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44882100000027

第27章 固原地区民俗歌谣散论

张耀春

民俗歌谣是研究历史、社会、民俗、民风最珍贵的资料。《吕氏春秋》云:“观其风而知其俗矣。”说明了在人类精神文明产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俗”,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风”即歌谣。

从广义方面说,我国传统民俗中融汇着多彩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中也积淀着丰富的民俗内涵。传统和音乐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歌谣就是其中的奇葩。因而,南宋学者朱熹早在12世纪中叶,就首先提出了“民俗歌谣”这个概念。他在《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风俗歌谣之诗也。”

众所周知,风是我国古代对民俗歌谣的称谓,因而也将搜集民歌叫做“采风”,这个词直至今日仍在沿用。我国周代(公元前11世纪)首倡采风制度,任命乐官采十五国的民间歌谣,以观八方的民俗民情。后经孔子删节编成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成为历代学子学习语言和诗歌、研究古代民俗民情的教科书。汉代以后也继承了前朝盛举,设“乐府”广搜天下歌谣,陆续编成了汉、魏、南北朝的《乐府》和各种乐书乐志,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从中可见我国各地区千姿百态的民俗歌谣,我们可以以歌观俗,也可以因俗鉴歌。从历代人民的心声倾吐中,去观察研究当时的世态民情,也可以对当时的音乐文化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一名音乐集成专干,我在固原十余年的采风活动中,逐渐有了以上的认识和心得。本文想在此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专门谈一下固原民俗歌谣的源流和特点。

位于关中西北、宁夏黄河灌区以南的固原山区,古为《禹贡》雍州之域。秦属北地郡,汉称高平属安定郡,北魏立原州,后一直为陕、甘两省辖管,1958年才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地区黄土高原边沿的陇山(六盘山)地区,素以“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著称,是我国开放较早、历代移民充实、悉心经营的边防重镇之一,也是“一方冠盖接咸秦”“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又是历代中原文化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场所。因而,固原地区是秦陇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孕育地,呈现着以秦陇文化为主的鲜明属性,同时,也在长期与羌胡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固原州志》中有两句诗:“弦诵早闻周礼乐,羌胡今著汉衣冠。”是对固原文化特点最鲜明的写照,也说明了固原地区的民俗歌谣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诗经·秦风·豳风》中,就收集有这一带的歌谣,如“伐彼狁,止于太原。”这首民歌,描写的是周武王逐俨狁于泾水之北,取今固原一带为属地,立为太原的情景;从《七月流火》篇中,可见当时命“田大夫”教边地少数民族从事稼穑的情景。《乐府》中的“陇上”“陇坂”诸篇,都是直接采自陇山地区的歌谣。从“请客北堂上,做客颤氍毹”中,我们可见当时羌胡杂居的习俗;从“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中,可见当时筑长城官吏卒民大唱夯歌的情景;从“上之回,所中益”这首《饶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征匈奴,修建“回中宫”于高平并开发建设边防重镇的情景。

固原民俗歌谣虽代代相传,各不相同,古调多已亡佚,我们只能从史籍、方志和民间遗存中,觅得一点踪影,从中亦可窥见其与当地民俗民风的密切联系。如描写“撒种”习俗的“二月二,龙抬头。吆上牛,快种秋。牛要喂得饱,谷要撒得稠。”又如形容小脚妇女穿毛红布做的弓鞋走路姿态的“摇摇摆摆欢了,毛红高低儿拐偏了”。固原地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古代反映盼雨的歌谣较多,如“雨若不行,百谷难成,人若无钱,寸步难行。”“燕麦花儿香,结穗像铃铛,若要熟得饱,还得雨一场。”“山顶荞麦黄,窝内蜂儿藏,农家忙打场,恐怕雪和霜。”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类歌谣的民俗地域性很强,在陇山以外地区是不可能产生的。

陈勤建先生在《中国民俗》一书中说民俗歌谣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说明了民俗歌谣伴随着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民俗歌谣是民间口头传承的、歌与俗交织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和规律化,今将10年采风所得的固原民俗歌谣,按民俗学的分类方法分别加以论述。对常见的与邻近地区交错流传的,一般只列歌名或作简单介绍,对常见的、只在本地流传的,则举例加以论证。

