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
有节制地食用油、盐、糖
医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油、盐、糖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将这三种食物的危害性分别介绍如下:
1.油
食用油一般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种,都是由各种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类。那么,脂肪酸的含量对这两种食用油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1)动物油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
而饱和脂肪酸中胆固醇含量很高,如果在体内聚集过多,会导致血管硬化,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2)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
不饱和脂肪酸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亚麻酸。植物油酸能够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减少其在血管中的沉积,有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
食用油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据营养学最新观点:油酸能够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它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最大区别——在降低总胆固醇、有害胆固醇同时,不降低有益胆固醇。这一最新观念表明,含油酸高的植物油更可贵,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有益。
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病人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油炸食品在沸油中受高温作用,营养素很快就被破坏,维生素C几乎完全消失,维生素B2和尼克酸也会损失大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大大下降,使油炸食品的营养价值还不及原来食品的1/3.更重要的是产生更多的毒素,对心血管以及身体的健康威胁更大。
因此,从保护心血管健康的角度来讲,人们应适当食用植物油,少吃油炸食品,尽量选择好的植物油,比如花生油、葵花子油、橄榄油,等等,以此调节人体血脂与胆固醇的代谢,预防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即使是在胆固醇和血脂含量已经偏高,食用高油酸的植物油也可以起到纠正的作用。
2.盐
盐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易患因素,世界各国、各组织推出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将限盐作为重要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盐量应小于6克,这不单是指盐,还包括味精、酱油等含盐调料和火腿、午餐肉等含盐食品及腌制品所含的盐量。
实验证明,盐的摄入与高血压呈正比,即人体摄取盐量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日均摄盐量每增加1克,平均血压上升2毫米汞柱,低压上升1.7毫米汞柱。日本北部平均每人每天摄取盐量高达30克,结果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被称为“高血压王国”;牙买加某岛每天每人摄盐量小于2克,几乎没有人患有高血压。
由此可见,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肾脏的负荷,是心血管疾病的祸根。低盐饮食也是心血管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在患病早期,单纯限盐至少能使血压恢复正常。这样,既减少了使用降压药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而且也减少了医疗费用。
3.糖
糖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体所需热量的50%以上是由糖类食物提供的。但糖不可以过多食用。科学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食糖的消耗量呈正相关,吃糖比吸烟对身体的危害还要大。因此,营养学家推荐的糖摄入量为每人每天30~40克,最好不要超过40克。
通常,正常饮食摄入的糖分已足够人体代谢需要,有时可能会超过人体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吃甜食、糖果、巧克力等,就会使摄入的糖分在肝脏合成过多的脂类,造成体内脂肪堆积和血脂增高,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血栓等。尤其是老年患者,进食过多的糖不仅可使血脂增高,还能加剧老年人的骨骼脱钙和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此外,老年人的胰腺功能降低,糖耐量下降,过多吃糖还会引起糖代谢紊乱,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又可加重脂肪代谢紊乱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及老年人吃糖应以适量、慎重为宜。
多吃蔬菜
蔬菜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副食品,是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因此,经常保证足够数量的蔬菜摄入量,是保证机体健康、延年益寿、防病强身的重要因素。
