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外智谋文学故事(上)
45012800000012

第12章 整合:你中有我

兵家克敌制胜讲究借财、借物、借力、借智。商家与兵家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市场竞争中也注重财、物、力、智的借用。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生存不会借用整合之机壮大自己,那么一旦面对强手,不进则退,不胜则败。

整合也是战略合作的一种形式,可以互补性交换资源,扩大优势、利益共享,以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营运,最终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

1.系统运筹,联想集团增强市场创新能力

对于“市场创新”,中国的企业界往往简单地认为是做广告搞促销。实际上市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品牌策略以及服务网络架构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个企业市场创新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这几个方面工作的综合运作水平。好的策划、好的广告和好的促销方案实际仅仅是市场创新活动的一小部分内容。

联想集团在市场创新方面,可以从时间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以前,当时联想的全部利润来源就是联想汉卡和相关产品,由于规模小、底子薄,联想的经营目标就是抢利润,进行资本积累。这个时期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除了争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外,还与近10家国家部、委的计算机中心联合组建了“联想汉字系统协会”,协会还办有一本技术刊物《联想世界》。协会有上百家团体会员,每年由联想集团投入几十万经费。会员们可以经常活动,在一起交流使用联想汉卡的体会,会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联想的专家们与自己一起在联想汉卡上进行针对自己需求的二次开发或三次开发。《联想世界》把所有这些活动和学术文章进行报道,然后寄往全国各地。联想人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证明联想汉卡是当之无愧的好商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主要通过广告、用户年会和产品演示会,每次演示会几乎可以推出一个新版本的联想汉卡。通过以上各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联想汉卡,最终成为联想的用户。第三件事就是让更多的人来卖联想汉卡,也就是建立分销网络,因为在1988年以前,联想基本没有分公司,只是在北京以外大约十几个省市有自己的代理商。代理商要的是利益。联想不仅在价格上给予了代理商必要的利益,同时还提供了广告支持,还定期举办代理商的技术培训班,增强代理商对联想产品的认识,这一做法使它的营业额和利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当时这一市场创新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联想市场创新的第二个阶段是1988年以后,经营的核心由抢利润转入既要利润又要市场份额,这是联想实力提高之后的必然选择。1988年后,联想集团在阐述自己发展计划时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1989、1990年他们说要抢占中国电脑行业头排交椅,1991年他们提出要挤入全球电脑板卡制造一流企业行列,直到1995年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营业额16亿美元,做到世界榜上有名和东南亚一流。联想的目标不断清晰,不断量化也不断提升,而这种变化正好说明联想集团规模经济发展的决心,而规模经济形成的最显著特征是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抢占市场地位时,联想的第一步是从海外战略开始的。首先,他们选择了由几个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理工学院的年轻人创办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不太强的导远电脑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组成了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导远,是因为他们对国际市场熟悉。这恰好是联想的劣势。联想人将这种合作比喻为“瞎子背瘸子”;之后就是如何从零起步挤入国际市场。联想人采取了“汾酒质量二锅头价格”的策略,将1988年香港联想做了一年贸易的上千万利润,全部用来进行自己电脑板卡进入国际市场的投资,与发展多年的台湾企业展开竞争。凭这一策略在国际市场一步步推进,电脑板卡由亏损到盈利,又由盈利到占有全球市场一定份额,全部过程用了5年的时间。

