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暴力游戏、网络聊天和淫秽色情、害怕学习、性格急躁……孩子的这些毛病让千千万万个家长揪心不已。但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这些问题,可能是家长自身教育不当导致的。
福州幼儿师范学校副教授张宁等专家认为,家长的不当教育往往容易导致幼儿害怕学习、性格急躁、任性妄为等问题。
据了解,有关部门近期对1万多名未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未成年人自主自控能力不足,依赖意识明显,遇到困难、挫折或复杂情况往往束手无策;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受“暴力游戏、沉湎聊天和淫秽色情”毒害的问题突出,喜爱冒险游戏、暴力游戏的占37.68%。教育部关工委也公布了对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在6%—22%之间,至少有300万未成年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从问题类型上来分:
1.坏、怪、赖
对于这类问题,最好能找到家庭教育的失误点,孩子也不希望这样,只是她养成习惯了,管不住自己。
2.厌学型
有些孩子只要让她学习,她不是肚子疼就是头疼。只要不谈学习,这些毛病就全好了。老师对她们的看法就是“懒”。
3.心理障碍型
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自恋、忧郁、退缩、躁动、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攻击行为有很多都是心理问题,而不是品德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率地把学生判定为心理问题生,比如课堂上小打小闹,就说孩子是多动症,爱乱贴标签。
4.品德型
多数学习成绩不好,是边缘生,一只脚在学校一只脚在社会。这类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她们给家长的突出印象是“坏”。这种现象在小学并不多见,主要发生在初、高中。
5.好学生型
这类问题是隐性的,毛病处于隐蔽状态: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很多孩子出了问题,根子还在家长身上。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就形成了任性妄为的性格;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除了期望值过高外,家长“迷了路”还表现在对孩子缺乏耐心、用成人化成就来评价孩子等。
问题孩子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和家长的不良或不当影响,因此,预防问题孩子的根本在于,对于家庭和家长的指导。
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和家长本身的教育方式、做法有很大的关系,家长首先要考虑自己以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行为有没有偏差。
首先,父母的眼睛不要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80%的品行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有关系。所以纠正不良的行为,可以先从学习方面来帮助孩子,家长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闪光点,不要对他的成绩有太多要求,给予冷面孔,或使用打骂的方式。心理学上存在一种“师源性心理障碍”,老师、家长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8成的不良情绪来自家长和老师的负面情绪影响,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一放学回来就谈学习,很少关心他的情绪感受,往往引起孩子的心理抵触和逆反。其实,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某一学科或是兴趣爱好上,让学生在自尊心和自信心上抬起头来。
其次,要找到孩子不愿上学的根源。对于已经厌学、辍学的孩子单靠家长、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发动社区力量、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等社会团体来共同教育。“学生不想上学,这样的学生有的是在学校遭遇了失败、挫折、打击,成绩不能维持自尊心,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惧。有的是因为周围的朋友怂恿他上网等活动,家长要首先找到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根源,并找专业人士介入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单单靠简单粗暴的打骂没有用处。
第三,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当问题孩子从专门的学校回来后,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旧病复发,很多孩子是因为结识了一些行为不良的朋友形成了小团伙,家长要多陪伴孩子,提供一些活动,比如和孩子一起运动,疏远他们和以往朋友的关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活动或能力兴趣爱好,比如打球、某种技能等,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找到平台表现自己的能力,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要防止孩子从学校回来之后无所事事,重新走上歧途。
对于已经厌学、辍学的孩子,单靠家长、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发动社区力量、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等社会团体来共同教育。孩子不想上学,这样的孩子有的是在学校遭遇了失败、挫折、打击,成绩不能维持自尊心,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惧。有的是因为周围的朋友怂恿他上网等活动,家长要首先找到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根源,并找专业人士介入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单单靠简单粗暴的打骂没有用处。孩子越是有了问题,我们越是要多与老师接触、配合,让孩子知道父母在乎她、关心她,没有因为成绩差就放弃她,在父母的眼里她永远是优秀的。这样,她才会自信、才会上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改正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孩子一旦有一点进步,家长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全部改变。只有在家长春天般温暖的包容中孩子才能改正缺点,告别昨天,迎接新生活。
摆脱压力,聪明女孩放弃追求“完美”
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心中的期望,但是不能忽视一个重要任务——“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缓解孩子的精神压力”,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做家长的负有最直接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家长都要尽心竭力。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您的孩子存在学习压力危机吗?
当孩子出现下述情况时,她可能已经因过度的学习压力发生了适应不良,如不能及时注意到并尽快予以纠正,后果将十分严重:
(1)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抄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等。
(2)害怕考试,对考试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考前过分紧张,睡不好觉,考试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都忘得一干二净,或发生病理反应。
(3)因为学习好,对自己总是有很高的要求,总想争第一,稍有失误就痛不欲生。
(4)和家长关系紧张,特别厌烦家长督促检查自己的学习,不愿意和家长讨论有关学习的事,对家长提出的成绩及排名要求非常反感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
(5)因成绩差而过分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自己的成绩或其他方面的不足而苦恼,心理脆弱,有时会因此而离家出走或产生轻生念头。
凡是出现以上任何一条,您的孩子都面临了学习压力危机,都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切实予以指导,帮助孩子们去缓解压力,获得积极的生活状态。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从宏观层面上说,首先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其次,家长要做孩子的半个参谋和半个后勤,而不是做孩子的指导者。家长还要与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与孩子平等讨论问题。另外,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及时表扬。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家长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定目标
家长给孩子提要求、定目标,要尽量恰如其分,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不要总是不满足,不要将目标定得过高,不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允许孩子偶尔有几次失败。这样,可减轻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坚定其学习信心。
2.追根溯源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