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故纸的收藏与鉴赏
45029000000001

第1章 名人手札的收藏

信札,尤其是亲友间往来信札,更能反映书者的真情实感,既具史料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历来受到藏家重视。

郑逸梅自称有藏札癖,“寸缣尺素,广事收罗”,曾集名家信札数百家,有《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一书问世。与郑逸梅相见频仍的彭谷声,月积年累,所得自宋司马光信札始,以及元、明、清、民国等历代信札十万通之数。其子彭长卿,收拾丛残,也有《名家书简百通》一书问世。上海图书馆集汪康年藏师友信札700余家、300余通,出《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书,丁文江、赵丰田依据主体资料——梁启超与其师友间的来往信札700余件,所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一书,为史家提供了研究汪康年、梁启超乃至晚清、民国社会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

这里有必要特别提及一位藏札家,即吴式芬(1796-1856年),字子,号诵孙,山东海丰人,1835年进士,后为内阁学士,善书法。其弱冠时即喜旧人信札,40年里经眼者数万计,在他62岁时,将其毕生收藏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时敏、朱耷、金农、郑燮、刘墉、王文治等在内600余家、730余札,编成《昭代名人尺牍》一书,石印问世,影响广泛深远。

从此以后,信札印本开始风行,著名者有吴长瑛《清代名人手札》印本,裴景福等《明清名人尺牍墨宝》印本,谢行惠《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印本,龙伯坚《近代湘贤手札》印本及《董香光手札墨迹》印本、《王文敏手札墨迹》印本、《翁覃溪手札墨迹》印本、《刘石庵手札墨迹》印本、《陈曼生尺牍墨迹》印本、《翁松禅手札墨迹》印本、《袁忠节公遗札》印本等等,如雨后春笋,皆在其后而出。

信札,一般裱成册页观赏、收藏,以蝴蝶式为多,笔者家藏《吴式芬等诸贤手牍》,为典型蝴蝶式册页装裱。也有裱成手卷的,如张学良定远斋所藏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等诸家信札,皆为手卷装裱,也有裱成小立轴的,颇为雅致。

名人手札、书信的文献与收藏价值,已在当今收藏热中日益凸现,将是继书画、瓷器、青铜器等之后的又一匹“黑马”。

收藏名人书札,大致有几类:第一,古代文人雅士书札。比如同治年的陆润痒、光绪年的翁同和,他们都是状元、进士及第。翁同和与张荫桓的信札今已现世,对人们认识清末政局的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二,政要书札。比如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蒋介石等,这些书札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

第三,著名学者书札。比如段玉裁、吴大澄、翁方纲、陈寅恪等。陈寅恪的《朱延丰突厥通考序》手札,反映出他由“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到“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的心路历程。

第四,其他名人书札。比如陈独秀、鲁迅、马寅初、李叔同等。特别是陈独秀、鲁迅等人反对旧文化,高举新文化大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拍场上,名人手札受到藏家的追捧。张之洞手札拍到3.06万元。