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止血法
对毛细血管出血或一般伤口较小的静脉出血,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即可止血。这时膝盖或者手掌就会创伤出血,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包扎止血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2)指压止血法
动脉出血或大的静脉出血,则宜用指压止血法止血。具体做法是用拇指或拳头压在出血血管的上方,使血管被压闭合,以中断血液流动而止血。常见的指压止血法有:
上肢指压止血法。此法用于手、前臂、肘部、上臂下段的动脉出血,主要压迫肱动脉。可用拇指或四指并拢,压迫上臂中部内侧的血管搏动处。
下肢指压止血法。此法用于脚、小腿或大腿动脉出血,主要压迫股动脉。可用两手拇指或拳头压迫大腿根部内侧的血管搏动处。
肩部指压止血法。此法用于肩部或腋窝处的大出血,用手从锁骨上窝处压迫锁骨下动脉。
面部指压止血法。此法用拇指压迫耳屏前的血管搏动处以止血。
要让孩子了解,指压止血法只能作为应急处理,处理后应及时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只有提高孩子对意外伤害的防范意识,真正从思想上精神上对意外伤害保持警惕,并强化应急处理知识提高心理稳定性,控制不良情绪,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遭到紧急情况才会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孩子面对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
如何“玩”着学
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孩子在玩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但却像认真地做事。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孩子是把“严肃”的目的与游戏过程中快乐的情绪结合起来,而成人往往只注重后者,忽略前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
游戏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但游戏种类多,方式多,十分复杂,这就要孩子“会”玩。怎样让孩子学会玩?怎样达到教育的效果呢?这还必须依靠家长的指导,家长的指导作用体现为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
1.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特定的环境引起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幼儿“玩”的前提。首先从物质条件来说应该有孩子想玩的东西,好奇的玩具或者其他有助于孩子参与游戏的材料;同时还应有孩子玩的场地,如房间、户外草地、儿童游戏场等,再者从心理需求上来说,轻松自由的气氛,成人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就能够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但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弄乱了房间,而责备限制孩子的游戏,干预孩子的玩法,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如果这样,就会改变游戏本身自由、愉快、自然及探索的特性。应该让孩子在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充分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享受到游戏的乐趣。
2.玩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其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更需要家长作出适当的引导,激发孩子去玩。这样孩子才可以产生想象,根据记忆、表象,运用素材去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孩子都有好的作用。家长应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放映大人们酗酒、打架的行为,这时就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讲清道理,说明利害,从正面引导孩子去玩。
3.在“玩”中有效的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孩子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意识,让孩子养成不依赖大人,能自己独立的玩。在西方国家,就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初生的婴儿就放在一间独立的房间,让孩子自己的睡,一岁多的孩子大都能自己玩。而在我们这里,父母总怕孩子不会玩,怕孩子摔疼摔伤,总陪在孩子身边,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依赖成人的习惯,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也就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4.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玩
喜欢和同伴玩是孩子的天性,到了幼儿期,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这里,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的。如果孩子长期与大人玩,大人会不自觉迁就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例如:当我们在进行主题为树叶的探索活动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研究树叶的作用,当孩子们为此争论不休时,就有孩子提出:可以问问某某小朋友的爸爸,因为他的爸爸是医生。
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就隐含了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因素,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始关注答案的来源和科学性了,也知道怎样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得正确的知识。再例如在接下来的尝试利用树叶制作书签、纪念品、剪贴主题的活动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共同讨论制作方法、分头准备各种相关材料等活动,感受到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学习能力的获得将大大有利于他们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
5.培养孩子收拾玩具的习惯
孩子的游戏离不开玩具,但并非越多越好,应根据孩子的需要,主动为孩子选择玩具。在同一段时间里,如果玩具过多,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什么也玩不开,就导致游戏效果的差异性。因此每次给孩子一部分玩具,剩下的收起来,玩厌了再拿新的。这样常玩常新,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玩完后,就应该让孩子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这样可以养成孩子爱清洁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自我照料能力,为将来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终、有责任心打下基础。
6.通过游戏培养孩子良好性格
儿童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有趣健康的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无穷的快乐、给予他们对身边事物的一认知与体验,增长他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
在游戏中,有些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在玩耍中总是不合群,难以与别人合作,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孤僻性格。针对这种情况,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品质,多组织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良好的相处。游戏活动是孩子获得发展,健全良好心理性格的必由之路。
7.玩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
游戏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绌。
和中国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年幼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成材铺平康庄大道。
游戏是孩子的一门主课,玩具是教科书,它们是孩子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更是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说来,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又是学习,因此,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的大事。
别让“坏女孩”丢掉善良的手帕
叛逆期的女孩多被称为“坏女孩”,她们叛逆期大概从13到18岁。一般说来叛逆期的女孩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
叛逆期女孩也会处于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叛逆期的女孩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她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她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也是她们和父母产生叛逆的原因。
对于叛逆的孩子,一定要多想几种好办法,不然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总有一种挫败感。有时候还要多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这样方法就容易掌握。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的父母会发现,突然的某一天,我们原来的乖孩子仿佛突然间变了,不仅不再听父母的话,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就偏要向西,而且还时一不时地顶撞父母,这让父母们很不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则老把他们当敌人,而且父母们还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走向他们无法掌控的发展方向?
