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瑶放学一回到家,便生气地把书包扔到沙发上,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哼,老师真是偏心!”“乖孙女,今天怎么了,怎么这么大的火气呀?”奶奶关心地问她。
“奶奶,今天我们进行大扫除,我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同学的墨水弄到地上摔碎了。同学非要我赔他的墨水,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最后,老师批评了我一顿,让我明天给同学买一瓶新的墨水,还让我写一份检查。唉,我明天怎么办呢?”梦瑶说道。
奶奶轻松地说:“奶奶还以为多大的事情呢,让你这么生气。没关系,检查奶奶帮你写,墨水等奶奶明天买好了给你送到学校去。”听了奶奶的话,梦瑶高兴地搂着奶奶的脖子对奶奶说:“奶奶,你真好!”于是,梦瑶便心安理得地玩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
从那以后,梦瑶一犯了错便会让奶奶帮自己收拾残局,经常抱怨是别人的错,她的责任心变得越来越差了。
杠杆定律:让孩子学会负责,孩子以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调查显示,很多家长都有帮孩子埋单的习惯:孩子犯了错或者有了过失,第一个收拾残局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家长为孩子埋单,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帮孩子埋单,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做事的机会,也容易让孩子失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机会。正因如此,现在的孩子才会缺乏责任心:学习马虎,上课随便讲话,丢三落四,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家长为孩子埋单,不如让孩子学会负责。责任心对孩子的成长乃至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据说,某外企在招聘的时候,在面试的地方故意将一把椅子放倒在地,观察应聘者的反应,看他们是否主动把椅子扶起来。由此可见,责任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品质。
让孩子学会负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
父母1%的改变
1.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
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本能,但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让孩子学会负责,家长首先就要放弃溺爱,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妈妈非常疼爱诗怡,从小就悉心照料诗怡,从不让她受一点儿委屈。
诗怡刚读小学的时候,妈妈经常对她说:“丫头,快去上床睡觉吧,书包妈妈帮你收拾。”诗怡读三年级的时候,要进行大扫除,这时候妈妈对她说:“乖女儿,大扫除你可能吃不消,又脏又累,还有那么多灰尘,要是吸到肺里面会生病的,还是请个假别去了吧。”
对妈妈的精心照顾,诗怡习以为常,责任心也变得越来越差了,都上初一了,她还让妈妈给自己洗衣服,遇到了事情也总是怪妈妈没有做好。见诗怡这么大了却不懂得对自己负责,总是抱怨别人,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妈妈意识到诗怡之所以变得没有责任心,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得当。
于是,妈妈在后悔之余,开始让诗怡做一些家务活,让她整理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收拾饭桌,洗衣服,等等。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诗怡并不乐意去做那些事情,但是渐渐地她也接受了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开始做一些家务活,责任心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教育孩子,家长就应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事情没做好是自己的责任,这样他就不会盲目地怪家长没有做好了,责任心自然就有所提高。
2.孩子犯错,家长要对孩子说“不”
有些孩子责任心比较差,做事情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总喜欢向家长求助,让家长帮自己收拾残局。这时候,家长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让孩子自食其果,学会对自己负责。
早上吃早点的时候,彦杰对妈妈说:“妈妈,我忘了把英语课本放到书包里了,你帮我拿一下。”妈妈看了彦杰一眼,帮他把英语书放到书包里了。
不一会儿,母子两人吃完早餐,妈妈开车送彦杰去上学。结果刚出小区的大门,彦杰便着急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突然想起来昨天老师让我把我们小组的手工作业交上去。可是我今天忘记带了,它就放在桌子上,咱们快点回去取吧。”
妈妈意识到这是孩子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决定让他受点教训,“不行,你看现在只有10分钟了,如果再把车倒回去,你肯定会迟到的,妈妈上班也会迟到。”妈妈边开车边对彦杰说。“妈妈,那你待会儿给我们老师说一下,帮我求求情,要不然老师批评我怎么办啊?”彦杰又向妈妈提出了新的请求。
“孩子,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你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老让妈妈帮你收拾残局。”妈妈坚定地对彦杰说。说话间,已经到了彦杰的学校门口。他一边下车一边对妈妈说:“妈妈再见,这件事情我会自己处理好的。”妈妈相信,通过这件事,彦杰一定能学会对自己负责的。
彦杰犯同样的错误之后,妈妈没有帮他收拾残局,而是对他说“不”,让他自己承担忘记带手工作业的后果。可以看出,妈妈的做法让彦杰受到深刻的教育,他的责任心也得到了提高。
3.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埋单
生活中,每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家长总会抢着为孩子的过失埋单。这种做法看似通情达理,但是实际上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埋单,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日本著名的文化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高桥敷先生在秘鲁做教授期间,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夫妇比邻而居。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在玩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踢到高桥敷的家门上,打碎了一块玻璃。
第二天一大早,那个小男孩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把一块新玻璃送了过来。小家伙落落大方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由于太晚了,商店已经关门,所以我没能及时赔偿。今天一早,我就买了玻璃,请您收下。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我保证这种事以后不会再发生了。”
高桥敷夫妇不仅原谅了这个小男孩,而且非常喜欢他,留他吃了早餐,并送给他一袋日本糖果。出乎意料的是,后来小男孩的父母拿着那袋还没有打开包装的糖果还给了高桥敷,他们认为孩子闯了祸之后,不应该得到奖励。
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小男子汉,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因此并没给他钱帮他赔偿玻璃。为了赔偿玻璃,小男孩几乎花光了自己储蓄的所有的零花钱。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孩子有了过失,家长应该让他自己向别人道歉,自己去赔偿损失。这样能够让孩子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这对孩子将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