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2: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
44981500000005

第5章  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商在孩子的教育中已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父母要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情商,不管是从道德、心理还是某种习惯上,只要对提高孩子的情商有所帮助的方面都要加强培养。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31 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格

父母箴言

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好品格,鼓励、尊重孩子去帮助他人。

现在的很多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面也都是处于一种随时被照顾的地位。这就减少了他们去关心、照顾别人的机会,有的甚至会很少想到别人,除非是他们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可是,这些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形成优良的品格;不利于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和人相处;它甚至会妨碍到孩子的学习以及事业上的成功。

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可能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还不懂得它的社会意义。可是孩子们都是极富同情心的,他们的同情心就是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基础。

乐于助人的对立面就是自私,自私是一种人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是必须靠道德的约束力才能加以约束的。有些孩子会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有的孩子则对别人的事丝毫的不关心,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一个自私的人的生活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因为他没有朋友、内心孤独。一个自私的孩子也只会远远地看着别人在一起玩的兴高采烈,自己一个人站在旁边,这只是因为他的自私让伙伴都远离他。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因为这不只是在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你的孩子健全他的性格。

父母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格,可以从以下五点做起:

1.尊重他人

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也和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习惯一样,一定不要强迫他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把这些作为一种助人为乐的习惯。让他从家庭中懂得仁爱、友情、亲情、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给他所带来的喜悦。

想要让孩子懂得礼貌让座、尊老爱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让他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且要付之于行动,只有这样,他才会真诚的并且是不图回报的去帮助别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向孩子灌输一些关于雷锋好善乐施、以诚待人的行为和事迹,焦裕禄扶贫济富、全心为民的情操被世人永记于心等等事例,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让他从中认识到尊重别人、以诚相待是受世人关注与爱戴的原因;让他明白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给予与付出对等、爱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关系。

2.与人分享

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人是自私的,这种人是从来不会去帮助别人的,即使是他做了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情,也可能是另有所图的。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让他学会和人分享,让他体会到和人分享的乐趣。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妈妈带着女儿去公园玩,来到一个小亭子里,妈妈打开装零食的小书包,女儿拿出她最爱吃的小熊饼干快乐地享受着。这时,一个哭泣的小男孩也来到了小亭子,并且一边哭一边叫妈妈。妈妈对女儿说:“这个小弟弟可能是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把他送到公园管理处,好吗?”女儿点点头。妈妈再看向小男孩,只见他眼带泪花地看着女儿手中的小熊饼。女儿好像也察觉到了,于是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小书包。“如果是你找不到了妈妈,现在又急又饿,你希不希望吃一块饼干?”妈妈耐心地引导女儿。女儿想了想,把手伸进了书包,拿出了她最爱的小熊饼干。

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有着善良的心地和单纯的想法,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分享意识,使孩子对帮助别人产生兴趣,并且通过帮助别人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感,经过时间的锤炼,孩子的这种美德意识就会在他们体内生根发芽,并且逐渐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可以影响他们今后人生的良好品质。

3.鼓励孩子帮助别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助人为乐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而不能给予别人帮助,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就会被孤立起来,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所以,让孩子迈出助人为乐第一步,就一定要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这点非常关键。

有时当孩子准备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时,父母不要心疼孩子而阻止孩子的善行,应该给予鼓励、欣赏、赞扬,证实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4.以身作则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知道,一个人的品质和习惯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养成的,也不是说只通过一次教育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经过长期而有效的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努力、多方面的原因才有可能形成的。这段时间,父母的引导和示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榜样,那么所作的所有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所以,在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时,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人,这样的教育不需要语言的说教,只是一种环境的熏陶。

5.寻求帮助

一般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那时候的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会产生反感。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即使做不好也不会寻求援助。有时候,本来是一件通过别人指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就因过不了“自尊”的关卡而使他对事物认知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范围内。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告诉他谁都有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让他明白向别人求助并不表示自己是个弱者,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是非常正常的。