其实孩子叛逆的问题是很多父母都要面临的一个话题。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心理,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一是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两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慢慢地孩子变得反叛起来。二是有些父母从小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论什么事父母都随着孩子的性子来,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大人。听自己的是理所当然,父母稍微提出一些孩子不乐意的要求。就会引来孩子的抵触。三是有的父母常以专制的方法管教孩子,以命令的语气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个性较温和的孩子会顺服父母的权威。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就会反叛。结果便形成叛逆行为。
父母唯恐对孩子考虑的不周,总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这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教训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并不乐意接受这良药的苦味。如果强加在孩子身上,也许并不一定有益处。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忠告是对的、有好处的。但他故意不听,跟你唱反调。你说东他就往西,无非是想自己做决定。至于做主之后的成与败,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在乎的能给自己做主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把它复杂化了。家有叛逆孩子不必惊慌失措,急于向他灌输处世心得、经验教训。面对现代青年染发、文身也没必要训斥打骂。旁敲侧击地告诉他一些传统想法,让他自己去判断好与坏会更好些。刘庸曾经在一档节目中教过为人父母者一招:面对染了黄头发的孩子首先”夸奖”(哎呀!这是从哪染的呀?爸爸也去染一个回来。)一番。孩子可能就会急于制止你,说一些染发不好看之类的。如此他自己也就意识到了染发的影响了,而且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种间接指导要比直接的吹胡子瞪眼训斥要好得多。
权力适当地下放给孩子,让孩子真真正正的给自己做一回主吧!失败了,他自己也就明白了。当然父母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对他们不管不顾,还是应该从旁指导,只是要注意技巧而已。爱不必占有,孩子大了就没必要再把他当小孩对待。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正如登山途中遭遇风雪,你是往山上跑呢,还是往山下跑?登山专家会建议选择往山顶跑,尽管山顶的风雪更大,阻力也无法预测。但比往山下跑要安全得多。因为山下感觉上更安全可靠一些,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往山下跑有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的,危险系数更大。孩子叛逆,不必急于控制他,急转弯时危险会很大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叛逆期的孩子时一定要选择好技巧。
如果孩子有叛逆的心理,父母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第一,观察和沟通。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与孩子沟通是否有问题,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换位思考,做有限度的迁就。当孩子不听话与父母产生冲突时,父母应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沟通。
第二,寻求他人的意见。父母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多多交流经验,听听他们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第三,开放自我。我们看着是错误的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是绝对的英雄行为,找出原因,再采取迂回战术。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马上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来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当然就不会反叛了。
第四,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让孩子也有发言权。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的试验,直到发现有效的方法。孩子叛逆是个性成长中的一个过程,父母们不要为此过分的担心,只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就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
处在“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是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到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当然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特例。
怎样帮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父母都关心的问题。
多多进行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是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父母要适时的把握,注意做到以下的几点:
(1)不要因为自己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父母要勤于与处在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