多吃蔬菜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蔬菜中含有的丰富果胶,可以帮助机体排出多余的胆固醇,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②蔬菜中的钠盐普遍较少,多吃蔬菜不会引起体内钠盐的增加,而且蔬菜中富含对促进心肌活动必不可少的钾盐,多吃更有益健康。
③对于同时患有高血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吃蔬菜可以减少其他食物的食用量,促进身体排出多余的钠盐,有利于血压的降低。
④身体较肥胖的患者多吃蔬菜可有利于减肥。因为蔬菜体积大,容易吃饱,这样就可少吃增加体重的淀粉、脂肪类食物。此外,蔬菜中还含有酒黄酸,可以阻止糖类变为脂肪,加之其纤维结构粗糙,能刺激肠胃蠕动,加快脂质的排泄,这可谓是减肥的一道良方。
医学专家告诉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应多吃以下几种蔬菜:
1.洋葱
洋葱中的二烯丙基硫化物和烯丙基二硫化物,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2.大蒜
大蒜能降低胆固醇,对高血脂有防治效果,同时还具有溶解体内瘀血的作用。
3.胡萝卜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富含十多种酶和钙、磷、铜、铁、氟、钴等元素以及纤维素,这些对预防冠心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芦笋
它有“长寿草”的美誉。它肉质洁白,口味鲜美,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硬化及癌症都有防治效果。
5.香菇
香菇中含有香菇素、香菇酸、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以及香菇多糖等营养和药效成分,常吃、多吃香菇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对防治血管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有辅助作用。
6.冬瓜
冬瓜含钠量较低,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很高,对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7.茄子
茄子中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较高的胡萝卜素,常吃茄子可预防黄疸、肝肿大、痛风及动脉硬化等疾病。同时,茄子还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提高微血管弹性、防止小血管出血的功能。
使用健康的天然调味品
科学研究表明,天然的调味品不仅可以为菜肴添味增香,其内含的有用物质还有保健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使用以下天然健康调味品,对疾病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1.辣椒
辣椒是辣味中的代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在蔬菜中名列前茅。它具有温中祛寒、开胃消食、发汗除湿以及杀菌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硬化有较好的效果。心血管疾病患者适量食用辣椒,可促进唾液分泌及胃蠕动,有利于食物消化。此外,辣椒中还含有较多的抗氧化物质,又能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凉拌葱头丝中,适量加入辣椒丝,和酱油、醋、盐混拌,可以增加菜品的营养,新鲜脆嫩,酸咸可口,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辣椒虽好,但不可长期大量食用,否则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消化道溃疡、高血压患者以少吃为好。
2.花椒
花椒性温味辛,含有柠檬烯、花椒素、不饱和有机酸和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温中健胃、散寒除湿、去腥异味、增香味的作用。其中,挥发油和芳香物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有利于身体健康。
患者可以把花椒制成花椒油,拌新鲜蔬菜一同食用。另外,将鲜花椒和小葱按1∶1的比例放在搅拌器里加水,打成鲜椒麻酱,做“椒麻鸡片”、“椒麻肚仁”等凉菜,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对疾病具有辅助食疗作用。
但由于花椒为热性调料,会使人燥不能忍,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所以夏天不宜多食。
3.生姜
生姜性温味辣,含有姜醇等油性挥发物,以及姜辣素、维生素、姜油酚、树脂、淀粉、纤维以及少量矿物质。生姜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胆固醇。
食用时,可将适量的生姜洗净绞成姜汁,同焯过的青菜、蒜泥、葱花、芝麻、植物油、盐拌匀食用。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生姜腐烂,一定不能再食用,因为姜烂了后会产生强致癌物质黄樟素,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阴虚内热以及痔疮患者也要少吃生姜。
4.柠檬
柠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P、柠檬酸、苹果酸、高量钾元素和低量钠元素等,能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症状。近年来国外研究还发现,青柠檬中含有一种近似胰岛素的成分,可以使异常的血糖值降低。由此可见,常使用柠檬做调味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很有好处。