联想集团抢占市场的第二步是1990年联想电脑在中国问世以后,联想通过市场创新确立了在中国国内电脑市场的地位。首先,在市场定位上,鉴于1994年之前,中国基本上是两种定位的电脑:一种是价格高、性能优异、声誉和服务良好的国外品牌电脑;另一种是由中国一些中小企业组装的未经严格质量检测,性能一般的兼容机,于是联想选择了另一种定位,就是走大众名牌的道路。“买得起用得放心”便成为联想电脑大众名牌的核心内容。其次是在价格策略上,1995年底之前,联想的调价频率并不很高,每次下调幅度也不大。基本上总是保持比国外品牌电脑便宜15%左右,与兼容机比价还是高出很多的价位,这是由当时的实力决定的。在1995年,联想电脑年销售量达到10万台,这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机会。1996年2月,筹划已久的联想人突然向社会公布:为加快电脑进入家庭,联想集团各种型号电脑大幅度降价,其中奔腾5/75电脑降价幅度达到25%以上。这一消息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其震撼力不仅震动中国本土,还波及到太平洋彼岸。1996年降价至今,联想电脑每月销售与1995年同期相比有接近200%的增长。市场份额也由1996年的8.1%猛增至10.7%,而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上万台电脑销量。联想为自己的品牌电脑潜心经营了5年,一点一滴培养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赢得了1996年这个转折点。在如此众多的强敌面前取得这样的进展确实来之不易。这场价格战是联想集团市场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中国电脑民族工业与世界一流企业一次至关重要的正面交锋。继联想之后,又有四、五家中国电脑企业宣布了降价消息,从而形成了中国电脑企业的一次集体行动。这样的行动对联想这样的企业乃至中国电脑行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电脑行业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评析

联想的做法向我们清晰地显示了,系统运筹实际上是实力和智慧的合作。在实力不足的时候,不能异想天开地去盲干,要想办法,或通过人融资或通过人力、物力的合作来壮大自己。而在实力具备的时候,就必须抓住时机扩大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赢得主动。

2.低本兼合,三九总裁赵新先组建

大集团三九集团虽说1996年提出进行二次创业,但在此之前就拉开了进军沿海内地,全线出击进行低成本扩张的序幕。仅看1994年这一年就可窥一斑。

①进军西南。1994年7月,赵新先总裁带一行人飞抵四川成都,在盛夏之中考察了三九集团在那里承包经营的三九珠峰大酒店。接着他又出席了成都九兴印刷包装公司的开业典礼,为三九集团在西南的又一个企业剪彩。这个公司是三九集团和成都全兴酒厂、香港九新印刷厂合资创办的,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主要生产和销售高档印刷包装系列产品,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先进的印刷企业。

赵新先在成都期间,几位正副市长主动与他会谈,表示对三九集团进军大西南的热烈欢迎。他们提出,成都愿意拿出最好的企业与三九人合作,他们不但希望引进三九的资金,更希望引进三九的机制,以加快成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成都军区也是赵新先此行的考察对象。他在那里考察了山鹿汽车厂、锦华制药厂、军区生物制品厂,双方就合作汽车、制药等项目达成了协议。赵新先对山鹿汽车很感兴趣,很详细地询问了汽车的性能、生产技术等,对和这个厂共同生产三九牌汽车有很高的期望。

②进军东北。还是在这个7月里,赵新先一行北上至沈阳。

这是他非常熟悉的城市,他在这里度过了大学时代。

他的母校沈阳药科大学热情地邀请他回校为师生们作演讲。他又一次坐在当年上过课的阶梯教室里,他回想起三十多年前,就是在这里的长条椅上,一睡就是一上午——利用几天假期回家种玉米,再坐夜车赶回学校,累得实在坐不住了。他摸着长条椅,不禁问身旁今天的大学生们:“你们有人种过玉米吗?”

“没有。”新一代都摇摇头,他们不解何意。很多人都想着如何奋斗,能得到眼前这位大企业家为他们设立的奖学金。

就是在这次,赵新先和他的母校达成了长期科研合作的协议。

东北之行的第二站是抚顺。

在抚顺,赵新先出席了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和华光农工商总公司合作经营九华制药厂的签约仪式,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占九华制药厂股份的80%。

抚顺市领导同样对三九集团的资金和三九集团的机制大感兴趣,对赵新先总裁表示了极大的热情。

东北的第三站是大连。这是赵新先的家乡,离开家乡多年之后,他是第一次返回。这么多年了,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忠孝未能两全。这一次,他回瓦房店去看望了老父老母兄弟姐妹。

