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爱,不仅要爱别人,也要善待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自爱,而是纵容自己、自暴自弃,那么别人又怎会关心爱护他呢?一个人若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既要尊重别人,也要自尊。自尊自爱是赢得他人之爱和尊重的前提,也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范晔等(《后汉书·宋弘列传》)
【语译】不要忘记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要抛弃与己患难与共的结发之妻。
思考
富贵不忘故交,不弃结发之妻,一直是古人所推崇的美德。虽然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影响婚姻与友情的因素改变了许欧阳修多,但真挚的友情与爱情仍然不应该为个人的贫穷或富裕所左右。真诚的友情与爱情应该能够经受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褪色,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这都应该是必须推崇的美德。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语译】如果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则可以说是完全达到了仁者的精神境界。
思考
张载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一生都在致力于儒家“仁爱”思想的实践。他在生活上极为简朴,但对自己行为举止的要求却极为严格。为官期间他尊老爱幼、济贫救灾,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可以说,他以其亲历亲为,实现了“以爱己之心爱人”的主张,达到了“尽仁”的境界。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
【语译】一句话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的车也没法追回了。
思考
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出古人重诺言的情愫。驷马即是四匹马拉的车,这种车是古代行动最快的车,连这种车都不能追回诺言,由此可见已许之诺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之重,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诺言既出,一言九鼎,万无毁弃之理。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苏洵《衡论·远虑》)
【语译】知道什么就说出来,知道多少就说出多少。
思考
人立于天地之间,就要保持率直的性情。对自己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应该坦率地指出,这样才会帮助他们改正。然而这并不是说,对于一切事实都不讲究方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如果这样的话,有时会适得其反。因此,既要直率,又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考虑对方能够接受的程度。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语译】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分一刻也不能改。
思考
中国从古至今历来强调“诚信”,这不仅表现在答应别人的事必须要实施,也表现在约好的时间一定要守时。守时即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也是对人的尊重。如果不按时赴约,容易使对方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就会影响彼此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发展。在当代社会文明中,诚信更应该成为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语译】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思考
与人相处,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理解别人,与人为善。春秋时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一起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后面;他们一起经商时,管仲也曾多分财物给自己。对于这一切,鲍叔牙都非常理解,他认为管仲打仗时躲在后面是因为家中还有高堂老母需要赡养,经商时多分财物是因为家庭贫困。管仲为此深受感动,认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以此宽厚之心,既赢得了真正的友谊,也赢得了后人的赞颂与效仿。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吴承恩《西游记》)
【语译】做一千天好事,好事仍觉得做得不够;做一天坏事,坏事已算多了。
思考
这句话是唐僧教导徒弟孙悟空要爱惜人命时所说的话。行善即做好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做得再多也不嫌多。行了一天“恶”,则不仅将以往的“善”一笔勾销,还得接受惩罚。所以说坏事哪怕只做一天,都非常多了。这句话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是同一个道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尚的品德和严于律己的精神。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唐甄《潜书·取善》)
【语译】对待别人要宽宏大量,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
思考
此句与现代人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同一个意思。为人处事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去离群索居。一个人要常怀有宽广的胸怀,去体谅别人,而不能纵容自己,怨天尤人。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语译】中肯的话虽然听了不顺耳,但却有利于自己前行;好的药虽然很苦,但却有利于治病。
思考
《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民间谚语集,选录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格言,其中有些谚语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这句话是用良药苦口比喻忠言逆耳,希望任何人都能够虚怀若谷,听得进别人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对于当政者而言,此种胸怀尤为可贵。
休戚与其,患难相救。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思考
这是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的一句话。志同道合之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经历无数的坎坷与挫折,彼此相互支撑着一路走来。共同的信念让他们紧紧团结起来,不让一个同志掉队;朝夕共处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呼吸、共命运。从陌生的路人变成休戚相关的革命同志,正是遵循了“休戚与共,患难相救”这八个字。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冯玉祥《冯氏族约》)
思考
对待别人要诚恳,以诚待人、据实相告、不隐瞒、不虚言,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对方才会报之以礼。做事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也应该重守承诺、认真完成。因此,要以诚信为本。诚信是立足与做事的根本。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思考
历代不乏侠肝义胆之士,对国家,他们一片赤诚;对人民,他们为民请命、义无反顾;对朋友,他们两肋插刀、肝胆相照;对陌生人,他们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心里装着天下人,惟独没有自己。与这种高尚的人朝夕相处,亲见他们的英雄事迹,耳闻民众对他们交口称赞,怎能不深受感动,怎能不效仿他们呢?他们的人格与行为,尽管无字无句,却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在处世上,应多与此种有胆之人相处与学习。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陈毅)
思考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这句话与“难得是诤友”相吻合,都说明了挚友的难得。什么人才是“诤友”呢?是那些直指朋友的错误,毫不客气地加以批评的人。他们不会往朋友脸上贴金,却是真心为朋友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共患难、值得珍惜一生一世的朋友。
自尊亦所以尊人,自信亦所以信人。
(巴金《生活·思索与学习》)
思考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事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明白对方需要什么、厌恶什么,从而作出正确的决断。自己要尊重自己,推己及人,别人也需要得到尊重,因此“自尊亦所以尊人”;相信自己,别人必定也需要得到信任,因此“自信亦所以信人”。这是一种“角色换位”的思考方法,若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对人随随便便,是无法和别人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的。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思考
松树,不要求人们对它呵护备至,就能茁壮成长。它不需要充足的雨水来浇灌,因为它耐得住干旱;不需要肥沃的土壤来滋养,因为它安守于贫瘠。烈日炎炎时,它给困顿的行人一片清凉如水的绿荫;暴雨如注时,它为前来躲避的路人遮风挡雨;它是主要的工业用材,能入药,有利于绿化建设……这种风格正是只愿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他们心中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这种奉献精神值得赞颂。
人家帮我,永远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帮——新春谈新风尚》)
思考
知恩图报、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时刻记在心上,希望有机会能够报答别人,并激励自己也养成助人的习惯;别人需要帮忙时,自己也要尽一份力,不要斤斤计较。如果自己是真心帮助别人,希望他是顺利而快乐的,那就别去计较他的回报了。
我要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雷锋《雷锋日记》)
思考
雷锋的日记里记述了他本人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语、一字一句透着至真、至美的气息,使人自觉地审视自己、鞭策自己。这句话正是雷锋在日记中所记述的心得,字里行间中充溢着忘我的精神,发人深思,促人警醒。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雷锋《雷锋日记》)
思考
这四句话以一年四季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的对象,表现了四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这句话体现了雷锋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雷锋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