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地球之肾:湿地
44874000000009

第9章 幸福乐园——湿地文化(3)

容积达100亿~200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

洞庭湖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来被视为莲中珍品。

(3)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面积2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千米。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如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联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着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有不事雕琢的自然美,号称“太湖天下秀”。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还有“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之称,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之说。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这里观光游览。

(4)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区总面积为1576.9平方千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入洪泽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是我国平原水库型湖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5)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总面积为753平方千米。其源头起自英、霍二山,主要流入湖的河流有丰乐河、杭埠河、兆河等。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湖属长江水系,其湖水在巢县出湖,经裕溪河汇入长江。

早在秦汉三国时期,巢湖就是沟通江淮北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现在,巢湖及裕溪河入江航道仍然常年通航。

汛期江水可倒灌入湖,新中国成立之后修筑的巢湖闸和裕溪闸,构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使巢湖流域的低圩农田能免受长江洪水的威胁。巢湖地区农业发达,是我国着名的稻米产区之一。

第四节海岸守护神——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类海岸湿地生物群落,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群落中包含有复杂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其中植物包括盐生乔木、灌木和一些草本、藤本,植物具有气生支持根、胎生现象、呼吸根等特征。

红树林内有大量的潮汐沟,是生物迁徙、鱼类洄游、营养交换、能量和物质转移的通道。

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岸的70%有红树林分布,呈大体与海岸平行的带状。

“红树林”的名称源自于一种红树科植物-红茄,这种树的木材、树皮、枝条、花朵都是红色的,其中树皮的部分可以提炼红色染料,马来人于是称它的树皮为“红树皮”,但红树林并不都是红颜色的树林。

红树林群落中的植物通常分为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和伴生植物。红树植物,是特指在海滩红树林中生长并经常可受到潮汐浸润的潮间带上的木本植物,包括约60种“真红树”和蕨类植物-卤蕨;半红树植物,是指只有在洪潮时才受到潮水浸润而呈陆、海都可生长发育的两栖性木本植物;伴生植物,是生长在红树林区经常受潮汐浸润的非木本植物,如一些棕榈植物和藤本植物。

红树林的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如木榄、海莲、秋茄、红树、红海榄等。但红树科植物并不都生长在红树林中,有些长在陆地上,有些长在高山上。红树林中非红树科植物常见的有卤蕨科、马鞭草科、茜草科、海桑科、大戟科等。

我国有真红树植物26种,占世界60种的43%;半红树植物11种;半生植物19种。

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岸的70%有红树林分布。我国是西太平洋红树林植物分布的北部边缘,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的海岸。

我国的红树植物种数由南往北递减,海南24种,福建北部和台湾北部仅1种;半红树植物的种数分布也有同样的规律。中国现存红树林的面积仅为历史上的二分之一,约1.3万~1.5万公顷。

红树林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是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

它的“胎生”繁殖方式尤为奇特: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同果实一起从树上掉下来,插入泥滩。只要2~3个小时,就可以成长为新植株。如果是落在海水里,则随波逐流,数月不死,逢泥便可生根。

红树林中有功能各异、形态多样的根系,如支柱根、板状根、膝状根、呼吸根、气生根和表面根等。

红树植物普遍具有独特的旱生结构,高渗透压,富含单宁酸,具有泌盐系统等。

第五节湿地“双雄”——泛滥平原和泥炭沼泽

泛滥平原是因河流季节性泛滥而形成的湿地,在世界上广为分布。赞比亚的卡夫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泛滥平原。卡夫河环抱着广袤的草地、温泉、沼泽和林地。每年的12月卡夫河开始涨水,5月达到高潮,然后洪水开始回落,在11月出现低水位。河水涨落造就了卡夫平原,卡夫地区可谓是一处天造地设的鸟类天堂,400多种鸟在那里生活。

与变化无常的泛滥平原相反,泥炭沼泽既稳定又湿润,如印度尼西亚的阿斯马特红森林,受和风细雨的润泽,富含有机质,它们经历多年沉积,形成大量的泥炭资源。泥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在农业上能做各种肥料、饲料或添加剂,还广泛应用在建筑、化工、环境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建筑材料、提取几十种化工产品和半成品。作为具有特殊性质的燃料,泥炭还是一种重要的储备能源。

第六节人类之福——湿地的开发和利用

古老的湿地孕育了人类,人类在此生存、繁衍、发展。

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人类对湿地的认识不少于1万年,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利用的方式各种各样。

德国威悉河下游的日耳曼人在公元46年就将湿地的泥炭资源作为民用燃料;中国对湖泊的围垦开发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梯田,就是人类祖祖辈辈顺应自然创造而成的,是人类利用湿地造福的典范;“茵茵绿野,大地牧歌”是人类保护性利用湿地资源谋福利的代表;距今2000年历史的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使300万亩农田变成“千里沃野”,这个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杰作,至今还发挥着重大作用。

人类通过湿地的水利发电,清洁而环保;利用湿地植物作为能源,晒干取暖、做饭;驯化湿地水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许多湿地资源被开发利用,形成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和旅游风景区,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湿地成为生态旅游和疗养胜地;城市中的水体、湿地公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在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