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增加同情心呢?经研究发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表现同情心的方式并没有太大不同。一般说来,男孩女孩一样愿意帮助别人,但相比而言,男孩更愿意做体力上或“营救”之类的事,而女孩更能起精神支持的作用,如果孩子有了不关心人、邪恶残忍无情等“非天性”
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可以从他的家庭中找到原因。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更加关心和爱护他人,那么你应该做囊到,教会孩子随时随地地做好事。
3.培养丰富的情感
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情感有助于感受他人心灵的痛苦、紧张和不安,可以让孩子学着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等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对具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同情和爱心,还可经常使孩子参加一些能够唤起美好的情感活动,如阅读和观看书刊影视中那些救护、服务、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亲人之爱、人间之爱的合作。不断激发与培养他的同情心。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各阶层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唤起丰富的情感。
拥有了同情心的孩子,他不会鄙视比自己生活水平低或是某一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优越感而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会在条件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趾高气扬。不会欺凌弱者,横行霸道,不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拥有了同情心,他才有可能会有善举,会做好事,他可以和同学、伙伴、朋友和睦相处,所以更能得到其他伙伴、同学、朋友的喜爱,更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在将来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更多。
4.让孩子进行“角色置换”
“角色置换”就是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悲欢苦愁。就是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那不幸者。体验不幸者所具有的感受。例如,当孩子把一个小朋友推倒在地,额部起了个青疙瘩,痛得大哭不止时,你就可以问孩子;“要是别人把你推倒,额上起个大疙瘩,你痛不痛?”这时,孩子只要一想象,自身就与不幸者“调换”了位置,心理上甚至生理上就会感到一阵疼痛。当一个人能深切地知道别人的身心感受时,他就容易产生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并谋略帮助其解脱不幸的愿望和行动。
5.培养孩子爱惜物品和小动物的品德
在日常生活中,爱惜物品和小动物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随意拆砸玩具、物品,摔打小动物的儿童,均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缺乏同情心。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物品和小动物的良好品德,严格纠正孩子有意损坏物品,残酷对待小动物的行为。
6.培养孩子分享的行为
在对待食物和玩具方面,避免孩子养成独食独占的习惯,尽量使孩子懂得应与父母、朋友共同分享的道理。这就首先需要父母改变认为“孩子小应当吃大的。吃好的”观念,让孩子处于与人同等的位置,只享用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不要给优惠照顾。对孩子贪占、自私的行为应严加制止,使其改正。
7.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引导孩子关心和帮助他人。小朋友摔倒了,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同学的铅笔丢了,主动借笔给他;邻居奶奶提着满满一篮菜,上去搭一只手;老师生了病,热情地为他送水,取药。孩子一有这样好表现,父母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进而增强其同情心。
8.引导孩子厌恶残忍,爱护弱小
有些孩子,年纪虽小,但很残暴,常揉烂鲜花,折断树苗。虐待、残害小动物。残忍行为和对残忍行为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都是严重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培养同情心,一方面,要使孩子对残忍的事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感,平常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残酷的场面,如电视、图画书中厮杀、虐待、殴打等:另一方面,要使孩子有保护弱小的心理和习惯,哪怕是一棵小草,一个小蚂蚁,一只伤残的小鸟,都应当珍惜爱护。孩子能厌恶残忍,爱护弱小,他的同情心也就更加深刻化了。
教会女儿如何“审美”
有人认为,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人人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美学史上有一首题为《美盲》的诗,描写一农妇置身于枫林夕照、画眉清音美丽如画的境界中,她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如果撇开诗中嘲讽劳动妇女的意思,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不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吗?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我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陶冶。
怎样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1.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13常生活中加以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5个阶段:
(1)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的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再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识美的能力,使孩子能对各种美的信息表示关注。
(2)进入审美状态
孩子在审美过程中欣赏大自然美好,听一首乐曲,接触一个美的行为。一方面体验着审美的愉快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培养着鉴赏美的能力。
(3)升华为审美意识
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就会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提高评价美的能力,从而就会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和产生更为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4)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增强这两方面。
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
其中,审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则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5)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
2.让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1)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