除了用柠檬煮汤做菜外,在腌制鱼、肉时可挤适量的柠檬汁,在调味的同时还能减少油腻。
常吃低胆固醇食物
很多人都喜欢吃动物内脏、贝壳类、软体类、蛋类、鱼子等食物,这些食物虽然美味,却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容易诱发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多吃以下低胆固醇食物:
1.燕麦
专家建议每天最好吃一杯半的燕麦,食用燕麦片可以改善血脂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燕麦中富含的水溶性纤维,可以阻止肠道吸收过多的胆固醇,改变血液中脂肪酸浓度,降低三酸甘油酯。每天摄取水溶性纤维5~10克,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其他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还有: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
2.坚果
杏仁、花生、胡桃、腰果、栗子等坚果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维持动脉血管的健康和弹性。
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坚果吃得越多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越低。每天吃13克坚果的人,得冠心病的风险比吃不到1克的人少四成。但坚果唯一的缺点就是热量太高。专家建议不妨每周吃两次,每次吃8克,大约握在手心松松一把的量,即可获得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剂。
3.黄豆
黄豆饱和脂肪量低,不含胆固醇,用大豆蛋白取代动物蛋白,可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坏”胆固醇、三酸甘油酯的含量。此外,黄豆所含的大豆异黄酮和纤维素也能降低胆固醇。每天摄取20~50克大豆蛋白质,约可降低4%~8%的“坏”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除了黄豆,大豆蛋白质制品还有豆腐、豆浆等。
4.深海鱼
深海鱼中的Ω3脂肪酸可以通过影响血脂,降低三酸甘油酯浓度,减缓血液凝集速率,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常见的深海鱼,有鲑鱼、鲔鱼、鲭鱼、秋刀鱼等,每周可以吃2~3次。
5.橙汁
橙汁中的植物甾醇是一种和胆固醇结构类似的化学物质,可以和胆固醇在肠道里竞争吸收通道,进而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取植物甾醇2~3克,可降低6%~15%的“坏”胆固醇,而不影响“好”胆固醇。除了橙汁,含植物甾醇的还有坚果、种子、黄豆油、花生油,有的植物奶油里也添加了植物甾醇。
适量摄入脂肪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血脂较高,在服用调整血脂的药物时,也应以饮食治疗为基础,否则药物的疗效也将被无严格节制饮食所降低。长期坚持适量脂肪饮食可使血脂下降10%甚至20%,轻度血脂异常者,可以不用服药也可能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由此可见,适量脂肪饮食至关重要。
人体中的脂类大部分从食物中来,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饮食应有节制,主食之中应搭配部分粗粮,副食品以鱼类、瘦肉、豆及豆制品,以及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少食精制食品、甜食、奶油、巧克力等。
海带、紫菜、木耳、金针菇、香菇、大蒜、洋葱等蔬菜有利于降低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常吃;饮牛奶不宜加糖,最好去掉表层的脂肪层;蛋类原则上每日不超过1个,烹调时避免油炒、油煎,选用水煮、蒸的烹饪方式。
少吃花生,因其中含油较多,但可以适量食用核桃、瓜子、腰果等。
胆固醇过高者应少食蛋黄、肉类(特别是肥肉)、动物内脏、鸡鸭皮、鱼子、脑等含胆固醇量高的食物。甘油三酯过高者要忌糖、忌甜食,并应限制总食量。
总之,坚持低胆固醇和适量脂肪饮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好转和恢复至关重要,只要在生活饮食中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饮食讲究粗细粮搭配
许多人喜欢专吃白米白面,不吃或很少吃糙米粗粮。有营养师对此指出,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人体缺乏某些营养素,引发疾病损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具体原因如下:
①细粮中含有大量可被人体吸收的淀粉,而淀粉与糖类巧克力一样是高热量食物,多吃容易使人肥胖和易患糖尿病。根据科学研究证明,高热量的饮食与癌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②多吃细粮会减少唾液的分泌,令人食欲减退。
③细粮会大量消耗人体中的钙,从而引起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和佝偻病。
④细粮中的饱和脂肪酸较多,会在维生素E协同作用下,使血液胆固醇浓度升高,沉积于血管壁,容易使人得动脉硬化症心肌梗塞脑血栓。
相对于细粮来说,常吃粗粮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粗粮中含有的纤维素要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可以加速肠部蠕动,排除大肠癌因子,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比如绿豆味甘性寒,可以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荞麦中富含的尼克酸和芦丁,有利于治疗高血压,而且经常食用荞麦对冠心病也有一定疗效。
