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梅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回族音乐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利用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回族音乐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古今中外的史志典籍浩如烟海,但其中很少有回族音乐的章节,回族学者们在宗教学和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著作颇丰,但绝少涉及回族音乐。因此,人们对回族音乐了解甚少,印象淡薄,甚至认为回族没有独特的音乐文化、回族音乐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回族伊斯兰教没有宗教音乐等等。上述种种,与以“大分散、小集中”的独特居住方式遍布全国各地,人口位居中国56个民族第四位的回族(共860多万人),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著称的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是很不相称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自建立始,就把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利用回族音乐文化视为己任,列为重点课题。十余年来立足宁夏、面向全国,对聚居地区和散居地区的回族音乐的状况进行了艰苦深入的普查和分析论证,积累了丰富的文字、曲谱、音像、图片、实物资料。陆续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华音乐风采录》《中国回族大辞典》《音乐欣赏知识手册续编》等辞书专著及各种报刊杂志撰写了有关回族音乐的辞目400余条(篇),专题文章和学术论文80余篇,发动组织了全国性、区域性的回族音乐文化研讨会4次。尤其是1991年12月在文化部民族文化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支持赞助下,主办召开的首届全国回族音乐文化研讨会,邀请了河北、吉林、上海、北京、福建、山西、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等60余位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学家参加,共宣讲论文47篇,从中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论文18篇。此次活动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利用,对回族音乐文化的发掘研究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
更为可喜的是,回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乐家协会1979年发起编纂、并经******批准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的四部民族音乐集中,首次立卷入册,占有了一席之地。据统计,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就选编了宁夏回族中广泛传唱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生活音调、宗教音调376首,约占选编数一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宁夏卷》除选编回族中流传的说唱小曲、坐唱清曲、婚礼仪程说唱、长叙事歌80余首(段)外,还专门选编了回族伊斯兰教内部传唱的说唱歌调10余首(段)。《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宁夏卷》则因地制宜,重点选编了宁夏回族民间长期流传的自娱性乐器———口弦(口噙子)、泥埙(泥哇呜)、角笛、咪咪等演奏乐曲30余首。以上各卷还根据田野工作的积累,撰写了翔实可靠的背景材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场录音、录像和图片。其中大部分极为珍贵的有关宁夏回族音乐文化的文字、曲谱、图片、乐器、实物等资料,都是首次与国内外读者见面,它充分说明了回族是一个有着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既善于继承发展本民族的传统,吸收外来文化之长补己之短,又有着顽强的文化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回族音乐文化作为一支涓涓不息的支流,在融会贯通中正不断成长壮大。
广积才能薄发。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是学者专家们取得共识和正确判断的依据,是攀登艺术科学高峰的阶梯,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十余年甘苦积累的丰富资料和实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效益。宁夏在回族音乐基础理论研究和音乐集成编纂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多次受到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表彰奖励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称赞。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来我们向国内外各种展览、专著提供咨询和有关宁夏回族音乐的图片实物300余件(次),向区内外编纂的方志、专著、教材及影视片音乐提供文字、曲谱、音响资料200余件(次)。文化厅还组织作曲家、演奏家改革发展了口弦、牛头埙、角笛、羊头弦子、咪咪等回族民间自娱性乐器(其中新牛头埙曾获文化部1996年全国科技成果奖),将其作为宁夏回族乐器搬上文艺舞台,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称赞。宁夏文化厅、宁夏音乐家协会和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还多次组织作曲家创作出一批批富有回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影视音乐作品,在区内外演出评奖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引起了轰动和称赞,为宁夏争取了荣誉。
回顾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在欣喜和安慰中尚感有些缺憾和不足。由于信息的闭塞,财力不足,力量的分散,我们还未紧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效益,在弘扬宁夏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对外交流方面创造更大辉煌。
源头活水不断流,汇成江河滚滚来。宁夏回族音乐文化之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回族音乐文化的起飞和繁荣昌盛还有待于未来有识之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