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谦虚是成功之母,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真正的谦虚表现为自信和大度,自信中蕴藏着智慧,大度中蕴藏着宽容,为人处世,不事张扬,谦虚待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谦虚是进步的动力
名人名言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
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滞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被后人超过。特别是正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面对未知的广阔世界,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东西还有许多,所以就更需要谦虚。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成为同龄中的优秀者,同学中的佼佼者。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然而,他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有位年轻人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已在物理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多么好的一个比喻,多么深刻的一番阐述!启发每个人都要养成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在谦虚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在30岁时,拜乐工师襄子为师,学习弹琴。
一天,夕阳已经西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孔子还依然毕恭毕敬地盘坐着,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着同一首曲子,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的老师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练了足足10天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认真地说:“我虽然练了这么长的时间,可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技巧啊!”
几天过后,师襄子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加和谐悦耳,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
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一曲终了,师襄子已经完全被孔子那洋溢着激情的弹奏所吸引,听得出神入味。曲毕,才深深吸了一口气说:“你已经弹奏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可是,孔子还是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地回答说:“我虽然弹得像点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说完,他又像开始学习时那样,一点儿也没有厌倦,毕恭毕敬地盘坐下来,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弹奏起来。
不知又过了多少日子,孔子又邀请师襄子来验听曲子。孔子弹完后,师襄子对他说:“功到自然成,这次你应该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眼睛一亮,兴奋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了。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此曲非文王莫属,不知对否,还请老师指教。”
师襄子脸上浮起了微笑,激动地说:“你说的很对,我的老师讲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只有像你这样勤学苦练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啊!”
在谦虚的推动下,孔子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最终成就了自己。孔子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知不满,方能进而学。”谦虚是未来的开始,更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只要你谦虚地面对自己的成就,不断以知识充实自我,那你就可以不断进步、趋向完美。
因此,我们在成长中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在谦虚中完善自己。一个人只有能够谦虚,才会觉出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取得进步。
品质点睛:
谦虚是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只有谦虚地面对一切,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骄傲自负是导致失败的暗礁
名人名言
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骄傲自大、自卑,不会有出息;自大,非坏事不可。人贵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负,对己有害无益,对人对事有损无补。在我国古代,最崇尚谦虚,力戒骄傲。《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中毁灭了自己。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正因为骄傲可以导致失败,所以古今中外兵家常常利用对方的骄傲情绪,或促使对方骄傲麻痹起来,然后战而取之。
三国时的关羽,文武双全,可就是有一个骄傲自满的大毛病。东吴的陆逊和吕蒙就利用了他“依恃英雄,自料无敌”的弱点,设下“骄其心,懈其备”以取荆州的巧计。他们安排老将吕蒙装病,由无名的年轻人陆逊当主帅。陆逊还派人故意低三下四地给关羽送礼。关羽看不起年轻的陆逊,又没有识破东吴的计策,很快把镇守荆州的兵调走一半,防备也松懈了,使陆逊和吕蒙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荆州。按关羽的智力和英勇,不应当被年轻的陆逊所打败,也不至于连个易守难攻的荆州都保不住。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骄傲把自己引到失败的下场。
楚霸王项羽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北京,建立大顺王朝。但李自成及其手下大将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争权夺利,很快就被吴三桂打败。
骄傲常常使我们丧失一种耐心,不思进取,裹足不前,驻守着曾有的那份自信、骄傲、侥幸,当发现对手已经达到胜利的终点时,却已被定格在“失败的强者”之中。
大家所熟悉的龟兔赛跑,最终以兔子骄傲松懈的失败和乌龟持之以恒的胜利而告终。
在兔子的心里,它根本就没有把爬行的乌龟放在眼里,也许它是计划在乌龟即将到达终点线时,再以充沛的精力加上自信的神速,在乌龟即将胜利的一刹那抢先到达,让它的努力付之东流,彻底摧毁乌龟的意志,达到既取得了胜利又羞辱了对方的目的。但是骄兵必败,当我们面对成功时,都要保持一种谨慎、谦虚的态度,不能忘乎所以。
在我们的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出来。我们不要让骄傲支配了自己。由于骄傲,我们会在该同意的时候固执起来;由于骄傲,我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我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
