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万事由来
4453900000002

第2章 文化历史习俗(1)

中国的5000年文明史

假如从元谋人生活的时代开始算,中国已有了170万年的历史。可是,中国文明史却只有大约5000年左右。

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之中将人类的社会分为了三个递进的时候: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以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作为起始的标志。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开始的四个经济特征之一就是“出现了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的奴隶劳动”。我国的历史虽然有170万年,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5000~6000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却仍然处在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中国的文字起源在5000年前。现今我们可以认识的汉字之中,是以殷商的甲骨文为最古老。甲骨文的时代距今天有3000~3300年。在先后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中,单字的总数大约在3500字左右,文字的结构已经由独体字趋向于合体字,在这之中有着大量的形声字。甲骨文已经相当复杂与进步,从原始的文字发展到了甲骨文,这中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考古学家们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遗址之中发现厂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文字的笔划整齐规则,和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迹象。这个陶器年代的测定,大约在公元前3000~2500年之前,也就是距今天5000年左右,这为确定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国的奴隶制的上限也是在5000年前。在山东的大汶口遗址中,墓葬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有的墓穴很宽大,随葬的陶器有90多件,还有一些装饰品;有的墓穴极狭小,只能容纳尸体,随葬品也很少,甚至是没有;贫富分化与等级贵贱已经出现了。有的合葬墓里能看出当时父系的大家庭之中已有奴隶在内。墓葬的时间距今有5000~6000年左右。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比大汶口更早的既有着原始文字又有着奴隶制特点的墓葬,于是,有的考古专家就认为,奴隶社会的时间上限是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就说明了距今5000~6000年的时候,中国的文明史就开始了。

有些学者还认为,中国在古书之中所记载的黄帝时代就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从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午)上推算到禹时足公元前2100年,黄帝到禹也有“三十世”,大概有900年,也就是黄帝距今天约为5000年。有的考古专家们把大汶口文化和古文献之中记载的黄帝时代的情况相对照,有很多吻合的地方,因此认为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时问,应是在传说之中的黄帝时期。这也能说明,黄帝以来中国的历史也就是中国的文明史。

“华夏”的由来

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为华夏族的后裔,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古书中对“华”和“夏”的解释可不算少,但一般都是分开来说的。如《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话,而且《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彩装日华,大国日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华”和“夏”到后来才被人合称为“华夏”,是古人对祖国的一种美称,盛赞祖国疆土的广袤和颂扬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皇五帝”的由来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从所谓“三皇五帝”开始的,所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便成了大家的常用语。盘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是他挥起一把威力无边的神斧,将混沌的宇宙一分为二,从此才有了天地之别,日夜之分。至于“三皇五帝”,这个问题历来史学家所说不一。关于“三皇”,有六说:(一)天皇、地皇、人皇(徐整《三五历》);(二)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史记》);(三)伏羲、神农、女娲(《春秋纬运斗枢》、皇甫谧《帝王世纪》);(四)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五)燧人、伏羲、神农(谯周《古史考》);(六)伏羲、神农、黄帝(孔安国说)。关于“五帝”,有三说:(一)太昊、神农、黄帝、少吴、颛顼(《礼记·月令》);(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三)少吴、颛顼、帝喾、尧、舜(皇甫谧《帝王世纪》)。由上述诸说可见,由于时代和典籍的不同,“三皇五帝”所指也有所差异。其实,所谓“三皇五帝”,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中我国史前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黄子孙”的由来

根据古代传说,远古时的人逐草而居。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

炎帝大部落来自陕西,沿着黄河向东而来,到了河南、山东,传说炎帝姓姜,号神农氏。

黄帝大部落自陕西北部过黄河到了山西,沿着太行山,到达黄河之滨的河北涿鹿地区。传说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传说蚩尤是夷人,是九黎族首领。他们自东向西移动,和炎帝大部落打了多年仗,炎帝败北,退到河北,和黄帝大部落结合,共同对抗蚩尤。蚩尤败后,南退至荆楚一带。从此,九黎人和南方苗蛮人相并结合,共同定居下来。

北方的黄、炎两族又争斗多年,结果炎帝失败。于是这两大氏族部落结合起来,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因此,汉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或“炎黄世胄”,道理就在这里。

牧野大战,周武王一举克商

商纣王是统辖诸侯的天子,武王是一个地方诸侯,但是,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战,武王却把纣王打败了,并乘胜而进入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结束了商朝残暴的统治。为何武王可以战胜商纣王呢?

