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剃须刀,她妈妈的电动梳子,她外公的按摩器都被她拆坏过,比较离谱的是,她4岁多时,她舅舅过生日,几家人在一起聚会,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盯上了她舅舅家新装的一部多功能电话,在那悄无声息地拆卸起来,直到她舅舅的手机响了,朋友们抱怨祝福的电话打不进来,才发现是她搞的破坏。这下有点让人生气,妻子拉过女儿来就想打,我给制止住了。不过这倒是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想不能光让孩子这么由着性子乱拆乱卸。还应当给孩子以指导,让孩子在“捣蛋”中锻炼动手能力,在“捣蛋”中增长智慧。
上面婷婷爸爸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捣蛋”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
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捣蛋”中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用新眼光看平常事
这里的教育步伐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方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根本上已经是十分的落后了,要想很好的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现代化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改改。父母要学会用新眼光看待平常事。
21世纪的父母,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新时代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学点新知识,变个新形象,努努力,当好现代的新型父母。
现代的社会飞速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使孩子接受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电脑、MP3、哈韩,各种流行音乐以及在父母眼中各种稀奇古怪的名词层出不穷、什么PK、MM、恐龙等等,使做父母的感到头昏脑胀。
于是,父母就禁止孩子接受这些东西,觉得孩子接受这些东西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结果,这就直接成了有些孩子和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孩子感到委屈,父母感到不理解。于是,孩子和父母之间就有了不可逾越的“代沟”。
其实,时代在不停地变化,各种事物也要不停地变化,做父母的不可能总是停留在自己小时候“一堆泥巴玩半天”的年代吧?想一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是不是也是一个追星族呢?是不是也整日哼着流行歌曲?穿着时髦的服装呢?为什么到了孩子面前就变成了一个顽固不化的“取道士”?
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变。所以父母就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了解孩子的追求。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才能够对孩子做出他们乐意接受的决定,才能够教育好孩子。
时代在变化,今天与昨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也不同,尤其当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这些新的名词和新的概念闯入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我们所使用的许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也包括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它的贬值越来越快。
我们祖祖辈辈沿袭的教子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孩子。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后,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到那时,我们可能身上只带一张卡片,就可以走遍全球。人们将越来越感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寸步难行。
孩子们天天在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父母,逼迫自己的父母去学习新的东西,督促父母接受现代化的东西,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在21世纪,变是唯一不变的正理。变是常态,不变是病态。因此,作为21世纪的父母,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新时代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学点新知识,变个新形象,努努力,当好现代的新型父母。
绘画——开启女儿的感知世界
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感知世界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也是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幼儿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绘画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儿童有意识,甚至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绘画、泥塑、雕塑等作品以及其他的表征物都可看做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
1.绘画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一位优秀的儿童画老师说: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特别是区分事物或人物间细微差别的能力,是绘画能力的基础。观察,最仔细的观察,细致入微到有些挑剔的观察,是克服绘画中匠气的必要手段,也是养成敏锐、细腻感觉的必由途径。
2.绘画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聪聪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她很喜欢画画。为这个妈妈还给她报了美术班。刚开始练习书画考极中常见的“主题绘画”时,经常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比如,她想要画花车巡游,却回忆不起一辆完整的花车;她想画菊展,却忘了整个菊展的布局和人菊交映的气氛。也曾想过要拍下照片照着画,却发现这种绘画方法是对信心的重大打击:因为画得再好,也是“不像”——不如照片上那样像。怎么办?妈妈建议她练一练“头脑速记”,就是用脑子来“拍照”,把一个个场景记在心里,回家后再在炭纸上“默写”出来。在“默写”过“注射室,一个小妹妹哭了”、“庙会上来了高跷队”
等等之后,渐渐地,聪聪终于不再怵“主题绘画”了,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像有点开窍了。”渐渐的聪聪不仅绘画技巧提高了,记忆力也增强了。
3.绘画可以训练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与幻想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他们常常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孩子的知识虽然很少,却可以不受知识常识的限制,海阔天空地任意想象。他们看月牙像个秋千,就想上天去做游戏。这一点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成年人见多识广,想象力反而受到压抑,自由发挥的余地受到限制。孩子画画时为了表现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技巧能不能胜任。
为此,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我们应该注意选取与儿童的生命律动合拍的对象。在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成年人大多生硬地要求儿童画一些他们不能理解、成年人式的东西,这犹如唱一些艰涩难懂的歌曲,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无法让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们的艺术潜能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在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选择方面,应当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传统教育中用“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之类的话去指挥儿童,或是提供样板让儿童模仿的做法,都会妨碍儿童心中的自我表现和自由创造,都不可能有效的培养儿童的艺术素质与全面发展。
绘画,会使您的孩子感知所能感知的一切,并让你们一同沉浸在比现实斑斓得多的世界里,共度一段奇妙的时光。
培养女儿的发散、多项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1.打破思维定势,让想象自由飞翔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事物、思考问题的情况。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常常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定势可以简化人们的思维程序,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它又可能成为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引人误入歧途,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
一位创造学家曾经在他的演讲和著作中,无数次地提到这样一次令他万般感慨的经历: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我6岁的儿子放学回家,拿起一只苹果就要切开。但他不是像我们通常那样竖直着切,而是把苹果横躺着切。我刚要提醒他“切错了”,他已经一刀切了下去。只见儿子放下刀,拿着一半苹果兴奋地朝我喊道:“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我对他这一发现感到很惊奇。
我们每个人都吃过苹果,都曾无数次把一只苹果切成两半,但是我们也许并不知道苹果里藏着一颗十分规则的五角星。这次经历之后,我总在307心里问:“为什么我没有想过苹果可以横过来切呢?”
