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智慧女孩的方法
43719300000011

第11章 聪明的女孩要学会借助外力(5)

小美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女,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妈妈几次催她起床,她总哼哼叽叽地说:“再睡一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就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父亲想了想,对妻子说:“咱得换个办法了。”他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被窝,你就赖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父亲心中有数:孩子爱跟父母撒娇,可在老师、同学那里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岂敢总迟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从那时起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再不用催了。

现在有许多家长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便将孩子宝贝得不得了。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事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使孩子习惯被照顾,事事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这样孩子长大后既不懂照顾自己,也不懂照顾他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应自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是否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鼓励孩子勇敢的承担责任。例如,孩子跟着父母到朋友家去做客,不小心损坏了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之后一定要带着孩子去道歉。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自己的过错。

责任感是高素质的人应有的基本品质之一。可是,现在不少老师反映,今天的中小学生缺乏这种品质,不懂得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忘了带学习用品,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抱怨妈妈没给她放到书包里,自己犯了错误闯了祸,却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甚至不惜撒谎。

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我们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上述情况使我们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撞到椅子上,头磕疼了,大哭起来。妈妈赶忙跑过来:“谁惹我们宝宝了?噢,是这个椅子!宝宝不哭,看妈妈打这个椅子,便一边拍打椅子,一边说:“打你!打你!都是你不好,把我们宝宝的头都碰疼了!”孩子不哭了,她的注意力被妈妈转移到椅子上,像做游戏一样也跟着妈妈拍打起椅子来。这一幕对于我们中国的妈妈来说,可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它太平常了,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哄小孩嘛!”只要孩子不哭就行。

然而,一位看到这一情景的外国朋友却感到十分的不解:明明是孩子不小心碰疼了自己,为什么要打无辜的椅子?这不是教给孩子推诿责任吗?

应该说,这位外国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这种“哄孩子”方法的“误区”:只考虑当时解决问题,不考虑长远后果。前面老师反映的问题——部分中小学生不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根源其实就在我们这类不经意的行为之中。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要注意让他们从小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推诿责任。在上述情况下,妈妈完全可以说:“宝宝磕疼了!是磕到这个椅子上了吗?噢!这个椅子太硬了!宝宝摸摸看,是不是很硬?嗯!

我们以后走路要小心点儿,可别再碰着它!”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最好的生活待遇,以期望女儿成凤成才,然而一些孩子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却没有好好地学习,辜负了父母一片苦心。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在桌子从小缺乏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能使孩子变“被动”于“主动”,由“被迫”变为“自觉”,从而激发各种能力的发展。

孩子对家庭责任感主要通过家务劳动来体现,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同时在家庭里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

父母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附属品。在与孩子交流中不但要认真倾听她的心声、感受,还要同她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前提是孩子能听懂能接受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还可以谈谈对家庭建设的计划,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与之商议家庭的财政安排。

责任心要从小培养,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她个人,对家庭甚至以后对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家庭里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责任感更多地限于针对孩子自我的责任,比如听话、完成作业和其他学习任务,而忽略了针对他人、社会的责任,事实上后者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更有意义。成熟的责任感应该是对自己、对家庭、对自己所属团体以及对社会的负责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培育孩子的责任感也必须从这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教育孩子对他们自己负责,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

例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信守自己的承诺,到一定年龄时打工挣自己的零花钱等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

其次,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做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过去的家庭里几乎所有的成员都要为家庭的生存做出贡献,现在,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对孩子奉献而并不要求孩子对家庭会有所奉献。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认为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自己和父母一样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衣物、书籍等,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看护弟妹、照管宠物等等。子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爱和责任感。

第三,教育孩子对自己所属的团体负责,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培养团队精神。比如让孩子与幼儿园小伙伴友好相处,尊敬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老人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等等,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第四,教育孩子对社会负责,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让孩子懂得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志愿工作、义务募捐活动等,为更广泛的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开拓和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既应该享受其权利,当然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根据有关统计,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一两个小时,而美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三四个小时,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一旦走上社会,就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心过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让孩子在家庭的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哪怕只是清扫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忠于职守时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周围环境负责的责任心。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父母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有的父母求子成材心切,竟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检查作业错误,这是一种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孩子做错了习题,打了“大叉”;上课迟到,挨老师批评,其实并非一件坏事,通过让孩子承担“失责”的后果,从而懂得上学读书绝不是自己个人的私事,而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也是一面镜子。

从一定角度来说,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不可想象,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可以培养出很有责任心的孩子。

教会女儿学会选择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带领三个弟子经过一片麦田,要他们选择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前进且只有一次选择机会。

第一个弟子走进麦地,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麦穗,他担心错过这个麦穗就摘不到更大的麦穗,于是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但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麦穗比他摘的那个大,但已经没有了机会,只能无可奈何地走过麦田。

第二个弟子看到不少很大的麦穗但却也下不了摘取的决心,总以为前面还有更大的,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能在麦田的尽头摘了一个较大的麦穗。

第三个弟子先用目光把麦田分为三块,在走过前面这一块时,既没有摘取,也没有匆匆走过,而是仔细地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在经过中间那块麦田时,选择了其中一个最大的麦穗,然后就心满意足地快步走出麦田。

为了摘取最大的麦穗,三个弟子采用了不同的选择策略。"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无疑,第三个弟子是明智的,他既不会因为错过了前面那个最大的麦穗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不能摘取后面更大的麦穗而遗憾。他的选择最大麦穗策略是选择的技巧也是放弃的智慧。

由于不同的人对于最大的麦穗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就会采用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拥有不知珍惜,总以为最大的麦穗在未来等候。有的人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再觅难寻,好像抓住了救命的麦穗而不肯放手。而在有的人看来,他手中的麦穗正是他心中最大的麦穗,虽然实际上那未必是麦田里的最大的麦穗。

选择造就人生之路,生存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学会选择,善于放弃,这样才能摘取最大的麦穗,佛家有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然而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是脆弱的,18世纪的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过:“时代的贫乏在于痛苦、死亡和爱情的本性不能显现,贫乏是自身贫。”在选择时往往盲目仓促、举棋不定、患得患失,因为在面临选择之时,面前众多的选择项不能显现其本性。更何况孩子们,他们在人生之路上面对这些要选择时更加会迷茫,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是一种痛苦的选择,有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关键是当处于人生岔道口时,能否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而这些道理只有父母在他们迷茫时指引一下方向,让他们不再迷惑,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让他们明白成功的选择来源于明智的放弃。

时光不会倒流,人生只是单行线。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一块不能走回头路的麦田,最大的麦穗不是一种虚无的概念,而是的的确确存在于麦田的某一个位置,过早的为某一较大的麦穗诱惑或是总期冀后面有更大的麦穗,都将铸成一生的憾事。摘取最大的麦穗需要一种智慧,这智慧源于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对麦田的了然于心。

明于选择,智于放弃,这样才能摘取最大的麦穗。这也是做父母的想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学会怎样正确自我定位的一个目的。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观点。

如果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看法正好相同,这当然很好。但如果家长意见不统一,孩子要接受谁拒绝睡的意见,他会自己做选择,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即使父母达成某项共识,结果也会出现非预期的效果。

这就是孩子虽然面对父母、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不同的意见,而不会感到混淆的原因。孩子通常会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一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