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智慧女孩的方法
43719300000027

第27章 学会划定适当的心理界限提高女孩情商的十种方法(5)

看演出时最好坐在通道附近,因为你可能会提早退场。有些孩子可能只能坚持看半场演出,这没有关系,你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有一次美好的回忆,而不是比谁坐得久。

在高档的剧院里设有包厢,你可以考虑花钱租一个包厢,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在里面随意地活动了,同时你也可以自由地进出(喝些饮料或是去洗手间)而不打扰其他人。你的孩子将会很乐意坐在自己的包厢里——因为这样可以增添一些更有趣的经历。

(4)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当发现孩子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才华时,可以送孩子到专门的训练班。但应该注意的是,你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参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训练。遇到孩子虽有兴趣但又不能认真进行练习时,家长不要急躁,应该考虑训练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

若某项活动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免半途而废。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切忌急于求成。

如何在应试教育下

提高女孩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目标设定,还决定我们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经历时将坚持多久,它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的反应模式,影响着人际交往以及对自我人格的建构。

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自我效能感具有相对稳定性,早期的状况影响着后期的发展结果,因此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自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小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2.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乐乐今年6岁,有一天妈妈问乐乐:“现在给你读一首古诗,l0分钟后能背下来吗?”乐乐回答:“我觉得肯定不行,时问太短了”乐乐对妈妈的回答,表现出了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一种预期,也就是自我效能,这也是一种自我的暗示。

当问孩子是否能在10分钟内背一首古诗时,孩子在没有背诵前的回答,就是自我效能。对自己的预期越肯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也许有的妈妈会说,这不就是自信嘛!是的,两者含义差不多,只是自信是一种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情况对自日能力肯定的一种状态,而自我效能则是每一件事情上体现出的判断自己的过程。

自信的孩子不一定在每一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自我效能都高,但是自信一定是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高自我效能感的累积总和。培养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的、自信强的孩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孩子有许多成功的体验。有一个小女孩没事时随手画起了画,被妈妈看见,马上对她的绘画大加赞赏(其实那也就是一个孩子的随手涂鸦)。小女孩感受到了成功者的喜悦,从此画画更加用心,水平大长。这种正向效应在各个方面不断显现,这个曾经被认为找不出任何优点的小女孩变得在很多方面都越来越优秀,用她母亲的话说:“就像换了一个人。”

(2)增加孩子的替代性成功经验。给孩子看年龄差不多的同伴顺利做成某件事情,并对他说你也可以,建立孩子间接的自信心。

(3)注意对孩子的评价。孩子在4岁时已经能够将外在评价标准内化形成自己独立的评价,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父母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话语,要真诚地给孩子指出,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

183

在生活中,应对一些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事情时,自我效能就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直接指导,但是,在孩子长大以后,在关键时刻,只有自我效能感伴着他一路前行了。

(4)树立多元智力观,建立多重评价标准。我们应改变过去只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一把标尺去衡量具有不同才能的孩子的做法,建立多重评价标准,去识别孩子所具有的独特能力。

我们要看到虽然有的儿童语言发展不好,但具有较高的绘画才能;有的儿童可能不适于抽象逻辑思维,但形象思维发达;有的可能具有组织领导才能,如此等等。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

总之,我们应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给予每个儿童积极地肯定和鼓耐,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女孩挫折教育之我见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呈下降趋势,抗挫能力很低。据一项调查显示,48.1%的学生回答:“如果生活中遇到不幸将无路可走”,37.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不喜欢解答难题”,61%的学生认为:“自己前进的道路是平坦的”。一项对2300名大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表明,71%的学生缺乏毅力,67%的学生不能够接受失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老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只有经受得起挫折的孩子,才能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家长对孩子应从小就培养她的挫折感。

要增强孩子的耐挫折能力,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磨难教育。在挫折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耐挫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耐挫力较强的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耐挫力较弱的学生则会紧张、消沉、颓废等,这些心理失常的状态,势必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走上邪路,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

比如在日本,孩子走路摔倒时,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中国的孩子跌个跟斗,碰破点皮好像就不得了,父母赶紧把孩子扶起来,还要对不会说话的门槛、地面发一顿火,狠狠地敲打几下,以此来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一是容易犯了错误往往嫁祸于人,二是经受不了失败的挫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