②吃粗粮可以使肠胃更健康,增加食欲,有利于患者提早康复。如燕麦中的蛋白质,小米中富含的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中的优质蛋白,高粱中的铁,薯类里大量的维生素C,这些都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③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比较肥胖,多吃些粗粮可以有利于减肥。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能通肠化气,清理废物,促进食物残渣尽早排出体外。如玉米中含有大量的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玉米成熟时的玉米须,煮汤有利尿功能,对减肥也很有利。此外,膨化后的玉米体积大、热量低,吃后可消除人的饥饿感,是减肥的绿色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吃粗粮也要适量,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以下不利后果:
①粗粮中的纤维素具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食用过多会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心脏病药的药效。
②如果粗粮吃得太多,会使过多的纤维素滞留体内,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急性症状,不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影响器官供血平衡。
③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体较虚弱,长期过食粗粮会影响吸收功能,使体内缺乏许多基本的营养元素,不利于身体的恢复。“面有菜色”就是因为纤维素吃得太多,导致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
由此可见,科学的食用粗粮应采用粗细搭配的方式为宜。这样可以使食物多样化,既可利用粗粮营养丰富的优势,又可利用细粮口感上的滋润圆滑,两者合理搭配食用,相得益彰。比如玉米和小麦搭配,做成发糕,可以调中开胃,益肺宁心;燕麦片和小麦胚芽煮成粥,配鸡蛋、青菜、水果共同食用,营养丰富,是非常不错的早餐。
另外,对于吃惯了细粮的人,想让他们的胃“接受”口感较差的粗粮,还得讲究一些食用方法。比如吃粗粮要循序渐进,烹饪之前要适当浸泡,使得粗粮相对酥软,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吃完粗粮要适量喝水,以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等等。
少食多餐
有人调查了1000多位64岁左右的老人,发现每日吃两顿饭者有1/3患心血管疾病,而每日吃五顿饭者只有1/5患病。
从调查结果来看,心血管疾病与进餐次数有密切联系,每天少食多餐是控制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有效方法。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日总热能应宜分4~5次摄入,以此保证食物容易消化,避免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减少心脏的负荷。那么,一天中该如何做到少食多餐呢?
①早晨6:00~9:00:早餐是一天中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当食用富含蛋白质的早餐,补充营养,如一个鸡蛋、少许香肠、一杯酸奶搭配食用,同时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吃一些水果或燕麦粥。
②上午10:30:可以选择一些低糖类的豆类食用,例如蚕豆、扁豆,也可喝杯酸奶充饥。
③中午至下午2:00:此时是午饭时间,午餐要吃得适量且均衡。在蛋白质摄取方面,可以吃些鸡肉或鱼肉,维生素的补充则要靠蔬菜和水果,同时可以适量吃些坚果。
④下午4:30:如果感到饥饿,可以吃些蔬菜或苹果补充能量。
晚餐八分饱
心血管疾病患者晚餐应以八分饱为宜,如果长期饱食、暴饮暴食,则会对身体造成以下危害:
①晚餐经常饱食,会使胃肠的负担过重,使消化液供应不足,甚至会引起消化不良。
②晚餐过饱会使血液过度地集中在胃肠,引起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相应供血不足,形成引发心绞痛的隐患。
③晚餐吃得过饱,往往会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加之肝脏会把多余的热能转变成胆固醇,这样会导致血中胆固醇水平增高,并逐渐堆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至一定程度则会发展成冠心病。
④晚餐长期饱食,摄入的营养量超过机体的需要量,不但将多余的脂肪储存在体内,而且多余的糖和蛋白质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这些脂肪大多分布在皮下、肝脏、腹壁以及腹腔内的大网膜上,造成脂肪过剩,引起血压升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晚餐除了避免饱餐外,还应用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的植物油烹饪食物,保持晚餐的少而清淡;最好不吃甜食,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带、洋葱等,以及少量鱼、虾、禽肉、脱脂奶粉、蛋清等。此外,晚饭后不再吃或少吃其他食品或喝过多的水,同时饭后可以适量活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科学喝水
医学研究发现,喝水时间和喝水方式不当,容易导致患心血管疾病。我们应如何喝水,才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呢?
