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
一个5岁的孩子,在饭桌上,孩子在不停地问妈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刚开始,这位妈妈还回答孩子的问题,可是不久,当孩子再问“为什么”的时候,这位妈妈反问:“你怎么有这么多的为什么?”孩子立刻不说话了,头也低了下来。从此再也不敢问妈妈“为什么了“。
孩子为什么要发问呢?他从一出生耳朵就要听,眼就要看,鼻子要闻,口要尝,手要摸,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大千世界的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各种形状、颜色,呈现在面前,引起他探索的兴趣。各种声音是从哪里来的?他要搜寻一番。孩子会说话了,他对周围的探索精神更加积极主动了。他感到什么都新鲜,大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他感到心奇,因疑而问。
说明事物已作用了他的大脑,是动脑筋的表现。不爱动脑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无动于衷,什么信息也不会刺激他的大脑。这种孩子是不爱问问题的,他没有好奇心,没求知欲,对事物缺乏敏感性,会变得呆痴。
在孩子处以幼儿时期的时候,除了鼓励孩子要多问“为什么”,家长也要向孩子多问为什么,每次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外出时家长也要学着孩子的口气问“为什么这样啊!”可能刚开始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要帮他回答,然后问“是不是这样?”孩子就会说“是”。在孩子回答出来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的奖励孩子“你真棒!”“真聪明“等等以此来鼓励孩子的积极性。
经常提出问题有助于记忆。人类的大脑虽经再三强记,最后还是会记住,但是这种硬逼着自己强记知识是不管用的,没有多久就又忘得一干二净,发生不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断有疑问,就会促使你去寻找答案,而即使要记忆,也能因为深刻的了解而记得牢固。
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总有问题要问,而另外一些孩子刚好相反,总是沉默不语。那些不爱提问的孩子总是说:“我不知道该问些什么。”这种连问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不管上什么课,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一定是不知所语,只能在迷迷糊糊中打发那一堂课。
培养孩子要着眼于未来,未来社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大竞争的时代,是科学社会,信息社会,要求创造性“智能型”人才,对新信息要有高度敏感性。在幼儿期就要培养这种敏感精神,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经常问孩子为什么,可以扩大孩子视野、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当然,关于“让孩子多问为什么、经常为孩子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技巧,那么作为家长要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1)对孩子的提问最好是立即回答,如果你正忙着,要告诉孩子说:
“爸爸正忙着,等一会儿再告诉你。”但千万不要失信。
(2)回答孩子的问题要通俗易懂,适合孩子的心理。有些较深的科学知识,你回答不了时,千万不要敷衍搪塞,胡说乱道,更不要斥责孩子。如果家中有图书资料,可告诉孩子:“爸爸去查查书再告诉你。”你查书的时候要让孩子在场,孩子会对书产生兴趣,有要认字读书的欲望,到上学的时候也会认真地读书学习。孩子能读书了要教他查资料的方法,让他自己去查,自己找答案,培养孩子运用图书资料的能力。如无图书资料,可到有资料的人家或图书馆去查。你的认真精神会感染孩子,使他从小养成爱学习和虚心求教的好品质。如果这一切都办不到,可告诉孩子:“等你上学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孩子对上学会更加向往,崇拜老师,到上学的时候会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因此,为了使孩子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的一切求知欲、好奇心,启发他们多问为什么,这样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等就会随着“为什么”的不断提出和解决而逐步发展。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爱问问题的习惯呢?
(1)应该让孩子明白,发问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发问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应该问得漂亮”,可从小小的疑问问起。这样一旦养成发问的习惯,日子一久,孩子就自然觉得该问的事情实在很多,而问得愈多,学习的乐趣也就越来越高了。
(2)家长不妨举行一个“家庭疑问交换会”,家庭成员就一个问题互相切磋、思考、讨论。如此一来,孩子不但可以从中发现一知半解的事多得超乎想象,而且可以通过讨论,去求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3)告诉孩子,在看教科书的时候,如果遇到认为很重要的地方,就用红笔画线。这些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同学讨教,或查看参考书,务必做到扫除疑问为止。
(4)准备一个疑问笔记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有疑问都要立刻拿出备忘小册,趁还没忘记的时候将它记录下来,然后设法早早解决它。
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尝试。一般在家长眼里比较淘气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因为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强,所以他们不守规矩、好动、爱提问,有时破坏能力也强。对于孩子的这种精神,我们成人应该给予保护和引导。特别是对孩子的有些问题,要适时地让他们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把识字阅读转化为获取知识的有力工具。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对一切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时,就再也提不出问题来了,孩子的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鼓励女儿“异想天开”
创新能力是孩子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创新能力有关。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实话实说》曾经做过一期儿童节目,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梦想。他们跃跃争先,各显奇招,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什么梦都敢做:盖会飞的房子,飞遍名山大川;种能长漂亮衣服的大树,提高审美情趣;克隆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以假乱真,让他替自己做作业,替自己挨打。他们还把各大星球的职能重新分工:把月亮办成幼儿园,建立儿童乐园;让太阳生产热能,服务各大星球冬天取暖;让水星进行养殖,发展航海事业;在土星上种植粮食,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在金星上印钞票,让中国全面进人小康:在木星上打家具,美化人们的生活……他们心疼地球太累了,想让地球好好休息休息!孩子们的想象太美妙了,妙得出奇,他们为想象插上了翅膀,海阔天空,无遮无拦,他们的小脑袋瓜简直就是一个博大的自由王国,什么千奇百怪的念头都有。