父母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时候,还一定要注意对孩子品德的培养。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不要视若无睹,要毫不吝啬地贡献你的力量;平时要多体谅他人,多替别人着想;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帮了别人无所求,得到帮助一定要知道感恩……鼓励孩子从多方面加强修养,提高孩子的觉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善行会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在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斗争中反省自己并取得进步。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格,还要有赖于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常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因此,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邻里间的互相帮助等,能直接影响到孩子。

32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父母箴言

热爱劳动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不要一味地觉得孩子还小,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做的。国内外专家们都认为,劳动观念必须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要让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一些在他能力范围内的家务。

“劳动最光荣”,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手段,也是人类高级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之一。父母要知道,即使是一个2岁大的小孩子,也要让他懂得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睡衣之类的东西。当孩子逐渐地长大,他就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独自做大部分家务活的帮手。如果父母过分地宽容孩子、宠爱孩子,什么事情都舍不得让孩子做,这样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只会把孩子变成一个懒惰、依赖性强的人,这对孩子的人生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如果父母想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真的是爱你的孩子,就让他们从劳动开始吧。其实,孩子天生就是喜欢劳动的,当他们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这时候的孩子很喜欢帮助父母干活,可是父母却总是把孩子的好意看成是“捣乱”。就这样,孩子的劳动热情被父母扼杀在摇篮里了。到孩子十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懒惰现象。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一些父母只想到要让孩子好好学习,于是,又将劳动和孩子分离。他们认为,孩子要把全部的心思用到学习上,全身心地争取到优秀的成绩,他们不准许劳动来扰乱孩子的学习。而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机械式的为父母“提高学习产量”而马不停蹄。

有些父母则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但让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这些受过劳动教育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完成,无论是在劳动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他们都有一种自觉的心理和一种责任感,而且在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监督和督促。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也可以让孩子感到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让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感到轻松和简单,这样,孩子的成绩当然就会进步的很快。所以,想让孩子可以轻松地走过受教育阶段的父母们赶快开始行动吧,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劳动高手。

怎样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呢?

1.从做家务开始

现在的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家务没有科学安排,差不多都是由父母来做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就要从做家务开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绝对不可以忽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做家务的习惯和能力,应该让孩子把家务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内容之一。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常常做家务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之外,还可以使孩子养成务实的良好品格,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和集体精神。父母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这看起来好像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可就是这种“爱”在无形中抑制了培养孩子许多良好习惯的滋生。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人。

2.多称赞,少批评

对于孩子来说,称赞是最好的一种鼓励方式。所以,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称赞的话,或是感谢的话。比如,父母可以感谢孩子的劳动为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或是夸赞孩子是多么的聪明能干。这些带有称赞的语言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也会调动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让孩子学习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做家务遇到失败时,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要和蔼地告诉孩子,没有谁可以不经历失败就直接拥有成功,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可以口头称赞孩子,但是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而且做家务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得到一些物质的奖励,而是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3.针对孩子的兴趣

想要培养孩子的某种习惯就要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家里来客人,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些接待客人所用的一些用品,还可以让孩子来招待客人。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可以调动他体内的积极因子,让他自动地去做事,这样慢慢地就会让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4.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让一个人自动去做事的驱动力,通过做家务会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辛苦,也就会逐渐承担一些家庭里的责任,这样就会提高孩子的责任感,也培养了孩子的良好品质。当孩子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渐渐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时,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自信地承担起自己的劳动。

5.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其实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然而却被许多父母给剥夺了。比如,当他们看到妈妈在洗衣服时,他也会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电视,他也会在一旁跃跃欲试。当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不要拒绝孩子,这个时候正是父母教育引导的好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肯定不仅可以保存孩子的劳动热情、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33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箴言

一个会说话的孩子,往往会赢得老师、父母、同学和朋友的尊重和喜欢;而一个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孩子,通常他一说话就会得罪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它是架起孩子自信与能力的一座桥梁。

心口相应,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孩子时期的语言发展是人生中最好的时期。通过语言,孩子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可以和别人交流,可以做很多事情。总之,人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语言的陪伴。通过语言的表达可以促进孩子的沟通能力,所以,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并鼓励孩子多说话。当孩子在兴致勃勃地向父母诉说某件事,或是描述某件事物的时候,父母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倾听他,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孩子多说话。