一、反映人生民俗的礼仪歌

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礼俗的制约,各民族或地区的传统礼俗各有所宗,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诞生、嫁娶、丧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仪程和歌乐伴随。固原地区汉族的人生三礼仪程和仪礼歌,大都遵从祖制,与秦陇地区的一派相传,大同小异。回族三礼虽也受到汉族的一些影响,如撒喜枣喜糖、闹房等,但一般都要按******教的传统礼俗进行,如孩子降生要请阿訇念经并举行“命名礼”起经名,婚仪举行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送礼纳聘,当地人称为“麦哈尔”(聘金),举行婚礼时,不请鼓乐吹打和司礼人,由阿訇证婚并主持照应,阿訇要念“尼卡哈”(证婚词),并写“依扎布”(婚书)宣布婚姻合法,才能开席入洞房。回族婚礼讲究“喜事三天没大小,咋耍咋闹都不恼”。有的给新郎脸上抹锅烟子,有的要“耍公婆”(给公公打脸子翻穿羊皮袄,给婆婆脸上抹锅烟子,耳朵上挂红辣椒,公牵驴,婆倒骑,众人哄赶毛驴在院内乱跑乱转)。有的在婚仪中还要“表针线”(边念“颂词”边夸新房摆设和新郎新娘),在吃流水席中唱喜歌、道谢歌(谢媒人、厨师和贺客),或表演回族传统舞小曲———宴席曲助兴。

二、反映社会生活的民俗歌

人的一生,一方面用约定俗成的仪礼歌表现自己的信仰和属性,另一方面又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歌反映乡里的习俗、乡情、乡土观念。生活歌包括家庭、爱情、行业、时政等,是一个地区社会民俗风情的反映和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这类民俗歌谣,有的在室内唱,有的在山野唱,有的在路上唱,有的在田间唱。可自唱自娱,消愁解闷;也可在劳动之余即兴表演,休闲娱乐。俗话说:“民歌十唱九不同”,固原人唱民歌,调子内容变化更大。如“花儿”这种在西北各省区多民族中传唱的情歌,在固原地区除在山野唱和自娱外,填入了很多诉说心中不平、歌颂历史人物和风光物产的内容,变成反映某时期特定社会生活的时政歌了。

如1929年甘肃内乱,来自直、鲁、豫、陕的国民军与甘肃一带的地方武装,在争地盘、烧杀抢掠时,用花儿调填词歌唱战乱生活成了一种时尚。所用的调子是固原一带广泛传唱的三句一叠的“干花儿”,原词多为歌唱爱情生活的,如“走哩走哩越远了,眼泪花花儿漂满了,哎呦呦!眼泪花儿把心淹了”。我们在普查中收集到的用此调子填词的反映此次乱事的歌词约百余首之多,如马仲英部传唱的“尕司令(马之外号)来生得能,十九岁上领大兵,哎哟哟!在宁夏打了几阵。”“打罢一仗又一仗,吉鸿昌(宁夏驻军司令)跟在尻子上,哎哟哟!门主席(宁夏省主席门致中)缴了钢枪。”“金积城(吴忠金积镇)来守得严,三天三夜没攻陷,哎哟哟!大坝上开了火线。”“宁夏城里绸缎软,抢上洋钱抽大烟,哎哟哟!整住了二十三天。”“宁夏的姑娘好漂亮,抱在怀里喂油香,哎哟哟!酥麻了我的心肠。”又如杨老二(海原人,回族,1927年亡命为匪,在宁夏川区汝窑抢掠,后为国民军马鸿宾部收编)部传唱的有“我们的军队没徽章,专找富汉要软项,哎哟哟!驮洋钱还要姑娘。”“拉着富汉要银子,拉着穷汉补名子,哎哟哟!为姑娘去攻堡子。”“打罢一枪又一枪,来福枪实不美当,哎哟哟!水连珠一打两响。”“尕姑娘来胆太小,搂在怀里吓软了,哎哟哟!连声喊把我饶了。”“你看杨老二欢不欢,打开吴忠驮不完,哎哟哟!穷百姓拾了个欢。”“穷汉哥哥不要愁,跟上我们到处走,哎哟哟!有吃有穿有赚头。”王团(海原人,回族,名王富德,自称团长,后被甘肃省政府收编为暂编骑兵旅旅长)部传唱的有“你看我们的王团长,领着五姑娘(王掳妓为妻)上火线,哎哟哟!稀屎屎拉了一大滩。”“娘老子说话儿不听,跟上王团打呵声,哎哟哟!年轻的哥哥要小心。”“你是阿哥的命蛋蛋,搂到怀里打颤颤,哎哟哟!亲哥哥不住声唤。”“打拉池的风光好,姑娘媳妇满山跑,哎哟哟!跑不脱的招上祸了。”“骑大马来背钢枪,跟上阿哥当大王,哎哟哟!山上打了两枪。”

