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使者:李约瑟的故事
44876600000002

第2章 非凡的童年

福冈是日本九州的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1990年8月4日,由福冈市政府等创立的首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获奖者纪念讲演会在该市政府15楼会议厅举行。会场内600余位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一位满头银发的九旬老翁坐着轮椅,在讲台上,作了简短而精彩的演讲。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所经历的长达90年的人生旅程,及其致力于中国科技研究的概况,最后充满感情地表示:“我谨向那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我受教育的过程中,倾注心血的每一位,其中有我的父母,有在昂德尔公学的我的校长先生,以及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帮助、支持的所有人表示我的谢意!”话音刚落,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这位老翁就是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英国著名的科学家、20世纪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士。

1900年12月9日,李约瑟出生在英国伦敦南区的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知识家庭。他的父亲约瑟夫·尼达姆原来是伦敦的一个开业医生,在哈里街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便专门从事外科麻醉,成了一位有名的麻醉师。在当时伦敦的几家大医院里,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老约瑟为人和蔼,知识渊博,办事严肃认真,对幼年的李约瑟产生很深的影响。老约瑟的妻子是一位作曲家兼乐队指挥,她娴静聪慧,在音乐上有很高的天贼,但十分浪漫,好出风头。李约瑟是他父亲第二次结婚后生的独子。老约瑟的前妻及其十几岁的女儿在伦敦流行的一次白喉中双双病故,这对老约瑟显然是个极大的打击,因此,现在对小约瑟这根“独苗”格外疼爱,全力加以培植,希望他能早日成材,继承他的事业。

每到风和日丽的假日,老约瑟就带儿子去海边游玩,这也是李约瑟最快活的日子。蔚蓝的大海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诱人的银鳞般的波光,天际还不时吹来清新的海风,此时此景,十分令人陶醉。父子俩身着游泳衣,时而跳入海中嬉水,时而在松软的沙滩上尽情地追逐奔跑,体验着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平时一贯表情严肃的老约瑟,此时也不禁童心焕发;远离城市的喧闹,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俩的。老约瑟不但同儿子玩耍,而且也懂得在游玩中让儿子增长知识。这位精通医术的父亲,知识广博,好学深思,除自己本行外,还懂得不少工程技术之类的知识。老约瑟常常教儿子在沙滩上架桥,筑水坝,挖掘运河,建造水利工程;在游玩中向他灌输各种工程常识,努力培养儿子的广泛兴趣。与父亲的这番苦心相比,当音乐家的母亲虽然也疼爱儿子,但往往是给他买一些高档玩具或礼物,一送了事,很少真正关心他,教导他。记得有一次,她带小约瑟到伦敦的一家陆海军用品商店,他以为母亲会送他一套“士兵”玩具,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母亲却买了一整套“野战医院”的玩具给他,什么“帐篷”呀,“运输车”呀,“医生”呀,“护士”呀一大堆,使他十分扫兴。

李约瑟自小生性聪慧,心灵手巧。由于父亲母亲的鼓励和诱导,他很早就学会了认字、打字、骑马和做外科医师的助手等。在他8岁时,就已能独立在家中的一台老式的约斯特打字机上打字。显而易见,这一基本技能对他后来从事科学事业的作用非同一般。老约瑟又是当地一支志愿骑兵分队的军医,他时常随骑兵队去参加野外演习,常常带儿子同去,李约瑟因此从小就学会了骑马,为他后来到中国大西北的千里戈壁长途考察打下了基础。最使李约瑟难忘和引以为自豪的是,童年时父亲给他的一次奖励。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之际,因各医院的外科医生严重不足,小约瑟常常在学校放假时,跟父亲去医院当手术助手,后来也竟成为一名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军少尉军医。有一次,协助一位爵士做阑尾切除手术,手术进行中,擦拭刀口鲜血的纱布一块接一块,助手要在盐水碗里不断清洗再递给医生,有些从未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在这种场合往往见血会晕过去,但李约瑟却相当沉着。老约瑟见9岁的儿子在手术台上如此镇定自若,心中暗自欢喜:这小子有出息,没在爵士面前给我丢脸!手术结束后,老约瑟赏给儿子几枚金币,作为对他的奖励。不用多说,此时的李约瑟不知有多高兴。这次“大奖”使李约瑟终生难忘,直到他90岁时,在日本福冈接受这次真正的国际大奖时,还记忆犹新。