语言是作用最广泛的一种交往的工具,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能否可以恰当地使用语言,是一个人交往成败的关键。一个人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会说话”,缺乏有效的语言表达,而使别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从而不再与其交往,这就是言语所造成的失误。所以说,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交往的必要条件。同样,一个会说话的孩子,往往会赢得老师、父母、同学和朋友的尊重和喜欢。而一个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孩子,通常他一说话就会得罪人,让人觉得讨厌。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孩子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没有语言方面的烦恼。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不要混淆孩子的发音

当孩子在学习语言之前,会有一段说话很不清楚的模糊的发音期,那个时候的孩子所说的话一般都是片段而不完整的,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对语言运用自如的程度。而有的父母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常常会迎合孩子的声音或者是说话的方式,可能是父母觉得这样做可以更亲近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实际上,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增长。如果父母一直去刻意模仿孩子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和孩子交谈,这样只会延长孩子使用片段语言的时间,并且会使孩子的思维长时间处于一种幼稚状态。

比如,有的父母在让孩子认识事物的时候,把猫叫做“咪咪”,把狗叫做“汪汪”,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叫声类似的动物产和一种模糊的概念。所以,当父母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发音和孩子交流。

2.丰富孩子的词汇

当孩子开始说话的时候,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词汇,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谈论身边的事物让孩子记一些简单的词语,但是绝对不可以让孩子死记硬背。比如家里所摆设的家具、厨房中所用的炊具以及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父母一定要用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这些事物的名字。然后再渐渐地让孩子对每个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仔细地分别,并且让孩子学会用一些形容词和动词来形容它们。这样,就会让孩子的词汇丰富起来。父母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扩展孩子知识面的同时来丰富孩子的词汇。最好是让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重复故事,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词汇的记忆。但是,有一点父母必须记住,在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时一定不可以操之过急,因为丰富孩子词汇的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一旦太过着急,只会有物极必反的效果。

3.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语言是通过说话表达出来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找机会让孩子自己说话,鼓励孩子说话的勇气。父母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下给他讲述的故事,或是让他讲一下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父母还可以在和孩子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和孩子多做一些交流,并制造一些让孩子说话的条件,这些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说话时要顾及到对方

当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只顾着自己说,或是只说关于自己的事情,老是把话题围绕着自己打转。应该让孩子学会顾及到对方,谈一些让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对方关心的事情上,还要留心对方有没有欲言又止的动作,如果有的话,一定要主动询问,绝对不可以视而不见。这是和别人交流时最重要的一点。

5.父母要注意与孩子对话的方式

很多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在父母的眼里,和自己说话的那个人又不是外人,他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必要去在意什么对话的方式。如果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时还得去绞尽脑汁地“绕圈子”,这样不是太愚蠢了吗。可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你和孩子说话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特色以及说话时的语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且,有些父母常常会在家庭教育中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这种口气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如果父母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很委婉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其实对话的方式不仅仅只限于讲话的语气,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表达。所以,父母在平常的言行或是在和孩子交谈的方式上一定要注意。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对于孩子来说,有效的语言表达是学会与人共处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倾听的态度更多地需要一种修炼来支撑,那么说话的风度则更多地需要一种素养来呵护。在增进素养中学会说话,在学会说话中学会共处。

34 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

父母箴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犯错误,但是也会改正错误。父母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让孩子认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让他在错误中发现不足,在改正错误中成长。

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父母怎么样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以及承认错误。如果孩子只是说自己错了,但是却说不出自己到底错在哪儿,那么只能让他一时地意识到错误,却不能让他清楚地认识错误。所以,当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把道理讲明白。然后给孩子改过的机会,从精神上善待孩子,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定罪”。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认真学习。甚至有的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念好了书,什么你都不用管。”这样做,只会抹杀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觉得只要读好书,其他的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只有唤醒孩子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到深层次的变化,才能让孩子对错误的观念有所深知。父母想要让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能力、性格及孩子所特有的心态,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虽然说要避免发生错误,但是,错误所教给你的东西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学到的。然而,唯恐犯错的心理往往会使孩子不敢去尝试新生事物或承担风险。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呢?

