐心去做。在治疗过程中,切不可急躁,否则就会增加治疗难度。要知道,任何一个保健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肯定是有用处的。有很多患该病的患者,因为生病和治病,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疾病观,从而正确地对待病魔和死神,真正认识了生存的价值和死亡的客观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从中悟透了珍爱生命、呵护健康的道理,甚至一改以往养成的不良嗜好和恶习。一般来说,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要耐心听从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定期检查、按时服药,并且不因病情反复就丧失信心等。
3.要有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决心
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对每个患者的意志和决心都是一个考验。治愈心血管疾病就是要痛定思痛,医生不让做的事,坚决不做,医生不让吃的,坚决不吃,用自己的行动坚定治病的决心。
情绪过分波动起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性格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皆属于心身疾病的范围。
专业机构曾经调查了11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0%的患者情绪起伏较大,大部分人具有急躁、爱发脾气、雄心勃勃、做事认真、竞争性强、富于感情、固执己见、急于求成等特点。医学证明,情绪易过分起伏者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均明显升高,血小板聚集力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情绪越是过分波动,心血管动脉受累的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高。
除了反复引发心血管疾病外,过度忧虑、激动、发怒等情绪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情绪过分波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大,甚至冠状动脉痉挛,在这种情况下,极易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
由上可知,我们可以知道情绪过分波动起伏既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又可能加剧病情。那么,心血管病患者应如何调节情绪呢?
1.调整心态
情绪容易起伏的人要特别注意调整心态,尤其是吸烟者更应避免情绪波动,因为吸烟本身会加重血管病变,再加上易激动,情绪起伏大,血压升高的幅度就会更大。
2.获得他人的帮助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也可通过身边的亲人朋友来获取帮助。亲人朋友应当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当患者发脾气时,最好不要马上劝解,否则可能让他们气上加气,应该在事前提醒或事后劝诫。
3.正确训练
除了改变生活方式,情绪易起伏的患者还可以进行放松训练。例如,全身放松端坐,有意识地放慢呼吸频率;暂时抛开眼前的工作,让自己想象大自然的美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年轻人可选择慢跑和游泳,老年人可以选择钓鱼和下棋。这些方式都能平复情绪,舒缓心情,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大有裨益。
放任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利,坏习惯让人终生遗憾。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切不可放任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否则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
专家认为,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并非是由遗传引发的,一部分是由后天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情绪习惯和用药习惯三种。
1.饮食不良习惯
(1)经常食用烧烤食物
经常食用烧烤食物会诱发和加剧心血管疾病。高温烧烤的食物会产生一种称为晚期糖化终产物的血液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减少细胞的弹性,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2)喜好油炸食物
如果食用油选择不当或进食过量都会增加心脏病发病风险,食用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少,不利于身体健康。专家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取的油脂不要超过25克,为了掌握好用油量,不妨把大油壶换成小油壶,或者使用有刻度的油壶。
(3)三餐进食过饱
胃壁扩张会使肺内压力升高,导致心脏代谢增加,容易诱发致使性的心肌梗塞。因此,中老年患者每餐不宜吃得过饱,一般七八成即可。
(4)嗜酒
专家认为,每天喝白酒150毫升,持续五年以上,即可能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并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多见于30~55岁的男性。
(5)空腹吃香蕉
空腹时吃香蕉可增加心脏负荷,胃肠内几乎没有可供消化的食物,若此时吃香蕉将加快肠胃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荷,易导致心肌梗死。
2.情绪不良习惯
(1)工作无止境
长期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减压。研究发现,精神压力最大的冠心病患者比压力最小的患者死亡率几乎大3倍。
(2)心态悲观、消极
在哈佛大学的一次研究中,跟踪观察150位健康的男性长达10年。最后发现,态度乐观的人得心脏病的可能性比态度悲观的人要少一半。
(3)压抑愤怒
压抑愤怒会加大身体对心脏的压力,一旦不能发泄,会使心脏感到不舒适,可导致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3.用药不良习惯
(1)盲目减肥
当今的人越来越注意自己的体重,减肥者更是比比皆是,但切忌盲目减肥,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因为体重波动较大会使心脏难以适应,变得脆弱,血流能力也会变差。(2)忽视感冒发烧
感冒发热时,对心脏功能有直接影响。感冒发热会使全身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造成心脏相对缺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工作,易诱发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