朝气蓬勃的青年都憧憬未来,向往进步,希望自己也能像英雄模范和科学家、文学家那样干出一番事业。如何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获得成功呢?在陈毅同志的诗句里有这样的名句:“历览历史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骄傲自满必翻车。”这富有哲理的诗句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同谦虚与骄傲紧密联系着,谦虚好学,诚实做人,老实办事,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也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不要让骄傲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品质点睛:
骄傲会使我们丧失一种耐心,不思进取,裹足不前。我们可以有朝气,但绝不可有傲气,要学会谦卑,不可以放任自我的骄傲。
真正的谦虚来自对自己的正视
名人名言
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是谦虚的,因为他做出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做。
——法朗士
谦虚,从哲学意义上来界定,这种意识应该是对社会环境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它符合用客观、运动辩证的观点认识社会及人生。在这个意义上,谦虚远远超过了道德范畴上的意义。同时,谦虚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能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要我们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豁达的胸怀,那么成功就会与我们同在。在成长中,一定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傲慢自大,但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贡献。卢梭曾经说过:“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出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够保持谦虚,正视自己的人,无疑将更具前途。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倒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牛顿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之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像伽利略、笛卡儿等前辈一样,用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那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他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了这一定理。
牛顿研究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了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停留在实验室,不分昼夜地工作。
如此伟大、如此勤奋的人,却谦虚地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谦虚是以自律和容纳为前提,是对他人才华和长处的包容与接纳,对自己灵魂的冶炼和洗礼。而欣赏他人,就意味着认同自己的不足。具有谦虚品德的人往往能虚怀若谷、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尤其是在胜利、顺境、成绩面前,谦虚犹如一个冷静的使者,能使人自省自问,自警自醒。
一个人越谦虚进步越快,就越能正视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然后就有机会突破自己的局限。因为自己是有局限的,这个局限要破除,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才可以谦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突破自己的局限,在每一次的突破中使自己成长,进步!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要让谦虚伴随着人生中的每一次蜕变。
品质点睛:
一个人越谦虚进步越快,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去正视和弥补自己的错误,用谦虚去促进自己的智慧,使得自己更加聪明。
人人可为师,虚心向别人学习
名人名言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谭嗣同
学习无处不在,人若有自学上进之心,则人人可为师,处处可为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几个人在路上行走,这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古代的白居易、辛弃疾,在虚心向别人学习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传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极负盛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豪放激昂,慷慨深沉,风格多样,这与他的虚心学习是分不开的。一次,在宴会上,一位歌女咏唱了辛弃疾的两首新作,众人一齐喝彩,赞扬辛弃疾的词写得好。辛弃疾得意之余,请在座的提意见。在一片颂扬声中,年少气盛的岳珂(岳飞的孙子)猛然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批评辛弃疾的词用典太多。辛弃疾很有雅量,高兴地说:“你真是一语中的。”
由于他们虚心好学,才能在一次次的求教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找到成功的经验。
康熙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好学敏求,在很小的时候就刻苦读书,每天竟达10余小时。
至青年时,经、史、子、集便学得滚瓜烂熟。特别可贵的是,他成年以后,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知道了自然科学的重要,便学起自然科学来。据史书《正教奉褒》记载:他亲自召见外国传教士中明白自然科学的徐日升、张诚、白进、安多等人,请他们轮流到内廷养心殿讲学,虚心向他们学习。讲学内容有:量法、测算、天文、历法、物理诸学。就是外出巡视,也邀请张诚等人随行,每天工作空闲的时候,到处讲学。
康熙帝虚怀若谷,认真学习,甚至还亲自演算,一丝不苟。西人张诚在给自己国家的报告中也说:“每朝四时至内廷侍上,直到日没时还不准归寓。每日午前二时间及午后二时间,在帝侧讲欧几里得几何学或物理学及天文学等,甚至有时忘记用膳……”
康熙帝还能向国内许多有学问的人请教,使自己的学问更精更深,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更有造诣。他还接受数学家陈厚耀的建议,编纂了一本集当时数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
千里马不是天生的,“才”也不是生来具备的,都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一个积累经验、虚心学习、认真讨教的过程。《劝学》中荀子写出“学不可以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句子,不就是告诫人们学习知识不能停止,做事情并没有捷径,万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地努力做起吗?