“竖着切苹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世界很精彩,我们何不试着把苹果横过来切呢?
有这样一道智力题:晚上,一个房间里点燃了五支蜡烛,吹灭了一支,问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孩子们稍许思考,便会很快答出:一支,即被吹灭的那支蜡烛。孩子确实没答错,多数父母对孩子这样的回答往往也不会有什么疑义。而事实上,此类智力题简单想起来“标准答案”都只有一个;但经过多向思维,就知道能有许多正确的答案。可见,这里存在着一个父母是不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训练的问题。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作家劳拉在其自传体小说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父亲给我们姐弟俩讲笑话。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为此他在门上为大猫凿了一个大洞,为小猫凿了一个小洞……”我的姐姐打断父亲的话说:“小猫可以从大洞进去呀!”我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猫走大洞,所以要凿两个洞。”父亲夸奖我们谁都比那个养猫人聪明。
劳拉父亲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其对劳拉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这就给我们启示: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仅满足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是满足于孩子答案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孩子有兴趣去寻求答案。因为标准答案有时并非只有一个。
以上面的智力题为例,答案“一支”当然是正确的。但设想一下:如果燃着的四支蜡烛在夜里有一支被风吹灭呢?如果四支当中有一支较大,因而到了第二天早上仍在燃烧呢?如果……那么答案显然就不只是“一支”了。上述的“如果”都是不违反题目条件的,答案便自然都是正确的了。问题的关键是可以通过这一个个“如果”,训练孩子多向思维,拓宽孩子思考问题的空间。初始孩子可能不会去“想”,父母不要心急,可先讲例子,再出题引导孩子学着“想”。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为了使孩子更聪明,父母千万别忽视了对孩子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孩子多向思维的方法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比如,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
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发散思维。
(1)鼓励孩子多提思路。从小带孩子做题的时候,就应该不过于重视答案而着重于启发孩子,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能让孩子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2)教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小熊要去小河对岸看望姥姥,走到河边,它发现小木桥断了,小熊怎样才能过河呢?让孩子想办法,想得越多越好。又比如,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要求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越合理越好。这样既使孩子解决问题,又使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3)鼓励孩子的奇思异想。当孩子提出任何奇怪的想法,家长应该立刻鼓励,说“了不起”。鼓励孩子的奇怪想法,就是鼓励孩子多思考,而批评则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萎缩。
(4)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例如,给孩子讲故事《救小黑兔》:一天,两只小兔(小白兔和小灰兔)正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玩,忽然。从不远处的井里传来“救命呀”的呼叫声,小白兔和小灰兔急忙跑到井边,只见小黑兔在井底下吓得直哭。小白兔着急地对小灰兔说:“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把小黑兔救出来。”它们会用什么办法救出小黑兔吗?
(5)动手改变事物的形状等。“创造就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颜色、气味、形式、运行方式、因果关系等,也可以产生创造。例如,孩子用水粉画画时,可以让他试试把不同颜色的水粉进行搭配创造出新颜色;给他一个圆形物体,要求他在圆形物体上加上其他物体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物体等等。又如,可以带孩子去商店,让他仔细地观察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不同、花纹漂亮的花瓶,然后,家长在孩子面前像变魔术似的用一张张彩色纸剪出一个个奇特的花瓶,以激发孩子剪花瓶的愿望,然后给孩子一些彩色纸,让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剪出的花瓶比妈妈剪的更漂亮,通过他一次次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和技法的掌握,激发他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打开他的创造思路。
(6)把“脑筋急转弯”作为娱乐。休息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本《脑筋急转弯》,互相出题目考,谁输了就打一下巴掌或刮一下鼻子。这种游戏能直接锻炼孩子发散思维的能力并且其中的乐趣能很快驱散学习的烦恼。是非常好的休息方式。
营造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要使孩子变得合作、友善、自控,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使孩子更活跃、开朗和外向,父母首先需要做到,就是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