三九集团在大连与大连百货大楼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一个大型商业城。商业城位于大连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黄金宝地——天津街,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赵新先出席了这个合作项目的签字仪式。

在东北,赵新先一行还与沈阳军区洽谈了合作项目。

③进军东南。赵新先在那个炎热的7月里最后到达的是宁波。那天已经是近于月底的27日,他们已经奔波了快一个月了。

宁波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很不错。

28日,宁波市药材公司和三九集团等几家国内最具实力的中药大型企业共同组建的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志庆大会隆重召开。这是浙江省首家工贸一体化的中药股份公司。

在庆典会上,赵新先介绍说,三九集团还准备在无锡、上海、沈阳、重庆、威海等地同当地的商业单位合作,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工贸一体化网络。

1994年的7月,赵新先行程上万里,为三九集团全面出击做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巡礼。

④进军大上海。上海,是中国市场经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上海更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再一次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吸引了许多大型国际性项目。近几年来,上海发展势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外资的投入金额已经达到几十亿美元。

为了三九集团更大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目标,赵新先不能不看好上海及整个华东地区。

与前次的西南、东北、东南之行仅时隔一个月,1994年9月,赵新先为集团进军大上海又一次北上。

三九集团抢占上海滩,首战三大项目——上海三九大厦、上海三九食品工业总公司、上海九飞客车有限公司。

上海三九大厦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荣昌路。

9月9日,赵新先主持了上海三九大厦奠基典礼。

总后许多领导出席了这个奠基典礼。为那块黑色大理石的奠基碑挥锹垫土的有总后副部长周友良,有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启正,第二军医大学政委博翠和,上海海军基地副司令员严玉春等。

在筹建上海三九大厦的同时,三九集团与上海几家食品厂合作组建了上海三九食品工业总公司,与上海飞机制造厂合作建立了上海九飞客车有限公司。

食品工业和汽车工业,都是赵新先为三九集团第二次创业选定的产业。

⑤进军中原。

郑州地处中原,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道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里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三九瞩目中原,提出中原创业,是战略转移中的又一大战役。

1994年9月12日到16日,赵新先率队来到郑州作“中原之行”。

兵贵神速。从上海飞抵郑州时已经是9月11日深夜,但赵新先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考察工作。在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陪同下,那天他们参观了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中原制药厂、郑州化肥厂等。

当天下午,“三九企业集团中原创业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嵩山饭店举行。

这一重大举措在当地引起强烈震动。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代表河南人民向三九集团进军中原表示了热情的欢迎和合作的诚意。

在河南考察了五天之后,赵新先拍板决定将三家企业并入三九集团,组建三九国际友谊广场、三九东方大厦、三九少林汽车制造厂。

评析

三九在一定的条件下,低成本的兼并和收购一部分内地企业,用来壮大自己的实力,组建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这样才会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把握性,组建后的三九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也证明了赵新先的这一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3.示假隐真,比尔·盖茨的合作有术

IBM公司一名程序设计师说过这样的话:“比尔·盖茨可以做一切对微软公司有利的事,从不顾及承诺、信义与面子。”

人们常形容IBM PC是三驾马车,它包括IBM的主要设计、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器芯片和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自从英特尔推出其称作80286的强心芯片后,IBM便开始设计IBM PC/AT,AT的意思是“发达技术”,并于1984年8月14日向世人推出。

虽然出于合作关系,微软与IBM仍将密切配合,但盖茨对80286芯片不那么感兴趣。他戏称这种芯片为“死脑”(Brain Dead),认为面对新出的32位微处理芯片技术,必须有迅速的更新换代。对此,他心里有数得很。