1.喝水方式
喝水时含一含再咽,可以避免吞入过多的空气而导致胀气,造成肠胃不舒服,而且可以使入口的水温变得与人的体温接近,不会因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
空腹饮水是有效的饮水方法,这样水会直接从消化管道中流通,被身体吸收;吃饱后饮水,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明显不如空腹饮水好,并容易稀释消化液,加重脾胃负担。
2.喝水时间
6:30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出现缺水反应,起床后先喝250毫升的水,有效帮助肾脏及肝脏排毒,提神醒脑。
8:30到达办公室后或遛弯回家后,先别急着工作,喝一杯至少250毫升的水,轻松缓解身体无形脱水的现象,有利于血液循环。
11:00工作或做家务一段时间后,再喝一杯,补充流失的水分,放松紧张的工作情绪。
12:50午餐半小时后,喝一杯水,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
15:00喝一杯健康的矿泉水代替午茶或咖啡等饮料,清心明目。
17:30下班或准备晚餐前,喝一杯水,增加饱足感,以免吃晚餐时暴饮暴食。
22:00睡前一至半小时再喝上一杯水,安神益脑,有助于睡眠。
坚持科学喝茶
茶叶含有芳香油、咖啡碱、茶碱、单宁、无机盐和少量维生素。其中,咖啡碱和芳香油能兴奋神经系统,茶碱有利尿作用;丰富的维生素B,有利于神经、心脏及消化功能;而单宁则有防止动脉硬化、降血脂、抗衰老和解毒的作用,同时它还能减少冠心病和高血压发病率,非常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饮用。
不过,喝茶很有讲究,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是不能乱喝,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泡茶
①冲泡红、绿茶少许即可,同时分步加水,也就是茶叶放入杯中,先加1/3的开水(高档细嫩的绿茶如碧螺春、雨花茶须将沸水温度降低至80℃左右),2~3分钟后再加1/3,之后再过2分钟才可以饮用。当茶水还剩1/3时可以加水泡第二次,一般冲泡三次,能使茶叶中90%以上的可溶性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都泡出。
②乌龙茶一般用茶稍多些,冲泡前先用沸水温烫茶壶,再放入茶叶,之后加水。乌龙茶每次冲泡的时间较短,冲泡次数可以多一些,第一次冲泡1分钟后就可以将茶水倒至配套的小杯中饮用。第二次冲泡1分半钟,第三次2分钟,第四次2分半钟,时间随次数而增加,可以保持前后每一次茶汤浓度均匀。
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使茶水更有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吸收。
2.饮茶时间
一般来说,饮茶的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从科学和保健的角度来讲,饮茶的时间有着独特的讲究。
①不要空腹饮茶,尤其是浓茶,对胃有刺激作用,饭后立即饮茶又会冲淡胃液,不利于消化。
②午饭前半小时饮茶。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冲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逐次冲饮,续泡二至三次后弃除茶渣,根据各人习惯可以再新泡一杯。
③午饭后半小时饮茶。此时是最适宜的饮茶时间,取少许茶叶逐次冲饮,对营养的吸收和血液的畅通都很有帮助。
④对茶敏感、饮茶后影响睡眠的人,晚间就不宜再喝茶,而对茶不敏感的人,晚饭后半小时冲泡一杯,慢慢啜饮。
3.茶水的浓度
需要提醒的是,饮茶不宜过浓,患有严重的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人、失眠者等不宜饮茶或少饮茶,更不能喝冲泡时间过久、次数过多或隔夜茶。
4.饮茶与服药
①一般而言,含铁、钙、铝等成分的西药、蛋白类的酶制剂和微生物类的药品都不宜用茶水送服,因为茶多酚易与这些成分产生沉淀、结合而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作用。
②茶叶中含有具有兴奋作用的咖啡碱,因此不宜与安神、止咳、抗过敏、助眠的镇静类药物同服,以防影响药效。
③有些中草药如人参、麻黄、钩藤、黄连、土茯苓等不宜与茶水混饮。
④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
⑤当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某些维生素类、降血糖、降血脂、利尿和提高白血球的药物时,饮茶对药效并无不良影响,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促进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积累和吸收。同时,茶叶本身含有多种维生素,有兴奋、利尿、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可增进药效。
适当饮低度酒
过量饮酒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讲,每天饮少量的低度酒,如无醇啤酒、黄酒和葡萄酒等,能帮助增加高密度胆固醇(好的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从而减少发病的危险。下面我们就将分别介绍这三种低度酒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啤酒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啤酒能防止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和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科学家解释说,由于血小板的凝聚会引发血栓和心肌梗塞,所以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啤酒、无醇啤酒以及酒精与水的混合溶液,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缓解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酿制啤酒用的麦芽和啤酒花能够产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物质,而这种物质是靠啤酒中的抗氧化剂苯酚化合物保存的。由此可见,啤酒在对患者的保健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不过,在饮用啤酒时应注意,经常过量饮用啤酒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消化道癌症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适量饮用,以免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