当时的地方武装中,很多固原穷山沟里的人,都是第一次来到富裕的宁夏川区,也编了很多歌唱宁夏风光物产的歌词。如:“可怜可怜实可怜,抢了个烟袋没火镰,哎哟哟!干张嘴不见出烟”“宁夏的渠道很齐整,秦汉两渠灌河东,河西唐徕与惠农,哎哟哟!云亭渠最近才成”“美丽渠(中卫县)哟好风光,七星渠(中宁县)口铁加刚,哎哟哟!汝箕沟干板炭好”“宁夏滩皮最有名,顶好要数洪广营,哎哟哟!板子平毛又挂金(方言:漂亮之意)”……

固原回族人有即兴作歌的传统习俗,此类歌唱历史人物或反映某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时政歌谣很多,如《杨老爷领兵》《高大人领兵》《李建功带兵》《董大人领兵》《刘金定打围》《马匪抓兵》《红军哥哥上前方》等比比皆是。从这些时政生活歌中,我们可以发现民俗歌谣紧紧地伴随着历史,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广泛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生活的结晶,人民的心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概述》)。也是我们考察研究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社会、语言、民俗、风情等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三、反映生产民俗的劳动歌

“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汉·刘安《道应训》)。劳者所歌之事,诸如建筑、农事、放牧、赶脚、纺织、作坊、贩夫等,无一不按传统民俗规程操作或歌唱。固原地区此类歌谣很多,有的直接伴合劳动节奏,如号子、夯歌等;有的虽不合劳动节奏,但所歌的也是与劳动本身有关的事物或情绪。如固原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勤犁多磨是土地保墒的最好方法。一个人套上牛在半山上犁地,为排遣心中的愁烦寂寞,顺口吆喝几句歌调是很自然的事。夹有“牛哥呀,佬佬!”衬词的“牛佬佬调”,就是这一带的“特产”,它与江南水乡的“牛歌”“薅秧歌”,同种同属,反映了干旱山区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求生存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反映岁时崇祀民俗的节日歌和祭祀歌

岁时节日一年四季都有,这是我国传统习俗和乡土风情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各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都与对祖先或神灵的信仰和崇敬有关,因而祭祖酬神与休闲娱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固原地区在各种岁时节日和庆典、酬神等民俗活动中,舞狮耍龙、高跷、旱船、演皮影、唱神戏等,通称为“社火”,其活动方式与所唱的歌调,与邻近者区别无二致。回族除与汉族一起过某些传统岁时节日外,每年欢庆******教的“开斋”“古尔邦”“圣纪”三大节日,每逢宗教节日都要在清真寺举行大型会礼,诵经赞圣,互祝节日,家家炸油香、宰牛羊,互赠食品或聚点庆祝。其活动方式也与邻近地区基本相同,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综合上述,民俗歌谣是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始祖和根基,向为官方、文人所称颂和效法。秦陇地区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民俗歌谣慷慨豪放,词虽鄙里,俗杂胡戎,喜直陈其事,衔口而出,同为乡土文学艺术之精华,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思想、心理、生活、社会、民俗、风情及审美情趣。

古俗沿今,今俗袭古。民俗因社会的约束性和惯性作用而传承,民俗歌也靠其适应性和实用性而不断发展创新。从这方面说,民族音乐集成应是民俗音乐的地方志,也是民俗的地方志,其文献性、学术性、实用性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愈来将愈显示其珍贵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