盖茨花了很长时间与IBM讨论这个问题,但IBM置若罔闻,盖茨的话如同耳边风。历史最终将证明,这是蓝色巨人20世纪最大的一次决策失误。

最后,盖茨做了一定妥协,赞同与IBM共同开发DOS的扩展版本,并定名为OS/2.在IBM看来,这是将用户吸引到自己的主机上的一项手段。盖茨也认为,OS/2将取代MS-DOS。不过,他心里同样很清楚,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在更为成熟更有威力的芯片80386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如果这种新产品不具备很好的图形用户界面,那显然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为喜欢追求新事物的人们所抛弃。

何况不久,OS/2开发中出现了巨大的技术难题。80286微处理器的致命缺陷导致它很难容纳那些以旧的MS-DOS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应用软件。OS/2必须作重大修改才能纠正80286芯片的不足。盖茨才不愿意为这种注定要被淘汰的短命芯片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盖茨坚信自己是对的。不过,犯得着为此而同IBM撕破脸吗?何况,正是IBM一手养成了微软。鉴于此,他还是虚与委蛇地派出人员参与OS/2的开发。另一方面,对既定的开发视窗2.0版的计划也在悄悄进行。也许两年后盖茨才说了真心话,那是在1986年初,盖茨集中了他的应用程序开发部的成员,嘲笑了一通IBM的愚蠢之后,他公开宣布:“减少为PC/AT”工作的人,让我们为80386开发新的操作系统。这样他们(指IBM)的工作效率反而会更高。”

就在这个时候,康柏公司推出了英特尔80386芯片的PC机,在与IBM公司的竞争中遥遥领先。同时,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麦金塔”电脑,以其卓越的用户图形处理界面,再次给予IBM以当头一棒,并取得良好市场反应。

IBM这一下如梦初醒,想到盖茨曾提醒过OS/2需有图形处理部分的忠告。于是,IBM向微软求援。IBM公司的人对盖茨说,IBM也希望OS/2能在80386芯片下运行,不过首要的还是要能在80286芯片上运用。因为IBM已经为此投入太多,并已收下许多订单,不能失约于这些客户。

更重要的是,IBM公司也赞同允许窗口软件在新操作系统下存在,不过软件名要改为PM(PresentationManager)。不仅如此,微软此前所开发的视窗将不再与OS/2的窗口兼容。这意味着MS-DOS退出IBM PC领域,对微软来说将失去独占地位,虽说OS/2当中微软亦有权益,但不过是IBM的小伙计罢了。

但盖茨又一次做了妥协。

这次妥协甚至造成了微软内部的分歧。原先负责视窗开发的麦克·乔治就认为他之所以离开微软,部分原因就在于微软最终还是决定参与开发IBM的OS/2,这显然是不智之举。可是,他是否摸清了比尔·盖茨的真实用意呢?

也许盖茨是对的。微软已足够壮大,可以同时从事于既同IBM合作以开发叫做PM的新操作系统,也独自开发自己命名为视窗的新操作系统。而对盖茨而言,前者不妨虚张声势,后者倒可以韬光养晦,待时机成熟再说。在他心目中,这种软件已有雏形,将不是已开发出的视窗1.0的扩展,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他宁愿暂时答应与IBM合作。

但事情毕竟定了下来,以致于微软视窗的开发工作被放在较次要的地位,以便集中力量开发PM。微软公司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放弃视窗继续开发的不当,向盖茨据理力争。盖茨总是面带微笑地听着,为能有这样卓识的下属而欢心不已。

但是,盖茨的真正想法,他胸中的百万甲兵岂能轻易泄露?他只能不动声色地表示,他可不想与OS/2绑在一起而忽略微软的长盛不衰。实际上,盖茨在不动声色之余,已开始动作。大量精兵强将被派往视窗软件的开发。不久,只有很少的人还在为IBM的OS/2与PM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新版的视窗软件工作。

“这项目(指PM)确实使IBM和微软的人都感到灰心,在一系列的结果上它是两个公司间冲突不和之所在。”一位与IBM公司合作的微软职员这样失望地说。

IBM公司计划在1987年4月与微软一道推出OS/2项目,不过,直到1987年底,OS/2仍然没有多大反响。而一年之后,开发中的PM也仍未见上市。这种情况是显然的。