1.理性分析孩子的错误

担负着教育孩子成长重担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做父母的就应该从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开始。由于孩子年龄小,犯错误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是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而做父母的责任就是要一次次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

可是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所用的方法却是不正确。他们有的对孩子百般地溺爱,于是会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一味地顺从。有的会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手段,一旦孩子犯了错误,轻则吹胡子瞪眼,重则拳脚相加。如果一味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听之任之的话,就会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养成许多坏习惯;如果对孩子采用粗暴的手段就会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所以,想要做一名称职的父母,既不能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娇惯,也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对孩子先肯定,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温暖的春风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尘,让爱充满孩子的心,在爱的氛围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2.低声调批评孩子

孩子有缺点错误,父母理所当然对其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可是,有的父母一旦发现了孩子的错误,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似乎这样做就可以产生一种威慑效果从而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其实,并不是这样,父母的大叫大喊,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加剧亲子间的紧张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是起不到丝毫作用的。

言语声调,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能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不同的声调,会让听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用低声调对孩子进行批评,会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容易缩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是真心实意地疼爱孩子,对孩子随便喊几声或是骂几句没有关系。但是,孩子可不会这么想,他们会认为,高声调的批评是在贬低自己,而低声调的批评则是对自己的尊重。

3.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

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用他自己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这样难免不受到限制。所以,父母要有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父母要培养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4.合理地进行处罚

当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对孩子进行惩罚是绝对必要的,这也是对不良思想、行为所给予的否定的评价。在不同的教育手段中,如果说赞扬是从正面来强化良好的品德行为的话,那么惩罚就是一种反向的强化刺激。它的目的是降低错误品德和行为再现的频率,或阻止它的发生。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大人要掌握好分寸,一定要非常耐心和谨慎,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最复杂、最困难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惩罚的话,一定要考虑好时间、条件以及具体的情况是不是合适,考虑好这种惩罚是不是有助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他做到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等。如果因为父母的惩罚而让孩子身体上感叹道痛苦、思想上受到压抑、心理上产生恐惧的话,只能说明这样的惩罚是失败的。所以,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做到合理的处罚。

5.父母应勇于向孩子道歉

现在社会对于“道歉”已经是越来越重视了,甚至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歉公司”,这些都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但是,虽然道歉在社会上非常普遍,但在家庭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许多人在家中从来不道歉,尤其是父母,他们从来不愿向孩子道歉。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却从来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永远正确而事实上却老是出错”的观念。慢慢的,孩子就会把父母的一些正确教诲抛在脑后。如果父母能够在做错事情之后向孩子认真地承认错误,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的观念,这样就会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让孩子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头。有些父母会在孩子“闯祸”以后,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会对孩子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或是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但是事过之后,父母又往往会后悔那么做,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惩罚的太重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勇敢并且真诚地向孩子承认错误,用自己的行为来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就会给孩子的敢于承认错误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35 怎样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箴言

在孩子的身上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是正常的,父母不需要大惊小怪。当父母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地想出相应对的方法,让孩子改正他的行为。这样,既纠正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孩子出现错误的免疫力。

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这么说:“我的孩子有很多行为会让我觉得非常生气。他非常懒,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经常犯错误,说了他也不改,还常常做一些愚蠢的及欠缺考虑的事情。”确实,很多孩子都会有上面所说的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一些过火或是不良的行为时,父母常常会不假思索地做出一些过火的反应,尤其是当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更愤怒。

有很多父母都认为,不管什么事情,孩子都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最好不要出现什么不良行为。其实,这好像是不可能的。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有没有一个人一点不良的行为都没有做过,即使是一个大人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当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关键是父母怎么样去面对和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

的确,孩子需要约束,但是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在做法得体、不失沉稳的前提下,让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情呢?

