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是文明发展的前提。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活、生产,人类行为又对环境进行着改造。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将是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何为环境
(一)“环境”的发展
环境一词在中国最早是在唐朝提出的,当时所代表的意思仅仅是周围的地方,随着文化的发展环境一词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了解何为环境及其重要性,是进行环境美化的前提。
环境的概念可从如下方面理解:
1.周围的地方
环境一词,最早是在唐朝时出现,当时的意思是“所环之境”,即周围的地方,诸多史书也多次有环境一词出现《新唐书o王凝传》。“时江南环境为盗区,凝以彊弩据采石,张疑帜,遣别将马颖,解和州之围。”宋洪迈《夷坚甲志o宗本遇异人》:“二月,环境盗起,邑落焚刘无馀。”清方苞《兵部尚书范公墓表》:“鲁魁山贼二百年为环境害,至是就抚。”
2.环绕所管辖的地区
到了元朝时期,环境一词就被丰富为管辖地区。《元史o余阙传》:“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扞,而耕稼其中。”清刘大櫆《偃师知县卢君传》:“君之未治偃师,初出为陕之陇西县,寇贼环境。”
3.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而到了中国近代,环境一词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所表示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具体的地方大小。
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其中如王逸少的书,陆放翁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茅盾《青年苦闷的分析》:“只有不断的和环境奋斗,然后才可以使你长成。”1989年《睢县志o新城》:“1982年睢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袁家山(袁可立别业)进行了修葺,辟设了图书馆,植树栽花,美化周围环境,风景宜人。”
“环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含义越来越丰富,而今有关学者对他的定义是: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既然环境是指主体所在的周围条件,那么对不同的主体和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对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对建筑学来说,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对企业和管理学来说,环境指社会和心理的条件;对化学或生物化学来说,是指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工环境。
(二)环境的属性
从环境一词的发展来看,虽然它的词义一直在被不断丰富,但始终都有周围空间范围内所有事物,并不是单指某一事物的意思,由此看来,环境具有整体性。另外,无论给环境加上什么样的定语,它所指的周围事物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是无限包括,所以它还有区域性。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明确,环境具有下列属性:
(1)整体性: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相对稳定的物质及能量流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区域性: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环境要素在结构、组成、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即区域特征。
(3)变动性:在自然和人类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及外在状态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可以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也可导致环境的恶化。
(二)环境的分类
环境分类一般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环境要素的差异、环境的属性等为依据。
按照范围大小,环境从小到大可以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
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我国宪法按照环境的功能进行划分,将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所组成。生活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二、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前者由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口、民族、行为等基本要素构成;后者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诸要素。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一方面得益于城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受所在地域环境的制约。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和过度膨胀会导致地域环境和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由于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多种影响,使城市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1.城市环境具有最强烈的人为干预特征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除了大气环流、大地地貌类型、主要河流水文特征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外,其他自然要素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城市建筑景观、城市道路、城市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设施等,使城市的降水、径流、蒸发、渗漏等都产生了再分配,也使城市水量与水质以及地下水运动发生较大变化。
2.城市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社会为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开发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还必须保护环境。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所以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若为了发展经济,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这种发展是脆弱的,最终将限制生产,制约经济发展。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科技等的中心,其居民从事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是城市的主要行为,这些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一个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往往可以支配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而有目的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手段。
3.城市环境污染,大多属于复合性多源污染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工业高度集中。它每时每刻都进行大量的物质流动和转化加工,同时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油、电等。城市内部的分工愈来愈细,各系统功能日益复杂,一旦有某一环节失效或比例失调,都会造成污染物的流失。特别是在工业、交通职能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城市环境的污染性质已由过去单一的生活性污染变成工业、交通多源性污染,污染物繁杂,而且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城市人口密集,污染物对人体心理和生理的危害最为严重,所谓“现代城市病”,甚至侵害到人类的生物基因的变化。
4.城市环境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人类行为得到改善人类是智慧的、理智的生物。既然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自己的过失行为引起的,必然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调整人类的需求欲望与行为准则,把病态的城市环境医治成优美、宁静、宜于人类长久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环境美化
城市环境美化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物的美化,街道的美化,公园和广场的美化,雕塑和灯饰的美化等等。虽然每一种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我们在各种事物的美化过程中,应当遵循共同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在遵循整齐划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等法则的基础上,力求多样统一,使诸多事物达到和谐的境界。
(一)城市环境美化的含义
对城市环境美化的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理解:
1.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环境美化的目的是要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各类环境问题,保证城市环境安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便成为环境美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城市环境美化的根本目标。
2.城市环境美化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治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只有从治理人的行为入手,通过影响、改变和重塑人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消费等各种行为,才能有效解决各种城市环境问题。所以,人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的双重角色,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质是要限制人类损害环境的行为,鼓励对环境友好的行为。