一位伟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老约瑟漂亮的书房里,收藏着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各种各样的图书不但排满了四周墙壁,而且还一直延伸到屋子里面。这些珍贵的藏书对李约瑟的童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藏书中有一本《古代埃及人的风俗习惯》,曾激发起李约瑟的极大兴趣。还有一册《哲学的历史》,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至今仍保存在李约瑟的书房里。有人说过,一本书或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李约瑟就是这样受影响的人。从小就对书籍怀有酷爱之心的李约瑟,后来一直为失去父亲的图书室而深感惋惜,他只是留下了仅有的几本书作为纪念。

李约瑟的外祖母是法国人,父亲因此常常带他到法国去,并不时地给他讲述法国文化的优点和精神,介绍法国科学家的故事。有时在送儿子上学的马车上,父亲还教他读法文版的文学书,讲法国的寓言故事给他听。由此,老约瑟慢慢地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撒下了鉴赏法国文化的种子。老约瑟不但教儿子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教他如何做人。除了经常带他去教堂做礼拜外,在生活中,老约瑟常常教他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好比“空手不上楼”、“再好的东西,不吃三份”、“今日事,今日毕”等等。这些人生的道理,影响了李约瑟的一生。每天放学后,李约瑟必定到一家店铺去买巧克力薄饼充当点心,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他很乐意与售票员共同分享,车上的乘客纷纷向这个慷慨的孩子投来赞许的目光。在家庭良好教育的熏陶下,李约瑟从小就养成了敬老怜贫的优良品德。

在李约瑟童年的生活中,美中不足的是,学者型的父亲与浪漫型的母亲常常显得格格不入,并时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在这三口之家,李约瑟虽然受到双亲的疼爱,但父母的不和常常使他处于两难的境地。对此,他感到十分苦恼,甚至有时有些绝望。最明显不过的是李约瑟那个一串长长的洗礼名,这是父母双方互不相让的结果。李约瑟对此非常讨厌;后来他干脆将名字省略成现在的“约瑟夫·尼达姆”,这与父亲的名字完全相同,虽然这是为了方便,但也或多或少显示了他偏爱父亲的性格。“李约瑟”则是他后来来中国所取的汉名。

李约瑟6岁那年,父亲在诊所里教他认字,不知怎么被当音乐家的母亲发觉了,她认为让这么小的孩子认字,岂非苦了他!她感到心疼而无法忍受,于是就在锁了门的诊所门窗上乒乒乓乓地敲打,边敲打边嚷嚷:“你这个做父亲的,这不是要折腾他吗?赶快给我出来!”老约瑟闻声,心中怒不可遏,气得连八字胡也竖了起来,但毕竟不能难为自己的孩子。回敬夫人几句后,便无可奈何地开了门,类似的争吵和冲突在家中时有发生。

为了躲避这种令人沮丧的不快场面,李约瑟常常孤独地跑到屋顶的育儿室去消遣,那里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玩具,但丝毫不能引发他的兴趣。这个独生子,在这种情形下,显得十分孤单无援,加上父母几乎同他们双方的家庭断绝了一切往来,想要找个调解劝说的人也想不出一个办法来。问题很简单,也很明确,除了他自己,家中没有第二个人能来充当调解者。他想起了父亲在沙滩上教他如何架桥的情景:人们要想跨越大江大河,沟通两岸,不是设法在大江两岸架设一座桥梁吗?从此,他决意充当调解人、“架桥”者。李约瑟后来回忆说:“一个小孩子处于这样的环境,要不偏袒任何一方是很痛苦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同情父亲医学和科学的心理状态胜过同情母亲的浪漫豪放。”“后来我又觉得从母亲那里受益不浅。”可见,幼年的李约瑟无意识地从父亲那儿学到了科学的头脑和全力以赴的工作热情;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宽大的胸襟和有谋略、有创造的精神。而为了使父母能和睦相处,他又使自己成为调和对立方的“架桥者”。李约瑟的这一独特的本领,可说是他童年时代的特殊收获。正由于这种调和和沟通的本领,才使他在以后沟通科学与宗教、东方与西方等方面大显身手,成就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