1.改变孩子生活的环境

很多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会感到好奇,也总会想对某一件东西研究一下,所以他们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可是一摸到什么容易破碎、损坏的东西时就会遭到父母的训斥。然而父母的训斥除了让孩子耍一顿脾气,然后对这个不让碰的东西更加感兴趣之外,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碰到这些东西的话,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那就是把这些易碎、易损的物品放到一个让孩子拿不到、看不见的地方,这样,问题很容易就可以解决了,根本就不需要对孩子大喊不叫的。

针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时候并不需要父母去训斥孩子一顿,甚至不需要和孩子去商量就可以解决。例如,父母不必对孩子说:“不要把你用的玻璃茶杯打碎了。”为什么不让孩子平日使用塑料茶杯呢?“我告诉过你,晚饭前不要吃零食(把零食放起来)每次你发觉自己对孩子大喊大叫时,就把它记录下来。”随后,看一看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改变环境,来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

2.与孩子进行有益的对话

在家中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练那些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问题的情景,可以教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对话,让孩子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自己改正。这样,比父母在一旁大声喊叫的效果要好得多。

3.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自我控制

“自我管理”这种技能可以帮助成年人实现自己确立的目标,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而父母也可以让孩子掌握这种技能。

有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音乐碟和影碟,每次和父母出去的时候就会买一大堆碟回来。而且这些碟的质量很差,但是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并且价钱非常贵,让孩子在上面花了不少的钱。

为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建议父母为孩子在银行开一个的账户,每月为这个账户提供一定数额的可支配资金,这样就把消费自主权给了孩子。但是同时要求孩子建账管理,订立“财务制度”,如果一有超支就要“扣税”,如果有结余就要予以奖励。这样的话,家长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学习用品,其他的一切开支都由孩子自己承担。这样不仅可以控制住孩子乱花钱的活动,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在平时的购买活动中学会节省。

4.巧妙地变批评为表扬

当孩子已经犯了错误,同时这些已经错了的孩子又固执己见,不听家长和老师的忠告,这通常会引起他们更大的愤怒。但是如果家长仔细想想,对于已经犯了错误的孩子,他们心里肯定也有很大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又不允许他们“盲从”,所以,家长首先应该做的不应是责骂或训斥,而是与孩子进行有益的对话。

这种对话式的教育,不仅保住了孩子可贵的积极性,也保住了他的自尊。实际上也是给他以认可和鼓励,让他不必在心中放太多的包袱,认为自己是个不守纪律的孩子。而批评与指责,却可能挫伤他的自尊,令他产生逆反心理,故意重复同样的错误。

5.父母要以身作则

让孩子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让他们向你看齐。只要你能够在行为举止方面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他们迟早会仿效你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你能够处处起到表率作用,那么你的孩子总有一天,将会心服口服的跟着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这就造就了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从小就生活在以他自己为中心的氛围里,家里所有的人都宠着他,要什么就有什么,说什么都听他的,要是哭起来就会被抱在怀里哄着,在这种过度的溺爱中,会让他产生一种什么都要顺着他,都要为他服务的观念。这样就会让他养成爱发脾气、骄傲、任性、不听管教等等不良性格,而且独立生活能力也差。再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孩子之间的互助、互让和分享要求的体验,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和关怀,这样,许多不良的心理和性格就会形成。所以,如果父母想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就要维持一种正常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感受到互相关心、爱护和尊重,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各个方面都健康的孩子。

36 让孩子丢掉爱磨蹭的坏毛病

父母箴言

想让孩子做起事来敏捷利索,不要马马虎虎,慢慢吞吞的,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让孩子知道做事慢的人会造成一些怎样不好的后果。这样,孩子就会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意识地加快速度。

有人说,一个人生来就会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并没有显露在外面,而是隐秘在人体内的。如果谁能发掘出这种潜在的能力,那么,谁就会是天才,只要对这种潜在的能力进行充分的利用,就会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而培养孩子敏捷灵巧的习惯就像是发掘人体内的潜在能力一样,需要父母去诱导孩子去自由地发挥这种潜在的能力,从而让孩子养成雷厉风行、严谨高效的办事风格,但是切记不可以对孩子灌输那些陈年的术语和乏味的公式,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克服磨蹭的毛病,从而养成敏捷利索的习惯呢?