3.城市环境美化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环境美化涉及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所有领域。城市环境美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与城市其他治理工作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制约。因此,城市环境美化与城市治理系统之间是要素与整体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环境保护战略,城市治理体制、模式与城市环境治理体制、模式的同质性、协调性。
(二)城市环境美化的重要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其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城市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环境美化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城市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2.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条件。
城市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与破坏,但也只有在城市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美化的核心是遵循城市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在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城市环境美化的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在城市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在为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需求而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3.城市环境美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常常矛盾重重,但两者又是能够统一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却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反过来,环境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但环境问题的解决,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改善环境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只要认真对待,采取正确的政策,经济与城市环境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病显现出来,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开始显现其弊端:在工业化过程中,造纸、电力、冶金等重污染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不能得到安全处置,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将使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任务更为艰巨。城市环境问题开始越来越多地阻碍着城市的发展,我们的城市环境急需美化。
城市环境的美化是以维护城区内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为基础,以此来实现城市经济的良性、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各级管理部门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通过经济、行政、教育、技术等手段完善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民的工作和生活达到健康和谐。
(三)城市环境美化的目标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环境美化的目标总体描述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的城市环境与“十二五”规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城市环境美化应完成以下目标:
1.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形象
紧紧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一总体要求,既要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又要实现城市美化任务;既要展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果;既要体现中国城市崭新形象,又要体现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把城市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环境的需求,让市民在环境整治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体现朴素大方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风格
城市环境建设要坚持简约,力避繁杂;坚持朴素,力避铺张;坚持实用,力避浮华;坚持自然,力避造作;坚持和谐,力避纷乱。实现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的统一,使城市风格既充满新鲜活力,又保持庄重大气,与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与人民生活目标相协调。
(四)城市环境美化的任务
1.关注生态,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生产组织活动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搞好城市的环境建设,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消耗与资源增殖基本平衡。调整不利于城市环境的工业布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等。通过企业调整、技术改造,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单位,分别实行关闭、停业、合并、转产、搬迁,改革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提高原材燃料的转化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数量。
2.加强规划,从源头上把握环境美化的方向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改造,搞好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绿化、城市区域供热和集中采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提高城市素质和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准,消除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
3.综合治理,系统安排环境美化措施
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治理与恢复。控制城市人口,加强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城市居民文化与科技水平和道德素养。
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既要建立起一个城市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互协调的稳定系统,提高经济建设的科学水平,也要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优美、安静、舒适的劳动与生活环境。
(五)城市环境美化的内容
1.城市规划--城市环境美化的源头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上位规划的规定,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发展条件基础上,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提出的规划引导措施。
2.城市建筑--城市环境美化的标志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构成都市人生活场所的同时延伸了城市功能。不同时代的科技和文化艺术发展水平凝聚于建筑之中,形成某些固有特征和特殊符号,向人们传达某些特定信息。因此,建筑也是一种承载社会文化的“信息符号”。矗立在我们身边的高大建筑物,犹如城市中的一件件精美雕塑,与城市的美丽环境交相辉映,在大地上默默地书写着城市的形象和精神。
3.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美化的载体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现代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性、舒适性和高效率都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贡献。如何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美化,使其在城市环境美化中同样起到载体作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4.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美化的根本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的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我们要努力谋求城市发展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使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之下,将城市建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生活富裕、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5.景观环境--城市环境美化的亮点
城市园林是城市景观环境的主体,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本设施,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美好的市容风貌,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艺术内涵,可以使市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修身养性、怡情益智,使人的发展与城市、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和谐局面。
6.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美化的保证