确实,OS/2将与MS-DOS迥异,这将威胁到微软的系统软件市场,但这在盖茨的算计之中。盖茨将不等OS/2来淘汰MS-DOS,他自己将开发新产品来淘汰它。这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不能让OS/2之后的PM成为一种新的标准。那样的话,微软将失去目前对系统软件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成为IBM旗下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盖茨正在处心积虑地盘算:要么继续与IBM合作,在PM当中占有一定权益,从而成为IBM羽翼下的小鸟;要么独自提出新的操作系统软件标准。

但能敌得过IBM吗?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到1987年,OS/2项目已成了贪得无厌只进不出的怪物,吞下了越来越多的程序设计师的时间与精力。微软投入的人由20人到30人,最后增加到40人,而IBM却有好几百人。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扔进了水里。

在微软,视窗新版本已在作第二次的修改。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视窗将成为OS/2的附属品,整个行业都明白IBM并不真正支持视窗,所谓PM才是他们的战略王牌。这真是个微妙的时刻:虽然尚未正式揭幕,但视窗与PM之间已经硝烟弥漫。

就连微软公司的高层要员之间也出现了分歧。鲍默尔主张,PM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东西,整个微软公司都得围绕它而行动;总裁谢利坚决反对这种资敌行为。视窗与PM之争本身就是一场豪赌,为什么不把赌注全部投在一边呢?他坚持这么一个最高原则:

视窗第一,PM第二!换句话说,微软必须从IBM的树荫下走出来,这就是答案。

1987年10月6日,视窗2.0版和一个视窗386版正式推出,微软公司内部坚持与IBM分庭抗礼的力量还是占了上风。

1989年,盖茨反倒成为“颂扬”OS/2的孤军了。这正中盖茨下怀。但他并不为此而得意忘形。他只是对开发新一代视窗充满信心,同时意识到与OS/2分手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了。

盖茨意识到,不必过于在意OS/2的悲哀表现。他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忍耐力,进步来自正确的决策。”现在得依靠视窗了,这是微软公司的背水一战。电脑界慢慢流言四起,说视窗的出现会危及PM,微软与IBM两个公司的“婚姻”出了麻烦。

不过,亲密合作的戏仍要继续演。背地里的剑拔弩张并没有变为表面上的真枪实弹。就在1989年11月的展示会上,微软与IBM两家共同发表宣言,说OS/2是“九十年代的计算机平台”。盖茨的“高姿态”使IBM的人大感放心。

但盖茨深谋远虑,已开始突破自己的诺言。不久,他就进一步充实了开发视窗的力量,当然也就减少了OS/2项目的人员,他已不在乎这将如何地激怒IBM了。

在1990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世界著名的电脑杂志〈个人电脑〉发表热情洋溢的文章:“当我们要替1990年撰写年度报告时,5月22日无疑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微软推出了视窗3.0,IBM个人电脑及其兼容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微软公司投入的代价当然收到了巨大的回报。“视窗3.0”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发售,1990年底创下累计100万套的记录,雄踞世界软件排行榜首,“不尽财源滚滚来”。

评析

比尔·盖茨一方面与IBM公司虚与委蛇,共同研制PM软件,故意暴露自己的行动,用以迷惑麻痹合作者,一方面调集重兵开发“视窗”,可以说是活用“暗渡陈仓”之计的范例,“视窗”的成功,也就是PM的失败,盖茨的“暗渡陈仓”之计终于得逞了。

4.以逸待劳,福特公司的二度辉煌

20世纪20年代初,是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因而销售急剧下降,公司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

面对各方面要求福特开发花色汽车的建议,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他颜色耐旧些。”公司逐渐陷入了困境,福特公司裁员,部分设备停工,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办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人心涣散。福特则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其他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学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快倒闭了呀。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的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被解雇,每天仍然上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12月面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局面。

评析

休养生息也是一种整合。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做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后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