此外,进入夏天后,人们喜欢畅饮冰镇啤酒,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喝温度过低的啤酒。因为啤酒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温度过低的啤酒不仅对肠胃造成刺激,还会使酒中的蛋白质发生分解、游离,使营养成分受到破坏。
此外,喝啤酒时应多吃绿叶蔬菜,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C,可以降低啤酒的副作用。
2.黄酒
黄酒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是以糯米为原料,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酿造而成的,其色泽浅黄或红褐。黄酒中含有的21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且自身不能合成的。其中含有的活性物功能因子CABA,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并有调节血压的功效,在增强体质,提高肝肾机能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除了氨基酸外,黄酒内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每100毫升含镁量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5倍。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这些微量元素均能有效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黄酒最传统的饮法是温饮。温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另一种是隔火加温。但黄酒加热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温度以30℃左右为宜。
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日服50~100毫升可以疏通经络,提高睡眠质量,并保证次日起床头脑清醒,精力充足。
3.葡萄酒
法国的最新研究发现:适量饮用葡萄酒,能降低因血压升高引起的死亡率,从而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这主要是因为葡萄酒酒中含有的多酚,能够减少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发炎因素。另外,葡萄酒中含有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以补血、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并能预防心脏病和高血压,并降低因高血压引起的死亡危险。葡萄酒也是老年人的保健营养品,老年人饮用葡萄酒既可以加强膳食营养,也可以延缓衰老,抑制各种老年性疾病,降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葡萄酒最好在进餐时间,配合其他食物一起饮用,可以减缓人体对葡萄酒的吸收速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葡萄酒的活性氧消除功能,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同时还可减少体内对酒精的吸收。
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饮用100~150毫升的葡萄酒,血压较高的人每天喝一杯左右的红葡萄酒也能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多饮无益于健康。
(二)忌
长期素食
现在,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都与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许多人为了健康长寿开始拒绝鸡鸭鱼肉,更有一大批人长期吃素食,不沾一点儿荤腥。
但是有关研究证实,长期吃素的人其血管硬化的情况比正常人严重,血管硬化会增加患冠心病和中风的机会。由此可知,过分素食,完全拒绝食用油脂食物也是不科学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过分素食,会使体内缺乏维生素B12.而此种元素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在植物性食品中含量很少,过分素食会使体内缺乏此种维生素,导致血液中一种被称为“高半胱氨酸”的成分增高。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高半胱氨酸血症会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②医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心血管的重要物质。它主要在鱼肉类食品中,长期素食可能会导致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从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长期过分素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过低,从而使脑出血的风险增加。
那么,对于喜欢长期吃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该如何适当食用肉类呢?对此,科学的建议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红肉(猪、牛、羊肉),适当吃些白肉(鸡、鸭类);如果不吃肉类食品,平时宜多吃些鱼和鲜奶,以保持营养均衡。
同时,患者吃些鱼油,其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为鱼油中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如果不吃鱼,自然也就减少了必需脂肪酸的来源,使身体的健康失去了一分有力的保障。
另外,素食者也可以选择橄榄油作为烹调油,少吃花生油和棉子油,多食用由亚麻子油制成的膳食补充剂。而橄榄、榛子、奶油果、杏仁、花生、山核桃等也可以作为素食者的辅助食品。
