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智慧女孩的方法
43719300000017

第17章 别忽视对女孩的素质教育(5)

(2)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专心地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谅解。

(3)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看足球赛、听演唱会等,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因为在活动中可以展现孩子的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4)即使一开始就与孩子的意见相左,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总是一味的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5)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跟孩子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孩子,反之也会使孩子尊重自己。

(6)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要做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衡量,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父母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就可以了。

(7)家里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是和大人的意见一致,那么最好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父母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身教重于言传。由于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乎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1)父母要多加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果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

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

(3)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挥孩子去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4)尊重他人,树立平等的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的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

(5)保持冷静理智的处事态度,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而做出过分的举动。父母要理解青少年阶段是容易犯错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期望他们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叛逆的孩子大多出自两种极端教育的家庭:一是家庭教育放任,父母无力管孩子;二是家庭极度溺爱,不敢管孩子。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却没有人正确引导,结果当然是坏习惯越积越多。“耐心+认可+鼓励”这六个字看来容易,但是需要父母下决心、沉得住气。

现在大多数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耐心,无法接纳孩子。再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有其可爱之处,如懂得尊敬老人、有爱心、打字速度快等,父母要耐心地发现,以孩子的闪光点去爱孩子。

极度叛逆的孩子一般不愿与父母和老师交流,这给教育带来了阻碍。一个老师为了接近一个众人看来不可挽救的“坏孩子”,曾陪着那孩子打了一个星期的篮球,其间那老师也想发作但忍住了。“你的球打得不错呀!”一周后,两人相视一豫,就这样孩子接纳了他,后面的教育进展起来就容易了。父母同样可以效仿,去感动孩子。

至于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心理人人都有。让孩子下这世界上阳光的东西,让他学会和他人交流,在家中,应该让他感馨,让他知道亲情是什么,在学校里,要让他学会交友,学会与别人交切,应该先从“治理”自己家中的环境开始。

父母会发现,当孩子进入十几岁后,开始变得特别的爱面子,父母再大呼小叫,肯定会惹孩子不高兴,和孩子打球、做游戏赢了孩子,他们大声痛哭,而孩子在学校也不再对老师崇拜和尊敬。却换之以评头论足,甚至针锋相对。

“这都是青春期孩子‘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挑战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往往将这种挑战的对象锁定在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认为,父母对孩子在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而应该“欣然接受”。

“首先,这种‘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博士说,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同时,这种叛逆是必须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经过这种冲突才能初步建立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础。当孩子在对父母表现出挑战的迹象时,父母最好能表现出有原则的示弱,而适当帮助孩子增强这种自信。

博士说,这种“叛逆”也是双赢的,孩子在通过“幼稚”的竞争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将要减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父母在此时应该告诉自己,换个角度理解子女,并有意识地给他们更多更自由的成长空间。

青春期的家庭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敏感、复杂,需要认真对待。家庭教育的关键在父母,父母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然而如果此时父母也正处于更年期,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为了孩子,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并有意识地克服自己在更年期中的“反常”表现。

做父母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十五六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有的能持续好几年。这种“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逆向反应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明显,精神分析理论把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而在心理学上则称为“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面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诸多方面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绝对优越的,可是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敬畏感”。教师一旦过多地“告状”,很容易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父母乱猜疑孩子也可能诱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随着青少年的一天天成长,父母的担心也越来越多,总是担心孩子做错什么。可是对孩子管教越严,他们就越不信任父母。

“逆反心理”虽然给父母和教师在教育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

1)思维的批判性。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剧变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像儿时那样依恋父母。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心理品质,如果能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独立创造性的发展。

2)好胜心。中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应该说是他们心理上的“突破”。当他们心理上一“突破”,表现出来的就不再是过去的听话、顺从,而是勇敢和冒险。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从小培养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求异思维。“逆反心理”有时就是针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而产生的。传统观念认为是这样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可能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表现,独辟蹊径从其他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3)情绪调节。中学生处于发育的过渡时期,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一般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是不会让它们长期滞留在心中的,发泄后的实际效果是良好的。

4)好奇心。“逆反心理”有时出自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识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它会驱使青少年学生执著地追求,了解事物。这时,如果能妥善地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诱导他们更好地探求科学知识的奥秘。

