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潘塔纳尔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列入人类自然遗产名单。
但是,这块人类的自然遗产近年来人为破坏严重。到目前为止,潘塔纳尔沼泽地每年平均以2.3%的速度在不断减少。
第六节生日庆典——世界湿地日
为了保护湿地,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第19次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并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确定一个主题。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世界湿地日”历年主题: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湿地特殊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淡水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保护和建设好湿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人类的自然遗产近年来遭到严重的破坏,毁坏速度十分惊人。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有许多具有价值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潜力。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湿地不但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而且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贮存器”,还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
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保护好管理好湿地资源,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持续发挥湿地的重要功能。
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湿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项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的摇篮之一。
2006年:“湿地与减贫”。湿地是减贫的一种工具,它与水一起维持着生命,维系着生计,发挥合理管理湿地在减贫中的作用。
2007年:“湿地与鱼类”。渔业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渔业的明天,我们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人类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也面临着地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呼吁人们关注河流流域,共同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
第七节人为灾害——湿地的人为破坏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由于人们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
虽然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灭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
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
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营养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坏,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物及鸟类的死亡。
围湖、围海造田。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现在地洞庭湖面积与几百年前形成鲜明对比。
河流改道。这一类工程虽说大大地对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就破坏了一些湖泊。
第八节现存危机——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1.水源危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当今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高度集中,人口急剧膨胀。截至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已超过70亿,加上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导致的河流大量断流,湿地干涸,人类的饮用水发生“困荒”,水源危机迫在眉睫。
2.土壤沙化危机
土壤沙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人类生产活动频繁,致使土壤沙漠化程度步伐加快。由于不合理地放牧、樵采和开垦,人们严重破坏了原有沙地的自然植被,导致土壤沙化趋于严重,加速了沙化过程。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会造成420亿美元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面积大、分布广、扩展迅速。据统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41个县(旗、区、市)。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我国的沙漠化程度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土壤沙漠化会直接导致湿地资丧失殆尽,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加快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代价惨重。
造成土壤沙漠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条件方面,受气候因素影响,土地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持续干旱少雨,加剧了土地沙化。然而人类的“滥牧、滥伐、滥挖、滥垦和水资源的无序利用”更是推波助澜,导致恶性循环。
我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
3.环境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湿地生态环境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威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使环境更加恶化。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湿地遭到人为破坏。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
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陆地污染主要是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一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是最直接、最严重和最令生物窒息的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释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这些致命的污染物是人类健康的“杀手”。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地球和人类将永无宁日了。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声、脏水、垃圾;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声;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矿山废水、废渣。
4.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室效应”,又叫“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为这种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所以叫做“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或更多。
反之,如果“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经引起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没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着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5能源危机
全球性的能源资源危机波及到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已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现在,人类步入了一个“高能源、高消耗时代”。人们对能源资源的利用和依赖与日俱增,过度地开采和挖掘让自然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再者,一些重要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边缘。而以现在的科学水平,人们还未能找到有效的、更好的现有能源替代产品。加之一些能源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还会产生废气等污染物殃及生态环境。能源形势严峻,人类生存岌岌可危,面临重大挑战。
第九节未雨绸缪——湿地的未来关注焦点
多样的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鱼类、粮食和燃料等多种生产生活物资,也孕育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它的未来前景我们充满企盼。
1.保护高原湿地,保卫世界“水塔”
世界上许多河流都发源于高原湿地,人类所使用的大部分淡水,包括饮用水,灌溉、农业、工业、水利发电用水等都依靠高原水源。通过滞留、储存雨水和逐渐释放积水、冰雪融水等方式,高原湿地是整个河流流域的供水者和调节者。所以,高原湿地被称为世界“水塔”。
然而,受气候变化、降雨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冰川、高山湖泊等湿地开始严重萎缩。为此,重视这些湿地,采取措施管理好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是湿地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2.关注湿地的生态用水
湿地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许多湿地是重要淡水水源地,因此湿地被称为“淡水提供者”;另一方面,湿地也需要一定量的水,以维持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所以湿地同时也是水资源的“消费者”。
为了保证湿地能持续地为人类提供产品和生态服务,就必须保证湿地能得到合理的生态用水。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保持通江湖泊与河网沟渠的联系。
3.实施河流流域综合管理
河流流域是一个复杂生命支持系统,应包括河岸湿地、洪泛区和集水区以及人类在流域内的居住区。有效的管理必须以河流流域为目标进行。
由于河流流域涉及的范围大,社会自然因素复杂,区域自然资源和行政管理多受制于部门因素制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流域综合管理,把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目标单位进行综合管理,从而达到可持续的方式平衡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
4.防止湿地侵入物种
目前,全球生态和经济安全最大威胁之一就是侵入物种。近几十年来,侵入物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湿地生态系统侵入物种的负面影响也同样触目惊心,应该尽早寻求有效的、经济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