学习就是求知、求解、求新、求变。我们平时应当多与人接触、沟通、交流,要乐于助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只要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品格乃至命运。
品质点睛:
人人可为师,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加自己的知识,进而完善自己。
成绩是起点,荣誉变动力
名人名言
立功,不是在胸前挂上了一朵红花;不是让你拿着红花站着不动,而是要求你挑起重担往前跑。
——欧阳海
我们经常会在表彰奖励庆功大会上听到这样的讲话:“我们将把成绩当起点,荣誉当动力,戒骄戒躁,奋力拼搏,争取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再立新功。”
在茫茫词海里,“成绩”和“荣誉”这两个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放射了多少人生命的火花,激励着多少人的斗志,照耀着多少人勇往直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世人瞩目的名字。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而今,以他为首的一批农业科学家即将掀起新一轮的绿色革命,攻克超级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伴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成绩与荣誉接踵而来。面对这些,袁隆平自己写了一首七绝来勉励自己:“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诗词表明了他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而面对成绩与荣誉,他多了一份平静,并没有把成绩与荣誉当做终点,而视为一个新的开始和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成功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81年,国家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及他的研究小组,袁隆平也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8项国际大奖,并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在跨入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袁隆平称自己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在袁隆平制定的选育超级杂交水稻技术路线与超高产稻株形态模式的指导下,科技人员克服“重库轻源”的倾向,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出一批超级稻苗头组合。在小面积上达到了超级杂交稻的选育目标。1998年又在江苏、湖南几个点试种2.5公顷,部分点的平均产量仍然超过了12吨/公顷。今年仅在湖南已布百亩片点26个,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袁隆平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袁隆平亲自倡导并积极创办了“湖南农平杂交水稻种子公司”和“杂交水稻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全世界推介杂交水稻,培训技术人员,至今已先后成功举办了3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已应用于生产。
现已年届七旬的袁隆平,每天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水稻试验田观察研究,他已经将杂交水稻研究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然执著地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而奋斗不息。
真正的“成绩”和“荣誉”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成绩”和“荣誉”与一个人的前途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对一个人的前途进步十分有益。首先,要有强烈的荣誉感。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荣誉感,就能“见了第一就眼红,得了第二就脸红”、“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就能好学上进、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勇攀高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学习与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其次,要用辛勤的劳动争取荣誉。真正的荣誉只能通过诚实的劳动、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绝不是走后门、拉关系、用虚伪的手段、一时的热血、空洞的吹嘘得到的,否则,即使得到也不光彩,也不长久,名不副实。第三,要正确对待荣誉。必须善于在荣誉面前找差距,不能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沾沾自喜,睡大觉,停滞不前。荣誉是对已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并不意味着缺点的消失;是对某一方面成绩的褒奖,并不说明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如果立了功、受了奖、得了表扬,只能看成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决不可在这时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一定要向先进集体、英雄人物学习,善于在荣誉面前找差距,赞扬声中找不足,把成绩当工作的新起点,把荣誉当前进中的动力,不断奔向美好的未来,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少年在一天天成长,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高中,这期间,有成绩,也有荣誉,但只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变荣誉为动力,争取学习成绩的突破性提高,才能迈向新的目标。
品质点睛:
当我们面对成绩与荣誉时,应该多一份平静,不应把成绩与荣誉当做终点,而应视为一个新的开始和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