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李约瑟业余最大的兴趣,除了热衷于宗教生活外,便是跳莫里斯舞了。他酷爱这种英国民间的土风舞,显然是同他乐观豪放的性格紧密相连的,并直到晚年仍乐此不疲。
早在学生时代,李约瑟就是剑桥“莫里斯人队”的行家里手;并参加过莫里斯舞的全国大赛。据说由于该队比赛时选择的舞曲节奏过快,气势咄咄逼人而痛失摘冠的机会。在节日的英国街头,常常有一群群人跳民间舞蹈,它们多半是莫里斯舞或剑舞,李约瑟见了总是情不自禁地参与进去,一过他的莫里斯瘾。李约瑟不但喜欢跳这种舞,而且还做过普及莫里斯舞的组织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他还发起成立了莫里斯钟声协会,意在促进传统的英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并将全国各地的莫里斯俱乐部联合起来。对莫里斯舞的浓厚兴趣,还曾促使李约瑟撰写这方面的专题论文,进行理论研究。同爱好搜集铁道和历史书一样,他一生还搜集了这方面的不少书籍。
李约瑟在华的4年时间里,经历过许多难以名状的困难和危险,并富有传奇色彩。他常常同他的秘书和中英科学家去日军未占领的广大地区作考察旅行,实地调查中国科研机构及大学的困难和需要。他们先后作过5次长途考察旅行,出没于崇山峻岭、铁路河津以及戈壁大漠,经历过山路塌方、公路被洪水冲垮、汽车抛锚和差点与日军前锋遭遇的种种危险。有时在北风凛冽的冬季作长途旅行。刺骨的寒风使人冷得无法站立,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约瑟不由自主地借助他的这一舞蹈特长,踏着莫里斯舞的节拍,用来抵御寒风的侵袭。想不到李约瑟的这一特别嗜好,有一次在深山竟帮助他虎口脱险,说来真有点玄。
同以往的多次外出考察一样,有一次他们乘着合作馆的两吨半卡车离开重庆行驶在川西的荒山野岭之中。卡车车头插着中英两国国旗,车身写有表明单位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字样,在复杂的战争时期,这样显然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干扰。正当坐在司机旁的李约瑟在考察计划时,忽然,车前方出现一群衣衫褴褛、手持武器的人,李约瑟心想“不妙!”由于在战争时期,一时难以辨明这帮人的真实身份,不知是游击队,还是盗匪。虽然在重庆时中国友人常常告诫他们,四川一带多盗匪,并要他们小心,但从未遭遇过,今日可算是第一遭了,是凶是吉,尚难预料……
持枪者发现了驶来的卡车,立刻就散开将汽车包围,并粗声粗气地在远处吆喝着:“停车!快停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李约瑟一面招呼车上的伙伴“镇静”,盘算对付的办法,一面示意司机将车慢慢停下。
卡车在持枪人前停了下来,双方短兵相接,互相警惕地审视着对方。他们在打量着有男有女,有中国人也有洋人的这帮人。李约瑟也在仔细地观察这伙人。他们虽然个个骨瘦如柴,但毫无善意,满脸杀气,显然是多时未得饱餐了,饿得快要发疯的盗匪……上帝保佑!
“不许动!赶快下车!”土匪们充满敌意地不断吆喝。
“你是头吗?”一个像是土匪头的满脸横肉的大胡子提着短枪向车上的李约瑟发问。
“OK!”对汉语不成问题的李约瑟耸肩,摊摊手,回答道。
“命令车上人都下车!把手举起来!”土匪头厉声命令着。
车上的伙伴虽然都很紧张,但尚未惊慌失措,他们对经验丰富、智慧过人的李约瑟绝对信任:他一定有办法!随着土匪们的呵斥,车上人便一个个跳了下来。
李约瑟只得顺从地把手举过头,走在同伴的最前面。此时此刻,以李约瑟为首,这几位中英科学家个个像俘虏似的,十分狼狈。
土匪们看到插有中英两国国旗的卡车,心里也在嘀咕:这帮人显然是官府的,非同一般,车上一定有财宝,说不准还有整箱整箱的黄金,这一回弟兄们岂不可发一笔大财吗?几个动作快的土匪立刻爬上车,提着长枪在车上东拨西捣,希望搜到几箱黄金,不但可到城里饱餐一顿,而且还可发大财。令他们失望的是,车上除了两个装有材料的文件包外,一无所获。因而在车上骂起娘来,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沮丧地跳下车来,嘴里还在不停地骂骂咧咧。
面对这帮土匪,李约瑟一面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动,一面盘算着如何摆脱眼前的险境。在这杳无人迹的深山野岭,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既无法插翅高飞,又讨不到救兵。中国人的三十六计,在这里竟全然失灵。此时此刻,李约瑟竟突发奇想起来,自己不是要求平安求幸福吗,莫里斯舞不是具有奇异的魔力并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吗?对!有办法了……。
正在这时,身材高大的李约瑟不露声色地朝大胡子走去,高大的洋人在土匪头面前毕竟有几分威慑力,以至他心慌意乱地后退了几步。此时的李约瑟虽然一言不发,两手仍抱着头,但他在酝酿、准备,等待时机……。突然,李约瑟朝大胡子高声地狂笑一声,双手挥动,冷不防地跳起莫里斯舞来。他那狂热的舞步,奔放的节奏,简直是咄咄逼人,向人挑战;他那豪放的舞姿,犹如火山喷发,山瀑飞泻,一下子打破了山间沉闷凝固的空气,惊醒了他的科学家同伴。大胡子被李约瑟这一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得目瞪口呆,以致呆如木鸡,僵在那里直发愣。随即,他那随时准备扣动扳机的意识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看到这大个子洋人的狂热举动,众土匪被惊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最后竟哈哈大笑起来,随着李约瑟乱蹦乱跳,乱舞一阵。李约瑟的同伴见此情形,个个都松了口气,并为形势的转机和李约瑟的过人智慧鼓掌喝彩。这敌对的两方,在这不到一个小时的短暂时间里,竟先后经历了从紧张,到狂热,再到疲劳的戏剧性变化,最后终于从疲劳趋向理智,土匪们只得将李约瑟他们放行了事,这一出惊心动魄的话剧终于圆满地闭幕。
几十年来,李约瑟的这段秘闻鲜为人知。有一次,他在剑桥同他的印度好友拉姆博士谈起此事时,还心有余悸,谈虎色变呢!当初他若不是机智沉着,哪还有他今日的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