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45028800000010

第10章 明末清初的人物写真及西洋画法

中国的肖像画技术——“传神”在明朝末年有重要的变化。

曾鲸(1564-1647),字波臣,莆田(今属福建)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擅画人像,以画肖像著名,借鉴西画技法,能抓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之瞬间形象,神态咄咄逼真。画法用淡墨勾出轮廓和五官部位,再用淡墨渲染出阴影凹凸,由浅到深,层层烘染,最多烘染到几十层,等到墨骨充分表现人像之神气后,再上以淡彩。所作风行一时,与江南画家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故其写照“点睛加毫,俨然如生”。《图绘宝鉴续纂》谓其“兼得笔墨之灵,衣纹配合各得其当”。近代陈师曾认为,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机轴”。弟子甚多,如谢彬、沈韶、张远、徐易、郭巩、金毂生、王宏卿、张畸、顾见龙、廖大受等,形成了“波臣派”,之后有禹之鼎、徐璋等,亦传其法。传世作品有《葛一龙像》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王时敏像》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张卿子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侯峒嶒行乐图》轴、《沛然像》轴、《李醉鸥小像》轴藏上海博物馆;《顾与治先生小像》轴藏南京博物院;《徐明伯像》卷、《赵赓像》轴藏广东省博物馆;《胡尔慥像》轴藏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黄道周像》轴、《娄坚像》轴藏福建省博物馆等。

曾鲸王时敏《小像轴》

曾鲸的重要贡献是他适应了此要求,在中国传统的肖像画技法中吸收了17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洋写实技术。所以记载中称他的画法是:重墨骨,墨骨成后,再加敷彩。所以他的写照妙入化工,俨然如生。

西洋写实技术的传入开始于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他们带来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画法,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神态欲活,很引起一些有开明思想的人士的兴趣。这时西洋画中千门万户的透视画法也很引起人们的赞美。

明末清初,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更多,新的风气日盛,和曾鲸用同样方法的肖像画家如谢彬、徐璋、孟永光、郭巩等也形成了有重要地位的一派。完全古法,用白描画像的日见衰微;受了西洋影响兼用笔墨烘染而不必分凸凹者是另一有重要地位的肖像画派。

清初的西洋传教士中之善画者有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安得义等。他们在中国画油画,特别以肖像引起重视。郎世宁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法画山水鸟兽,力图接近当时画院中流行的传统风格,由于他们在创造真实感的物象方面有当时一般画家力不能及者,所以他们之中特别是郎世宁在中国绘画中留下一定的影响。

郎世宁(1688-1766),清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生于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被教会派往中国,遂取汉名郎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代表作有《平安春信图》、《百骏图》等。郎世宁还向中国的宫廷画家传授欧洲绘画的技法;帮助工部右侍郎年希尧撰写《透视学》,此书为第1部介绍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的著作。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康熙乾隆年间从西洋画中吸收阴阳光影之法和透视法而闻名天下者有焦秉贞,他画山水、人物,楼台自远而近,自大而小,不爽分毫,能正确地表现出空间关系。他的名声主要是由于奉康熙的命令画了46幅耕织图,为皇帝所称许,并命镂版印赐各大臣。此外满洲人莽鹄立,也用西洋写真,纯以渲染皴擦而成,而能做到神情毕肖。

西洋画法之被吸收入中国画,一直在充满歧视和反对的空气中有所发展。特别是写真肖像画,自咸丰道光以后,尤其盛行。中国画中运用了准确的描绘对象和正确的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为不熟悉这种方法的人所否定,而认为只是一种特殊的、不够高的风格,并且单纯加之以“俗工”“匠气”的评语,这就阻碍了这些方法的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