纣王荒淫且暴虐,众叛亲离。纣王宠信的美女苏妲已,“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于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还加重赋税来榨取人民,重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人民非常怨恨他。他任用善进谗言的费中与恶来二人;还滥杀大臣与诸侯,将九侯剁成了肉酱,把鄂侯做成了肉干,剖出了王子比干的心,这使得诸侯大臣都反叛了他。许多人都投奔了周国。在牧野之战时,纣王的士兵虽然有70万,但是大都不愿意为纣王而战斗。战斗刚开始,在前面的士兵就反戈一击,反过来为周武王开路,在后面的士兵不是投降了就是逃跑了。

周国从文王的时候起就已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文王是武王的父亲。他敬老爱幼且礼贤下士,天下的贤士多投奔了他;他积善累德,调解虞和芮两国土地的纷争;通过献洛西这块地方,请求纣王除去炮烙之刑,因此诸侯大多叛纣王而归附于文王;周国势力壮大之后,就逐步征服了密须、耆和崇等各个诸侯国,形成了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

文王死后,武王便继位了。为了加快克商的进程,武王便任用了文王得力的谋臣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武王九年,武王和800个反商的诸侯在盟津(现今的河南孟津县东北和孟县西南)相会。诸侯们认为能够伐商了,武王则认为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决定暂时不攻商。武王十一年,纣王的暴虐更甚了,杀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大臣太师与少师逃到了周国。商王朝的内部矛盾尖锐。武王趁着这个时机,率领了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与甲士45000人与诸侯、庸、蜀、羌、矛、微、卢、彭、濮八个方国的军队在盟津会合了,一共有兵车4000辆。武王宣称罚纣王为“自绝于天”,自己只是替天行道惩罚纣王,这表明伐纣是正义的。二月的(一作正月)甲子的黎明,武王与诸侯、方国的军队便到了牧野。武王在战前动员之中,揭露了纣王的罪行,激励了士气;号召战士们前进时要万众一心,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击刺的时候动作要一致,就要像野兽一样的勇猛;不要杀害商朝的逃兵,以得人心,瓦解商朝的军队。战斗开始后,武王派出了精锐部队冲击了纣王的军队,接着由武王亲自挥军前进。因为商朝军队的阵前起义,联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纣王打败逃回了朝歌,自焚死了。商朝的百官与百姓到郊外热烈的欢迎武王率军进入朝歌,结束残暴的商朝统治。

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这个奴隶制国家之所以发展,是建立在其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西周这个朝代也存在着人祭、人殉。就在陕西沣水西岸西周的早期墓葬里,就发现有四人殉或二人殉的。当时武王讨伐商时得胜,就以发现有“殷俘”百人祭。《诗经》里所反映的当时奴隶们的生活就是住茅棚、吃野草、衣不蔽体,还时常有冻死或饿死的情况,奴隶们为了不屈服于奴隶主的暴力统治,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斗争。而奴隶主的统治集团,为了镇压奴隶和平民对其的反抗,更是加紧了对人民的控制以及剥削。其中特别是周厉王更为明显,他不仅对外连年发动战争,而且对内实行了“专利”政策,并施行他的恐怖统治,任用卫巫严密监视人民,而且严令人民议论政事。凡被举发者,就会立即处死,当时人们为了免遭迫害,虽然表面不敢讲话,但每个人都怒目而视,以沉默作为反抗。这种恐怖局面,一共延续了3年之久,最后劳动人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于是在公元前841年,终于发动了武装暴动。这次震惊全国的国人暴动,首先是在京城爆发的,而后又迅即传至四周,并且平民和奴隶们冲到了镐京,杀进了王宫,但周厉王却已出奔。厉王逃跑后,就由共伯和(共国在今河南)代行天子之事。共和元年的时候(公元前841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周朝的情况