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一座金库。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似乎就失去了原有的灵性了?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得大奖,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先后举办96次,获奖者达一千六百多人次,而中国作为占世界1/5人口的泱泱大国,却无一人获奖。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丁肇中等华人,也是在美国的国土上获此殊荣的。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这也许是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基本的原因吧。那我们孩子的创新思维哪里去了?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对束缚儿童思维的教育方法十分痛恨。以旧中国妇女遭遇“三寸金莲”的不幸命运作类比,为孩子们大声疾呼:“今天裹,明天裹,今年裹,明年裹,似乎非把我们的孩子裹成‘三寸金头’不可。如果中华民族不想以‘三寸金头’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唱‘三花脸’,就要把裹头布一起解开,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突围而出!”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要解放孩子的双眼,使他们能看;要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要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知识;要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学习人生,让创造性思维健康成长。
那么,家长应怎样具体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
1.家庭氛围很重要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家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有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
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长说了算,一切都得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放松压力,自由发展
对一些创造力很强的作家的研究发现,当他们从自己的内在兴趣出发进行创作时,往往能产生更富创造性的作品。当他们为了获得金钱或过分注意外部对他们的评价时,其作品往往平淡无奇。研究还发现,高创造性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抵制企图支配他们的各种外部压力的能力,他们很少屈从。屈从于外部压力,会在人身上诱发各种与创造过程不协调的动机。
因此,我们教孩子学习时应在内在兴趣上下工夫,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应过多地使用惩罚、奖励、竞争等增加外部压力的方式督促孩子学习,要把孩子害怕犯错误、害怕得不到表扬的心理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孩子过分担心受到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实物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因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造力得以表现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自由选择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的创造性。例如,让一组儿童自己选择活动中要用的材料,另一组儿童则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高得多的创造性。鉴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扭转管理与教学中对孩子控制得太死的传统做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空间、活动伙伴等方面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自由。这对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提高孩子与外界的联系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住在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当然,家长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因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具体的经验只能从具体的生活中来,这有待于家长们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如果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撬动地球的支点”;用心去点拨孩子的创造渴望;用激情唤起孩子的创新热情,给孩子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的空间,相信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迸发出更耀眼的火花。
别怕女儿是个“捣蛋精”
纵观世界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们,他们大多从小就开始动手操作,虽然有的行为被大人视为“捣蛋”,让大人皱眉、老师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淘气的“坏”孩子,长大后却凭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而成为发明家,在人类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所以,别怕女儿“捣蛋”。“捣蛋”是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无尽财富——思考、创造、智慧和动手能力。
小机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厅里,桌上的电话机被拔掉了线。台灯罩也掉到了地。不用说,这又是小非干的事。刚满四岁的小非。越来越让她的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了,小非一点也不笨,她说话早,走路早,动手也早,可她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强”了,只要是她玩过的东西就难逃被“肢解”的厄运。小非的父母应该怎么办?小非的这种情形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儿童破坏性行为,孩子有这种的行为,父母大可不必紧张不安,我们不妨和儿童心理学家一起认识孩子的这种行为。
1.用“破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您家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就请把家里的东西收藏好,给她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她好好研究研究这时,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她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她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她尝试组合硐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2.“捣蛋精”是这么锻炼出来的
小孩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他们睁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对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双手探求这个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小孩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那么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萌芽将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日后处世能力的提高。下面来看一位家长的叙述:
孙先生的女儿婷婷,今年刚上小学,放着家门口的学校不读,却舍近求远去了另一所学校,原因仅仅是那所学校有婷婷喜欢的无线电兴趣小组。孙先生和有些家长不同,不仅支持孩子从小“不务正业”,还纵容孩子的“捣蛋”行为,他沾沾自喜地说:“我这女儿像我,我小时候就特别爱搞‘破坏’,经常拆卸东西,要不怎么会选择学工科呢,我觉得小孩子就应当鼓励他在‘破坏’中锻炼动手能力,我看过一个对创造发明者的调查资料,这些成功人士40%童年时代有过拆卸的‘破坏’行为。”
可能多少有点遗传基因的缘故,我女儿从小就淘气好动,好奇心很强,特别爱鼓捣东西,什么都想动动,什么都想拆开看看。她玩过的玩具只要能拆的基本都拆过30多辆玩具小车全部拆得七零八碎,会打鼓的小熊,会叫的小狗,会下蛋的母鸡……都被她开膛破肚,七拧八卸过,有的被女儿折腾一番,又恢复了原样,有的从此就成了“残疾”,在我的暗中保护和纵容,女儿拆卸东西的劲头很足,让你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