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智慧女孩的方法
43719300000002

第2章 自信是促使女孩成长的原动力(1)

给女孩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那些有着轻微自我封闭的女孩有时会更令大人难以理解。这些特点是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简单的呵斥和生硬的要求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她推入不健全人格的深渊。发现孩子有这些负面的性格特点时,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

刚上小学的莉莉学习成绩不太好,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看她,因此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比较孤僻,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和她玩耍。一天,一节音乐课上,老师打开录音机让同学们听范唱,莉莉听到音乐后就脱口而出:“开始唱戏了!”很多同学都窃窃地笑了,她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师听到了并没有因为她不守纪律批评她,还让她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演唱这首歌曲,唱完后,老师特别隆重的表扬了莉莉,说她唱歌很有乐感,节奏很好,很有艺术天赋。听到这,莉莉眼光闪闪的看着老师,老师也报以鼓励的微笑。

从那开始莉莉不仅很认真的上音乐课,并且其他科目也渐渐认真起来,老师的一句:你很有艺术天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她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老师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动力。父母教育也是一样的,如果总把眼光盯都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就会心生焦虑,就会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和耐心,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面发展。在纠正孩子捣乱等错误行为的同时,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她靠用手触摸、用嘴尝味、用鼻嗅闻,来熟悉周围黑暗沉寂的世界。她的父母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教一个听不见的人?她不会说话,他们不知道她需要什么?由于连诅咒和抱怨都是不可能的,她只好用身体的剧烈晃动对父母和周围的人发脾气,来说明她心灰意冷的心境。看来她命中注定要在与世隔绝的无声世界里绝望地度过一生。

可是,一个卓越非凡的年轻女子闯进了她的生活,此人可以看作生活中的强人,她就是安妮·莎莉文。

海伦·凯勒的父母雇用了她,让她来排除女儿的孤独、抚平她的怒气,因为这一切已让他们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安妮·沙利文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困难,也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几乎毫无希望可言,可是她仍暗下决心去教这个孩子,让她同自己无法到达的世界进行交流。这是同明显不可能的事情进行的一场厮杀,其挫折和失望能让最坚强的人气馁、却步,可是她却默默忍受下来,而且数月一直如此。因为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莎莉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终于有一天,当太多的失望令人灰心丧气,而希望好像永远不会降临时,海伦发出了一声表示理解的声音,这一切都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她在做出第一个反应后,就像蓓蕾一样开放了。

她从新审视了自己,知道自信是克服一切困难的金钥匙。小凯伦自信的声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得了优等成绩。4年后,海伦手捧羊皮纸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本可以轻易地成为被安慰者,去“诅咒上帝然后死去”,可是她却有不同的选择,她要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向它让步屈服。

海伦·凯勒的潜能被心中的另一个信仰所挖掘而开始开发,她进展3缓慢、饱受痛苦,有时停止不前,但她继续努力,终于成为世界各国尊敬的作家、演说家和坚毅勇敢的光辉榜样。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千万不要打击孩子。有的孩子拿回了成绩单,成绩很不理想,本来就已经心灰意冷了。这时,妈妈还板着脸说:“你呀,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要不你该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我看见别人的孩子都比看见你高兴。”爸爸则说:“现在把你扔了犯法,早知如此,还不如当你在你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把你打掉。幸好我只用把你养到18岁,就可以和你说拜拜了!”听了这样的话,孩子能不自卑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嫌弃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一个总听到父母说自己不好的孩子是自信不起来的。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自信心问题,本来就怯懦的孩子仍然一味的训斥,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理上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最没用的”,“我从来都没有自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多地不敢尝试新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没用”的心理,树立起“我能行”的心态。

当然孩子对父母的鼓励和赞扬要真诚,千万不要故意夸大其词,或者言不由衷,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假意,不相信父母的赞扬。比如,孩子在画画的时候,父母不要总说:“啊,我的公主画的真好,将来肯定是个美女画家。”可以从多个角度说:“这个房子的屋顶还是玻璃的啊,住进去一定很温暖。”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真诚的。物理学家玻尔小时候非常喜欢拆家里的东西。有一天,他两三下就把家里一辆有点问题的自行车给拆了。当他想把自行车给装回去的时候,却怎么也装不回去了。玻尔非常着急,家里人也很着急,这时,父亲对他说:

“爸爸知道你能够装回去,不要着急慢慢来。首先想想你是怎么把零件拆下来的,然后你就能把它装回去了。”

在爸爸的鼓励下,玻尔静下心来,仔细地回想了刚才拆卸的过程,又仔细地把各个零件研究了一番。果然,没多久,他就把自行车重新组装好了,而且还修好了原有的小毛病。从那之后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玻尔都会充满信心,从不丧失信心,从而在自己的科学领域获得极大成功,在1922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提升孩子的信心是个不能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信心的时候,千万别以为大功告成了,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巩固她的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重树信心。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只要给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他们都能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

让女儿一个人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我们家长要做到的是:

1.让女儿在生活中自立

不少孩子小学读了好几年了还不会自己梳头,自己洗澡,仍然不会自己洗鞋袜。这样下去是不会有生活能力的。父母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叠被,自己洗鞋袜,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如:早晨孩子磨磨蹭蹭不穿衣服,父母急急忙忙给穿上,没准孩子在偷偷乐呢:“又一次战胜了你们。”七八岁的孩子吃饭不好好吃,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忙里偷闲喂她一口,并且还需要好言相劝,孩子才张开金口。

身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才能完成的事情时,父母不给予帮助,这是父母不尽职。然而,当孩子有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做父母的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事。作为一个人,他没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他怎样去生存;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他5会生活得很糟,那他怎样去竞争。

一个猎人,在打猎的时候捡了几个刚出生的小狮子,就把它们带到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很快长大了,它们生活得无忧无虑,有吃有喝,幸福自在。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它们设置的笼子也是温暖舒适的。一天在喂食的时候,猎人一不小心让一只小狮子从笼子的缝隙中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他心想,这只小狮子一定会饿死的。

在一次进山打猎的时候,猎人遭遇了不幸,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的小狮子都被活活饿死了。而当年偷跑出去的那只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真正的野生狮子,它独自在野外的时候,饿了只能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伤学会了自己用舌头疗伤;遇到敌人的时候,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样的独立、不依靠别人的这种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环境里顺利的活了下来。

教育女儿千万不能像养在笼子里的小狮子一样,要让女儿独立,吃饭、穿衣及日常起居要及早的让孩子自己处理,别总让女儿成天围着妈妈的围裙打转,不敢离开半步,这就直接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形成了惰性。

大家也许听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前几年,我们中国的教育家和日本的教育家在我们中国举办的一次夏令营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五公里徒步走,孩子的后面有一辆大客车,如果谁走不下来,可以无条件上后面的大客车。开始倒还顺利,走到中途天气突变有刮风又下雨。有的孩子就坚持不住了,陆陆续续上了后面的大客车。好不容易到了终点,当家长们打开大客车的车门,从车上下来的全都是我们中国的孩子,没有一个是日本的孩子。每一个日本孩子就是再艰苦也顶着风冒着雨,走完了全程。听到这里不知诸位感想如何?我是万分感慨:难道我们中国的孩子有问题?错!是我们中国的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事后,日本的教育家评论:“中国人,你们这一代太不是我们的对手”。中国的教育家也不无忧虑的说:“日本式的教育,是在培养狼;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在培养性格温善的羊。”

当今社会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能够凭自己的素养开创一片天地,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可是,在家长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的同时,也包办代替了孩子的一切生活方面的事情。有不少父母把溺爱当成了关爱,把孩子当成宝玉,“含在嘴里怕溶了,放在手上怕摔了。就是不想让孩子吃半点苦头,这样我们的孩子怎么能承受风雨呢?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于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是被认为是最没有出息,最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

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2.让孩子在学习上独立

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不会听课,甚至不知道家庭作业布置在哪里。

父母要从孩子最初的学习要求开始,让孩子学会听话,记住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自己读书,自己做作业,自己独立思考。孩子做不出的作业,父母不要一下子告诉她答案,要启发孩子思考,让她自己解决。千万不能代替孩子做。孩子一旦养成学习上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就会降低。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幼儿园,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许在孩子刚踏小学时就已经被淘汰了,为了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要学会的不是现有的知识,面是要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的学习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中进入自主学习。所以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孩子还没有健全理智,所以正常成长的孩子本不应当在理智的框架中进入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