周朝自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国至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共传了34个王,存在了大约八百多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周朝是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镐。成王幼年的时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制定了典章制度,确立了宗法制度,并且再次分封诸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比商朝有很大发展。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戎杀害,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史称迁都前是西周,迁都后是东周。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势力渐渐强大。开始不服周王的管辖,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互相之间不断争斗,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国所灭。

“离骚”到底是什么意思

《离骚》是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屈原名平,曾经当过楚怀王的左徒。后来由于怀王听信于上官大夫等人的离间,“怒而疏屈平”。屈原因比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指出:“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其《离骚赞序》中也指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在古汉语里,“离”和“罹”能够通用,“罹”就是指遭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离骚”就是指“遇到了忧愁”的意思。

较班固稍后的王逸,对“离骚”作了另外一种解释:“离,别也;骚,愁也。”“离骚”就是指离别的忧愁。清代学者蒋骥也主张此一学说。近人还有将“离骚”翻译成“牢骚”的。但是后两种说法不如前一种说法流行。

究竟有没有神医扁鹊其人

历史记载中国古代有名医扁鹊,其实并没有此人,扁鹊只不过是古代神话中的传说人物。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里,错误地将神话传说人物扁鹊和战国名医秦越人混二为一了,现在人们应该恢复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秦越人是一位非常实在的历史人物,战国名医,古代向巫医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奠基人,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创造者,《难经》的作者。

秦越人率先打破了父子相传的医官世袭制度,确立了师徒相授的民间医学制度。所以,不可以将秦越人和神话传说人物扁鹊混成一谈。秦越人的生年大约为公元前380年,卒年为公元前308年或者307年左右,死的时候大约为70多岁。

什么是“坑儒”

谈起“焚书坑儒”里“坑儒”的人数,人们会异口同声地说:“秦始皇大约活埋了儒生将近四百六十多人。”这或许是一致公认的说法。这种说法正确不正确呢?从狭义来讲,是正确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的确把“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不过从广义上来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秦始皇大规模杀害儒生不止一次,而是有两次;杀害的儒生也决不仅仅四百六十多人,而是多达1160人。

根据记载: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冬天曾经在骊山上面种瓜,瓜身长大、结出瓜以后,秦始皇下令博士、诸生到骊山上面去看结成的瓜。博士;诸生们到达以后,秦始皇立刻下令启动预先装在暗处的机关,这次杀害了七百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儒生。

怎样来评价秦始皇

在古代的帝王中,秦始皇是一位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人物。从一些具体事情上来分析,在秦始皇进行统一六国的进程中,摧毁了许多城池,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制定了严刑峻法,统治十分残暴,并且还大兴土木,建造了宫殿与陵墓、广筑长城,耗费了许多人力和物资,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抑制思想而焚书坑儒,给中华文化造成了不能估量的损失。正是由于这些,秦朝庞大的政权体系仅存在了15年,就被农民起义一举推翻了。

不过从中国历史的长远发展上来看,秦始皇消灭了割据,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行了郡县制,还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发展,促进各民族互相之间的融合,还替中华多元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修筑了长城,尽管劳民伤财,却也替日后各朝抵御外族侵略、保持和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还广拓边疆,设置了会稽、闽中、海南、桂林、象郡等郡,开凿了灵渠来沟通珠江以及长江水系,替边远地区的开发建设,替中国版图的早期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远远大于其所造成的损失,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帝王群体中的一位杰出帝王。

西汉和匈奴的战争

汉朝初期,匈奴族已经控制了东起朝鲜边界、中跨蒙古高原、西达氐羌、南到陕晋北部的广大地区,极大地威胁着汉朝的北部边疆。为了解除匈奴对自己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战役有三次:一、公元前127年,卫青率领大军从云中出发,北至高阕,迂回到了陇西,夺回了河套一带地区,解除了匈奴对于长安城的直接威胁,还设置了朔方郡。二、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领大军从陇西出发,西进匈奴境内达千余里,在祁连山下围歼了匈奴,设置酒泉、武威、张掖和敦煌四郡,令西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三、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征,追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