1.诱导孩子

为了培养孩子敏捷灵巧的好习惯,父母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要知道,孩子的好坏习惯也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可以这样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敏捷灵巧的好习惯,就必须注意自己平日的言行,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敏捷灵巧。

2.给孩子找快动作的感觉

要给孩子找动作快的感觉,让孩子尝到动作快的甜头,不要给孩子慢的心理暗示。有一些孩子存在逆反心理,你越说他动作慢,他就会越慢。父母要把动作慢看做是正常的,就如同孩子刚开始说话时,说不好也是正常的。当孩子的动作快的时候,父母要对其进行表扬,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还有,父母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父母和孩子都能看到变化,并且可以增加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动力。在变化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进行鼓励。

平常在家,也可以多进行一些竞争比赛。比如,看谁起床快又好,比比谁先洗完手绢和袜子等等。

3.鼓励孩子多动手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句名言给了家长很大的启发。想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最简单而高效的方法就是运动双手。特别是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很快,双手动作灵活,能促进头部机能的发展,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脑子越用越灵”,这样有利于孩子敏捷灵巧习惯的培养。

4.锻炼孩子视觉、听觉、触觉的灵敏度

培养孩子敏捷灵巧的习惯,需要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如果一个人闭起双眼,那么他走起路来就会显得拙劣;捂住耳朵,对别人的表达就模棱两可;失去触觉,就会变得麻木。因此父母必须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成长起来,才能达到敏捷灵巧的目的。

比如说以做游戏的方式,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在屋子里摸索,碰到一件东西让他猜是什么,这类游戏能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触觉;通过做数数的游戏,把豆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掠过说出数字,可以发展他的视觉;给孩子放出许多动物的录音,让他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者判断外面的脚步声是爷爷的、还是奶奶的等,以发展孩子的听觉;或者随意说出一个数学等式让孩子马上说出结果,以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

5.抓住兴趣及时表扬

兴趣是孩子做事的前提,父母的表扬是孩子的动力。因此父母要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加以诱导,当孩子做出成绩,不忘表扬、鼓励。

对于动作慢的孩子批评与训斥是没有用的,而且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做事的时候指责他们动作慢,就会使孩子渐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做什么事都慢的人,即使想快也不可能,继而认同了这一事实,无论父母怎样要求他也不会主动尝试提高速度了。父母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孩子做哪些事情因比较感兴趣而速度稍快,抓住其中几件好好夸夸他,从而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并且还可引申到其他活动中:在表扬之余略表一丝遗憾——要是某某事也能做得这样好就太棒了!

有很多孩子磨磨蹭蹭,一件事必须得让家长费尽口舌,他才肯动一动,让家长们大伤脑筋。分析孩子磨蹭的原因,会发现有些事是因为孩子不愿干、觉得没意思的事情,比如吃饭、洗碗、穿衣服等等,这样家长应给孩子制定一个严格的一日活动时间表;可以把孩子感兴趣和不愿干的搭配起来;如果上床晚了,妈妈就没有时间讲故事了,如果吃饭慢了,有趣的“特种部队”就演完了等。这样使孩子珍惜时间。有时候孩子干事磨蹭也可能是由于对这项工作还不熟悉。比如:穿、脱衣服,刚学会穿衣服的孩子在扣纽扣的时候是很费劲的。由于他的不熟练使他扣得非常慢,这就有待于家长的训练。孩子磨蹭会有很多原因,只要父母找出原因针对处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和克服的。

37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观念

父母箴言

我们知道,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孩子能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与他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

詹姆士·杜布森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能找得到富裕的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将会使你受益无穷。每个人都是在时间长河中开始旅途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时间中发展的。谁能够把握时间,谁就会利用时间,谁就会最早接近成功的终点。因此,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珍惜生命,是在把握成功的金钥匙。