早餐过于丰盛
人们常认为,早餐要吃好。然而,国外医学界在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发现,早餐如果过于丰盛,摄入较多的脂肪可能会诱发心脏病。原因如下:
①营养学家认为,“红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油,高脂肪油含量会造成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上升,这会导致人体内的凝血酶急剧升高,使造成梗死的血小块数量大大增加,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②“红肉”在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这些都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当如何食用早餐呢?其实,这并不是很难。患者朋友们可以依靠豆腐干和适量的火腿提供蛋白质,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来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可进食一些杂粮粥、杂粮主食、牛奶、各种汤类等。此外,早餐的食物温度一定要适宜,尽量不要进食冰冷的食物,以防血管过度收缩,而产生脑出血或其他并发症。
过量补钙
据医学研究发现,补钙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肪吸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从而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但是,过量补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猝死的几率。
最新研究表明,老年人过量补钙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被调查的1000多名健康老年人中有一半人每日补钙1克,剩下的一半服用安慰剂。5年后研究结果显示,补钙组与对照组发生心梗的次数分别为45次和19次;总体心血管事件(心梗、中风和猝死)对比为101次和54次,差异非常大。并且,美国每年有20多万人发生致命性心脏病,大多都是在心脏缺血时,大量钙离子涌入心肌细胞,发生钙沉积导致猝死。
很多专家指出,钙是人身体的常量元素之一,可维持神经、心脏的正常活动。但不论是低钙还是高钙,一旦过量摄入,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当人体细胞内钙浓度过高时,体内的磷脂酶A2就会被激活,导致细胞破裂死亡。钙代谢失调还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钙含量增高,导致血管张力增加引起痉挛,血管血流减少甚至停止。医学专家推荐居民每日钙摄入量约为1000毫克,最好用食物代替药物补钙。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不仅没有副作用,也不会造成血钙过量。此外,如果心血管病很严重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钙。
食用高钠食物
钠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存在于细胞液之外,主要作用是维持体内水平衡和肌肉的兴奋性。医学专家指出,每位成年人日摄取钠的含量应该在1100~3300毫克。一般说来,高血压、肾脏病患者、肝病、缺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应该限制钠的摄入量,每日供给量应该在500毫克以下。
在诸多含钠食物中,盐是人体每日摄取钠的主要来源。每1克盐中就含有393毫克钠。盐以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的细胞外液中,并且与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共同维持细胞内外的平衡。当钠和氯离子过多时,会因为渗透压的作用,引起细胞外液增多,血容量随之增多,并还增加了心室充盈量、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心血管病患者不宜吃高钠食物。
现在有很多患者控制菜肴的用盐量,但对于一些副食却容易忽视。这些副食包括:咸鸭蛋、松花蛋、油条、虾皮、腌咸菜以及火腿等。其中,火腿肉最容易被大家忽视。
火腿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先盐腌,再火烤或烟熏。100克火腿里含有2~5克盐。换言之,如果每日吃两根拇指般粗细的火腿,就已经超过了患者每日所要求钠的摄取量了。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周末出去郊游,或者是工作餐中,要不吃或尽量少吃火腿肉。此外,虾酱、裙带菜、豆干、腊鹅、蜜饯等含钠量都很高,一定要谨慎食用,同时远离腌渍品以及加工食品等。
经常外出就餐
据最新调查显示,女性患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的几率一般比男性低,究其原因,就是在相同情况下,男士常常外出应酬,但女性对外出饮食却比较克制。
有关医学专家指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也逐渐趋向“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向年轻化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很多40岁左右的男性将成为该病的“主力人群”。据临床观察,心血管疾病增长的主要群体是中年白领。因为他们一般坐的时间比较长、运动较少,而且应酬多,饮食不规律,加之在外出就餐时大鱼大肉、喝酒吸烟,这都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那么,外出就餐到底有什么害处呢?主要是人们外出就餐喜欢选择以下食物:
1.中西式快餐、速食和煎炸类食物
虽然这些重油食物吃起来很香,让人大饱口福,但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都已被高油温破坏,这些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2.水煮鱼、糖醋小排、红油火锅等