面对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父母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于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为了防止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教育者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既要尽可能避免青少年抵触情绪的产生,又要积极引导和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家长朋友只要耐心指导,相信世界上是没有“坏女孩”的。

告诉女儿忍让是一种修养

忍让对于教育女儿来说是父母要教授的重要的一门课程。培养女孩忍让,更是教育女儿善解人意的修养课程。忍,心字头上一把刀。光从这一点看来,忍是很难受的事。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也不可能光靠几张嘴或是动刀动枪就能解决所有的人事之间的茶杯矛盾。因此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应试应该学会一点——忍让。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展现有关善良与忍让的不同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假设的,更多地应该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的。父母要有发现的眼睛,发掘的意识,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有意识地给孩子点明情境的特点,让孩子对不同情境的特点有感性认识后,更能够对比不同情境下的忍让行为所带来的可能结果,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逐渐地懂得善良,学会忍让,尤其是要学会有限度地忍让。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要赖三分”的人。其实,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不需要计较得过于清楚,人们需要做的不是“没理也要赖三分”,而是“有理也要让三分”。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才确可能在遭遇险境的时候化险为夷。

要知道,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要别人让着他,处处得理不饶人,那么,大家必然都会疏远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阻力。

在我国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做太守的时候,如果他的手下或是老百姓做错了什么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他的这种举动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如果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一顿,就算不打,至少也会怒斥一番。然而,刘宽不仅没有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可以看出,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刘宽的这种做法就是“有理也要让三分”的做法。就是因为他事事都会让三分,因此他感化了人心,同时也赢得了人心。

其实,“有理也要让三分”的人不仅出现在古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在等车的时候,由于人太多,被人群中的一位年轻小伙子重重地踩了一脚。如果是一般人,就算不疾言厉色地指责一番,最起码也会抱怨两句。然而,这位姑娘不仅没有生气,并且还主动说:“没关系,没关系。”旁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形,就对姑娘说:“你这个人的脾气还真好,他踩了你,你却不怨他,还主动为他解围。”姑娘听了笑笑说:“他是踩了我,但可能他也不是有意的,反正都已经踩了,我总不能再还他一脚吧!”姑娘的这句话让月围的人听了都频频点头,纷纷向这位姑娘投以赞赏的目光。

其实,只要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就会和别人发生一些冲突。虽然有些时候自己可能会有理,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事事都占理?因此,当人们遇到冲突的时候,就要秉持“有理也要让三分”的原则。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尊重他人。更尊重了自己。再说了,有理也要让三分,这样不仅可以化饵彼此之间的矛盾,还能够让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这样对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当我们在和他人发生摩擦的时候,不妨使自己显得宽容豁达些,有理也让三分,大家和睦相处,社会和谐温馨,何乐而不为呢?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之间有时难免产生一些误解和分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酿成纠纷、冲突和伤害;如果处理得当便能相安无事,息事宁人,重修旧好,以至化干戈为玉帛。其中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学会必要的忍让。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句话很有哲理的,不失为经验之谈。但也有人觉得忍让吃亏,受气,丢面子,是懦弱的表现,因此一旦双方发生矛盾时,互不相让,甚至连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非要争个你高我低不可。因此常常由争吵到辱骂,以至拳脚相加、刀兵相见。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后悔莫及。其实,忍让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美德。

忍让是理智的表现。当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特别是当个人的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受到侵害时,有理智的人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克制,耐心地讲道理,进行说服和规劝,及时化解矛盾;即使对方仍然蛮不讲理,我行我素,但也无须恶语相加,更不要轻易地采取过激行为,理智地忍让并依靠法律程序解决问题,达到坚持原则,坚持真理。

忍让是大度的表现。人的一生之中,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难堪的事情,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气愤,很窝火。此时此刻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因此历史上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让、制怒,以柔克刚者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西汉名将韩信的胯下之辱,一直被世瑟,人传为佳话,真算得上“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确实是一种长者一风度、大将风度,而气量狭小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忍让,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表现。金钱、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人生短暂,不必计较太多。

忍让也是一种美德。为人处世,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的做法,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有的时候,为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个人作一点让步,受一些损失,付出一点代价,也是非常必要的。忍让,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表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往,应该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而决不能强人所难,以邻为壑,勾心斗角。否则会一损俱损,两败俱伤,不仅对方得不到便宜,自己也要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