有一些孩子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大家所拥有的时间是一样多的,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够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来,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其原因就在于有的人知道时间的宝贵,而有的人却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一些伟人、名人把时间视为自己的生命,对时间无比珍惜,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奖赏。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是做到的却没有几个。

请父母们从以下七个方面行动起来,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树立孩子的时间观念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其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部。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而父母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形成孩子的一些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父母的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对孩子做事少闻少问,少导少管,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没有坚决刹住,久而久之,使问题变得愈为突出,孩子的时间观念没有形成,却形成了许多坏习惯。

2.合理安排时间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针对每个孩子的习性让其自己制定一份时间安排表,依此去做,形成一种规律、习惯,对孩子一天的时间利用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如果让孩子没有计划、盲目地去做事,他只会感觉时间不够用、或者造成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成的现象。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根据大脑活动的规律,科学地安排时间,将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一丝不苟。

比如孩子知道早晨自己的记忆力最好、是记忆力最佳时段,这段时间孩子就可以用来背要记的东西。可是,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一天之中人的大脑功能最好的时候是刚睡醒以后的第3、4个小时左右,也就是上午10点到11点左右,是一天中学习的黄金时间,可以让孩子在这个时间段消化一些需要理解、分析、攻坚式的作业;到了下午2、3点是学习的另一高峰期,又在上课时间,这有助于孩子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到了晚上8、9点又达到了一个黄金时间,在大脑非常清醒的状态下,让孩子复习一天所学的知识会达到很不错的效果。

当然,以上所说的时间安排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会顺应节律,因人而异地引导孩子做好时间安排。避免盲从、强迫和硬塞。

3.培养孩子的勤奋精神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的不同,所以,时间贡献的效益也就大相径庭了。鲁迅先生认为天才就是勤奋,他不赞成那种空耗时间的人。他对自己的时间极其吝啬,一分一秒都不愿白白流逝。他把时间比做海绵里的水,总是尽力去挤。人的生命也就是从生到死这一段时间的总和。所以说,鲁迅先生对时间的比喻,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而一个“挤”字也道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如果一辈子总是悠悠晃晃,无所作为,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如果对时间没有“挤”的精神,想成就一番事业,岂不是懒汉做美梦——空想一场而已。有志者惜时如金,无志者空活百岁。不善于挤时间的人,很难说他有什么宏图大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让孩子在相同的时间里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这样,才会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4.培养孩子学会利用时间

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还要善于利用时间,尤其是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这将会使孩子的办事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作一些巧妙的安排,因为,只有详细而巧妙地制定出工作、休息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表格,并严格执行,养成习惯,时间才能很好的把握在孩子的手中。

父母让孩子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学会把零零碎碎的时间积累起来,比如每天利用早晨上厕所的时间背2个英语单词,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可以多记730个单词,整体看来结果还是惊人的。

让孩子学会在自己脑袋最清醒的时间内学习,尤其应该做到不拖拖拉拉。比如说在自己感到疲劳的时候学习;睡眠的时间不够、长时间地埋头做功课;经常连续两三个小时学习而不休息;很简单的作业、磨磨蹭蹭地两三个小时还无法做完;在困难的功课上卡住了,也不转过头来做较容易的作业等情况下进行学习的话,这些作法就像是抱住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俗话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这话一点都不假,因为我们“没有必要以牺牲睡眠来成为天才。”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利用时间的灵活性、柔韧性、效率性,只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事效率才能达到最佳。

5.珍惜时间,父母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勤快的人,生活节奏快而不乱,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相反,如果父母整日饮食度日,无所事事,孩子也只会在意识到这种危害性以后,才能珍惜时间,那就会让孩子多走一段弯路。

6.让孩子集中精力做事

孩子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比较充裕。对孩子来说,做作业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玩耍、或游戏、或看电视、或读课外书。

7.让孩子善于抓紧时间

为了不浪费时间,一切生活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有定规;如果摆得杂乱无章,常常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要从小养成今天事情今天做完的习惯,督促孩子把应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不要随意将任务推延。切忌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的拖拉作风。在养成按时完成任务这个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要耐心细致地说服帮助,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办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排定的任务时,要着眼于时间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应付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