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的“第一形象”,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美丽的重要标准,也是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在新形势下,它不再局限于垃圾收运处理和道路清扫保洁,而是向“大市容、大环境、大卫生”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包容着城市保洁、市容景观、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市民公德建设的全面、综合的发展体系。
7.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美化的基础
社区环境是相对于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而言的,它是社区环境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区活动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一个社区的外在景观环境更是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元素,影响到城市环境的美化,是城市环境美化的基础。
8.家庭环境--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前提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安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所以建设美化幸福家园,不仅是个体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体现。家庭建设除了需要家庭成员自身努力等因素以外,家庭环境的建设则更为重要,它是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无疑会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9.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美化的动力
一个城市有没有吸引力,不仅要评估其硬件资源如何,更要考量其软实力如何。“软实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o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软实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可见的军事、经济、政治力量,而是依靠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发挥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城市环境文明特色形象就是软实力的体现之一,也是城市魅力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六)城市环境美化手段
1.环境行政手段
环境行政手段是实施城市环境美化政策的重要措施。环境行政措施主要通过环境行政管理实施。
环境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审查两种做法:一是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审查两种方法并用。其主要对象是一些危险或污染特别严重的设施或机构。二是重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环境问题重在预防,而预防的关键是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否则,一旦等问题产生后再来治理,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2.环境经济手段
环境经济或手段是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包括:环境税、补贴、排污权交易、押金返还等。
所谓收费与税收,实际上是对污染支付的价格,这种支付至少会部分进入到私人的效益费用计算中。这种收费会带来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和增加地方或国家收入。所谓补贴包括各种形式的财政资助,其目的是鼓励削减污染,或者是为削减所必需的措施提供资助。所谓押金返还制度,其实质内容在于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征收销售附加费。所谓建立市场意味着提供交易的机会或者创造交易的条件,交易对象一般为排污权或循环利用的物质。所谓执行刺激主要用于对违章者的经济惩罚。有两种方法:违章收费、执行保证金等。
3.环境立法手段
环境立法手段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一般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4.环境技术手段
环境技术措施或手段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环境技术是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持,是排放限值标准制定的技术依据。
5.环境教育手段
环境教育措施或手段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
四、环境美化扮靓津城
建设城市,美化城市,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加漂亮、舒适。生活环境的好坏,是民生问题,更是政府的责任。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基础建设两个“大手笔”,对建筑、道路、河流、公园、绿化、景观、社区实施了全方位、高标准、精质量的“梳理”,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宜居的新天津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9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9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共综合整修道路5400公里,综合整治32个重点地区,整修建筑2.4万栋,完成50公里立体夜景灯光建设,新建提升改造绿地1.44亿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园149个,综合整治居民社区900余个,建设改造提升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6800余处,治理162公里排污河道,完成入市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以及城郊接结合部整治任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全覆盖,天津变得越来越大气、洋气、清新、靓丽。
与此同时,天津市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塑城市文化和环境艺术的平台,融入美学理念,追求形神完美,创新环境元素,承载中西文化,彰显城市魅力与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内涵,在天津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实现天津市城市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1.独特城市风格的形成
坚持传承创新,注重艺术再塑。整治道路323条2378公里,管线入地342公里,整修建筑1.1万栋,新建改造绿地3900万平方米,新成了建筑文化融合协调、园林绿化生态艺术、主要道路畅达美观的风格,使天津彰显清新。
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努力形成现代大气、洋气特色。提升28条60公里重要道路,形成都市风格的城市精品线;整治13个节点建筑轮廓,形成了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构建35公里的夜景灯光体系,形成绚丽多彩的城市夜景线;改造海河两岸,形成璀璨华丽的城市风景线;提升3.5公里商业街,形成繁荣繁华的城市黄金线。
2.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努力创造环境美,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改造里巷道路425万平方米,修复破损道路260万平方米,整治社区460个,完善建身服务设施2800处,新建改造公园51个,完成老住宅楼节能改造30万平方米,实施平改坡26万平方米,调整室外机、加装空调罩60万个,规范窗护栏22万平方米,完善交通设施2万处,更新改造路灯5000基,配置马路家具6000处,整修农村公路1000公里。群众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综合整治已成为一项最大的民心工程。
3.城市现代管理水平的提升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格局日益完善,市控区统、条块互动、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城市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一部法规管城市”的刚性权威有效确立;“网格化定责、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管控、科学化考评”逐步落实,管理成效日益凸显。
(二)海河治理
1.海河故道治理工程
海河故道治理工程西起咸水沽镇月牙河,东至津南环线,全长3.5公里,南北平均宽度约200米,占地面积1136亩,其中水面326亩、绿化600亩、建筑及道路210亩,总投资2.5亿元,2007年底开工,现已基本完成。工程通过河道清淤、驳岸护砌、园林绿化、景观工程等建设,充分挖掘自然、历史和人文等素材,以沽水生态文化为纽带,串联码头商埠文化、运通风情文化和名人文化,再现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深远的历史积淀。
2.海河沿线改造提升工程
海河沿线改造提升工程,从金刚桥至大光明桥段,全长5.8公里,以津湾广场为中心,向沿河上下游拓展,进一步协调风格、强化特色,整合旅游商贸服务业功能,把海河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区域和最具活力的服务业亮点。海河沿线改造包括解放广场、新文化中心、意奥风情区、中心广场、津门津塔项目、津湾广场上下游延伸、嘉里中心及渤海银行、利顺德等八大节点,包括新建建筑、外檐改型、立面清洗、灯光提升、绿化工程等各个方面。
(三)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综合治理
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切实保护天津“小洋楼”风貌建筑的历史遗产,自1999年至今,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整修了23条道路及沿街历史风貌建筑297幢27.3万平方米,拆除沿街历史风貌建筑院内违章2227间2.1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综合治理的阶段性目标。通过综合治理,改善历史风貌建筑的整体环境景观,使之与已整修的23条道路形成点、线、面的结合,实现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非临街建筑院落综合治理的新突破,带动先农大院、庆王府等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为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整体保护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