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谓大矣。孔子认为,好朋友有三种,不好的朋友也有三种,人应该多交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尽量避免与不好的人交朋友。孔子以此言告诫人们交友要慎重,应该学会如何去辨别身边朋友的好坏。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语译】多多要求自己,少些要求别人。
思考
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如何待己待人的原则。他认为,对待自己要多加苛求、严以律己,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对待别人要更加宽容,多多体谅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减少怨恨,增加和睦。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与人当宽、向处当严”等等,这些格言以简短的文字,蕴含了博大而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在中国历史上绽放着它的清香。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语译】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思考
古人讲求“一诺千金”,认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使拼却性命也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反之,对于那种背弃自己诺言的人则尤为不耻。因此,说得少而做得多,这才是高尚的君子所为;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许下海口,却并不实践自己的诺言。这是最为别人瞧不起的。因此,我们应该少说浮华之辞,多做实在之事,避免被人称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语译】失信于人民的统治者是难于立国的。
思考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对执政者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从这三项中去掉一项,该去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然而失信于人民的统治者是难于立国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如果不守信用,失信于人,就无法立足、立国。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语译】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思考
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事情一定要果断,不可拖拖拉拉,这是孔子所强调的美德之一。但同时,孔子也反对简单、固执地讲信,主张讲信要有原则。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信”不应与“义”相违背。如果自己的承诺违背了社会道德与准则,则可以不必兑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论语·子路》)
【语译】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保留着自己的观点;小人容易苟同别人,但却不能与人和平相处。
思考
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的交际原则。君子都有着各自独立的见解与主张,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但尊重别人拥有自己观点的权利,因此他们虽然在见解上不同,却能和平相处;小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与思想,他们容易趋附于别人,受人的影响,更容易阿谀谄媚地夸赞别人的意见,但到了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他们却产生了分歧,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所以应该尊重和发扬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与做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语译】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里的幼小,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幼小。
思考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更是进一步强调:不仅要尊敬、爱护自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更要推己及人,博爱天下人,这体现了孟子对整个社会老弱群体的关注与爱心。这句话作为孟子所推行的仁政的一部分,也对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语译】施行仁政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思考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主体,也是中国儒家学派伦理思想的核心。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实施仁政的统治者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这样的统治者谁也无法推翻。“仁爱”强调自上而下都要遵守礼仪,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发端,也是政治成功的保障。这种思想对维系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语译】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思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有诗“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若将之套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是行得通的。爱别人、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爱和尊重。因此我们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一定要先尊敬别人、友好待人。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今人又怎么会将此优良传统摒弃呢?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语译】能够正确指责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够恰当赞同我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我的敌人。
思考
喜欢听对自己的赞美之辞,却拒不接受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批评之辞,是很多人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荀子深刻意识到了恰当的批评的重要作用。对于能够给他提出正确批评的人,荀子认为是自己的老师,因为他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和错误;能够正确认同自己的人,则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然而一味阿谀奉承自己的人,那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这种阿谀之辞会使人看不清自己的缺点,误以为自己已是足够完美,飘飘乎不知己为何人也,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策。君不见,中国历史上多少亡国之君,身边皆有此谄媚小人。其祸患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君子贤而能容罢(pí,通“疲”),知(zhì)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
【语译】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粹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
思考
真正的君子,在其自身的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时,他也同样应该拥有广阔的胸襟,对他人的短处能够持宽容态度。如果因为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瞧不起别人,这不但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更会显出自己的浅薄。须知人无完人,一山更比一山高,总有比自己更加完美的人。更何况,人各有所长,事事皆不如自己者,恐怕是少之又少吧。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语译】对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暖和;对别人恶言相向,比用矛戟刺人伤得还深。
思考
言语是最有效,却又无形的工具。善意的、鼓励别人的话,会让别人的心中备感温暖,如阳春三月,春意浓浓;恶意的、带有讥讽与侮辱的言语,就像无形的刀子,给人以最深的伤害,痛彻心骨。“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人说话,切忌使用伤人的言语。若每个人都能够善意对待彼此,那么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充满明媚的阳光。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势解》)
【语译】大海不嫌弃任何水流,因此能成就它的宽广: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而能成就它的高大。
思考
大海之所以为大海,是因为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因此永不枯竭、波澜壮阔;高山之所以为高山,是因为它有不拒泥石的气度,所以才能如此高大威猛。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之人之所以喜爱山水,正是因为崇敬它们的高大宽广。对待别人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和山一样的气度,不拘小节、不计较细微小事,这样才能赢得众人的尊敬。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韩非子·大本》)
【语译】不要吹开皮毛而刻意找寻小小的疤痕,不要洗净污垢而察找难以知晓的毛病。
思考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强调严于律己,甚至要“日三省吾身”。与此相反的是,却一直强调宽以待人,即使别人犯了错误,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指出,耐心的教导,促使其改正,更不能对别人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对待自己片刻不能放松,对待别人永远不要苛求,这才是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观的高尚之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子张问入官》)
【语译】水太清就会没有鱼,人过分苛求就会没有同伴。
思考
这两句话是从反面说明:与人相处,一定要宽容。如果对别人过于苛求,就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样就很难与别人相处,既使别人感到很不高兴,又会导致自己孤单寂寞,没有朋友相伴,于人于己都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古人以清沏的水中没有鱼的道理来提醒世人,做人一定要宽容,不可太苛求。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语译】一个人必须自爱,然后才能赢得别人的爱;一个人必须自尊,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