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效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当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相传,初唐杰出诗人骆宾王,7岁时写过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家鹅嬉戏水面,本来很平常,而7岁的骆宾王,却能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对自然美深刻的观察、感受和表达能力,无疑是与他自幼熟诗文和平目熏陶分不开的。这说明,要使儿童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传授,使他们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运用知识提高孩审美能力
可从多方面人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
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把“艺术教育”提到教育女儿的日程上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女儿艺术才能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开发孩子的右脑,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都是很有益处的。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从艺术中孩子可以了解有关人类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眼、耳或肢体去感受事物,使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些家长则已经为孩子选好了一条理想的发展道路。其实,不论出于什么目的,都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这才是关键。
1.艺术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质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事物,通常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动化、典型化,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灵魂。
(2)艺术教育具有增强审美意识,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作用。
通过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欣赏璀璨、辉煌的中国瓷器和丝绸织锦艺术,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激发孩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热情。
聆听一曲欢快、悦耳、充满生机的《蓝色多瑙河》,或是放歌一曲,或是观看、参与一场节日盛装舞蹈表演,在这些亲身感受中,可以增强孩子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不但激发了孩子对文艺活动的爱好和兴趣,还腱高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尤其是舞蹈和艺术体操等表演活动,可以锻炼和加强孩子的协调性。从而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造就乐观豁达的性格,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3)艺术教育具有启迪智慧,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艺术教育实践中,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用眼去观察事物,用耳去聆听事物,用心去体会事物的能力,它是由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升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作用,可以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能唤醒、点燃、开发、发展。可以让人从一种景色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和意味,也就是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起到启迪智慧、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
经常有人说:“给我一双慧眼吧!为什么他看到了,我没看到?他想到了,我没想到呢?”其实这就是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否上升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未来的问题,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智慧发展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
孩子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创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被人们保存到记忆中去,且会更加持久。这种激情和创造力,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2.怎样对孩子进行艺术教方
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不一定要上专门的“艺术班”,也无需按成人的意愿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否则,会适得其反。应该把艺术教育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
怎样通过一日生活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呢?
(1)培养孩子爱好艺术的情致。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父母对“美”的浓厚情趣可以直接熏陶和感染孩子。心理学家指出: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父母意识”,即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会自动播放。
179
这种播放具有贯穿人生始终的强大影响。比如,父母喜欢音乐,理解音乐并善于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家长的喜爱会自然地感染到自己的孩子。
(2)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倾向。当发现孩子喜欢画画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带他多看别人的画,家长自己最好能通过画画把事物表现出来,使孩子明白,可以用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然后,再为孩子准备纸、笔,有意识地带他画,教他用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对此,家长不要性急,要循循善诱,多鼓励和支持孩子开展他自己喜爱的活动,不要强迫孩子参与他不感兴趣的活动;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有意识的练习,满足他们正当的活动愿望,从而使他们的兴趣、倾向得以健康发展。
(3)多让孩子看现场演出。对于大多孩子来说,看电影总是令人很兴奋的。那儿有巨大的银幕,环绕的立体声,还有好吃的小点心。但是观看一次现场演出也许会令你的孩子收获更多,为什么不计划去听一场音乐会或观看一场芭蕾舞剧呢?
如果你正准备听一场音乐会,先花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讲讲不同种类的音乐知识和一些著名作曲家的故事,还可以从朋友那儿或是图书馆里借些磁带或光碟,放给孩子听,让孩子对音乐有个初步的印象。据调查表明,多听音乐可以提高人的计算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机会去听交响乐,可以去听电影音乐演奏会、民乐演奏会,等等。
如果让你的孩子早些时候接触音乐,他会一辈子喜欢上音乐的。如果你有幸住在大城市里,就带你的孩子去参加一次特别为孩子们设计的、由孩子们表演的音乐会。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感兴趣的话,可以让他报考学生乐队,参加各种演出,让孩子获得做演员的经历。
如果有条件的话,带你的孩子去看一次芭蕾舞表演,这在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看到。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它那充满魔力的场面——穿上你最好的衣服去听音乐、看芭蕾,然后还可以去美妙的地方喝喝茶。在表演开始之前,可以让你的孩子大概了解一下芭蕾舞剧的背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