经研究表明,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易导致人体脂肪增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致使葡萄糖的降解功能减弱,而那些无法被降解的糖分滞留在血液里,极易诱发高血糖等症的发生;而且脂肪增多,还容易使血液细胞挤在一起,造成血液流动不畅,诱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应酬比较多并且需要外出就餐的人,千万不要空腹进食太多油腻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多热量导致身体肥胖。经常外出就餐的人,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高纤维食物,例如水果、蔬菜等食物;而且要加强运动,重视心血管病带来的潜在危险。
经常参加婚宴等宴会的人应注意,就餐时不要一味吃菜,也要与主食搭配来吃。因为一般酒席上菜肴、油和蛋白质含量已经远远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如果菜吃得太多,更容易导致热量超标,给心脏和血管带来额外的压力。
暴饮冰水,暴食冰食
暴饮冰水、暴食冰食,极易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刺激胃肠,不利于消化,甚至会引发肠痉挛。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而言,除了引起胃部不适以外,还会导致病症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促使患者死亡。那么,冰水、冰食为何会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这么大的危害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天气炎热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此时如果大量饮用冰水、食用冰食,就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引起心脑血管的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②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在暴饮冰水、冰食后,血压会升高,心脏负荷会大幅上升,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病,严重时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③夏季在运动后,血液大多集中在体表,消化系统暂时处于贫血状态。此时如果暴饮冰水、冰食,就会对“贫血”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使血管收缩加重贫血。而据有关资料表明,贫血导致的疲劳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又会对心脏产生一定的危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④暴饮冰食还有可能会引起脑血管痉挛,从而引发心绞痛等疾病的发作,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不过,并不是说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一定不能吃冰食。专家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食用冰食时,关键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1.适时
饭前使用冷饮会影响食欲,饭后立即食用冷饮则会降低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从而诱发很多疾病。
2.适量
过量食用冷饮,会影响食欲及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液分泌,并会诱发心血管疾病。一般情况下,每次摄入约150毫升冷饮为宜。
3.速度
饮用冷饮应与喝热汤一样,要细品慢饮,不要一饮而尽。
不当“贴秋膘”
“贴秋膘”是我国的一个传统风俗,很多人到这个时候都会大啖美食,补充因夏季食欲不善失去的营养。但是,“贴秋膘”的学问有很多,并不是一味进补就能达到目的,尤其是对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讲,不当饮食会适得其反。据调查,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就是因为不当“贴秋膘”,导致身体逐渐肥胖,增加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了减少疾病的发作,心血管病患者在“贴秋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不可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含有高脂肪,若久吃多吃,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常不堪重负。因此,患者朋友们应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此增加体内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不可只重药补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因为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山药可以补血、助眠、清凉退火、止血散瘀。另外,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补的佳品。
4.不要偏食
有些人由于多年来只注重自己的喜好,在补品方面形成了偏食、嗜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偏食极易使人贫血,这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使血液的摄氧量大大减少,并且心肌得到的氧需求量也会明显不足。此时,机体往往会加快血液循环进行补偿,但这反而又会加大心脏的工作量,使心肌耗氧量骤升,有可能造成因心脏不堪重负而诱发心绞痛。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补时应全面、均衡的选择食物,不要偏食。
5.贵的不一定好
平常大家都认为“物以稀为贵”,夸大燕窝、鱼翅等高贵的传统食品的功效。然而,有科学研究显示,这类食品可能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反而像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其独特的食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